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报告】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在吉林省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工作会议报告(完整)
开发性金融介绍——吉林省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工作会议专题报告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袁英华同志们:现在我把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工作任务、业务及业务运行中的一些基本想法和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报告】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在吉林省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工作会议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开 发 性 金 融 介 绍
——吉林省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工作会议专题报告
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 袁英华
现在我把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工作任务、业务及业务运行中的一些基本想法和思路与大家沟通一下,提前给大家在今后开展这项业务的时候引个路。
一、开发性金融的基础原理和实践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概况
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17日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具有法定国家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它不是商业性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99年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香港代表处。截止2004年底,开行的信贷资产余额达到13786亿元,全部资金是1.7万亿。当期本息回收率99.77%,不良贷款率1.21%,资本充足率10.53%。银行的业绩主要是看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而核心是不良贷款率。国际上前十家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是3—5%,不良率越低越好。只要不良率是低的,资本充足率是高的,就有非常高的贷款率,能够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几年来,开行的业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方面,五年多来一直居于首位。
国家开发银行的任务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的国情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运用开发性金融理论建设市场的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工程,以及政府急需发展的其他领域。完善风险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持续稳定发展和安全的目标,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力量。
开发银行在十年当中的前六年主要投向就是“两基一支”行业,支持的主要工程有长江三峡、京九铁路、南水北调、沿海重大的港口、飞机场、西电和西气东输。后来中央考虑开行的业绩不错,开行在完成和保证中央重大项目的资金情况下还有剩余,所以在1999年同意并批准在全国设立32家分行,包括吉林省分行,扩大了服务领域。
(二)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1、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特征
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及市场建设,用建设制度和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发展目标。我们的经营理念叫作保本经营,工、农、中、建行的理论是利润最大化,有着明显不同;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信用建设为主线,促进融资体制的完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三是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进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四是通过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实现损益平衡。
2、为什么需要开发性金融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经济、发展中体制、发展中市场。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经济金融体制及市场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多、资源少、发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大量存在。中央提出要实现“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体现在开发性金融上,就是要把金融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立足于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金融,立足于共建和谐社会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第二,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周期性波动。较为突出地表现为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金融发展相脱节,融资体制发展落后,市场建设发展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得不到统筹发展所必需的融资支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难以协调高效地发挥作用,瓶颈领域不断涌现。表现为既有能源交通等物质瓶颈,又有融资体制瓶颈,使“三农”、中小企业、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县城经济等领域,得不到信贷融资的足够支持。
供给瓶颈和需求制度落后产生的瓶颈就是制度和市场瓶颈,是相连并存的,有供给瓶颈的地方,往往也有制度和市场瓶颈。制度和市场瓶颈不仅使政府难以有效调节区域间、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造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瓶颈问题,必须推进制度和市场建设。在这里举一个案例:
2004年7月17日,王儒林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谈到政府与开发性金融时,提出了“四个轮子”的形象比喻。他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有三大因素,或者说是三个推动力,即投资、消费、出口。那么,开发性金融理论,提出了第四个推动力,就是体制。我认为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符合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三个轮子”的车是永远没有“四个轮子”跑得快,而且“四个轮子”比“三个轮子”要稳。从实际情况来说,三大动力我们都非常重视,但是恰恰对这第四个动力即体制问题重视不够。
在我们东北,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曾经也很辉煌,但现在落后了,得“病”了,而且被绳索捆住了手脚,这个“病根”和“绳索”就是僵化的体制和机制。我们东北与南方沿海发达省份比较,体制的反差要远大于经济的落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就在于改革体制和机制。如果我们和开行合作,从开行贷款同时能够促进思考研究体制问题,促进体制改革,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那么,贷款的意义将远远超过贷款本身,贷款的作用就被放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开发性金融理论,远比开行的贷款更重要,更值钱。
我们认为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当今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把制度和市场建设放到这个高度上来认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制度建设和市场发育方面的不足,对经济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制度和市场需要政府、开发性金融和企业共同建设。因为,现代的、发达的、合理的制度和市场,不能靠自发形成,而是要主动建设。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推进制度和市场建设,是国情需要,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度和市场该由谁来建设、又如何建设呢?
