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追忆中南海逻辑学问题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3-07-26 10: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50年前,王方名同志和我以“求实”的笔名,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对当时逻辑学问题讨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的质疑,毛泽东主席看到后,于1957年4月11日邀请了学术界老前辈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周谷城、郑昕、费孝通和我们两人座谈,这在中国逻辑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今天纪念这件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过程

1956年,我们党总结了苏联李森科事件给科学发展造成严重挫折的教训,提出了“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当时,国内正展开了一场逻辑问题大讨论,这场讨论受到苏联1951年逻辑问题讨论的影响。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发表的《逻辑问题讨论总结》一文中写道:“要完全清除形式逻辑中的中世纪经院哲学”。这突出表现在两点上:

1.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是形而上学。苏联逻辑学界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形而上学的批判:a=a是抽象的、形式的同一性,它在无机界和有机界中都是不适用的。但是,“以这种同一性观点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及其范畴还是继续存在”。 

2.形式逻辑的推理,只管形式正确,不管内容真实,这是康德的形式主义的逻辑。它把形式与内容割裂。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形式与内容是彼此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在我国的逻辑讨论中,以北京师范大学马特教授为代表,持苏联的观点,以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为代表的持不同的观点。

王方名和我的文章,就是对苏联观点的质疑。

毛泽东历来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要反对照抄照搬苏联的经验。在艺术与科学发展问题上,如何贯彻“双百方针”,不受苏联观点的束缚,这是他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质疑”文章受到了他的重视。

座谈时,毛主席的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一句是:教条主义的亏,我们吃得太多了,不能老是照抄照搬,要走自己的路,我找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谈了几次,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多动脑筋,看样子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很难呀!

另一句是:为消除紧张局势干杯! 这是用餐时,服务员斟上红葡萄酒,毛主席举杯风趣地说的。在座谈时,毛泽东针对当时的学术争论说:京剧有梅派、谭派、马派等各式各样的派,为什么逻辑学界就不可以有周派、王派、李派呢?在学术争论中,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嘛,何必互相扣帽子,弄得如此紧张!

我们这篇引起毛泽东关注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当时我们不可能有理论创新的想法,但应该说是受到中国人民大学学术传统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以来,一直强调的学风是: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问题;二要实事求是,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看待问题。

当时,我和王方名都住在铁狮子胡同一号红二楼三层,彼此来往比较方便,对逻辑问题,几乎天天都在讨论。最后商量决定,各方争论得如此激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苏联的观点,不宜正面表达我们的看法,用质疑的方式比较稳妥。

这篇文章是怎样到毛泽东手中的呢?

这和我们学校所处的地位很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建国初期是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教学与研究》是校刊,在当时是权威的、最有影响的思想理论阵地。毛主席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繁忙工作中,十分关心思想理论战线的动态。据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讲,毛主席经常夜读国内各种报刊杂志,其中《教学与研究》是必读的,每期都送到毛主席的床边。当他看到关于“质疑”的文章后,让康生打电话给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兼副校长胡锡奎,要接见王方名和我。毛泽东的接见是极高的荣誉,更何况我当时年轻,刚30出头,是一个无名小卒,真是做梦也没想到。

在这件事上,我还要特别提到《教学与研究》的总编辑王南同志,他博学多才,思想开阔,没有受教条主义框框束缚,敢于发表对“苏联老大哥”提出“质疑”的文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是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的。

二、[WB]这次接见对逻辑学的发展和我个人教学与研究的影响

这次接见对中国的逻辑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逻辑学迅速普及到全国。毛泽东接见我们后不久,提出“学点逻辑”,并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建议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点文法和逻辑;认为没有逻辑的文件、报告,读起来是一场灾难。于是,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学习逻辑的热潮,各大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新建设》、《新闻战线》等刊登了许多逻辑方面的文章。我校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共发行了600多万册,作为高校的通用教材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用到80年代初。

2.形式逻辑的修正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自然语言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礼全研究员(金岳霖的大弟子)吸收国外逻辑学家皮尔士、奥格登、理查兹、莫里斯、奥斯汀等人的成果,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问题,主要是对自然语言的语形、语义与语用的全面研究。王方名和张兆梅对文章与写作中的自然语言的逻辑,主要以汉语为对象,作了实证分析。

一个是数理逻辑。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的逻辑学专家认为,数理逻辑是现代的形式逻辑,是修正形式逻辑必不可少的。中科院胡世华院士组织了一个逻辑学学习班,以S.C.Kleene的《元数学导论》为读本,参加的有晏成书、陆钟万、唐稚松、杨东屏和我,每周一次,轮流讲一章并进行讨论。北京大学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王宪钧教授提出形式逻辑现代化,用数理逻辑改造传统形式逻辑。196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逻辑专业班和研究生班讲数理逻辑(讲稿参考了布尔的《逻辑代数》和希尔伯特、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

由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同志们的努力打下了基础,所以从70年代末到现在的20多年,逻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逻辑学的发展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自然语言逻辑。周礼全先生认为,“形式逻辑应从人们的实际思维中总结出来,又应回到实际思维中去,以解决实际思维中的逻辑问题”。现在,自然语言逻辑有了新的发展,如:批判性思维,它从学习、写作、辩论中研究逻辑。这方面的成果有延安大学武宏志的《批判性思维》,由陕西人们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主编的《逻辑时空丛书》,共12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

(2)思维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是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国外叫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先驱者、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认为: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

中山大学逻辑学基地把认知科学作为它们基地的发展方向。钱学森认为,思维科学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与灵感(创造性)思维三种。北京大学傅世侠、罗玲玲教授的《科学创造方法论》,对创造性思维作了比较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该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

(3)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戴汝为、蔡自兴、史忠植、凃序彦等学者发表了专著与论文;把归纳逻辑引入人工智能研究的有王雨田、赵总宽等;把标准逻辑与非标准逻辑统一起来的有何华灿教授的泛逻辑学(Universal Logics)与JeanYves Beziau教授的统一逻辑(Unified Logics )。

(4)后现代主义哲学。逻辑学的三次转向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学转向产生了分析哲学,解释学转向产生了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修辞学转向产生了后现代的科学哲学。这方面我国出版的著作有:郭贵春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殷杰的《科学语用学的元理论研究》,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毛泽东的接见对我的教学与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次接见,使我亲耳聆听到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教导,它影响了我一生的教学与研究。我体会到学术研究要取得成就,必须牢记两条:

一条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论是创新的理论,这里所说的实际是发展的实际。我今年刚出版的《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就是从创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发展的实际(既要推进工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相结合出发来构思的。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针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情况,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研究,不照抄照搬外国的现代化理论。

再一条是必须自主创新。形势发展很快,问题层出不穷,没有现成的答案,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1987年国家教委7号文件规定,理工农医博士生设立一门政治理论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它是博士生的学位必修课。2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教材必须改革。如何改?去年我在“第十一届理工农医博士生公共课教学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新进展与新问题”,提出了我自己的设想。在我的主持下,经全国近40所高校专家、教授多年共同的努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部参考教材,今年6月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项艰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当然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而是将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推荐访问:中南海 逻辑学 座谈会 追忆

本文标题:追忆中南海逻辑学问题座谈会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6/27883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追忆中南海逻辑学问题座谈会》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