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查
[提要] 为了解目前企业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化艺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为徐州工程学院化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学院成立专门的调研课题组,组织对化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情况、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等进行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地方性、应用型、错位竞争发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企业需求;实证调查;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徐州工程学院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YGJ1543);徐州工程学院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业预警机制及其成效研究”(课题编号:YGJ1415);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生活观’视域下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DJZY201415ZD0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6日
一、调研形式
(一)企业的调研。筛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相关用人单位,调查行业科技的发展状况和技术人才需求情况,摸清化工类行业对人才质量及规格的要求。
(二)毕业班学生就业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学校与专业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统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他们工作现状以及对岗位的满意程度。
(三)专业任课教师交流研讨。了解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四)兄弟院校的调研。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教学情况、就业方向;调研部分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找出差距,弥补不足,错位发展。
(五)盐城市大型春季人才招聘会化工类企业的调研。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对化工企业的调研分析。通过调研,发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操作、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监控、生产各工序物料的分析检验、产品营销以及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等工作。
大部分企业在本科生入职时希望他们能够进入车间做操作工,锻炼2~3年左右,对车间的工艺及生产设备完全掌握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研发、技术改造等工作。
(二)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结果及分析。通过对徐州工程学院近三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三届毕业生绝大部分在企业就业,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非常少,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毕业生中(不计读研人数),在化工相关企业就业所占比例分别:08级61%(30人),09级59%(47人),10级63%(54人),大概有60%左右的同学没脱离自己所学专业。
从统计数据得出,一半以上的同学在企业中从事研发、分析、技术等工作,在车间做操作工的人数较少,一般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经验的积累,操作工的人数在减少,这和企业管理者座谈的结论是一致的,学生一毕业最好先下车间锻炼,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从事技术、研发等工作。
除此之外,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定位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基本职业素养。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往往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倾向,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好高骛远,缺乏吃亏耐劳的精神,就业期望值过高,求高薪、求舒适、求名利的心态仍较普遍,毕业生择业时眼高手低,使许多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基层招聘不到人才,浪费了岗位。部分学生到了单位之后发现工作与想象的不同,立即辞职,对企业缺乏忠诚度。
2、对自己缺乏信心。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欠缺,学过的理论知识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不能灵活应用。
3、就业心理浮躁。通过对大一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心理的测试,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大学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是静下心来学习知识、研究学问、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贪玩,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无心读书,更谈不上系统地进行某项研究。有的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准备着找工作,这种浮躁不安的心情严重地剥蚀了大学生的深造潜力,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用人单位面试时又显得力不从心,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对专业任课教师调研情况分析。根据徐州工程学院2012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大部分内容是借鉴同类高校专业设置模式,“换汤不换药”来进行课程设置,没有研究地方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目前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实训基地的场所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脱节,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
由于专任教师数量的极度缺乏,现任专业教师极少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无法及时获取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导致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滞后性。
(四)对部分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情况分析。为深入了解兄弟院校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走访南京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等高校,了解各校相关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对其课程设置做了全面了解。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学工程学科点,办学实力雄厚。该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最低毕业学分203分,知识体系分为通识教育(60.5学分)和专业教育(142.5学分)。专业教育又分为:工程数学、物理、化学(四大化学)、工程科学(化原、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工艺等)、工程基础(化工制图、化工设计、化工软件、化工设备等)、工程实践(实验课和集中实践),以上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置(材料化学工程、精细化学品、有机合成、化工贸易、化工企业管理、化工设计)。
淮阴工学院2014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则实现完全学分制,学生在3~6年内修满175学分准予毕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学分为122.5分,占总学分70%,选修课学分为52.5分,占30%,其中实践学分占30.3%。选修课程分化工工艺模块和精细化工模块。实践教学中化工原理实验、专业实验和化工专业综合训练按周进行。同一门课程按照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学分和教学要求,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五)对盐城市春季招聘会参展企业调研结果及分析。2015年2月28日,盐城市春季招聘会在大庆路体育馆举行,通过调查了解,现场参展的101家单位中只有8家是与化工相关的企业。8家企业20个岗位中,涉及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有化工分析、合成、化工工艺、化工机械、化工设计等。所以就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看,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要有工艺相关的内容之外,化工设备、化工设计也是目前企业需求的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
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通过以上的调研工作及以往人才培养修订与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按照边建设、边总结、边发展的方针,逐步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确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结合市场需求,找准社会需求方向,使学生尽早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从而较容易在企业工作中进入角色,做到企业能用,企业敢用,企业放心使用。
(一)理论课与实验课一体化教学。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就业情况调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既让学生掌握化工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又能具备化工设备的操作能力,了解其内部相关规律,能够进行化工类生产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二)强化实验技能,改革考核方式。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弱、主动性不高、实验考核不合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单独设立实验操作课程,多媒体录制标准实验操作视频,改进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采用末位淘汰机制,要求拿到化学检验工证书;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成立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社团等。
(三)增加相关非专业课程,培养宽基础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较多,培养方案提及的人才能力,没有课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化工安全与环保”、“环境监测”等相关非专业课程,使学生获得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组织管理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初步能力;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论文写作等课程,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及文字表达的能力;开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合理的、多样化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综合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融合。
(四)增加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教学中学生知识死记硬背,理解运用能力较弱,合作团队意识不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核心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内容,分组团队完成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训内容,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五)面向行业及就业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目前,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基本已实现在学校、学院、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之上,以模块式的组合推出专业课程,以多样化的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凝练核心课程,加强实验课程的检查和考核,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加企业实习实训时间,建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层次的实训实践体系,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实践实训项目。
(七)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赢利”,作为用人单位,从“投入与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看,它期望的是“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从企业需求视角,要求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更贴近实际岗位。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坚持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职业素质为根本,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岗位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根据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为引领,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按照“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能力培养、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养”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兆怀.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28.
[2]方艳丹.公共管理视角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7.20.
[3]余道海.优化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四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0.
[4]邓莎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J].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5.22.
[5]郭四代.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困惑与途径分析[J].中国市场,2009.9.12.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查》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