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3-08-04 15:00:11 | 来源:网友投稿

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巴彦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打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巴彦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打造江北特色中等城市的构想编制的,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县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巴彦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强工兴农、重镇活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工作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牧富县、开放活县、民营兴县、和谐稳县”五大战略,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3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63.7亿元,年均增长44.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3.5亿元,年均增长15.9%。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三次产业结构由68:11:21调整到52:17:31。全省64个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从2005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10年的第22位,位次前移了10位。 

——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实现43.6亿斤。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猪、黄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02万头、18万头和1400万只。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田间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丰农水库等三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20个。 

——城乡交通体系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以哈肇公路、哈绥公路、大顶子山航站公路和四条县级路为主骨架,以乡级公路、村级路为支线,形成干支相接、城乡相通、邻县相连的公路网络,巴彦县融入了哈绥两市1小时都市圈,为建设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奠定了基础。到2010年,全县改建白色路面总里程达到1760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71.7 %,通村公路达到1570公里,全县116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 

——城区承载力进一步加强。完成了巴彦镇和兴隆镇自来水厂建设,日供水能力分别达到2万吨和1.5万吨,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87%和85%。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万吨,垃圾处理场工程启动建设。主城区改造道路50条、总里程20公里。完成滨北铁路兴隆段跨线桥工程。完成巴彦镇集中供热工程,供热面积达到161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开发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林权的登记、确权、颁证工作已全面结束。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县农民通过各类产权证融资1.9亿元。全市首家“村镇银行”正式投入运营。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实际完成150万美元。 

——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科技示范乡镇达到5个。新建、改扩建学校236所,完成了巴彦三中、西集中学等5所学校教学楼新建工程,高中入学率达到78.5%。新建农村文化大院6个,农村文化活动室49个。完成农村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工程,用户达到4.5万户。改建改造了卫生局、保健院、结防所综合楼和洼兴、龙泉卫生院,新增农村卫生所和计生服务站60处。刑事综合发案率下降14%,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7%。 

——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五民工程”,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900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3.3%和14%。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 75%和98%。投资7000万元,新建8所规范化敬老院,在全省率先完成敬老院整合工作。全县“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8%。资助困难学生1979万元。完成了27个村脱贫工作。棚户区拆迁改造面积37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残疾人危房改造320户,泥草房改造1.9万户。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全县省、市、县三级试点镇村已达到85个,占总数的5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巴彦县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江北特色中等城市的关键阶段,巴彦县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发展机遇 

1、哈尔滨市实施新战略为我县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新一届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建设现代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服务下乡”、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将惠及巴彦。哈尔滨进入松花江时代,巴彦将在“北跃、强县”和松花江开发中大有作为。 

2、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将加速巴彦农业现代化进程。按照《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巴彦县被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限制类开发区域”,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及保护耕地、集约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农业扶持政策将向巴彦重点倾斜,为巴彦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水平、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村就业和增收提供巨大的空间。 

3、融入一小时都市圈,将推动巴彦实现与哈绥一体化发展。随着哈肇公路、大顶子山航电公路的提档升级和开通及松北百里生态长廊景观大道建设,进一步拉近了巴彦县与哈市主城区、哈东新区、呼兰区以及绥化北林区的空间距离,巴彦进入两市的一小时都市圈。有利于与两市各种资源互补和产业链接,实现错位发展,充分共享基础设施,对于承接两市的资本、服务下乡、吸纳本地农副产品入市,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对巴彦县打造江北特色中等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4、局镇共建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 

省委市委提出局镇共建、打造全省森工系统低密度生态宜居示范镇和全市第一工业重镇的发展战略,结束了兴隆镇和兴隆林业局在规划、政策、行政、资源、产业和城镇基础设施上各自为政的分割局面,为全镇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合力,有效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领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 

