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集结号》剧作结构中建构的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2: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冯小刚首次涉足“战场”,能表现得如此惨烈,已相当不错。他用男人的坚决和利落,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型的“文化产业”,要涉及最广大的公众群以及相应的社会心理、社会体制、文化艺术机制、意识形态调适等层面,其社会受众面和文化与美学复杂度等都大为增强。当冯小刚成为这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其转型、开创与示范效力已不言而喻了。

[关键词]转型;战争;艺术;结构;电影

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处起干戈,我神往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和里面运筹帷幄、主宰历史的英雄,之于现代中国,那是一串长长的以半普不普方言说话为标志的英雄名单,它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林彪、张灵甫……无论成王败寇,他们是现代中国的主人,占据着绝大多数官方印刷物和平民的关注。然而仿佛有一个绝望的梦魇,有一个卑微的形象,从来也不曾从我的记忆深处抹去,如果说那些英雄是我记忆中堂皇的画卷,这个形象却像一把锥子,毫不留情地将它刺破,直抵内心最不忍的那块角落——那是一个老兵的形象:谷子地,冯小刚电影《集结号》里我军的一位连长。这样大时代里的绝望卷入者,你还可以从波兰斯基的《钢琴师》里,钢琴师在战争结束后走上绵延无边际的废墟城市时感受到;从大卫·里恩的《日瓦格医生》里,日瓦格在俄罗斯茫茫白夜包围的冷屋里,伴着雪原的狼嚎和床上的女人酣睡写诗时感受到。我感叹于这样的老兵形象。

一、开场

《集结号》在一场激烈残酷的巷战中拉开帷幕,由九连连长谷子地(张涵予饰)带领的数十名战士围攻敌军却惨遭埋伏,激战过后仅余四十七人,指导员(任泉饰)在敌军的最后一炮下以身殉职。但连长与战士们奋不受降。连长用喑哑的声音说道:“让他们拿起枪,我们不接受投降。”低沉的语调,是山雨欲来的平静。 “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没听见号声,就算打剩下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在刘团长的这份命令中,包含了多少沉重的责任,我明白这撕心裂肺的呼喊意味着什么,那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象牙塔中安享阳光与快乐童年的巨响。影片前半部分是激烈的战斗,后半段则讲述了进入和平年代后,在战火中仅存下来的谷子地寻找“身份”和荣誉的故事,煽情感人。

最后,只剩下谷子地一个人。他走上了证明自己非俘虏和为兄弟讨“烈士”说法的路。再也没有兄弟对他的服从、理解和尊重,他陷入了绝望的弱者之路。被华野“抓获”时,他因为说自己能打炮,被国军俘虏嘲笑挖苦;战地医院里,被华野政工军官从头到尾怀疑,认定是俘虏要遣送回家;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汶河县,接受调查时,被县干部骂为“神经病”,最后铁了心要把兄弟们挖出来,被工人骂为“疯子”。谷子地之于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威信和尊严,没有人理睬他。由各色人等、各个阶级、各个集团围成的铁壁,似乎同样充满着隐喻,将谷子地的孤独和绝望更往前推。

这样的绝望,让人心寒。谷子地扮演者张涵予的妻子说,张涵予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走出来,经常半夜惊醒流泪哭死去的兄弟,想一想,我一个电影观众,当晚都满脑子梦见谷子地,张涵予这样岂非正常,他仅仅是哭谷子地的兄弟吗?他还在哭谷子地吧?

二、画面

还是让我先说说战争场面吧,战争电影没有战场真实,将失去看下去和谈下去的理由。自从《拯救大兵雷恩》问世后,战争电影仿佛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里程碑,以至于人们说斯皮尔伯格毁了这个市场,后来者没法拍了。这里面,技术高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集结号》没有超出《拯救大兵雷恩》,准确来说依然落后于它,但子弹呼啸和坦克仿佛来自世界之外的迷离般轰隆音效,借鉴得非常好;绝对是超过《太极旗飘扬》的,至少是一个水准,战场造型、爆炸和枪战非常类似。和《太极旗飘扬》一样,它没有非常普遍和圆满地解决一个基本的枪击镜头问题——而这是自有《拯救大兵雷恩》以后,战争片最基本的细节——从子弹射出、枪的振动和烟雾火舌,到真实感觉地击中人体、真实感觉地流血仆倒,通过一个镜头而非蒙太奇剪辑解决,犹如纪录片。

然而总体来说,因为《集结号》绝大多数场面虽逊于《拯救大兵雷恩》,但一旦将这样的场面套在中国本土人物、事件和环境上,这种层次较高的本土化,就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尤其重要的是,他从前到后,着力打造了几个让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国外战争电影里没看到过的镜头;一是汶河城中巷战爆炸人跟着飞出的镜头,二是轰炸韩美联军的交通大桥,三是最后坦克和山炮对轰,这些在预告片里都有体现,这已经非常不错了。

