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2023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8篇(2023年)

发布时间:2023-10-29 17:36:03 |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8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8篇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1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2

为了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引导师生关注心理健康,养成心理保健意识,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决定4月-月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现就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心理健康宣传辅导活动

二级学院主导本院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由心理辅导站负责教师安排,充分调动心理发展部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参与和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常识讲座、知识抢答、漫画、电影展播、主题班会、板报、展板宣传、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宣传“·2”的含义和由、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方法等;促进大学生认知和体验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意义。

月9日-21日各二级学院展出宣传展板,月2日-28日全校展出(朝阳校区在饭厅门前,院本部在公共教学楼前),学生处组织人员对活动开展检查评比,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做出优异成绩的二级学院和学生干部(各二级学院推荐2-名)进行表彰奖励。

各二级学院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活动作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踊跃参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站等宣传阵地,挖掘活动的亮点,对活动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和总结,拓展活动的影响范围。

二、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

1培训主题:师生有效沟通的探索和实践

2培训专家:xx工业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张xx

培训时间:2x16年月日全天

4培训地点:医训楼第二会议室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比赛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困惑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内心独白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展现大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及身边的同学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自我保健和人格完善。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近年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深入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展示青春活力,演绎真情故事,传递心灵的力量,学校决定举办首届心理情景剧展演比赛。

1参赛内容

自我成长方面:自我认识、自我探索、情绪管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自我挑战等;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关系、异性交往、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习方面:学习问题、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感受等;生活方面:消费现象、装扮现象、休闲现象、上网现象等。

2参赛作品

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选拔、推荐1-2个优秀剧目参加学校优秀心理情景剧展演活动。

参赛要求

剧本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反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突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人以启迪。作品应反映出主人翁心理变化的过程,内容力求新颖、有创意;参赛队伍自备剧目所需道具、服装及背景音乐等;每个参赛作品应控制在8-12分钟,主要角色人数控制在8人之内;每个参赛作品需提前做好录制音录制工作,表演时原声与录制音同时出现。

4开展阶段

第一阶段:二级学院剧本筛选,组建演员队伍,并进行实际演练。(4月1日-1日)

第二阶段:二级学院初赛和筛选优秀参演剧目,确定演员名单,做好展演准备(4月18日-月1日)。

第三阶段:二级学院推荐报送参展剧目到学生处(月16日),学校心理情景剧展演和表彰。(月24日)

奖项设置

校园心理情景剧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名,优秀表演奖8名(个人奖)。

6评分标准

原创剧本(10分);剧本内容健康向上且特色鲜明,有一定的思想性、启发性(0分);紧密联系校园生活实际,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分);表演吐字清晰,生动活泼,幽默机智,感染力强(2x分);服装道具齐备且富有创意(1分)。

xx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3

一、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要数抑郁症。因此导致的自杀等现象给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抑郁症表现为:有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迟钝,注意力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及时求教于心理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 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因学习压力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少年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过分注重结果和不恰当的比较分析现状,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问题是青少年出现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办法是首先个人要自信,再者要有信心。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国外某著名科学家一天到一个学校去讲座,学校的老师说你是大科学家,也培养了不少人,你看我们这里的学生谁将来最有出息,大科学家就指了两个孩子,若干年后,这两个孩子果真在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而那位老师再遇到那位科学家时,讲起当年的往事,大科学家吃惊地说,我是随便指的,真的是随便指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这说明什么?就说明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换了你,要是个大科学家说你将来肯定有出息,你肯定一下子就感到什么都有了希望,做什么事情都努力了、有信心了。再讲一个故事,郑渊洁是有名的现代作家,他当兵复员回家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觉得自己没什么本事,但也想要过好日子啊,就想努力干点什么,想来想去,不花什么钱,成本又比较低,于是,就开始写作,一开始写诗、投稿,几乎是投一篇退一篇,写一百篇退一百篇。就是几乎近一年时间,突然有一篇发表了,于是就又有了信心,又投了好多也没有发,信心慢慢又没有了,突然,又发表了一篇,信心又来了,然后,发表得越来越多,后来他自己看了以前那些被退的诗看,发现以前的诗写得真是很臭。但怎么会慢慢变好呢?就是靠了信心。我觉得只要有足够的信心,你有50分的能力也许能发挥到80分或者更多。如果没有信心,你有100分的能力也许只能发挥20分。这就是要求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自信和信心的培养。

