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28 12:00:08 | 来源:网友投稿

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而且退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的1/3以上,土地沙化,土壤盐化,气候恶劣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内蒙古农牧业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探讨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解决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问题是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现状

1.内蒙古生产结构在受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经济体制和组织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经历了几次变动,使农牧业结构有了初步调整。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近10年(1995年-2004年)的数据推算,截至2004年,与1995年相比,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了92%,其中种植业增长了57%,畜牧业增长了170%,2004年农业产值占48%,牧业产值占44%。于1995年相比,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14% ,牧业产值比重上升了10%,种植业结构依据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种植有所增加。200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05.4万吨,是1995年的1.43倍。油料产量103.7万吨,是1995年的1.48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大豆、薯类等农产品产量增长显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以饲料为主的其他作物种植结构由1995年的 42:7:1 ,调整为2004年的6 :1:1,开始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正逐步形成适合内蒙古实情的农牧业产业结构。畜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牧业牲畜总头数6722.9万头(只),比1995年增长40%,肉类产量202万吨,是1995年的2.47倍,禽蛋产量38.8万吨,是1995年的2.06倍,奶类产量502万吨,是1995年的9.81倍,牛奶产量497.9万吨,是1995年的10.25倍;良种牲畜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3101万头,总增率108.47%。奶业的迅速崛起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通过优化奶业发展布局,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产业化经营,奶类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2.虽然城乡经济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1995到2004年的10 年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7%,城乡居民不仅绝对值差距大,增速上城市居民收入远远快于农村,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内蒙古城市化水平低,特别是产业支撑能力差,接受农牧民进城务工的容量很有限,农牧民收入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二)农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牧业经济向纵深发展

1.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低品质作物多,优质作物少。畜牧产品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已从“吃饱”的消费层次提升到“吃好”的水平。而农牧民还没有改变片面追求产量的生产观念,导致农产品结构过剩。一方面普通的农副产品积压,另一方面适销对路的优质农副产品相对紧缺。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优质品种少;直接消费多,间接消费少。200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仍占到71%,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13%;经济作物仅为17%,与1995年上升了2%,以青饲料为主的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3%,与1995年相比上升了11%。目前玉米、大豆、油料、甜菜、蔬菜等主要作物大都是大路货,优质高效产品的比重很小。玉米品种结构单一,优良品种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很低。全区农产品区域分工布局刚开始起步,对优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及其市场与需求变化趋势,缺乏全面充分的研究论证。产品质量不高,不能适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日益提高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问题重视不够,出现一些如蔬菜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和动物疫病问题等。既影响农民收入,危害消费者的利益,又直接损害了内蒙古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削弱了内蒙古农产品的竞争力。

2.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畜牧业比重还比较小。2004年种植业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畜牧业仅占39%。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结构仍然不合理,不适应农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有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畜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草场被破坏、退化严重,饲料作物需求大量增加,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全区粮经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为84%、75%、74%和71%,而同期青饲料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4%、9%和13%,2000年以前青饲料比重变化很小,2002年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增加,但与专家预测的全区粮、经、饲的合理种植结构为2.5:1.5:1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不能迅速改观,可能会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3.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短,产品结构层次低。全区农畜产品加工发展落后,大部分农畜产品加工都是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全产业,加工增值的比例很小,农牧民只能得到来自初级产品的有限收入。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 :1以上,而我区平均只有0.23 :l,内蒙古农产品多层次加工、保鲜、包装、储运等各环节多层次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就是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也是落后,所有这些都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经营方式乃至管理运行模式,都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冲击。当前松散的产业链,使农民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农户、龙头企业、基地之间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共同体,许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只是简单的市场自由买卖关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合同约束机制。有的企业与农户之间虽然有合同约束,但是由于农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与企业之间构成对称的地位,因而不能充分地分享加工增殖和销售利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少,除伊利和蒙牛外,大部分企业都规模小、档次低、带动作用不强,企业缺乏活力,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规模和质量档次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4.结构调整主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农牧民自身组织程度低,农牧业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和范围狭小。分散经营、实力弱小,导致生产成本高,销售手段落后,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难发挥各地自身优势、产品优势以及经济优势。