第三,制度和市场需要政府、开发性金融和企业共同建设。
首先,是制度和市场自身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不同,制度在中国不是自然演进的,是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总是伴随着制度瓶颈的同时出现,需要加快融资体制建设、信用建设和市场建设加以克服。西方国家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盲目、漫长的演进,付出了极高成本和代价。中国不能再走自发演进的老路,没有自由进化、重新发育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财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进成本。
制度和市场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第四个拉动力。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市场,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自觉主动地建设制度和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具有整体的、根本的、全局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动作的效率和协调性。当前要结合国情,积极主动地建设制度和市场,弥补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不加速建设体制和市场,不加快发展,对内会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会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其次,解决瓶颈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制度和市场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不是一说搞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就没有了,一切都依靠市场,这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和停顿。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政府发挥作用,而是政府怎样发挥作用。尤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政府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挑战。宏观调控的作用是短期的,而深层次的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作用更为长远。
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政府信用是一个杠杆和支点,能够把过去和将来连接起来,把传统体制和市场体制连接起来。
政府要和市场结合起来。在市场和制度的发育阶段,不能一切都依靠还不成熟的市场。政府要和市场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这在当前具有更高的效率。
市场的成功就是政府的成功。市场有效的背后实质是政府的有效,这是政府和市场统一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说的辩证法。政府的目标不仅是单个项目和产品的成功,还要有市场发展和制度建设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全局的、系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开发银行的基本认识。
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的高能量。在我国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政府既要制定规则,又要在相当领域和相当程度上发挥示范作用,具有管理、规范、提供制度框架和参与运行双重身份。
实践证明,制度和市场建设,特别是瓶颈领域的制度和市场建设,需要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过去我们进行经济建设,解决各种物质瓶颈问题完全靠政府,一律由财政来承担。上个世纪70年代后随着金融的发展,金融逐步取代了财政覆盖经济的职能。这期间,由于把银行贷款仍当成财政拨款来调配,加上银行自身管理很差,形成了巨额不良贷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金融吸取过去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教训,与政府拉开距离。虽然银行取得独立性,开始注重风险控制,但由于无法解决制度与信用的缺损和空白的问题,即市场建设空白问题,导致大幅度收缩贷款,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许多领域得不到融资的支持。从金融发展看,取得独立性、注重风险控制是金融的一次进步。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仍然是就金融谈金融,是单纯的金融观点,过分地强调自己的作用,错把美国的金融当成中国的金融,而中国的金融还有许多的制度建设、市场建设没有完成。依靠开发性金融解决瓶颈问题,是市场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制度瓶颈问题,弥补历史性的市场空白、制度空白、市场建设空白,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只要财政和商业金融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就需要开发性金融发挥先锋作用。
市场发展问题不是行政分配问题,市场是在建设和竞争中发展的。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瓶颈领域,开行既具备主观条件,又具备客观条件。开行通过组织增信,把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共同推进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最终通过市场建设,在市场上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对国家和金融的整体发展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3、开发性金融解决瓶颈问题、推进制度和市场建设的基本方法
第一,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以建设市场来实现政府的目标。开发性金融坚持不因有国家信用而降低资产质量,也不因有好的市场业绩而丢失国家信用。开发性金融运用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但由于是在市场中,必须靠自己的盈利和市场业绩生存,保持资产质量,以利于再支持其它经济建设。比如一汽的第一条生产线就是开发银行提供二三十亿的资金。一汽发展了,把收回的资金,再去建其它项目。开发性金融强调市场业绩,并不是为了个体利益和机构部门利益,而是把财力集中用于新的瓶颈领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的盈利有利于维护政府信用的市场形象,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家信用,更好地服务于政府的政策意图。
第二,坚持建设制度、建设市场的方法。这是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商业金融的重要区别。商业金融是被动地运用制度和市场,难以建设市场,而开发性金融是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发展市场。在运行中,开发性金融不直接进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等制度缺损,而又有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的,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开行沿着政府路径,以融资为杠杆,通过政府协调,对项目法人进行孵化、培育、完善、考核,推动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的建设,使国家信用、开行信用、地方政府信用能够转化出企业信用,发育大小不一的市场主体。
第三,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是开发性金融的一个重要原理和方法。
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是一个国际惯例,核心是使被增信一方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体系,使市场得以建设发展。
