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枣粮间作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29 15:24:03 | 来源:网友投稿

枣粮间作,就是在枣树行间再播种粮食作物。枣粮间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诗经》、《夏小正>、‘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栽培枣粟的记载.现在已成为我国南北枣区的主要农作模式,仅据献县调查,枣粮间作面积已发展到1.9万h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2%,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枣粮间作的科学原理

枣粮间作,是根据枣树与间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和共生原理,利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合理配置,组成前后交错、上下分层的复合型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肥水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达到增产、增收提高效益的主要目的。

1.1 时间差与水肥利用

枣树发芽晚,落叶旱.生长期较短,在通常情况下,枣树4月中旬发芽,10月下旬落叶,小麦则是在9月下旬播种,翌年6月上旬收割。枣树与小麦的共生期约有80~90d,在沧州地区有这样一名农谚。枣叶长全,小麦收完;枣果变红,小麦播种.从5月中旬到6月初,是小麦扬花、灌浆的成熟期,以吸收磷、钾为主,氮肥为辅.而枣树是抽吊、长叶、分化花芽和生长新枣头的时期,施肥以吸收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由此看来,枣树与小麦问作,争肥争水矛盾不大。6月上旬枣树进入开花坐果,需肥处于高峰期,小麦开始收割,而刚刚播种的谷子、玉米等作物,尚处于出苗期,需肥置很少,不影响枣树开花坐果。9月下旬枣果采收以后,为储备营养物质,枣叶需磷、钾肥数量又有上升,但小麦尚处于出苗期,对磷、钾肥吸收量较少,而且小麦播种时又施足了底肥,水肥供需基本平衡.

1.2 空间差与水肥利用

枣树根系的分布以水平根为多,集中分布在冠内20~60cm土层内,占根系总量的67.1%,树冠外围根系分布稀疏,而间作物的根集中分布在0~20cm酊耕作层内。

枣树与问作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是有差异的,可以较好地吸收土壤中不同层次的水肥资源。枣树以吸收20cm以下深土层的水肥为主,而间作物以吸收20 cm以上耕层内的水肥为主;枣树以吸收冠内土层中的水肥为主,问作物以吸收冠外土层中的肥水为主。因此枣粮间作比纯粮田可提高水肥利用率。

1.3 作物生长与采光效应

枣麦间作;小麦从返青到拔节,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要求一定的光照强度和积光量。而此时枣树刚刚萌发不久,枣吊仅有1~2cm。形不成遮阴树冠,基本上不影响小麦的光照。5月上旬到6月初,小麦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小麦要求光照强度和积光量仅为全光照的25%~80%,光照强度2万~3万1x.此时枣树已进入叶、吊速长期,枣叶展开后,单叶面积平均为7.4~9.8c2,并着在枣吊上,随风摇摆,形不成固定的阴影区,树冠下日积光量为22.5亿~24.2亿lx,相当金光照的57.5%,光照强度在2万~7万1x之间,可以满足小麦各生育阶段对光照的要求.

枣谷(豆)问作;谷类、豆类是光饱和点较低的耐阴作物,谷子光饱和点为2万~3万1x,豆类光饱和点为1.7万~2.5万1x,因此,枣与谷(豆)间作也可满足光照要求。

枣与夏玉米间作。夏玉米的光饱和点为3万~5万1x,虽较喜光,但光的补偿点较低,仅在800~20001x之间,并具有短光照高光效的特点,而夏玉米又是低呼吸的c‘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仍可积累一定的干物质,所以枣树与夏玉米间作也能满足夏玉米对光照的要求。

2 枣粮间作模式

枣粮间作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好坏。十几年来,我们对枣粮间作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实地考察,根据各地的阿作形式.总结归纳了3种比较好的枣粮间作模式。

2.1 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

这种问作模式,适用于地多人少的地区,枣树株行距为4m×6m,每6672栽枣树27株,或采用双行带状型间作模式,即大小行,株距4m,小行距4m,大行距10m。6672栽枣树24株。

2.2 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

这种间作模式适用于人多地少的地区.据山东果树所提供,株距4m,行距15m,6672栽枣树11株,或采用株距4m,小行距4m,大行距18m双行带状型间作模式,6672栽枣树15株,效果较好。

2.3 枣粮兼顾的问作模式

这种问作模式适用于人口土地均衡的地区,枣树株距4m;行距8m,6672栽枣树21株,或采用株距4m,小行距4m。大行距12m双行带状型间作模式,6672栽枣树21株,这种模式可获枣粮双丰收。