三、 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问题

同学们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你们思想还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判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你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你们中的不少人迷恋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你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同学因交错友,甚至吸烟、吸毒、偷窃等事(举吸烟的例子)这当然与我们的环境即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风气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只要同学们把住一点,我们思想上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行动上要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以你身边你喜欢的、崇拜的、敬佩的人为榜样,去要求自己、去落实自己的行动,相信你会很成功。 五、 异性交往给同学们带来的心理问题

这主要是心理和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目前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提前4至5岁。高中生绝大部分已属于生理成熟的人,渴望异性交往,交友越迫切。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你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由于处理不当,出现早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脑子里尽想此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么怎么样就能处理好这些事呢?我讲三点:

1、 异性交往宜泛不宜专

-----即鼓励多交,忌只交一个。异性同学的广泛交往,对他们的自身的学习、思想有促进和帮助,也有利于情绪的振奋,而异性同学之间的单独交往、言谈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再加上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这样会由本来正常的同学交往发展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恋,广泛的异性相往能避免异性们双双陷入早恋的识区。

2、 异性交往宜短不宜长

青少年中两个异性同学的交往不宜过长,有的同学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形影不离,初中这没有感觉,到了高中长此下去,从相聚到离不开,步入早恋,所以在异性同学的交往中注意接触时间短些,范围广些,从而可经了解各种禀行、气质的异性同学,这会使不同人有更多接触机会。

3、 异性交往宜疏不宜密度。

异性同学间的交往是正常现象,但一定不要一门心思地钻在里面,男女同学有性别之差,人的一些潜意识往往在异性单独交往时发掘出来,过多频繁地与异性交往会唤起人的热情,激起人的冲动,所以男女同学的交往频率要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中学生生理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异性产生好奇、关心、爱慕和愿意接近的心理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友情”和“爱情”,友情姓“友”是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贵在一个“义”字;而爱情姓“爱”,是自觉、自愿的相爱,讲求心心相印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默认。我们提醒大家,当你感到对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产生愿意和对方在一起的热望,就应该注意及时划清界限避免跨入早恋的误区,避免让心理上过早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 人际交往的压力给同学们造成的心理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伙伴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超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少经验,很难面对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爱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不能自拔。那么我们要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我们要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希望,用正常心态增强信心培养的技巧。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4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动遗留下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只顾埋头备考而压抑下来的,到了大学后,没有师长的严格管束,压力骤然减轻,心理上却感到极度的不适,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如有的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到别人俊美潇洒,总感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则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因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找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怪话,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另外,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顺利,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4、个人素质因素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5、心理冲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期。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情绪控制力的局限,因此常出现思想上摇摆不定,行动中忽冷忽热。这种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长时间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引发人的厌世、颓废和绝望。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5

1、健康心理重在培养

日常我们所说的:要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个方面。注意力是婴幼儿心理发育的一个方面。记忆力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婴幼儿的思维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玩玩具、做游戏均可增进小儿思维能力。在心理发育中还要重视情绪、情感的发展。

2、母子依恋——婴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婴儿时期大脑发育最迅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突触数量增多,神经髓鞘逐步成熟,为小儿心理发展创造了生理基础。婴儿对最密切接触的母亲,如看到母亲的脸。各个孩子会有不同天赋气质,应通过训练扬长避短。

3、“三岁看老”——心理特点初露

幼儿期中枢神经进一步发展,小儿已能独走,接触范围变大,语言也在此期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幼儿的模仿心理特别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同时,要培养孩子与父母以外的家庭其他成员和小伙伴们交往的能力,使孩子从对父母依恋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安全感、同情和友谊。

4、学龄前儿——个体形成的开始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层进一步发育,调节能力提高,但兴奋仍占优势,故这时期小儿以好动、易兴奋为特点。此时儿童概括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多探索、多提问。

学龄前期是孩子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可塑性很大,家长必须抓住时机来培养孩子。

5、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该让幼小心灵遭受创伤,家庭不和睦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精神影响。

6、别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

社会上导致男孩女孩化表现的例子不少。家庭,特别是母亲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性心理发育影响是很大的。

7、就这样爱孩子,后果严重

爱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它是一种营养,是培育婴幼儿美好心灵、高尚品德的源泉。

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到食品店,她买了一个冰淇淋。让孩子吃着,自己却在旁边看,孩子也没有什么表示。

