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30 08: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馓@ӝ&4�4I`ľ4�4I`44]4]4M;_iK7p4^]v^]養hj֭jjmv^wxf~5];m!n9_{5{}9m:t]v}xם{޴}1-7өMOiըky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供试品种。鄂薯1号、51-93、1030、1027等12个甘薯品种(或品系)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甘薯组提供;南薯88、渝薯34、万薯90等13个品种分别采自四川及湖北恩施地区。

1.1.2

主要设备。手提式不锈钢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双目解剖镜、组织培养室、光照培养箱。

1.1.3试剂。MS 培养基、蔗糖、萘乙酸(NAA)、6-苄基氨基嘌呤(6-BA)、 氯化汞或次氯酸钠、乙醇、0.1 mol/L NaOH与 0.1 mol/L HCl。

1.2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与消毒。茎尖培养前,取薯块新芽或大田生长蔓尖1~2 cm,剪去较大叶片,对芽尖进行消毒。首先用0.1%洗衣粉溶液漂洗10~15 min,倒去洗衣粉溶液,用纱布将芽尖包好,悬于水龙头下,小水冲洗20 min;再用滤纸吸干芽尖上的水分,用0.1%氯化汞(加吐温)消毒8~10 min,消毒时,不断振动容器,使氯化汞与芽尖充分接触;最后倒去氯化汞溶液,用无菌水冲洗3~4次,备用。

1.2.2

茎尖的剥离。在接种室超净工作台上,利用双目解剖镜,将已消毒好的茎尖置于载玻片上,调节升降螺丝,使茎尖清晰可见。用解剖针轻轻剥去可见叶片,仅留2个叶原基,再用解剖刀小心切下带有2个叶原基的培养用茎尖,其大小为0.37~0.49 mm。

1.2.3

茎尖生长培养基配方。以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NAA、6-BA等配制成不同培养基,接种已剥离的甘薯茎尖,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保持温度25~28 ℃,光照时间12~16 h/d。在培养过程中,经常观察记载茎尖生长情况,及时剔除被污染材料,培养40 d后调查统计出苗率等各项指标。

1.2.4

生根培养基配方。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NAA配制成不同培养基,接种具有4~5片真叶、生长基本一致的试管苗,每处理接种10瓶,每瓶接种5株。培养30 d后,进行抽样调查分析。

1.2.5

试管苗移栽。将试管苗从培养室移至室外,移栽基质为细河沙或腐殖质土,栽后适量浇水,覆以塑料薄膜,做成拱棚形式。

1.2.6试管苗脱毒鉴定。

采用靠接法,待盆栽的甘薯试管苗植株生长至一定高度后,将盆栽的巴西牵牛和盆栽的甘薯植株各一钵移到一起,在预备接合的部位,一株向上做一切口,一株向下做一切口,然后将两切口嵌在一起,用包装带包扎。待伤口愈合后,剪去甘薯植株的下部,使其上部与巴西牵牛共生在一起,观察并记录巴西牵牛新生叶片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甘薯茎尖生长培养基配方筛选

2.1.1不同蔗糖浓度的茎尖培养效果。

以MS+6-BA 0.5 mg/L+NAA 0.1 mg/L+琼脂6.5 g/L为基础,分别添加30、40、50、60 g/L蔗糖,配制成4种培养基,在每种培养基上接种已剥离的鄂薯1号茎尖分生组织,培养40 d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当蔗糖浓度为40 g/L时,出苗率7500%,平均苗高0.90 cm,每株叶片数3.63片,最大叶1.8 cm×1.0 cm,此4项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当蔗糖浓度超过40 g/L时,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各项生物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当蔗糖浓度达60 g/L时,出苗率46.15%,平均苗高0.36 cm,每株叶片数2.14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单株鲜重达0.31 g,高于其他处理,其茎尖呈紫红色,植株皱缩矮小。

