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摘要]电影,是一种传播媒介,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典的影视作品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该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够赢得口碑与票房的双重佳绩,这与其所反映出来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有密切关联。本文将解读《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从中分析出该影片所折射出来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对生命与自由的追崇、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借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以帮助我国电影能够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美国文化;《拯救大兵瑞恩》;价值观
一、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自上映以来已有十年之久的战争题材影片,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当时战争的悲壮、恐怖及残酷,这种形式下所拍摄的战争场面更具真实性,超越了其他一切的战争片,成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寓意性的经典之作。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是美国颇具盛名的斯皮尔伯格,该部影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巨作,上映于1998年,口碑极佳,取得了全国总票房479亿美元的佳绩,同时还荣获了五大奖项,有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摄影剪辑奖、最佳音响奖、最佳声效剪辑奖。《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是在诺曼底登陆战争中所发生的故事,瑞恩家4个儿子都参加了前线作战,其中3个儿子已战死在两周内的战斗中,仅剩小儿子詹姆斯·瑞恩(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在战争中下落不明,为了保住瑞恩家惟一的血脉,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做了一个人性的决定,命令前线组成一个8人小分队去寻找二等兵瑞恩,这支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的枪林弹雨里,只为找到生死未卜的瑞恩并将其安全转移到后方。该部影片不仅剧情感人至深,而且战争场面也极具震撼力,其中开头部分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就十分逼真,将当时场面的悲壮与残酷拍摄得淋漓尽致,为了拍摄出这25分钟的滩头攻打画面,投资方耗巨资来再现当时悲壮、残酷的场景,让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诺曼底登陆中较著名的场景在银幕上重新展现于观众眼前。在这一组戏中,大部分都是动态的中近景与特写,摄影机在水上、水下穿梭着拍摄,人在水中被子弹击中,海水被鲜血迅速染红,人在水中痛苦挣扎最后死去,海面上到处漂浮着残缺的肢体与尸身,通过高速的摄影技巧、绝佳的声响效果将当时的场景氛围营造得逼真而写实。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折射
(一)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小分队队长米勒上尉是由汤姆·汉克斯(好莱坞知名的男影星)扮演,他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恪尽职守、英勇顽强的银幕英雄人物。影片开始的海滩登陆战让米勒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凭着勇敢与智慧他完成了抢滩登陆任务。当接到拯救瑞恩的命令时,小分队的成员大多是不解与埋怨,米勒对其进行了耐心的劝解;当生死考验降临时,米勒选择牺牲自己来挽救队员,最后完成了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务。从米勒的身上折射出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凸显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芒,这是战争中也无法磨灭的人性真情。
在影片中的开始部分通过小分队队员之口来提出了观众一直好奇的疑问,以牺牲8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一个人这命令正确吗?若不正确是否还要去服从与执行?但显而易见,服从命令是士兵必须遵守的天职,甚至是荒唐的命令,只要是上级下达的就必须服从,所以队员们在威严的军令及恪守尽职的道德标准下,选择了服从这个有些荒唐的命令。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描述的是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瑞恩的过程,其实质也是在考验队员们是否能坚定、勇敢去执行命令及经受住考验。如队员厄本,是随军翻译,他是一个善良的士兵,曾要求队长米勒释放了一个德国俘虏,但在桥头之战中,这个德国俘虏再次出现且枪伤了美国士兵,此时的厄本已由原先不会开枪的小兵变成了一个勇敢的人物,他毫不犹豫亲手击毙了德国俘虏兵,做到了一个士兵应尽的职责。小分队在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瑞恩时,厄本选择继续留下来和守桥的美兵一起作战,阻挡德军的进攻。米勒上尉在拯救瑞恩时中弹且即将牺牲,他仍希望瑞恩能活下去,此时观众的情感发生了转变,队员们的恪尽职守、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早已战胜了因战争与死亡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有的只是对队员们的崇拜。
影片中的其他战士都值得人们敬佩,他们浴血奋战、勇敢前进、大义凛然、不畏生死的精神深深折服了广大观众。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存有普通人的情感和思想,可是在战争面前他们变得英勇,成为受人瞩目的英雄人物。此时,美国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展露无遗。
(二)珍惜个体生命