其害处是:(1)他是任性的(2)他是自私的(3)他是懒惰的

8、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1岁以内的小儿情绪不愉快大多与身体需要有关,如饿了、悃了、尿布湿了,或者是病了,这是家长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2岁的孩子情绪有了进一步发展,他的要求也多了,不满足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3岁以上的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发展,开始懂得是非和好坏,也有一些自我控制的能力。要让孩子经常保持愉快情绪和开朗的心情,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长大后遇事乐观,容易与人相处。

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需要:

(1)有一个宽松、和睦和欢乐气氛的家庭环境。

(2)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有规律地生活。

(3)父母结合日常生活,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鼓励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家庭成员教育孩子在原则上要一致,彼此不在孩子面前闹矛盾。

9、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首先家长要冷静,不可再发脾气火上加油。“转移注意”对2岁以下的孩子是一种有效的临时措施。沉默、不理睬是对付无理取闹的3岁以上孩子的一种方法。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父母要认真对待,不可图一时方便而轻易迁就。

10、胆怯大多来自恐吓

有的孩子长到一岁多,仍然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有的孩子正相反。胆怯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吓唬和欺骗都是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能使孩子安静、听话而采取的错误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培养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是很重要的。应该提醒家长,放手让孩子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不要把他关在家。

11、可忽视的儿童孤独症

在儿童时期,若发生一种以与外界环境接触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被称为儿童孤独症。不仅给家庭带来了苦恼,而且给社会增添了负担。孤独症的患儿有3/4合并智力发育迟缓。

12、重视儿童抑郁症

人们常用“金色一欢乐”形容童年,可见童年的欢乐、纯真、无拘无束。可是无论你相信与否,孩子也会的抑郁症。

总之,发现孩子有以下情况必须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1)有情绪障碍,如情绪低落没有愉快感,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爱哭闹、爱发脾气。

(2)有行为障碍。

(3)出现躯体障碍,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头痛、胃痛等。

13、聪明儿童的独特之处

儿童智力开发已成为当今社会上的一个热点。有不少家长认为让孩子去学习某种技艺,比如弹琴、书画之类,就能开发智力。

一个较聪明的儿童在智力发展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1)感知觉和观察力敏锐、精确

(2)记忆力好

(3)富有想象力

(4)思维能力强

(5)实践能力强

(6)语言发展较完善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智力水平超常或者低下的儿童仅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儿童都处于正常状态。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6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心因性疾病,神经系统没有器质性病变,仅仅是功能的减低和失调。导致病因是大脑长期负担过重、过度疲劳,或因精神受刺激,使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致。神经衰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它是由于长期刺激,引起大脑神经活动持续过度紧张,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能力减弱的一种神经症。主要特征是易兴奋、易激动、易疲惫,并常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敏感的人和有不良性格的人,更易患此症。

大学生神经衰弱的发生率很高,主要是由于生活学习压力过大,过分紧张,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恋爱出现危机、就业压力过大等都是发病的诱因。如果使神经处于持久的紧张状态,超过了个体所能忍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神经崩溃和失调。

2、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惊恐发作的状态。它使患者常常感到惶恐不安,心烦意乱,有的产生恐惧感。它与一般的焦虑情绪不同,一般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对象具体事物引起的。而焦虑症没有引起焦虑的具体对象和理由。患者常常表现为无明显原因和理由的紧张和不安;经常提心吊胆又没有具体原因;或过分关心周围的事物,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烦意乱,没有耐心。并常伴有心悸、头昏、恶心、手脚发冷等症状。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失眠、心烦、反应迟钝、易怒、易激动、处事不冷静、忧郁、持久疲劳。据2004年中国健康协会调查,在北京,每1000人里就有3个人被明确诊断为抑郁障碍患者。2004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在自杀行为者中,70%患有忧郁症。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变化的加剧、竞争的日益激烈、心理压力的加大,抑郁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某种特定情景或物体产生强烈的恐惧,明知无害,但又不能克制的神经症。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社交恐怖症。它是指对某一特定的社交场所和对象产生的恐惧心理。如,有的学生不敢与他人目光相对,不敢和异性说话或交往,一看到对方就脸红心跳。有的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变的异常紧张,甚至盗汗、心跳过速。有的学生不敢和陌生人见面等。恐怖症对人际交往、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明显症状是情绪紊乱,思维破裂,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和人格方面都有严重障碍,思想和行为失去逻辑,脱离现实,哭笑无常。患者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高度不协调,并常出现错觉和幻觉。如时常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等。