电影毕竟也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在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之后,笔者对中国的电影很失望。导演们陷入了玩弄视觉效果的泥潭不能自拔,以致每部片子的故事情节都只是经不起推敲的薄弱架构,在空洞的架构上尽可能多地玩弄视觉效果以吸引受众的眼球。电影《集结号》算是进步了不少。

三、人性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外,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我军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开。

在烈士陵园,“爹妈都给起了名的,咋现在都成了没名的孩子了呢?”连长轻轻地抚摸着一排排无名烈士墓,深深叹着,声线中尽是锥心的痛。

在刘泽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结号没有吹响,知道了大部队早就撤走,留下他们牵制敌人,其实这种舍小为大的事情战场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后还是发怒了——“你们怕大部队被咬死,就不怕我们被咬死?我们真的都被咬死了!”这个时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为要知道,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不可以“自私”的,传统战争片里的中国军人是恨不得牺牲一人拯救全军的。自私的老谷,难道就不是一个可爱的人吗?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几个弟兄都当成亲兄弟对待。“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也只有冯导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他说:“我不过是把一个人的经历给拍下来。”哪有什么教条?哪有什么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

可见《集结号》并不是传统的、教条的、宣扬解放战争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人性”,哪怕就像吕宽沟的那样傻乎乎的行为。人性,是一个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阶级、宗教所控制、引导的东西。我非常佩服导演敢这么做。

四、转变

如果说,《甲方乙方》是冯小刚的带有王朔主义印记的平民主义影像奇观的处子秀,《手机》和《天下无贼》属于冯氏平民主义影像奇观的胜利的庆典,那么,《集结号》则是冯氏平民主义影像奇观与当下主导价值系统实现艰难而成功“缝合”的分水岭。

这部原本属于冯小刚的个人转型之作,会在中国内地当代电影史上产生深远的转型意义。它或许是一块高耸的界碑,昭示着中国内地电影的新走向;或许会是一条宽阔的中国电影新航道,让冒险者的船队顺此而走向远方;或许是一座分水岭,中国电影由此而开辟出一道奇异的风景。不管怎么说,这部影片的转型意义都值得认真对待。

如果说以陈凯歌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影片在其盛期应定位于都市精英主义,那么冯小刚的影片就应定位于都市平民主义,它开拓了从都市平民眼光去看待生活的新路子。虽然都是谈人,都是要恢复“人味”,但是“人味”之间有不同:第五代主要是都市精英主义,站在精英立场上从高向低地看人,看到了人性的乌托邦;冯小刚却是站在平民主义的立场上,从平等的位置平看人,体验到了平民的娱乐精神。张艺谋的《红高粱》是在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用土匪形象来模拟知识分子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建构了当时知识分子所向往的生命乌托邦;而冯氏贺岁片却不一样,打造了想象的平民游乐园。《集结号》沿用了他一贯的平民主义精神,但同时又成功地与主导价值系统实现缝合。

这种大众感奋式正剧的转型意义在于,无论是冯小刚个人还是中国内地电影,在经过多年的徘徊或试探后,终于找到了一条把大众娱乐与大众感化交融起来的电影美学道路。

五、结语

《集结号》故事的流畅、逻辑的严密和台词的精炼,同样是不需要多言的。它的台词因为来自于民间和土地,显得那么流畅和贴切,时不时流露出底层真实的幽默,诸如已被很多人说过的“头皮上飞子弹,裤裆里晃手榴弹,神仙也得尿”这样的台词。电影里有经常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但绝不是笑场,倒不如说是冯小刚和刘恒准确捕捉到了本来的民间语言。或者说,他们不忍心看着过于悲凉,于是让片中的受难者和观众,享受仅剩的一点幽默的权利,这和《鬼子来了》里面,姜文玩弄找屠夫杀鬼子的那段黑色幽默完全不同。

电影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最容易使公众投以关注产生共鸣的手段。我无法说这是冯小刚的完全本意,但作为电影受众的我,看到了这些。釜山电影节前,冯小刚似乎心力交瘁,非常不自信,屡屡说出让投资商反感的泄气之言。然而,冯小刚低估了中国公众对非明星担纲的接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对贺岁时间演绎悲剧的承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在这个奔波于生存的时代,内心对历史和未来追问的渴求度。

《集结号》是一部在商业平台上打造的中国主流电影,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能够接纳古装武侠动作电影,同样也可以接纳中国的现代战争电影。《集结号》为中国主流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打开了新的历史通道。

[参考文献]

[1] https:///b285339/d63336488.htm,2007-12-25.

[2] 王一川.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以冯氏贺岁片为个案[J].文艺研究,2006(08).

[3] 王一川.想象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J].文艺争鸣,2005(05).

[4] 王一川.从大众戏谑到大众感奋——冯小刚和中国大陆电影的转型[J].文艺争鸣,2008(03).

[作者简介] 赵超(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硕士,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形态语意。

推荐访问:剧作 建构 集结 特色 结构

本文标题:《集结号》剧作结构中建构的特色分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26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集结号》剧作结构中建构的特色分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