残酷的战争里个人只是集体中极小的一部分,个人的生命微乎其微。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真实还原了当时惨烈的战争场面,就连那些真正经历过二战的美国老兵也认同它的逼真性,该影片被称为史上最真实战争影片。特别是影片开始的26分钟,将诺曼底登陆战中的惨烈画面真实的再现于观众眼前,给观众带来极深的印象与震撼。在登陆过程中,德军的火力极其猛烈,士兵的生命如炮灰般脆弱与不堪一击,海滩上充满了死亡的气息,这样的场景令观众深切感受到挣扎中的绝望及死亡的恐怖。导演斯皮尔伯格发挥了他运用长镜头的优势,并利用运动的镜头,给观众营造出动感的猛烈冲击。同时,他还常常运用平行式的跟拍镜头(与人物运动同步)来拍摄,给观众营造出现场的紧迫感,使观众与影片人物的距离拉近,并真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一开始,小分队的队员对拯救瑞恩的命令十分不解,不明白为什么宁愿牺牲8人的生命也要拯救瑞恩。队长米勒上尉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劝导,拯救瑞恩的任务有别于战场上的抗斗,战场的原则是以牺牲一个人的代价来拯救更多的人,这是士兵的职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是,拯救瑞恩的任务却与真实的战场不同,它是对个体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拯救瑞恩是一种特殊的任务,因而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此时早已超越了对任务的执行,而是人性善良的自然流露,是美国人民对生命价值观的传递。
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以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来塑造故事人物形象的,在惨烈的战争面前每个人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求,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就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沉思,对善良人性的称赞。影片通过拯救个体生命来传达该片的主旨与叙事内涵,从而折射出影片的深层寓意,为了拯救一个二等兵,美国军官以付出更大的生命代价来做交换,这似乎与美国的主体意识相反,但却传达了美利坚民族独特的文化理念(包括对道德、情感、伦理、精神等的思考),美利坚民族对自由特别追崇,自由是其民族生命中最重要、最独特的部分。拯救二等兵瑞恩的生命,其实质也是拯救他的自由,是生存、感受亲情、体验生活美好的自由。通过该部影片传达了整个美利坚民族一个共同的心声,即对自由的追求,这是美国精神与梦想的折射,特别是其与惨烈的战争一起出现时,渲染出一种对生命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三)恐惧战争
该部影片花费了巨资以营造出逼真的战争氛围,展现出当时悲壮、残酷的战争场面。尤其是拍摄诺曼底登陆战中的滩头战斗,这组戏是该战役中较经典的场景,占据了26分钟的拍摄时间,主要以中、近景及特写来拍摄,为了近距离拍摄出海滩上士兵的状态,摄影机完全是在海水中移动来达到拍摄效果的,水中的士兵被子弹射中,鲜红的血液快速弥漫到海水中,人在海水中绝望挣扎直到没有了生命迹象,海水上到处都是尸身,残缺而鲜红。加之有高超的摄影技巧、绝佳的声响效果、好莱坞的大制作手法的相互配合,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战争场面的残酷、血腥、恐怖。
这部战争片的故事内容与以往的美国或其他国家所拍摄的战争内容极不相同,以往战争片中的小分队通常是军队中较重要的部分,用来保护和拯救那些重要的人物,如肩负重大使命的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重要的大人物等,但这部战争片中所要拯救的却是个二等兵的小人物,这样角色身份的安排使得该部电影产生独树一帜的效果。同时用其他拯救瑞恩的士兵来衬托出瑞恩的独特性,他们光荣的牺牲就是为了使瑞恩能够安全返回后方。这种有意的情节安排,观众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再现,或是为影片找寻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回复观众的疑问,使影片的内容变得合理而被观众所接受。
导演斯皮尔伯格毫不避讳将战争的残酷、因战争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人性的转变展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战争是残酷的并充满了不可预知性,死亡时刻伴随着士兵们,同时战争的爆发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性的破坏,以此来折射出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导演想利用该部影片来传达他对战争的思考与批判,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意识的升华,打破了以往对战争片的定位,这是对生命、对人性的反思。脆弱的生命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自由与生命的尊重与追求,传达了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结语
该部影片在我国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即对生命价值的争议,虽然影片没有将答案展现出来,但观众心中早已有了自身的评判标准,该部影片因其标新立异的立意与叙事角度使其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同时,该部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手法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流露,并折射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即对生命与自由的渴望与追崇,对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拜、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达到对生命价值反思的目的。这对我国的电影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促使中国电影创作者能够创作出富有本国文化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与价值观融入影视作品中,以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品味与质量,促进我国电影的更好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董丽娟,马会会.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体验——从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再谈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J].电影文学,2009(01).
[2] 闻瑞东.中西视角下的两种战争叙事——《拯救大兵瑞恩》与《黄河绝恋》之比较[J].电影文学,2007(13).
[3] 张弓,郑欢.理工高校新生价值观调查研究——以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为例[J].社科纵横,2010,25(07).
[4] 刁沛忠.斯皮尔伯格的二战情结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述评[J].电影新作,1999(02).
[作者简介] 张礼敏(197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解读《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文化价值观》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