国家及组织增信是市场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建设中可以转化成多种形式,如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引入外部会计和评级公司、公开透明动作等。最终通过各种市场化、制度化的方式,把组织增信变成市场的约束、市场中介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
组织增信是开行与政府的一种重要合作方式,双方通过共建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来防范风险,体现的是共识、共建、协调、合作的关系,而不仅仅是诉讼关系。通过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能够有效弥补《担保法》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开发性金融将政府的组织优势与开行的融资优势相结合,成为组织增信的社会功能,成为市场经济分配资源新的基础性平台和支柱,成为市场建设的重要一步。这当中政府起了关键性作用。过去一说政府干预经济,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好像政府是一个多余的环节。但在政府组织增信中,政府不仅是必要的环节,而且从过去的被动角色变成主动角色,政府和银行的关系也不再是互相分离、冲突和力量抵消的关系,而是形成合力的合作关系。这种原理即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比如高速公路。同时应该适用于小城镇及中小企业融资,这也就是建设市场的中国方式,这即有利增强经济活力。又有利于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行业和项目的风险。它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风险控制机制的信用体制,使被增信的一方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同时也使市场得以建设和发展。
第四,坚持以信用建设为主线,推进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四项规定。
治理结构建设。开发性金融把法人治理结构当成治理结构的一个阶段和组成部分,在法人未建立或完善之前,开发性金融依靠政府协调下的治理结构来弥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不足;
法人建设。开发性金融以流动性平衡作为手段和切入点,把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孵化成资产负债表平衡的法人;
现金流建设。开发性金融的项目现金流具有从少到多,从不稳定到稳定的特征。开发性金融可以采取两类方法建设现金流,一是通过信用建设构造均衡现金流;二是在不均衡现金流基础上适应不均衡,构造开发性金融产品,如软贷款这样“前低后高”的现金流贷款产品;
信用建设。把地方政府信用,包括财政形成能力的信用、政府协调的信用,与开发性金融的信用和融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经过管理、使用、分配和考核以及最后的转化,集中运用于企业信用的培育和完善,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五,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这是开发银行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区别;开发性金融有巨大的融资优势,必须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才能实现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双成功,才能建设市场,否则就放空和浪费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制度能量和资源;完全市场化的融资体制,政府不直接参与运行,但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既要制定规则,又要在相当领域和相当程度上发挥“教练员”和“准运动员”的示范作用,具有管理、规范、提供制度框架和参与运行双重身份,才能带动市场不断发展、不断建设。
政府和市场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政府推动市场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资体制的基本特征,在当前具有高效率。同时从路径依赖角度看,可以以政府协调为载体,利用我国和谐一致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文化传统,把政府作为信用建设的基础,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信用制度、规范市场环境,从而推进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增强风险控制的整体能力。
2004年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出席以了开发银行与新疆自治区政府共同召开的“开发性金融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他在谈到地方政府与金融的两个优势相结合时指出:金融战线的同志都讲“风险大”,而地方的同志都讲“贷款难”,实际上这两个方面都非常突出。在解决“贷款难”问题时,政府能做什么呢?那就是组织优势!因为我们的政权是无处不在的。为什么不能利用政权的力量和金融部门很好的结合呢?从政府来说,发挥组织协调优势,通过政府公务员来实施,也用不着另外发工资,没有什么成本,解决好两个优势结合的问题是有条件的。从金融机构来说,防范风险是必要的,但如果认为谁沾到政府就是要导致风险,那就是自毁长城,是对我们的政权缺乏信心。开发银行认为政府的信用组织优势和开行的融资优势能够很好的结合,这是一种合力,是1加1远大于2的一种合力。像开行这种思路就叫中国特色,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信心,是对我们政权的一种信心。在一些时候,政府是需要这些支持的。
王乐泉书记这一席话,充分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开行提出的这两个优势结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第六,具有应对集中大额长期风险的独特制度优势。集中大额长期信贷风险是开行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体制缺损风险、经济周期波动和项目失败风险。从金融市场看,就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开发性金融项目的风险特征。当前主要是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在开行的长期项目当中可以分解为制度缺损风险、经济周期波动风险以及项目失败风险。开发性金融的体制优势有助于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
开发性金融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运用组织增信,使政府承诺、政府信用和政府协调弥补体制性缺损;二是把开发性金融、政府协调、资本市场和宏观调节器控制结合起来,形成应对经济周期风险的有效机制;三是把国家信用证券化,在负债方使市场化发行的金融债券,从期限、品种、成本、效率等方面,都优于商业银行零销储蓄覆盖风险的能力;四是利用风险投资的大数法则,在资产方通过组织增信建设体制和市场,提高单位项目的成功率,降低企业经营失败风险;五是我们还准备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把信代资产逐步证券化,推向银行间市场,最终走向个人市场。这样就能够在金融的三大风险当中,减少信用风险增加市场风险,使三种风险适度均衡。这从发展方向看,具有覆盖风险的能力。
第七,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政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提供资本金,并赋予其准主权级政府信用及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是开发性金融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业绩的基础;在资金来源上,开发性金融享有在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的特许权,属于政府机构债券;开发性金融的管理方式与国债不同,国债资金是用财政预算方式管理,没有金融的损益平衡要求,而且不承担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的任务;开发性金融的融资领域介于国债和商业金融之间,需要通过市场建设、体制建设进行推动,以政府协调强化金融资产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优质资产,保证损益平衡和承受整体风险。
