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3篇

发布时间:2023-04-19 10: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3篇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4、揣摩某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师:1、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作品。

  2、准备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学生: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查阅历史与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历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作用。

  一课时

  朗诵诗歌,感知内容,领悟主旨。

  一、导入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

  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朗读诗歌

  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让学生听读。

  5、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6、师生一起齐声朗诵。能配上音乐则更好。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5、诗歌是怎样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的?

  6、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7、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这

  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4、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本诗塑造了一个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黄河形象,给人以雄壮豪迈的美感。“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这样的气势多么雄伟;“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样的气度和力量无坚不摧;“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这样一条金色的巨龙源远流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样的气魄是何等的伟大坚强!诗中的这些语句,刻画出黄河气势雄伟、源远流长的壮美形象,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壮阔的雄伟图画,营造了歌词的画面之美

  黄河颂(教案)

  1、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2、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四、配乐朗诵

  师生齐诵诗歌,播放音乐《黄河颂》。

  五、教师小结

  昔日,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斗,赢得了民族的*与独立。今天,愿我们继续宏扬黄河精神,勇往直前,把我们的民族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

  本教学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朗读训练,指导到位,且形式灵活多样。整个课堂书声不绝于耳,与图片、音乐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生动活泼、激情飞扬的氛围。关于黄河精神与诗人感情等内容,教师讲得很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反复朗读、感悟与交流讨论去理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欣赏诗歌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词语积累:

  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

  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

  3、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为怡然自得

  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等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掌握基本的解词方法,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3、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品味作者在叙写中表现出的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思维。

  德育目标: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言语体简洁、典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分析是怎样得来的。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本为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划分停顿入手指导学生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以理清句意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理,体会童稚时的偶趣之情,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课文中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

  2、译述法。文章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儿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指导学生疏通文字,领会课文大意,然后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感知课文,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背景音乐:歌曲《童年》)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唱的,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那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愉快,童真童趣,童言无忌,忆起时总是醇香醉人,有谁来讲讲记忆中象“过家家”“斗蛐蛐”这样的乐事,让我们大家共享你的稚真?(学生讲述)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闲情记趣》中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清新率真的文字。(板书文题、作者)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沈复的《童趣》就是一篇用简约生动的白描语言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乾隆年间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慨叹。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全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清王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俞*伯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三、译读梳理、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字词典,掌握字音。

  投影:

  正音:童稚(zhì)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丘壑(hè)癞虾蟆(hámá)藐小(miǎo)项为之强(wèi)(jiānɡ)

  2、教师作朗读指导,划分朗读停顿,分清句读。

  提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同源异流,简洁、典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情达意。

  文言文同样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如疑问语气要读出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首段中前三个分句是作者对远逝往事的遐思,宜缓缓来读,声音深沉些;句中句尾是说那时的行为和收获,可以略快,声音略高,并注意正确停顿,以表达对结构的理解:“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下三段,分用三个四字词于段末小结,语气要轻松些。朗读“……则……果然……”和“……作……果如……”两个判断句时,语调略微欢快。

  投影:(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较短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4、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投影:

  (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兴正浓(兴趣)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有时)

  (2)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④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5、学生听读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的精彩情节,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1)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四、理读积累,品析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发言。教师归纳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像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2、学生边读边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3)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7)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学生分类寻找、整理,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1)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鹤—壑向—项

  (2)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3)字同义不同的字: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当作)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把)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的)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视之”)

  (4)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5)成语: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像闷雷。

  (6)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7)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

  3。熟读文章,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恰如俞*伯先生评论《浮生六记》说:“无酸语,赘语,道学语。”“奇文共欣赏”这类小品文犹如香茗、佳酿,是宜悠然中读美文,品人生的。

  六、布置作业

  沈复观昆虫而写成此文,你在童年时也有这样回想起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吗?请参照本文,从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一两朵童年生活的亮丽花瓣,写一个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

推荐访问:下册 七年级 语文教案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菁选3篇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课 河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语文教案

本文标题:2023年度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3篇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419/24381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度河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3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