1、超越自我的挑战。把握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和“强县”战略,抢抓机遇,需要进一步超越自我,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来撬动巴彦县的发展。能否切实把握机遇,在解放思想、转机建制、改变作风和谋求发展策略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2、城镇化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是巴彦县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变市民的历史性转变、加速城镇化的重要时期。目前巴彦县的城镇化率仅为20%左右,要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县委提出的55%的城镇化率,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近30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生活。这些人口转到哪里、空间如何布局、社会保障、就业如何解决,都是摆在面前的重大难题。 

3、工业化的挑战。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很难有依托,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就很难增加。巴彦县还处于工业化起步时期,“十二五”期间,巴彦县工业发展什么产业,空间如何布局,产业体系如何构建,怎样破解招商引资难题,都将是巴彦工业化道路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4、农业转型的挑战。巴彦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打造“猪粮之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推动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完善农业支援体系,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强工兴农、重镇活商、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高财政自给能力、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城乡统筹和解决民生问题,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坚持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五大经济区”和“十二大工程”建设,全力加快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第二节 发展原则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重点、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都需要科技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结构调整。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本原则,以建设江北特色中等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县域城镇化。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巴彦,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建共享。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实现GDP翻番,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化快速推进,江北特色中等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达到146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52:17:31调整到41:24 :35。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建设以巴彦、兴隆两镇为核心,以西集、洼兴和巴彦港镇为主要支撑的城镇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2万以内。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实现公路硬化总里程2600公里。新增供排水管线150公里。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治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到2015年,巴彦镇城镇人口达到15万,城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 

——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田园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5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完成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8%。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左右,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和15%。使用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覆盖达到80个村、900个屯,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5处。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增幅高于GDP,达到14%以上。拆迁改造棚户区1万户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12个村的整村脱贫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农村要素资源流转市场,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猪粮之都、塞北古城知名度、美誉度在国内外得到提升。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新突破。 

第三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猪粮之都” 

“十二五”期间,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基本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巴彦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打造全国一流的“猪粮之都”。到2015年,生猪饲养量达到400万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4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亿斤,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6亿元,年均增长18.8%,农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 

第一节 以建设百万亩水田基地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动种植业结构大调整,形成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栽品种,小麦、高粱、亚麻及其他经济作物为补充的粮食生产新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四大基地”。 

1、百万亩水稻基地。依托“一江(松花江)、两河(少陵河、泥河)、四库(江湾水库、丰农水库、东风水库、少陵水库)”水资源,在富江乡、松花江乡、洼兴镇等乡镇规划建设百万亩水稻基地。新打机电井2000眼,在松花江沿岸规划建设提水站5个,在新春小区、泥河小区、天山小区新建3处提水灌区。到201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左右,水稻亩产达到1400斤。 

2、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在松花江、兴隆镇、富江、西集、巴彦镇、巴彦港等乡镇建设大豆基地。重点发展高蛋白、特用大豆。到2015年,优质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 

3、优质玉米基地。依托松花江、万发、永发、红光、榆树等重点乡镇打造玉米基地。积极发展有机、特用玉米种植。重点建设优质玉米基地项目。到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由230万亩调整为180万亩。 

4、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棚室菜、露地菜、窖贮菜、特色菜种植,逐步提高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比例。加强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加大蔬菜外销工作力度。重点规划沿哈肇路建设西集、松花江、巴彦镇、巴彦港4乡镇10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蔬菜专业村50个、大棚45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县蔬菜产值10亿元,种植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和A级绿色蔬菜10万亩,蔬菜产量由“十一五”期末的1亿斤提高到10亿斤。 

第二节 建设绿色标准化养殖基地 

努力打造以生猪为主的全国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示范县。按照“人畜分离”原则,推进养殖业退出村屯、进养殖小区,推广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我县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四大基地。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 

1、绿色标准猪养殖基地。建设以巴彦镇、西集镇、兴隆镇、洼兴镇4镇为主体,辐射18个乡镇的生猪养殖基地。推进巴彦生猪品牌建设和生态有机猪宣传推广工作。到2015年,年出栏生猪5000-10000头的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50个,生猪饲养量达到400万头。 