2.1.2不同NAA含量的茎尖培养效果。

以MS+6-BA 0.5 mg/L+蔗糖40 g/L+琼脂6.5 g/L为基础,分别加入005、0.10、0.15、0.20 mg/L NAA,配制成4种培养基,在每种培养基上接种51-93茎尖分生组织,培养40 d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当NAA浓度为0.10 mg/L时,出苗率、平均苗高和发根率均优于其他处理,幼苗生长快,叶片嫩绿,且有近50%植株长出3~5条嫩根,增加了营养吸收,促进了幼苗生长。当NAA浓度为0.20 mg/L时,出苗率只有25%,低于其他处理,大部分茎尖褐化未能成苗,已成苗的植株平均每株叶片数最高为3.50片。综合分析4个处理的各项生物指标,以NAA浓度0.10 mg/L为最佳。

2.1.3不同6-BA浓度的茎尖培养效果。

以MS+NAA 010 mg/L+蔗糖40 g/L+ 琼脂6.5 g/L为基础,分别添加010、0.25、0.50、1.00 mg/L 6-BA,配制成4种培养基,对51-93茎尖分生组织进行了接种、培养和观察,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当6-BA浓度为0.50 mg/L时,其出苗率高达8889%,平均苗高1.00 cm,每株叶片数达3.00片,叶片嫩绿,幼苗生长健壮,均优于其他处理。

分析蔗糖、NAA、6-BA对甘薯茎尖培养效果的影响,获得了一种较优的茎尖生长培养基配方,即MS+ 6-BA 0.50 mg/L+ NAA 0.10 mg/L+蔗糖40 g/L+琼脂6.5 g/L。

2.2不同甘薯品种的茎尖培养效果

采用上述优化的培养基,即MS+6-BA 0.50 mg/L+NAA 0.10 mg/L+蔗糖40 g/L+琼脂6.5 g/L,对25个甘薯品种(或品系)茎尖进行培养,调查其出苗率,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1026、1067、3-5、胜利百号、崇阳北瓜苕5个品种茎尖培养出苗率达100.0%,南薯88、鄂薯1号、河南苕、徐薯18等11个品种茎尖培养出苗率达80.0%~909%,1027、京南瓜苕、西蒙1号等8个品种的出苗率为500%~79.3%,渝薯34出苗率最低,仅13.2%。

2.3甘薯试管苗生根培养基配方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0.10、0.15、0.20、0.25 mg/L NAA,配制成4种培养基,接种鄂薯1号试管苗,接种的幼苗具有4~5片真叶,生长基本一致,每处理接种10瓶,每瓶接种5苗。接种后7 d幼苗基部膨大并有白色根尖突起,12 d后4种生根培养基上的幼苗全部长出嫩根。特别是当NAA浓度为020 mg/L时,幼苗生长良好,表现为苗高适度,叶片肥厚呈淡绿色,平均每株根数达8.5条,根多而粗壮。因此,1/2MS+NAA 0.20 mg/L+蔗糖20 g/L+琼脂6.5 g/L可作为甘薯试管苗生根培养基。

2.4甘薯试管苗移栽

甘薯试管苗在生根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不需炼苗,可直接将试管苗从培养瓶中夹出,用自来水洗去根部粘附的培养基,移栽至细河沙中,用洒水壶适量浇水,再覆盖塑料薄膜,做成拱棚形式。移栽后10 d 试管苗植株长出新根,30 d后试管苗成活率达100%,植株根系发达,茎叶生长健壮。试管苗最适移栽气温为10~22 ℃。试管苗移栽后,若塑料棚内温度达30 ℃以上,须开棚通风,以降低棚内温度,避免高温灼伤植株,傍晚温度下降时,再将薄膜盖严。待试管苗完全成活,可去除塑料薄膜,使其在自然条件下生长。

44卷13期陈玉霞等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2.5甘薯试管苗的脱毒鉴定

巴西牵牛对多种侵染甘薯的病毒(SPFMV、SPMMV、SPLV、SPVMV、SPCLV)敏感,且受病毒侵染后,叶片上易产生系统症状,如沿叶脉网状退绿、叶面皱缩、退绿斑及花叶等。

