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好莱坞语境下中国战争电影的人性诉求

发布时间:2023-07-30 10:00:09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战争与人性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人性诉求则成为战争电影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传统战争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塑造的主要人物,过于“突出政治”,一味追求“高大全”,最终导致了正面人物形象人性的扭曲和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好莱坞影片的影响下,中国战争电影开始反思战争并思考拯救人类等形而上问题,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人性的诉求。

[关键词] 好莱坞语境;中国战争电影;人性诉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ZX09);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0XKS0017)阶段性成果。

从古至今,人类文化从不缺乏对战争的关注。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也对战争进行了充分而细致的解读。战争叙事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战争叙事往往以主人公的幸福与痛苦、希望和绝望等情感冲突、仁慈与残忍、正义与邪恶等伦理冲突,创造和毁灭、生存与死亡等哲学冲突为主要表现。人性诉求由此成为战争电影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中国传统电影人性特征严重缺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下,中国战争电影重新认识了人的价值存在,找回了被摧残的人性。

中国传统战争电影人性特征的缺失

战争摧毁了生命与文明,使人类陷入了一场人性的危机。[1]战争中的人性成为战争电影表现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传统战争电影对英雄人物的塑造,由于一味地追求“高大全”,最终导致正面人物形象人性的扭曲,缺失人性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误把战争剧等同于英雄剧,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时势造英雄,战争是培育英雄的沃土。可是“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六韬三略·百战奇略·好战)。作为人类创造的最大规模的灭绝人性的活动,战争一直像悬顶之剑一样威胁着每个生命。除了英雄人物,许多普通人也被迫卷入战争,并经受其永无休止的伤害。一些著名的好莱坞影片,如《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就把普通生命作为关注的重点,声讨战争的残暴、血腥和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集中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人性。这些主人公在人性深处,渴望和平的理想,赞赏患难的真情,追求生命的力度,使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既崇拜战斗英雄,又认同战争中的人性,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打造的《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小兵张嘎》等家喻户晓的电影,其主要人物不管年龄、职业和身份,个个完美无缺,全部英勇善战,都是“英雄”而不是一名普通人。因此,误把战争剧等同于英雄剧,缺乏对普通生命价值的尊重,不能不说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一大缺憾。

(二)扁平化塑造英雄形象,缺乏情感冲突

好莱坞战争电影一直以情感化手段著称,擅长多角度展示英雄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活动。《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通过生存与死亡、幸福与痛苦、崇高与渺小的情感冲突,表现出英雄情感的复杂多样性,使大批美国式平民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而中国传统战争影片主人公,例如《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鸡毛信》中的海娃、《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个个都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但作为个体的人,英雄在智勇之外,还应该具备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性情。[2]因此传统电影对“大智大勇”表现有余,对“至情至性”却表现不足。智勇是人性中崇高成分,性情才是人性深处的优美构成。“一切真正的美,必须是崇高而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二者颉颃而光辉。”[3]因此,神性化的英雄形象虽然崇高,却因为缺乏对人性的关注,影响了英雄人物的表现厚度,最终导致传统战争电影缺少真实性与感染力。

(三)过分突出教化功能,缺乏人文关怀

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4]美国文化则是意识形态隐藏得最深的文化,好莱坞更是深谙其道。“为什么我们要打仗”一直是好莱坞战争片令人深思的命题,《黑鹰坠落》的答案是“你绝不能抛弃自己的同胞”,《我们是军人》的回答是“为了我们彼此”。这些故意淡化政治背景的电影答案,着力表现了军人“同生死,共荣辱”的人文精神,所以好莱坞电影虽然没有明确说美国人正确,可老让你觉得他们的敌人不对。而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文艺传统,建国之初的影视创作也不例外。电影就被誉之为“新中国所有艺术形式的一枝奇葩”。随着国家对宣传意识地强化,战争片成为国民教育的有力武器,对于青少年教育,“没有比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更动人更好的教材了”[5]。因此,传统战争片不仅参与了中国现实历史的进程,也参与了思想文化的改造。虽然文艺政策在50年期间不断得到调整,但作为国家主旋律的战争片,始终坚持并强化政治宣传功能。

好莱坞语境下中国战争电影的人性诉求

新时期初期,随着文艺观念的变化,好莱坞大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很大份额。中国电影人为此开始自我反思,并从好莱坞中汲取养料,出现了反思性和人性化电影。中国战争电影开始有了典型的人性化特征。

(一)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尊重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战争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态,战争影视只有关注现实社会的世相百态,才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但传统中国电影,一味追求“高大全”的英雄塑造,排斥对普通人的正面描写,甚至把侵略者当成“禽兽”,很少从个体角度去思考人的生命价值。当然,这种说法对于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绪来讲,无疑是一种严重的挑战。