6、强迫症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抗强迫同时存在,二者冲突导致了病人紧张不安、痛苦难忍的情绪状态。患者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如屈从于强迫观念的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询问及奇怪计数等。

其实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某些轻微的强迫观念,如不停地考虑即将发生事情的对策。但正常人的这种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会对其它行为产生明显的干扰。患有强迫症状的个体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识发展刻板、僵化、内疚倾向及容易感到威胁等性格特点。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还有许多,有的会直接表现在身体疾病中,如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常患有紧张性头痛、心率不齐、神经性皮炎、十二指肠溃疡、月经不调等。其中不少患者都和心理有关。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7

满意的感受、愉快的心情,主要来自较好的精神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例如。有的人感到烦躁时,会选择柔和的音乐听,以使自己的心情宁静;有的人感到忧郁时,去听一些雄壮或激昂的乐曲上,以使自己兴奋起来。通常所用的自我调式的方法有:

1、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调整不良的心理。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不自卑,不自傲,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学会从零开始,心向未来;在学业上要追求无止境,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要学会知足。

2、情境迁移

在遇到苦闷或愤怒的情境时,可以把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去,尽量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到稳定。比如,可以听音乐,散步,和知心的朋友聊天,逛公园等。这对消除烦恼,缓解紧张的情绪大有益处。

3、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个体在产生痛苦时、悲伤忧郁时,通过适当的方法、渠道进行发泄,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如向师长亲友、同学朋友倾诉一番,把自己的委屈、烦恼、痛苦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或干脆通过体力劳动、唱歌、运动等形式发泄一下,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或在空旷的田野上大声喊叫,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4、必要的咨询

当遇到困惑和挫折时,可以咨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向他们诉说内心的困惑或心理障碍,以求的他们的帮助和开导。

5、讲究处事技巧

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妨暂时避开对方一段时间,或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这么做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或因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把这件事尽快忘掉,不要去想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好配合转移思维,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去,这种重新投入到新的一件更高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冲淡感情上的不愉快或痛苦的现象,称之为“升华”。

6、学会自我放松

这种方法是要学会四肢放松,并获得安静,能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的松紧、轻重、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自我训练法能改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等,可达到排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7、常做“心理美容”

每个人都有心理缺陷,这就好比人的身体相貌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并非是什么疾病。经常进行“自醒”,反观内照,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就是给自己的心理做了美容,对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8、发展多种兴趣

笔如书法绘画、唱歌跳舞、体育运动等。特别是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宣泄情绪外,还能培养互相合作、敢于对抗、勇于向上的品质,从而通过锻炼体能达到带动“心能”的目的。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篇8

人的一生,在不同时期,呈现有不同的矛盾,这些特殊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不仅推动了心理发展,还形成了不同时期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质的心理特征就构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中国的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根据心理矛盾运动的特点,参照主导活动和学制,一般将个体出生至青年这一时期,分为六个阶段。

(一)婴儿期(出生到1岁,又称乳儿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和动作迅速发展的阶段。婴儿出生后两、三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在出生1个月时,出现听觉集中;在3个半月时,能听见声音找声源;在9个半月,出现眼动作的协调现象。其他,如味觉、嗅觉、皮肤觉的发展更早,一般在一个月后已逐步完成。婴儿约在出生后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二)前幼儿期(1~3岁,或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

首先是思维的发展。这时期儿童的思维和出声言语相联系,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就是说这时儿童的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事物、行动和言语的。他们常在玩弄物体中,用出声的言语进行思考,离开了具体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动,思维就停止。他们谈不上有行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其次是言语的发展。经过婴儿期言语的一年准备,就到了这个可称为儿童“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据研究,约在1.5岁前是儿童掌握单词句的阶段,1.5~3岁是儿童掌握多词句时期,到3岁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语。

再次是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时期儿童已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儿童在成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和教育下,开始运用“好”、“不好”、“好人”、“坏人”等词来评价人和事,这说明他们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时儿童由于动作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饭、穿衣等)的能力,开始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常要求“我自己来”,不要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自觉能动性的萌芽表现。

