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伊斯特伍德的“反战”双眼

发布时间:2023-07-30 09:54:04 | 来源:网友投稿

获得历史的真实,人们需要有多角度的视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至少具备了两只眼睛,并由此给观众带来了期待。

在美国老一代电影明星及导演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直是个有些不同寻常的人物。从早年主演《为了一把美元》《肮脏的哈里》等影片中的硬汉形象,到后来导演的《不可饶恕》,伊斯特伍德一直以特立独行示人。2006年,76岁高龄的伊斯特伍德又有惊人之举,他在一年中推出两部关于硫磺岛战役的战争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其惊人之举不仅在于这场战争的残酷,而且它们实际上是一部姐妹篇,分别从美国士兵和日本守军的角度叙述了这场战争。

获得历史的真实,人们需要有多角度的视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至少具备了两只眼睛,并由此给观众带来了期待。这是一个令人渴望的题材和一个令人有兴趣的想法。所以不论结果如何,这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挑战战争片的底线?

战争片从内容上说至少有两大类:讴歌正义的战争片,或反对战争的影片。传统好莱坞的主流战争片基本上是“好的”或正义的战争加上引人入胜的动作;欧洲战争片则更以反战题材而著名。当然,从《西线无战事》开始到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好莱坞的战争片也有一些反战题材的杰作,但主要还是集中在遭受失败的越战电影中,如《猎鹿人》《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等等。

老而弥坚的伊斯特伍德果然具有足够的胆量,他竟然拿二战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硫磺岛之战,来挑战正义战争的底线。当年在这个充满硫磺气味和灰黑色火山石的小岛上,日薄西山的日军拼死抵抗美军的进攻,近7000名美国士兵和20000名日本守军在此长眠。但是,与1956年另一位著名牛仔约翰·韦恩的成名作《硫磺岛之沙》颂扬美国士兵英勇杀敌的情景截然不同,伊斯特伍德借助于詹姆斯的非虚构性畅销书《父辈的旗帜》提供的情节和人物,尽情渲染其反战的主题。正如他说:“我绝不拍狗屎的约翰·韦恩那样的影片!”

伊斯特伍德果然不负众望。在一个梦境中的士兵奔跑的脚步之后,无数的军舰逶迤开来,高俯视镜头下,那如蝗虫一般的舰队让人体验到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的核心缘起于1945年2月23日,硫磺岛36天空前惨烈的大血战的第5天,美联社记者乔·罗森塔尔拍摄的一张著名的照片:五个美国海军士兵和一个医护兵在硫磺岛上合力竖起一面国旗。这张富于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对于因战争的旷日持久而筋疲力尽的美国人无疑于一针强心剂。其时,誓与岛共存亡的日军士兵正躲在地道中,用充满血丝的眼睛等待着美国兵的到来,以至竖旗的六名士兵中的三个不久便战死。但急于振奋人心和发行战争国债的政府把三名幸存的战士送回国内,在体育馆、在酒会上,在娱乐场进行英雄的巡回表演或亮相。这一段令三个英雄尴尬的过程,占据了大约影片一半的片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伊斯特伍德对战争的谴责。作为对正义战争的宣传无可厚非,甚至这张名扬全美的照片其实是后来摆拍出来的这一点也不重要(真正竖起的第一面旗帜被一位参议员索走了),他们同样是英雄。真正令人心酸的是几个被当作道具的士兵后来的经历,当战争胜利后,人们不再需要英雄时,他们很快便被抛到了脑后,其日渐沦落和悲惨的命运使人们对战争不免做出自己的思考……

但是,伊斯特伍德对好莱坞战争片底线的挑战或拆解远远超出了上述主题。当年法国导演特吕弗在回答一份美国电影杂志关于战争片的调查问卷时说过:“不论主观意愿愿意与否,所有的战争片实际上都是在宣扬和美化战争。”不能不承认这句话中的真理性。刺激的动作、不可避免的英雄人物、甚至还有冒险的精神,实际上使残酷的战争在银幕上最终总是变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出。克林特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这部迄今为止个人导演作品投资最大的战争片中,忽略了战争进程和故事的完整性,而通过三个时间层次的叙事,破坏了观众对战争表演的期待。于是这个故事被一分为三,一条线索是硫磺岛之战的片断场面;一条是三位幸存的英雄为鼓舞士气被送回国后的人生经历;另一条甚至是当代的小詹姆斯·巴德里对其父亲的最后岁月的回忆。于是,在《旗帜》中,除了开场之初激烈的登陆战之外,硫磺岛上壮烈的战争诗史不断被三位英雄回国后的并不情愿的应酬和坎坷命运所打断。对战争的渲染和“美化”因这种多层的叙事被降到了最低点。战争的故事不存在了,战争片也随之土崩瓦解,使这部影片基本上成为一本充满反战思想的电影教科书。