巴西牵牛和已移栽成活的甘薯试管苗均用盆栽,待植株生长至50~70 cm,将巴西牵牛和甘薯试管苗各一钵移到一起,进行靠接,待伤口愈合后,剪去甘薯植株的下部,使其上部与巴西牵牛共生。共靠接甘薯试管苗120株,成活110株,成活率91.7%。靠接后30 d,巴西牵牛叶片表现正常的87株,脱毒率达79.1%。

3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以MS为基础培养基,进行蔗糖、NAA、6-BA的单因素茎尖培养试验,筛选出较优的培养基,即 MS+6-BA 050 mg/L+ NAA 0.10 mg/L+蔗糖40 g/L+琼脂6.5 g/L。用上述优化的培养基对25个甘薯品种的茎尖培养出苗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4%品种的出苗率在80.0%以上,其中有5个品种的出苗率达1000%,32%品种的出苗率为500%~79.3%,渝薯34出苗率最低,仅为13.2%。个别品种出苗率低,可能是由该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亦或还需研制新的培养基配方。试管苗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20 mg/L+蔗糖20 g/L+琼脂6.5 g/L,生根率达100%,幼苗根多且粗壮,茎叶生长旺盛。

以细河沙为基质移栽试管苗,并覆以塑料薄膜,幼苗成活率达100.0%。试管苗不需炼苗,可直接从培养瓶移栽至细河沙中,这与谢玲玲等[21]先将试管苗在培养瓶中炼苗2~3 d,再移栽至温室基质中炼苗10 d以上有所不同。

将已经移栽成活的甘薯试管苗进行盆栽,当茎蔓生长至50~70 cm,再与盆栽的巴西牵牛进行靠接,嫁接成活率达917%,试管苗脱毒率为79.1%。用靠接法检测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试管苗的脱毒率,不仅简单易行、成本低,而且准确可靠[22]。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王琴,温其标.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J].粮食加工,2008,33(1):13-15.

[2] 范泽民,邢凤武,朱玉灵,等.中国甘薯种植面积曲线拐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7):309-311.

[3]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2,28(5):969-973.

[4] 杨新笋,焦春海,夏贤格,等.湖北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261-264.

[5] 张振臣,靳秀兰,乔奇,等.河南省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J].河南农业科学,1999(4):3-4.

[6] 张振臣.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64-66.

[7] 杨永嘉,邢继英,张朝伦.甘薯病毒病调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0(2):33-34.

[8] 陈玉霞,张朝臣,周天虹,等.湖北省甘薯病毒病调查研究[J].湖北植保,2009(2):8-10.

[9] 李汝刚,朱笑梅,薜爱红,等.甘薯病毒病的研究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1992,22(4):319-322.

[10] 孟清,张鹤龄,张喜印,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与提纯[J].植物病理学报,1994(3):227-232.

[11] 辛淑英.甘薯分生组织培养[J].中国甘薯,1989(3):16-18.

[12] 秦梅,张燕,徐美恩,等.甘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238-11239,11258.

[13] 孙琦,张春庆.植物脱毒与检测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2):307-310.

[14] 郝文胜,赵永秀,赵青辉,等.我国马铃薯茎尖培养脱毒和脱毒试管苗微繁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内蒙古农业职业教育专辑):27-33.

[15] 何欢乐,阳静,蔡涧,等.草莓茎尖培养脱毒效果研究[J].北方园艺,2005(5):36-39.

[16] 张寒霜,赵俊丽,李伟明,等.大蒜茎尖脱毒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S1):117-119.

[17] 景维杰,黄容清,蒋明殷,等.蝴蝶兰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初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4):13-15.

[18] 孙茂林.云南薯类作物的研究和发展[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3-246.

[19] 罗淑芳,谢国禄.甘薯种源试管中保存技术研究[J].国外作物育种,1994(4):48-52.

[20] 何新民,蒋青,唐洲萍,等.甘薯茎尖培养与脱毒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40(8):964-968.

[21] 谢玲玲,王尔惠.工厂化生产组培苗的成本控制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7(1):30-32.

[22] 陈玉霞,谷峰,张朝臣,等.甘薯病毒病检测技术研究[J].湖北植保,2013(3):31-36.

推荐访问:脱毒 甘薯 技术研究 培养

本文标题: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22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甘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