第八,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开发性金融经过三个环节推动项目建设、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中心内容是构造一个高效的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
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就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推荐申请开发性金融借款。开发银行依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以及信用复核情况确定借款总量。
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融资体制建设和市场建设,完善治理结构等四大建设,使项目逐步由收支流量平衡的法人向资产负债表式的法人形式转化;
实现市场出口:就是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的回购、资本市场发股票、债券来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以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二、开发性金融与政府合作
(一)开发银行与政府合作的方针
开行与政府合作的“二十字”方针是: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
政府热点:即目前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都是开行工作的重点,既包括物质生产的瓶颈制约,又包括体制、社会和市场发展的瓶颈制约。
雪中送炭:开行将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作用,打通融资渠道,支持地方政府实现发展目标。在吉林就是支持未来2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就是开行与吉林的具体结合及具体的目标。
规划先行:即针对目前我国规划水平和市场建设比较落后,容易引发经济泡沬和重复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将开行业务优势和政府组织优势相结合,加强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包括制订制度、融资等方面的基本框架和设想,提升服务质量,落实“五个统筹”。
信用建设:即开行将继续以融资为杠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在业务所及的领域里将信用建设贯穿于项目开发、评审、贷款发放、本息回收等信贷全过程,大力建设市场制度和信用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确保资产质量。这是开行与地方政府几年来成功实践的核心原则。
融资推动:即开行通过逐笔贷款、逐个项目为载体,在所及领域进行推动。这是开行所有业务中最基本的动力,也是开行之所以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实现资产质量的优质,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以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进行推动。
(二)开发银行的支持领域
开行继续支持“两基一支”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当前,以煤、电、油、运等瓶颈领域为中心,通过融资缓解瓶颈制约,同时推进制度和市场建设;根据中央“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开展创业融资、助学融资、县域融资、三农融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等业务;通过推动企业重组,支持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规划和创造比较优势;开展“两基一支”中的境外业务,服务于政府,促进周边稳定和区域合作;
(三)根据信用评级确定总的风险限额
对具体项目的债项评审和对政府机构、借款主体的信用评审相结合,确定开发性金融借款问题,并按照GDP发展水平、地区财政收支水平、履约情况以及信用复核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需要提出使用开发性金融借款的具体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地方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强做大一批企业。
(四)建立灵活的开发性金融融资模式
一是单个项目借款发放模式;二是中小企业批发式放款模式。即专管机构进行项目受理、组织评审,对多个项目批发式承诺;三是城市公共设施贷款发放模式。即:省级统贷、地市级统贷、区县级统贷、行业统贷。
(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制度
开行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带有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合作,合作短的几十年,长则100年甚至几百年。由双方的主要领导参加,组建开发性金融合作领导机构。
地方政府指定对口开行的具体部门,协调计划、财政、城建等有关方面,根据政府的财力和经济规模,测算能够运用开行资金的总规模,进行项目前期策划、开发、组织贷款评审,并负责开行贷款的信用管理。
(六)建立开发性金融借款偿还机制
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出口等市场化偿还机制以及政府组织增信促进还款机制。对自身现金流无法覆盖借款本息的项目,政府向借款主体出具承诺函,承诺每年从财政安排资金对借款主体给予补贴,并确保财政补贴额度和期限与还本付息额度和期限匹配,这样能够弥补借款主体运营资金和还贷资金缺口。
4月25日王珉省长与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签订了总额达620亿元的金融合作协议,用来支撑吉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开行在吉林省累计发放了667亿元。按照这个趋势,在未来就不只是620亿元,开行今年在吉林发放219亿元,未来可以有1000多亿元的发放量。按照中央的政策,对吉林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正常的情况下,开行每年发放40到50亿元。2003年在吉林发放124亿元,远高于中央给的任务。2003年开行向辽宁和黑龙江两省总共发放了86亿元贷款,可以说对吉林是特殊的倾斜。
开行2004年向吉林省发放贷款179亿元,发放量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第6位,吉林省的经济在全国排第18位。2005年开行在吉林省投放219亿元,投放总量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开行对吉林的经济发展是非常看好的,对吉林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吉林地处东北平原的腹地,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而且吉林人民是勤劳智慧的,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云坤书记和王珉省长根据中央的十六大精神,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变快走为快跑,吹响了吉林省经济腾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军号角,开发银行对云坤书记和王珉省长的战略性指向,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坚决贯彻落实。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和可能与省政府包括建设厅积极开展合作,谋求发展和建设的各种渠道,为吉林的繁荣昌盛,为省政府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2005年4月2日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fanwendaquan/diaochabaogao/2023/0808/28353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银行报告】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在吉林省全国重点镇基础设施工作会议报告(完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