这其实是一种失败。伊斯特伍德的精心之作让我们看到的却是最令人尴尬的战争片之一。惨烈的战争,枪弹穿透士兵钢盔令人恐怖的响声和血肉飞溅的镜头始终难以形成习惯的战争氛围,它们不断被三位士兵尴尬的表演和后来者追寻真相的访问所打断,以至它终于演化成大多数观者沉闷的反应。呼声很高的《父辈的旗帜》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和音乐两项无足轻重的奖,票房也极其一般。看来,战争片的底线是不太容易被挑战的。

反战电影的是与非

伊斯特伍德在《旗帜》上的失利,让我们想到特吕弗说的那句话也几近于一个悖论。没有完整的叙事构架,甚至没有战争的战争片,真正的战争很难得到完整的演绎。对于伊斯特伍德的《旗帜》,我们甚至还可以有另一种视角:其实,这个题材最早是被斯皮尔伯格拿到,是伊斯特伍德的一片赤诚,终于说服了斯皮尔伯格让自己接手。斯皮尔伯格只是成为制片人之一。如果想想斯皮尔伯格拍过的《拯救大兵瑞恩》,你无疑可以对这部影片有更多的期待。他在那部影片中不但拍摄出撼人心魄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战,而且赋予影片一个道德性的主题。只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只是又有了一部特吕弗所说的宣扬战争的影片。当然,问题也不仅在于如何构架故事那么简单。实际上,一位美国影评人的评论应该是颇有道理的。他说:“伊斯特伍德的问题在于他根本不是在探讨,只是在讲述。他天然认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这可能是出身好莱坞的导演们在试图拍摄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性影片时不太容易跨越的一道障碍。要么是激动人心的故事,要么就是直接地说教。我们不妨说,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欧洲,他们的电影都没有对方想象得那么简单。

但如果抛开这一点,《旗帜》在反战的电影中也依然不乏建树。事实上,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极为大胆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死亡。在这一点上,它丝毫不输于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而影片开场中更有一个堪称为核心式的情节:在逶迤开进的战舰上,一个美军士兵被同伴挤落到水中。开始,周围的士兵在抛出了救生圈后,还戏谑地向他开着玩笑,但是慢慢他们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没有任何一只军舰会停下来对他进行营救。那个士兵只能随着舰队犁开的浪涌,离他们越来越远。这个场景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中心,凸现了战争中死亡的主题。

而影片中另一条反战的线索虽然来自于各种反战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归来”的主题,但和《猎鹿人》等先驱者相比,主人公们此前受到举国欢呼和追捧的英雄身份,使他们此后的悲剧命运显得更加令人震撼。特别是那个印第安士兵海耶斯回到农村后,有一天在地头被一家白人认出后拉住合影的场面,更加令人对战争中努力制造“英雄”的做法发出质疑。

其实,伊斯特伍德的《旗帜》真正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他对这场战争的表现始终采取的是全身心投入一场战争的士兵们的视点。

硫磺岛上的另一个群体

《旗帜》之后接踵推出的《硫磺岛来信》应该说拯救了伊斯特伍德。他在这部影片里采取的是一种传统战争片的叙事模式。同时,它又是以日本人的视点来表现这场战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旗帜》的视点形成了一种引人关注的对位。

战争片的魅力开始在这部影片中显露出来,它的核心是关于死亡与牺牲。影片中,绝望地躲在山洞、矿洞和人工地道中的日本守军一个个用手榴弹炸死自己的惊心动魄的画面,使战争的残酷性格外触目惊心。而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同样采取了一个士兵的视点——一个有着自由思想的日军厨师西乡眼中的日本军队。借助他的眼睛,日本军队多少有了一些人性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借助于对日本守军这种比较人性化的描写,伊斯特伍德把他的反战思想进一步贯穿下来。与传统电影乃至文学作品中把日本人描写成“每个美国家庭家门后的敌人”不同,伊斯特伍德在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和西乡等士兵这样一些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物刻画中,传递出战争对人的绑架。这些仍然坚守着自己为天皇而战的士兵或军官们,其实始终被一种恐惧和对家人的眷恋所笼罩着,其中甚至包括那个传统日军狂人形象的少佐。最重要的是这些最后全部战死者与作为英雄的美国士兵命运构成了一种对位:那些死于硫磺岛和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士兵面对死亡和战争的勇气并不亚于美国士兵,但作为非正义战争的执行者,他们当然不是英雄;而那些名义上的美国英雄又何尝真正获得了英雄的归宿?也许伊斯特伍德想说的是,在战争中,只有在具体的战争行为中的英雄。这可能是他对战争电影底线的最大挑战。

责任编辑/翟建农

推荐访问:反战 双眼 伊斯特伍德

本文标题:伊斯特伍德的“反战”双眼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25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伊斯特伍德的“反战”双眼》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