3 枣粮问作技术要点

3.1 密度适宜

大量考察资料证明,金丝小枣冠径一般为3.5~4.5m,平均冠径4m,这就是确定4m株距的依据.行距大小,对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和风速都有明显影响,也是影响枣粮产量的重要因素.确定行距大小,要根据栽培目的,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以枣为主的,6m行距为好;以粮为主的,15m行距为好;枣粮兼顾的,8m行距为好。

3.2 行向合理

行向对枣粮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据献县李尚庄田间测试,南北行栽植的枣树,冠下光照时间较均匀。冠下日积光量也较大。东西行栽植的枣树。南侧距树干2m处日光照时数为8.75h,相当全光照时数的61%;北侧日光照时数5.55h,相当全光照时数的38%,两侧光照时间之差为3.35h。因此冠下两侧的产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东西行南侧冠下小麦平均株高74.9cm,产量446.1g/2,折合6672产291.7kg;北侧小麦平均株高73.9cm,产量为422.1g/2,折合6672产281.12kg,6672产差为10.58kg。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在平原地区,一般以南北行栽植枣树为好。当遇到地形、地况或某种限制因子时,就要因地制宣,炅活掌握,山地光照条件较好,可按梯田或等高线栽植。

3.3 树高适中

树体高度与接受直射光量多少有一定关系,对经济效益也有一定影响,据山东省果树所提供,6m高的枣树,行距15m,减少直射光照量3.8%,缩短光照时间19%;行距20m,减少光量1.7%;行距25m,减少光置1.0%。从经济集约栽培的观点出发,建议枣树高度应在6m以下。因为树高超过6m行距必须随之加大到15~20m,这样就影响了经济效益。株高控制技术主要是定干高度和修剪技术。定干高度一般应掌握在1.2~1.4m为宜。

3.4 树形得律

据考察。树冠郁闭,枝条混乱,透光不良,既影响枣的产量,又影响粮食产量.据昌黎果树所在献县及沧县调查,树龄、树势、技展、树高基本相同,由于主、侧与分技数量和分布位置不同,产量也不一样,结构合理的单株产干枣29.35kg,结构不合理的单株产干枣15.9kg,相差13.45kg;主干疏散分层形和开心形两种树冠,透气性好,冠内外均衡结果,能达到合理利用空间、提高红枣产量的目的。

3.5 作物配置科学

枣树与间作物在利用肥、水、光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矛盾。然而,选择适宜的间作物,并进行合理的配置,是调节枣树与间作物“三争”矛盾的重要技术之一。所以应选择植株矮小、耐阴性强、生长期短、成熟期早并与枣树物候期错开的间作物。如麦类、豆类、矮秆杂粮(包括玉米、谷子、芝麻、花生)等,通过合理配置结构,达到间作增产的目的。

4 枣粮间作的三大效益

4.1 经济效益

4.1.1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纯粮田6672产小麦375kg、玉米350kg;间作地6672产干枣333.87kg、小麦269.5kg、玉米278.25kg,总收入相当纯粮田的2.2倍。

4.1.2 提高了劳动工值纯粮田6672年用工45个,工值为15.62元;间作地6672年用工60个,工值为25.55元,相当纯粮田的1.6倍多。

4.1.3 提高了资金增值率据调查,间作地6672产值是纯粮田的2.16倍,问作地资金增值率高于纯粮田。

4.2 社会效益

4.2.1 提高了复种指数 缓解了土地与人口的矛盾,群众形象地说。“上一亩,下一亩,一亩顶二亩”.

4.2.2 促进了就业枣粮间作比纯粮田每6672增加用工15个,再加开展红枣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

4.2.3 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伴随着红枣生产的发展,红枣商品量的增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红枣产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大宗商品生产的原料,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4.3 生态效益

4.3.1 提高农田林网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农田小气候。

4.3.2 降低了风速据沧州地区林科所资料,当风速小于3.4m/s时,间作地比空旷地平均风速降低13.5%;当风速达到7.5m/s时,平均降低58.3%,可以大大减轻风的危害。

4.3.3 减轻冻害据沧州地区林业工作站调查.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空旷地小麦一般死苗25%左右,严重地块死苗达52%;而间作地一般死苗为12.5%,严重的死苗30%左右,减轻死苗12.5%~22.0%。

4.3.4 可以调节空气温度据昌黎果树所观测,枣粮间作田间全年月平均气温比空旷地稍低,5—9月平均低0.1℃,而1—3月平均增高0.1~0.2℃。

4.3.5 减少田间蒸发量由于风速降低,空气流通减弱,稳定了空气中的含水量,5—9月平均月蒸发力降低3%~12%,地面蒸发减少19%~28%。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

4.3.6 减轻干热风危害,提高间作物产量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减产30%~50%。

推荐访问:间作 实践 理论

本文标题:枣粮间作理论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29/28006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枣粮间作理论与实践》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