5.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尚无一家功能齐全的中心批发市场和能辐射带动农牧产品的产销联动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基本上没有电子交易系统,缺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施,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中介组织和营销中的经纪人缺乏统一组织,农产品收购随意性较大。

三、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增加农牧民收入

根据农牧民收入增长的脆弱性、约束性和波动性,农牧民收入增长,一是要使农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既要靠农民自己努力,又要靠国家适当扶持,既要立足于现有政策,又要尽可能增加一些新的投入;普遍实行义务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对农产品实行直接价格补贴,这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途径;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牧民素质,以达到乘数效应;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减少农村牧区人口数量,实现增收。

(二)对农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1.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洁净空气、淡水、森林、土地资源, 发展有机农业,从而满足有机食品市场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出经济价值高、效益好、品质优的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将其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适度控制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规模开发黄河灌溉渠的专用小麦种植,建设大兴安岭东南部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改良大豆品种,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在西辽河流域推广专用玉米品种,发展高油高淀粉优质饲用玉米生产,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玉米深加工。在阴山丘陵地带发展脱毒马铃薯、荞麦、啤酒大麦、豆类等名、特、优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建立区域性支柱产业。在饲料作物上应加大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特别是那些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绿肥作物。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乌海市引进、选育营养丰富,易于调制干草的青饲料、适口性强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在赤峰市、通辽市采用粮、草轮作和引草入田等技术措施,推行青储和氨化饲料,提高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的转化利用;在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地区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调整放牧牲畜规模和畜群结构,采用分区轮牧、移场放牧和封育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保护、建设牧场。

2.调整养殖业结构。内蒙古拥有辽阔的天然草场,其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l/4,居全国之首,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大的农区、半农半牧区,有比较充足的粮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粮食的出路。要使草原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调整生产力布局结构。根据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家畜由全放牧转向半舍饲、舍饲的集约化经营转化,优化轮牧系统,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农村与牧区优势互补。在玉米产区和饲草料充足的草原牧区加快发展育肥牛和育肥羊;在乳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呼市、包头等城市郊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发展良种高产奶牛业;在西辽河、嫩江平原及河套、土默川平原等粮食主产区,据市场供求状况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猪禽生产。依靠科学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迅速提高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并力争使牛羊肉、牛奶、毛绒等优势产品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多种产业相互联系的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调整农村牧区经济结构。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入水平,应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要积极扶持多种形式、规模、层次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贮藏、包装、保鲜、运输及农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一个以批发市场为主框架、以各地综合农贸市场为支撑,以各地商贸经销点为网络,以农牧民产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市场流通体系。

(三)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1.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中介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衔接起来,从而把农牧业经济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提高了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是产业化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担负着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成效。经济实力越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现有大中型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展。

2.搞好基地建设。要适应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养奶牛、肉牛、肉羊和绒山羊,种植业也要提供多少优质饲草料,切实做到种植业服务养殖业,养殖业服务龙头企业。

3.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专业合作社、生产协会等为主要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好产业化各方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保护农牧民利益方面的应有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倡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民签定收购农畜产品订单,明确对农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具体要求,农牧民按照订单的规定,安排农畜产品生产,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加工企业应按照订单或“合同”收购农畜产品,做到合理定价,以质论价。

4.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牧业发展需求多样化,不同的产业要求不同的服务,即使一种产业也需要多种服务,而目前内蒙古农户大都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即使有服务组织也是配置不合理,缺乏实力,服务内容简单,服务的覆盖面小,服务效果不好,甚至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服务组织。即使能够提供服务也主要是生产资料供应和部分产中服务,重要环节的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流通服务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所以内蒙古农牧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政策法律服务。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建立联结城乡的信息网络,向农牧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信息;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技能;为农牧民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

推荐访问:农牧业 内蒙古 经济发展 探讨

本文标题: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探讨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8/27960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