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
“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是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基本职责,也是中央银行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县级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库的撤销,县域现金供应、流通中人民币管理、反假货币等工作都出现了新情况,对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前县域人民币流通状况
调查显示,自撤销发行库以来,在人民银行精心组织下,通过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目前,从现金供应总量上来看,市场现金供应充足,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企业、居民投诉现金供应脱节的问题没有发生。但是受公众保管和使用人民币习惯、金融机构服务能力以及人民币流通管理力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县域人民币流通市场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不高,尤其是2元及以下纸币整洁度较差,损伤券一般占四成以上。二是城乡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差异较大。调查情况显示,农村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0元及以下小额纸币残损率明显偏高。
(二)残损人民币回收渠道不够畅通。部分社会公众拒收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支付的不宜流通人民币意识不强。调查显示,近三成左右的社会公众不知道金融机构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属于违规行为。另外,少数临柜人员将未经挑剔整点的现金直接对外支付,影响了残损人民币的及时回笼。
(三)人民币流通仍难摆脱假币困扰。一是假币流通范围较广。从城乡反假货币知晓率和反假货币状况问卷调查结果看,不能正确识别假币的城市居民为16%、农村居民为28%,曾误收过假币的居民高达11.5%,误收假币情况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二是假币种类呈多样趋势。假币由过去的以大面额纸币为主转向大、小面额纸币同步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由于1元硬币面值低,防伪特征不明显,导致硬1元假币在流通中使用情况比较普遍。
三、原因分析
(一)社会公众方面:
1、爱护人民币意识淡薄,加快了流通中人民币的损伤速度。一是现金保管方式不当。据对200户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钱币的保管形式各异。其中:平放、折叠放和随意放三者兼有,但以折叠放为主。还有一些居民仍习惯将现金存放家中,出于安全考虑,将人民币藏在瓦罐、锅灶等处,造成人民币遭鼠咬、虫蛀、霉烂、火烧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现钞使用方式不当。比如:一部分中、小学校的在收取在学杂费用时,为防止收到假币,要求学生在人民币上写上姓名,影响了票币的整洁程度。
2、不良的用现意识、习惯造成残损人民币回收难。一是不正确的现金使用心态影响了残损人民币的及时回笼。社会公众在收到残损人民币后,主动到银行柜面办理兑换者偏少,将其通过购物等途径转嫁他人者居多,使残损人民币长期在市场中流通。二是使用纸币偏好阻碍了残损人民币及时回笼。社会公众对使用纸币的偏好在短期内仍难转变,目前流通中二元以下小面额票币均有纸币,很受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喜爱,导致这些小面额纸币长期在流通中“超期服役”。三是传统的交易习惯干扰了残损人民币及时回笼。虽然电子支付结算手段日益普及,但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仍是社会公众的最爱,使得大量现金积存在单位和个人手中,无法通过银行“过滤”更新。
3、反假意识不强导致假币流通得不到有效扼制。出于个人自身利益考虑,社会公众普遍存在防假货币意识强、反假货币意识弱的不平衡情况,居民误收假币后主动交到银行的仍不多见。
(二)金融机构方面:
1、对保证流通中合理的现金供应责任意识不强。一是金融机构在现金投放时首先考虑的是减少押运成本,降低自身的经营费用及押运风险,倾向保证总量而忽视券别调剂。二是部分金融机构未建立应有的奖惩激励机制,导致营业网点临柜人员对回笼现金及时进行挑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易造成不宜流通人民币再次回流流通领域。三是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过分强调成本核算,对库存现金限额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有效的库存现金如遇到突发的集中提现就难以避免发生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现象。
3、金融服务质量难以完全满足公众需要。一是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结算速度慢,存取款不方便,而且除现金结算外,其它结算方式大都需要给付一定的费用,非现金交易方式的优势难以真正得到体现,流通中现金长期周转使用,加上票币使用环境较城区明显恶劣,导致农村地区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难以有效提高。二是银行临柜人员业务水平仍需提高。少数临柜人员不能准确掌握《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在工作中惧怕兑换残损人民币兑换,残损人民币拒兑情况仍难杜绝,广大农民残损人民币兑换难问题仍然存在。
4、反假货币宣传及硬件投入仍显不足。目前,反假货币宣传活动的开展上均以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为主,金融机构自行组织开展的反假货币宣传活动较少。加上受办公经费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反假货币硬件设施配置和更新积极性不高,部分金融机构反假货币机具的配置难以满足正常业务需要,影响了反假货币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法规制度方面:
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人民币流通管理。一是义务和权利不对等。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中,规定了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合理需要的原则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挑剔不宜流通人民币、收缴假货币,但却没有为金融机构设立相应的激励条款,在罚则中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导致人民银行出现监管处罚难的尴尬局面。二是制度缺乏操作性。如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对明显可以分辩出是人为的、故意损毁的人民币能否兑换未作出界定,导致少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兑换这样的残损币有抵触情绪。
三、加强流通中人民币管理的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一是要广泛深入的开展非现金结算方式的宣传。改变百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的思维定式,引导他们积极使用更为安全、更为快捷的交易付款方式。目前,要抓住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等有利时机,让广大农民工在尝试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改变观念。要通过一些群众因为保管现金不当造成损失的典型案例,宣传信用卡及转账结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宣传信用卡对提升生活品质,保障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意义,改变群众用现习惯。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爱护人民币宣传和反假货币知识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宣传方式扩大宣传面,提高公民反假货币意识,形成全社会爱护人民币的良好风气,大力营造反假货币的氛围。
(二)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一是要提高对人民币收付业务重要性的认识。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残损券回笼重要性的认识,把残损币回收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加强出纳人员的配备,保证出纳人员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性;要健全完善出纳业务管理有关制度,切实防范不宜流通人民币对外支付和拒绝兑换残损人民币情况的发生,确保强残损币回收渠道的畅通。二是要切实加强员工业务培训。金融机构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以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为切实做好人民币收付业务工作奠定工作基础。三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中心库作用。金融机构会计出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心库的管理,确保其现金中转和券别调剂职能的有效实现。
(三)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手段。人民银行要切实履行好管理人民币流通的职责,切实加大对金融机构执行人民币管理法规情况的检查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在挑剔、兑换、收缴假币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发现违反人民币管理法规的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理。现阶段应重点加强对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兑残、兑零业务的监督管理,在要求金融机构切实做好柜面残损人民币挑剔和兑换工作的同时,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开展爱护人民币宣传活动,并在人员密集地区设点现场办理残损人民币兑换业务,努力促进残损人民币回笼。同时,还要切实履行反假货币管理职能,努力推动反假货币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一是尽快修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制定大额现金支取收费制度,改变目前现金结算成本低于银行卡和转账结算的现状,降低现金结算的比重。二是本着责、权、利相适应的原则,在法律法规中增加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积极性的条款,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开展人民币管理工作。如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对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管理、反假货币工作产生的费用在税收中予以优惠或由政府给予补贴;在法律法规、制度中增加奖励措施,提高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的积极性。三是简化人民银行行政执法程序。如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外支付残损币和拒绝兑换残损币行为实施处罚时,可采取简易行政处罚程序,实施小额经济处罚。这样既增强了执法的实际效果,又可以迫使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杜绝残损币再次流入市场。四是重新修订有关制度中的操作条款。在《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中,增加人为、故意损毁的人民币,居民、企业可以拒收,金融机构不予兑换的条款。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县域 流通 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 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 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怎么写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fanwendaquan/diaochabaogao/2023/0511/25175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县域人民币流通情况调查报告(全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