2、肉牛基地。建设以巴彦港、富江乡、西集镇、松花江乡、丰乐乡、万发镇、黑山镇、龙泉镇等沿江河和半山区乡镇为主体的肉牛生产基地。到2015年,出栏黄牛100头的规模养殖小区20个,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 

3、家禽基地。以巴彦镇、兴隆镇、洼兴镇、华山乡、龙庙镇、红光乡、德祥乡等乡镇为主体建设鸡、大鹅等家禽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出栏大鹅1000只的规模养殖小区10个,出栏肉鸡10000只的规模养殖小区20个,家禽饲养量达到1600万只。 

4、水产品养殖基地。重点打造七大渔业基地,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出口水产品养殖基地、鱼种生产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计划核心示范基地、万亩综合渔业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到2015年,精养池塘达到35000亩,养鱼总水面达到9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农业发展样板,提升农业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南部以巴彦镇为中心,辐射西集镇、松花江乡、富江乡、巴彦港镇四个区域,规划建设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优质蔬菜、水田生产、现代渔业、绿色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北部以兴隆镇为中心,辐射北部万发镇、天增镇、红光镇、德祥镇4个乡镇,按照生产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设施化、设施标准化强势推进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重点建设60万亩农业种植区。着力打造5大专业示范区。 

1、蔬菜花卉示范区。在哈肇路西集镇、松花江乡、巴彦镇、巴彦港镇等乡镇建设5万亩蔬菜生产示范区。发展露地菜4.8万亩,日光节能温室大棚1万亩,日光温室100栋、大棚2000栋,建设集蔬菜批发、仓储、加工、保鲜、运输于一体的综合大市场。在巴彦镇红星村建设花卉示范区,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花卉温室50亩,规划建设50栋花卉大棚。 

2、水稻智能育苗示范区。打造西集、洼兴、富江等水稻育苗示范区。建设西集农机合作社水稻育苗项目,投资300万元,新建水稻育苗加工厂1处,建设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水稻大棚100栋,滴灌设备10套,水源井2座。优质水稻新品种收获仓储基地建设水泥晒场3000平米,轻钢结构保温水稻库房600平米。通过标准化育秧,解决4万亩水田的标准化栽培问题,同时辐射带动全县水稻生产提档升级。 

3、万亩玉米、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建设地点位于巴彦镇红星村和松花江乡民胜村。示范区玉米、大豆种植全部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玉米采用膜下滴灌、大垄通透栽培、大垄覆膜、垄三栽培技术;大豆采用小垄栽培、平板直播、垄三栽培技术。规划建设田间路10公里,打井30眼并配套相关的水利基础设施。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我县玉米、大豆高产示范区的样板。 

4、食用菌栽培示范区。该示范区以巴彦镇红星村、前进村重点,走公司+农户+协会之路,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规划建设100亩食用菌温室,生产食用菌力争达到3000万袋,产值3000万元。依靠精品占领市场,打好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着力培育营销大户。 

5、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采取将农民超占宅基地置换成农村建设用地的形式,在兴隆工业园区附近,初步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工业集中区,打造新型农产品加工集中带。重点建设聚乳酸项目及相关配套工厂,进行玉米深加工转化,建成国内乳酸与聚乳酸最大产能的生产基地。 

第四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按照农业机械化、科技化、生态化、设施化、水利化的要求,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1、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入,抓好现有堤防整修加固和升级达标,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以保障防洪安全、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在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境内4条较大河流治理、6座病险水库消险加固和15座中小型灌区配套建设任务。突出发展节水灌溉,不断扩大水田面积。重点规划建设双阳渠首改造工程、沿江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巴彦港和松花江乡提水站灌区工程,在少陵河上游规划建设龙泉水库。到2015年,全县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万亩,水田面积增加到70万亩。 

2、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积极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进宅基地复垦,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沃土工程”,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到2015年,建设标准粮田200万亩,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20万亩。 

