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
【摘 要】现阶段在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涵盖了政治、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信息技术,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开发出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从而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笔者在此谈一点小小的体会。
【关键词】教学;课件;课堂;多媒体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保持学生的注意。”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其广泛运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当今教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充当的是配合、辅助的角色。因此,并不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课才是好课,也不是使用了多媒体的课就是好课。运用信息技术,要合理运用,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更不可走进教学的两大误区:
一、学生不是课堂的参与者,而是课件的观看者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展示教学艺术和创设情境的工具,对课堂教学起了辅助性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中,大量使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固然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但是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力恐怕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觉得在观看浓妆重彩的节目。我们在充分享受到电脑多媒体技术中声,光,电多种表现手段对教学内容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人们习惯在课件中加入多种声音或音乐,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知识进行衬托,或者在文字出现的方式或速度上过分追求花样却没有严格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等,使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停留在知识之外的音乐欣赏或其他地方,从而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之外的表现手段上,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从主观上讲应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及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70页)
为此,一定要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在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能被欣赏着、观看者的角色取代。
二、教师不是课堂的指导者,而是课件的操作者
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全过程,绝不是利用现成的课件,讲几句串词就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时要克服机械操作的弊端,课件操作一键到底,流水式、连续不断的一味播放,则会使教学内容一闪而过,没有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课件没有起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足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给学生较多的信息,同时活跃课堂,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凭借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优化教学方式,建立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技术能把图形、文字、声音、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心理学实验也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左右,从视听结合接受的占65%左右,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多种形式,全面刺激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学生在课堂上眼、耳、脑、口、手并用,产生的效果更全面更深刻。作为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朝气蓬勃的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针对上面的两大误区,下面结合课堂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在具体场合下人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心理总和,课堂教学情境联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农村学生的心目中地位偏低,如果教师一味说教,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这门课程,特别是历史史实本身有着很强的情境性,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搬进课堂,这样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框《沙漠绿洲》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以色列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关于它的自然条件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模糊,加上对干旱缺乏体验,要深刻感受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难题,首先播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影片创设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干旱,黄沙漫漫,影片中出现了一支行走在沙漠中的骆驼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影片中骆驼运输队中的一员,行走在沙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样学生从看得见的景观出发,就比较容易产生兴趣,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用教师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
2.网络共享,丰富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料。在没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前,我们备课只有一本教参和教学杂志,碰到教学上的难题,要翻阅很多资料可能都找不到答案。而现在网络资源丰富: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教案、课件等教学相关资源都有,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网络就是我们源源不断的活水。
现在提倡教育资源共享,名师课堂、优质课教案课件为教师展现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从网上查看优秀的课件和教学设计,汲取精华,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样能够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在历史方面有很多影视作品,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资源,许多影视素材的收集与挖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把符合史实的加以剪辑、收集和保存。教师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巧妙运用一些影视素材,可以明显增强探究的趣味性,而且也使得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探究变得有血有肉。另外网络提供的时事信息能使教师更快更详尽地了解时事政治,培养政治敏感度。同时,远程教育观摩学习是积累经验的好途径,对于缺乏资金的乡村学校更是如此。教师可以从“空中课堂”中寻求、摸索具有典范作用并符合自身实际的新理念、新模式。
网络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置疑的平台,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论坛中,来自各方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悟,对某些教学问题的看法及在网上集体备课。
3.视听结合、入境无痕
历史有着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的显著特征,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重演一次。因此,无法亲身去经历和体验,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而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课的教学中,播放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视频,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历史事件,感受国破家亡的苦难与中国人民决不屈服的精神,学生在这种的环境中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观看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只有在设计课件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特点,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合理的制作课件,有效的把握学情,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因为实效性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是根据学生和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教学真实性,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才能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
【参考文献】
[1]金鑫,王淑萍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历史与社会)》.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试教通讯 (历史与社会专辑)》.2005年19—20合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历史与社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浙江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