好莱坞语境下的中国战争电影逐渐开始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除了中国人之外,也包括日本人。《晚钟》就着重刻画了30名日本兵得知战败后集体自焚的历史语境。《紫日》展示了日军在得知战争结束后仍枪杀无辜妇女并自杀的场景。这样的战争叙事很容易引起观众对普通日本人的惋惜与怜悯。《集结号》对战争中个体生命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生命在战火中付出并不是伤情,最沉重的牺牲是委屈。[6]军人牺牲的沉重不在于流血与肉体的付出,而在于生命价值的虚无。所以当谷子地在无名烈士墓地里,发出“出生的时候,爹妈都给起了名,可现在他们怎么都没了名呢”悲恸的时候,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该片珍惜生命价值的命题。如今,对军人历史的社会认同已经打破意识形态的隔阂,对人类生命的尊重终将打破历史的坚冰,这也成为新时期战争电影创作的重要内容。

(二)对战争本体的反思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探讨的永恒主题。对战争本身的探讨,成为战争电影创作最引人关注、最具价值意义的问题。而对战争的反思,就是对战争中人性的探讨,这也是许多好莱坞大片成为战争电影经典的重要原因。《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无不通过战场暴力的展现,逼真地还原战争的原生态。其目的不是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而是让观众深切地感知到战争的丑恶,从而体会到优秀战争片充斥的人文关怀。传统的中国战争片,不是正面表现战役全过程,就是表现战略战术思想,对于战争本质却讳莫如深。

在好莱坞影响下,新时期中国战争电影在多重探索战争中人情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浓烈生活气息,可亲、可敬或可悲、可厌的普通人,并在历史与现实契合的基点上,用血泪之情控诉战争的罪恶。20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归心似箭》《今夜星光灿烂》《鬼子来了》《我的长征》和《集结号》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片。《今夜星光灿烂》集中展现了四个年轻战士对生存与死亡、未来与现实的极度矛盾。《鬼子来了》深刻探讨了在战争语境下人与人之间复杂扭曲的社会关系;《集结号》更是实现了对传统战争影视的突破,试图把中国人“集结”起来反思战争的罪恶。因此,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已经成为21世纪战争电影创作的主要趋向,也成为当前编导的一种共识。

(三)对拯救人类等形而上问题的思考

优秀的战争电影往往通过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分析,实现对拯救人类等形而上问题的思考。但中国传统电影侧重对伦理观念和英雄崇高的泛化探讨,缺乏对战争与人类关系的终极性哲学追求。以二战影片为例,中国战争影视,在题材上较多强调八路军的独立作战,较少表现国共或中美的联合抗战;在主题上较多从民族立场去理解战争,而不从人类整体出发去审视战争;在视角上较少从人类灾难或悲剧来看待、理解和表现战争。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越战为题材的好莱坞大片冲进中国市场,通过对战争真实面貌的客观反映,批判了战争的非人性特质,挖掘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心灵创伤。这对中国的抗战电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开始戴上了自我审视与社会审视的眼镜,从注重战争功绩的表现转向对战争丑恶的揭露,出现了拯救人类等人道主义思想。《晚钟》就通过日军所犯奸淫烧杀罪行与集体自焚的情景对比,深刻地反映侵略战争不仅给他人带来巨大的伤痛和破坏,而且包括侵略者自身。《天音》则在历史的记忆中表达了普通民众渴求人类和平的呐喊。所以导演张华勋说:“《天音》是从人民角度反思战争的,具有国际性的意义……‘天音’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宇宙、发自人类的声音——对生的喜悦、对美的创造、对爱的传播。”[7]

当然,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其他艺术家而言,对战争中人性诉求都应该是一个层出不穷、不断深化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半个多世纪后,国际影坛才收获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经典电影。而在好莱坞影响下,中国也陆续拍出了《红樱桃》《紫日》等优秀的二战电影。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在讲述中华民族被侵害的同时,也让侵略者反思自我。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终目标。自我认识的实质就是自我价值审视。[8]因此,从人类学的高度,自我审视是人类永远面临的一个难题:人类应该如何相处,文明该以何种方式交流与传播、继承与发展。这些带有强烈思辨色彩的哲学问题不仅突破了中国战争电影传统,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少见。

[参考文献]

[1] 金燕.析日本近代战争影视作品中的人性特点[J].电影文学,2011(02).

[2] 刘海波.中国为何没有更好的战争片[N].文汇报,2004-12-05.

[3]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译序8-9.

[4] 胡晓峙.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J].电影创作,1960(08).

[5] 边国立.银屏的回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138.

[6] 余戈.《集结号》军事文化解码[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7] 张丽娜.从沙海到孤岛:张华勋的探索航线[N].新电影,1987-04-23(01).

[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9.

[作者简介] 黎洪银(1976— ),男,四川内江人,博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美学与美育。罗艳(1976— ),女,四川内江人,硕士,重庆通信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美学与美育。

推荐访问:好莱坞 语境 诉求 中国 人性

本文标题:好莱坞语境下中国战争电影的人性诉求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25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好莱坞语境下中国战争电影的人性诉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