3、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快先进农业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组建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集成配套运用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提升机械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作业标准化水平,解决粮食作物机械化深松整地、精密播种和收获问题。到2015年,全县农村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5%,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实现质的飞跃。通过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购置农机具补贴方式,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9.68万千瓦。建设农机维修中心、现代化培训中心、农机具推广中心等农业机械化服务基地。 

4、加强农村路网建设和改造。高效利用农村路网建设各项资金。优化和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等级和通达深度,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到2015年,对全县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实行提档升级,屯内水泥路达到65%以上。 

第五节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和发展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等项服务,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鼓励乡镇干部、城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管理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策和扶持上享受同等的待遇。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办法和示范章程,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各类农民组织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到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300个,其中畜牧养殖合作社90个,玉米、大豆、水稻合作社分别达到45个,水产合作社5个,特色种植合作社10个,蔬菜合作社24个,农机合作社36个。 

2、大力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培育和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粮食、畜牧产品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畜产品产业链长度和加工深度,重点发展以肉类、皮革制品、乳制品等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和以优质大米系列产品、优质食用油为主的粮油加工业。扶持江湾、北旺等水稻龙头企业建设,全面提高水稻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引进大豆精深加工项目1个,年加工大豆10万吨。引进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饲料加工企业1个,逐步实现饲料供应本地化。引进大型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1处,年加工玉米20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 

3、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使农村有限的土地,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积极搭建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和农村产权抵押平台,加快农村土地、宅基地等要素流转。到2015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亩以上。 

第四章 大力推进工业化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区建设,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坚持新兴产业培植与传统企业技改扩张相结合,抓“大”不放“小”,抓“内”不放“外”,集中精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工业项目,引优扶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放手放胆放量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以民营经济的快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10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品牌和基础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资源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的方向,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来巴彦投资。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具有巴彦特色的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产品的上联下延作用,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建成五大立县支柱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轴承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国家级高精密轴承滚子和国家预应力钢材两大基地。 

1、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生猪大县品牌和生猪资源,规划生猪产业链。以现有的生猪屠宰产业为基础,沿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上游发展饲料、防疫、良种、运输、冷藏等产业群,形成生猪产业的综合服务体系;下游围绕猪肉、猪皮、猪内脏深加工发展食品加工业、皮革化工、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发展猪蹄翘、猪脑、猪耳、猪舌等商品原料加工业。突破寒地技术,实现猪粪沼气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生物肥料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扶持和培育生猪交易市场、规模化养殖小区,积极谋划生猪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兴隆镇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厂、肉类食品综合加工厂等项目建设。 

围绕生猪发展,实行产业链招商,实施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以资源换资本的发展战略。对现有产业链上的缺环部分,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一流的生猪深加工企业进行深度开发及副产品的开发。创建叫响全国的巴彦生猪地区品牌、围绕生猪产业的工业配套以及金融、科技、信息、物流等服务体系,形成纵向成列,横向成群的生猪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生猪产业化经营。 

2、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巴彦玉米、大豆已取得的国家级绿色农产品地理保护标识和资源优势,做好深加工产业链策划,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玉米、大豆深加工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做大玉米和大豆深加工业,引领产业链向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叫响巴彦玉米和大豆品牌,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林木产品加工业。依托兴隆镇林业局年产25万立方米木材交易量的资源优势和公路、铁路、联运的交通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木材深加工大企业、大集团,做强林木产品加工业。重点建设投资3.6亿元的木材产业园项目。 

4、轴承制造业。利用哈轴搬迁到利民开发区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巴彦工业新城现有轴承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巴彦机械轴承制造产业园已有的技术及检测平台优势,将分散在哈市周边的轴承生产和销售企业吸引到工业新城,打造轴承配件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国家级高精密轴承滚子基地项目建设。 

5、建设能源化工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国能生物质发电对能源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中广核风力发电项目,投资10个亿,建设10万千瓦的风电基地。 

