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灭绝的文化:犬尽禽稀,物种濒危

发布时间:2023-07-31 14:00:10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地球生命史上,当今人类面临着生物学家所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首次由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之灾。本文第一部分讨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科普文献与自然濒危的环保故事传统之间的关联,第二部分论证哀挽悲情叙事模式如何将某个物种的灭绝演变成清算现代化进程的宏大批评工具,第三部分试图在进化论、偶然性和实验性的语境中探求一种解析物种灭绝的喜剧叙事模式。

[关键词]物种灭绝;现代性批判;喜剧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G02;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114-15

[作者简介]厄休拉·海斯(Ursula K. Heise),原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教授,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教授,先后任国际生态批评组织“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副会长、会长,主要从事当代美欧日环境文化、文学和艺术及全球化理论研究,出版了《地方感与地球感:环球环境想象》(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2008)等多部专著。

[译者简介]钟 燕(1975—),女,湖南衡阳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2012-2013学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英语文学、世界文学和生态批评研究。(北京 100083)

Title: Lost Dogs, Last Birds, and Listed Species: Cultures of Extinction

Author: Ursula K. Heise

Abstract: Humankind is currently confronted with what some biologists call 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of species in the history of life on the Earth, and the first one triggered by humans. This essay places the narrative that usually accompanies scientific accounts of biodiversity loss in relation to the long tradition of environmentalist stories about the decline of nature(pt 1). It demonstrates how elegiac and tragic story templates turn accounts of the decline of a particular species into tools for a broader critique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es(pt. 2), and explores an alternative, comedic narrative template that approaches exti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evolution, contingency and experiment(pt. 3).

Key words: species extinction; critique of modernity; comedic narrative template

一、物种灭绝与自然末日

在广泛的意义上,环境主义肇始于19世纪初,它认为人类活动威胁着自然,是一种抵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从一开始,环境意识——与其他自然认识观不同的是——从自然环境中获知的是一种衰落与消亡感。一直以来,在文化观念上,环境恶化的具体原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从19世纪的公地圈占、铁路修建、森林采伐到20世纪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污染问题,以及近几十年的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和物种灭绝等首要危机——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及社会机构所倡导的环境主义都与这些“衰退主义”叙事相关联。在这类叙事中,大自然即将毁灭的危机感与对自然之美及其价值的认识相随相依。与此同时,环境主义一直重视田园叙事、末日启示叙事和有毒话语等文类的文化意义。

时至当今,“衰退”修辞已走向顶峰,以自然的终结或消逝为喻,这不仅是环境主义者的观点,也是当代社会观点与文化理论的一部分。比如说,自然的终结或自然之死出现在了历史学家Carolyn Merchant和环境保护主义者Bill McKibben的笔下,也出现在了Bruno Latour对现代性的论述中,出现在了Jean Franois Lyotard、Jean Baudrillard和Fredric Jameson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还出现在了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概念中。①在以上理论家的作品里,该表述有着不同的含义,但相同的是,理论家们都认为,当今人类所处的环境处处遭人改变,自然之中不受人力影响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诺奖得主、化学家Paul Crutzen把当今时代命名为“人类纪”,经济学家Jeffrey Sachs和历史学家Dipesh Chakrabarty最近也沿用了这个术语。②这表明,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人类不再只是先前的“生物人”,他们已经成了改变地球基本构造的“地质人”。气候变化是“人类纪”的最明显表征,因为它甚至改变了地球上人类不曾涉足的区域。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是“人类纪”的另一危险特征。当然,旧物种灭绝,新物种出现,这是几百万年以来正常存在的进化更替。一般而言,每四年就有一个物种消失,但生物学家估计,现在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水平的50至500倍。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其他物种入侵、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过度捕捞等原因,许多物种前景堪危。如果算上这些或将灭绝的物种,物种消失的速度将高达正常水平的100至1000倍。过去500年里,绝大部分消失的物种都属于海岛生态系统物种;而现在,濒危物种已遍及各洲大陆,其势凶险。③此类物种大灭绝极为罕见,在地球35亿年的漫长历史中,仅发生过5次,而且5次均非人力所为。每一次物种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需历经几百万年才能恢复正常。④据生物学家们预计,在我们正在遭遇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多达50%的现有动植物种类将消失。物种变化规模如此之大,其后果如何,不得而知。一些生态系统可能塌溃,某些基本食物与能源供应或遭破坏,医药等其他未来可用资源或将消失,同时,一些重要的文化支撑与资产也将消失。因其威胁之大,联合国宣布2010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推荐访问:濒危 物种 灭绝 文化 犬尽禽稀

上一篇:拍 溅
下一篇:中国虎(上)
本文标题:灭绝的文化:犬尽禽稀,物种濒危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0731/28073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灭绝的文化:犬尽禽稀,物种濒危》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