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7-30 15:30:06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创设生活情景、案例,引发学生体验;充分挖掘各种生活化教育资源并引入课堂,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生活化 探索与实践

一、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起因

1.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即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2.教育理论家的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建构主义理论也表明,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境就是生活化情境。

3.现实问题的催生。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兄弟姐妹及其他孩子一起生活的锻炼。公寓式的小家庭,大多在成人的包围之下,与外界的接触少,感受的也少,一旦处于同龄人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一些预料不到的冲击就会束手无策。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体验,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的照料包办代替,不能让孩子充分地活动,限制过多,使得孩子缺乏训练,以致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如此的生活现状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感受。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正是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勾勒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勾画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具体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到社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能够触摸到身边的真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会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获得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可见,理论与教育教学现状都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何谓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际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教学生活化”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裁剪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交生活、集体生活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生活化”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生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和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胸中有理念——教师首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趋同。学生既需要在课堂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堂外谋发展,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拥有生活、交往、合作、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实现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如教学《妈妈的账本》这一内容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

根据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把学生的课桌设置成7人座的“圆桌式”:(1)让学生列举并讨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如在食物。住房、日用品、医疗、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开支;根据家庭生活的经验,讨论节省和积蓄钱财的方法和意义。(2)模拟家庭生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家庭”,共同制订一个月的家庭预算计划;全班评选最合理的家庭预算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解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脑中有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案例,引发学生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先以一节美国老师的历史课为例来说明。

一天上课,老师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天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用钱来买纸,准备小实验。”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纷纷嚷嚷:“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我的钱买了纸,中午就不够买饭了,怎么办?”问题不一而足,孩子们表情百态:吃惊、气愤、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涨红了脸。老师低下头,不予理睬且继续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这是学校的规定。”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情,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问题与思考:这是一节美国初中的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科书将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在问及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处理呢?达塔说:“我是想让孩子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上述案例中,达塔的成功不是按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首先得益于他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他将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类似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探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达塔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要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的设计显得多么重要。

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时,我进行了如下情境设计,目的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案例,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初一(5)班的小艳同学,成绩不好,人长得又胖,班里同学都瞧不起她,有的甚至经常因一点小事辱骂她,她觉得很孤独、很悲哀,觉得这个集体缺乏关爱,她想到了转学。

案例二:进入中学后,小刚觉得妈妈特烦人,天天管头管脚,连穿什么衣服她都要管。这不,今天小刚穿了一件自我感觉很好的衣服,偏偏妈妈又管起来了:“这衣服太怪了,你是学生,这样穿不合适,赶紧换了。”小刚却不以为然地说:“妈,你不知道,这就叫‘酷’!”妈妈批评了他几句,小刚生气地说:“我都这么大了,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你管!”

通过这两个身边的案例向学生提问,这里是谁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你认为我们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权利是什么呢?

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习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深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着眼于实际生活,感悟历史与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历史与社会问题生活化。

3.眼中有素材——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资源。

“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现代生活教育观认为,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教育教学,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与生活经历了古代的合二为一、近代的相对分离、现代的紧密联系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也必然遵循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的客观规律,联系生活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这点上,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先贤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并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因此我在讲“自然环境”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世界的气候”图分析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在中国北京首次过上了一个白色的圣诞节,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初中生来说,不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学生都知道圣诞节在12月份,而此时的北京正是隆冬时节。学生们为什么能比较有兴趣且容易地回答对这个问题,那是因为问题符合他们的实际认识,来源于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本地的特色教育资源开发出来,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使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它能产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巨大效果。

4.足下有行动——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亲密接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老掉牙的东西,没有意思,因此对历史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历史课老师没有把历史的引人之处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走入生活。英、美国家的一些历史老师会带学生到博物馆或剧场、野外古人类遗址中,邀请一些亲身经历者、专家,请他们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在亲历体验中“复活”历史,创造情景剧让学生回到富有挑战性的历史顷刻。总之,良好的社会实践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把它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正像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镇的河流、泥土、蔬菜等被污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积极态度,充分行使批评建议权,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呼吁社会力量来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并落实具体措施来解决环保问题。这样才使环保问题不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意识和口号上,而是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与社会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历史与社会的体验,提高利用历史观和社会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真正落实到行动行使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又如,在教学《信用是金》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联系寒假中的诚信调查资料来理解我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让学生说说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交通规则,说明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权利和自由始终要受到规则的限制。

这种着眼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角度出发,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能从中体验到甜酸苦辣,成功与失败。再者,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终身“财富”。课程专家干纳和格鲁梅特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经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有价值。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在教学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时,可以让一些种粮和养殖专业户的孩子、家里有公司的学生谈谈自己家庭的前后变化状况,通过彼此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获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认识,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的行列中行力所能及之事。

总之,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智健康成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6.

[3]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

[4]卞金祥主编.名师工程教学提升系列《用特色吸引学生——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5]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生活化 探索 实践 社会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0/28042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