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学生的人格培养、品德塑造、情感体验等方面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纯的智力开发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让学生能够从人的角度对精神层面进行挖掘,则是现代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应该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人文元素,为小学生量身定制人文素养培养路线,让小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在人文情感上得到正能量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案例教学;多媒体;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4
作者简介:王杏双(1981—),女,福建晋江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啟蒙与情感发展的萌芽阶段,由于社会性的限制,他们很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反思与探究。此外,我国目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而这必然会造成其人文素养发展的阻碍。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品德与社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学生的人格培养、品德塑造、情感体验等方面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三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案例教学,充实人文素养知识储备
案例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材中丰富的案例都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素材,进而成为小学生积累人文知识的内容。人文素养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片面地强调理论引导,很难对小学生产生说服力,因此,案例则成为教学引导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地积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不同于社会科学教育,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张试卷是难以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对人文素养的引导听之任之。相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中、社会生活中、人文历史中筛选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储备。虽然在短时间内,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无法检验,甚至一些学生存在言行不一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该注重长远效果,不应该鼠目寸光。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案例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帮助学生完成人文知识的积累。例如,生活案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如在《走进美丽的家乡》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变化信息,让学生从气候条件上理解家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并由此形成的独特社会文化,从而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对气候变化的感悟,强化对家乡的情感依赖。此外,历史知识不仅是小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小学生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重要途径。在《文明的曙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的文明发展历史,并将重点放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上,为学生设计“中国四大发明”的相关案例,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理解中国四大发明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人文素养体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其一,教学理念的变革。课堂教学主体逐渐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理念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体现在了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文明之母——印刷术》的教学设计中,由于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印刷术的机会很少,因此单纯的语言讲解很难让学生体会印刷术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基于此,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为学生引入了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体会印刷术发明以前人类文明保存与传播中遇到的重重障碍,以及在印刷术发明以后,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理念,保证了课堂的生动性、有趣味性,强化了学生的人文体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其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法是知识呈现的方式,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灵活引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法。例如,在《杰出的智者》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收集关于孔子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媒体呈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其三,教学资源的丰富。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来源,也不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唯一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元化课程资源,或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为学生引入人文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人文情感。
当然,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不能替代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现代教育发展中,一些教师盲目依赖信息技术,使得传统课堂模式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故态复萌,这种技术滥用的情况必然会导致课堂上人与人的交流被压缩,而这是课堂设计中人文情怀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将人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让师生在真诚的情感交流中共同提高人文素养。
三、利用社会实践,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效率
实践是人文情感的来源和落脚点,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够体会社会情感、人文情怀,进而拓宽思维的广度,提高思考的深度,对人文价值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小学生由于种种局限,其社会性发展尚不完善,如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对社会规则缺乏了解、对社会情感懵懂无知等。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习惯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并利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提出要求,而忽视了实践在学生知识拓展、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中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体会社会价值。例如,在《勿忘国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受辱的原因;然后,将学生带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中,利用一件件残留着历史印记的文物使学生体会近代中国所受到的侵略,以及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贫苦与战争中奋发图强,抵抗侵略者的勇气;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将一段段静止的历史,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让学生在庄严肃穆中铭记勿忘国耻,将历史的教训转化成今天发展的动力,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体现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
总之,人文教育不仅关注着人类文明的传承,还关注着个体的思想、情感、意识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纯的智力开发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让学生能够从人的角度对精神层面进行挖掘,则是现代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培养、价值塑造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利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人文元素,为学生设计人文素养培养策略,让小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在人文情感上得到正能量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朱小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5):14-15.
[2]胡黎明.刍议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5(32):18.
[3]叶柳欢.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J].学周刊,2013(10):72-73.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