最后,自我意识也在这阶段开始形成。约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儿童还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别的东西一样,在第一年末,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约在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叫自己的名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约在2~3岁时,儿童才开始掌握“我”这个代名词,说明儿童能把自己由一个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新阶段的表现。

(三)幼儿期(2~6岁,或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幼儿期主要是思维发展的阶段。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逐渐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点,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本质特点。皮亚杰把幼儿阶段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思维阶段”。他认为这阶段儿童没有物体的守恒概念并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儿童明明知道形状大小相等的两杯等量的水,当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中,由于倒后两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就认为这两杯水变得不一样多了。这现象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对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儿末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逐渐发展。

同时,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发展。幼儿的情感特点仍保留有前阶段的一些特征,如易感性、不稳定、易兴奋、激动。但和上阶段差别较大的是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例如,幼儿的道德感在成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下开始形成。儿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说谎话"等等。并且对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儿童产生反感的情绪。幼儿还对未见过的事物,常会表现出好奇和好问的求知欲望。这是幼儿理智感的开始出现。他们还对颜色鲜艳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爱,对音乐、诗歌等表现出愉快心情,这是美感的出现。

幼儿的各种意志品质,如坚持性和自持力,有所显露,但由于抑制能力还很薄弱,这些意志品质还很差。幼儿的自我意识比较笼统、模糊,他们还不会观察自己的内部世界,只能按照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一般只能通过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外部行为所说的进行“评价”。

(四)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

在童年期,思维开始发展。童年思维主要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种过渡性就是说,儿童能对具体事物的变化进行抽象推理,并揭露其本质特点。但是儿童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推理。皮亚杰称这时期儿童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这时儿童对原来相等量的两杯水,不会因为所倒的容器形状的不同,就认为水量会有变化(或多了或少了)。因此,皮亚杰认为这时儿童已具有了对物体的守恒概念。这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说的这时儿童思维特点的意思相同。他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儿童在掌握物体守恒概念时,具有凭借感知、表象和概念进行的三级不同质的水平,以及不同年龄通过守恒实验的人数百分数亦不相同。可见,儿童对物体守恒概念的获得,无论在量上和质上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其次,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一般说来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稳定,他们能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稳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的情感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较幼年期有所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的不断扩大,丰富。儿童能从对具体个人的情感扩大到对整个集体的情感,他们不仅对物质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情感,还会对精神生活中的事件产生情感。如由爱父母扩大到爱班级集体,由得到糖果而喜悦的情感扩大到为集体争光、做了好事而高兴的情感。此时,儿童的意志品质亦有提高。低年级儿童都在教师和父母的督导下完成一些作业,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童年的自我意识是在教师和父母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促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也由自己的外部行为而扩大到自己的道德品质,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和独立性也逐渐增长,但这时期评价的整个水平因抽象逻辑思维尚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还是低的。

(五)少年期(11、12岁~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表象成分仍起着较大作用,这就是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思维的形式还处于经验的阶段。

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意志、情感的发展。少年主要的特点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在这时期,少年的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少年由于自己身体的迅速发育,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出现了要求独立、自主的意志行动的愿望,特别不满成人对他们的处处管教,常因成人对他们的干涉,而产生执拗和反感的消极情绪。其次,少年开始注意到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渐渐产生了解自己和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质的需要和兴趣。再次,少年评价自己的品质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有时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忘掉优点,有时又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抹煞缺点。因此,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产生自负感,有时又低估自己,产生自卑感,常处于自我评价的不稳定状态。

(六)青年时期(14、15岁~17、18岁,或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青年时期思维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思维由少年期的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的思维过渡。他们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作出论证;他们还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规律的说明。青年初期学生刚刚开始形成辩证的思维,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特殊和一般,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类似这时期理论型的思维形式。

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初期由于身体发育渐趋成熟,知识经验的不断累积,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接触社会面扩大,以及面临毕业,即将走向社会。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少年丰富,他们的自我意识在少年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青年比少年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并能根据社会需要来分析自己、锻炼自己,对政治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能力显著提高。青年初期的学生富于理想,向往未来,积极上进,不甘落后,自尊心显著发展起来。自尊心的发展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肯定态度的表现。

青年进入成年期和老年期后的心理发展,情况与上述不同。在此不做赘述。

推荐访问:健康知识 宣传 心理

本文标题:2023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8篇(2023年)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3/1029/31284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8篇(2023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