按照国家要求,围绕立县主导产业,建立科技研发、信息平台、人员培训、融资平台、物流园区为主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升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共享。 

第二节 打造“一城两园”工业集聚区 

完善工业空间布局,加快工业集中化发展,依靠平台吸引项目。以园区为牵动,以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源集约利用,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重点建设巴彦工业新城、兴隆工业园区、西集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形成“一城两园”的空间布局。 

兴隆工业园区:用好用活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以“七通一平”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县工业项目的最大聚集区,财政收入的最大贡献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牵动区,对外窗口的最佳展示区。形成以畜牧加工产业园区、木材加工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四大园区为主体的空间布局。依托兴隆林业局木材年25万立方米流通量及中密度板发展木材产业,依托优质玉米、大豆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生猪资源,重点发展生猪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50亿元,利税达到10亿元。 

巴彦工业新城:按照“工业立镇、园区强镇”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提高园区的土地集约度和投资强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发挥巴彦镇区位、人才、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搭建总部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轴承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轴承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35亿元,利税达到7亿元。 

西集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借助土地二次调整的契机,争取将哈肇路两侧的基本农田转化为一般农田,为园区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步做好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讯等服务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聚集人气、做旺商气,力争在短时间内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规划建设哈肇路北侧的粮食深加工区,沿园区路建设相应规模的仓储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发展满足哈尔滨城区居民生活所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粮食蔬菜集散地。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粮食和蔬菜集散市场两大园区。 

围绕“一城两园”配套建设三处小企业创业基地,促进小企业的快速聚集。创业基地全部达到市级以上标准,至少一处达到省级标准。 

第五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为重点,加快服务业集聚步伐,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城市辐射和聚合能力。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和物流业 

发挥哈绥“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升级商贸流通业。 

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配送中心、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强化专业市场建设,依托生资农贸大市场,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产销中心、物流中心及各类专业市场为主的涉农商贸业;依托利民大市场,加快开发建设以百货、汽车、钢材、农机、建材经营服务为主的工业商贸区;谋划建设省级粮食交易市场。加大大型商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座三星级以上商务酒店,一座大型商贸市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格局。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亿元,年均增长15.6%。 

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整合现有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中心等物流资源,配合巴彦工业新城和兴隆工业园区的开发,构建工业物流体系;围绕西集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和哈肇路蔬菜基地建设,构建涉农物流体系;利用现有城乡商贸网络资源,构建商贸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进市内外物流企业。重点建设巴彦城南占地面积5万平米的客货运输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到2015年,基本形成快捷高效、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二节 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以“塞北古城、生态巴彦”为主题,以哈尔滨为主要客源市场,提高策划能力和宣传力度,打造都市概念游。依托生态田园景观和山野风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挖掘整理古城文化、金源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宗教旅游。打造“一心、两带、四区”旅游新格局,到2015年,实现接待市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营业总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 6%以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局镇共建”, 借鉴台湾阿里山森林小火车的模式,积极争取哈尔滨的支持,协调巴木通三县和兴隆林业局,形成由兴隆林业局负责火车改造,巴彦木兰通河三县共同规划沿线景区,共同开发、合作共赢的格局。打造适合乐活族消费特点的休闲火车旅游线路。依托沿途生态田园景观和山野风光,协调景区生态、红色、民俗等旅游资源配比,对沿途线香磨山水库、禅净寺、慈航寺、小动物狩猎场、青峰原始森林、洼兴朝鲜民俗村等原有景区进行规划,重新布局适合都市乐活族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新景点。积极寻求国家林业局及省市政策资金宣传支持,创新宣传理念,共同谋划宣传路径,加强与知名平面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合作,邀请国家级摄影师、散文家积极参与舆论宣传,通过举办“乐活休闲火车摄影节”,组织“森林火车婚庆游”等活动,在公共媒体中放大“世界之最”的宣传效应,深化“乐活休闲理念”,将“巴木通乐活休闲森林火车游” 深度培育成为哈尔滨知名休闲农业品牌,与台湾阿里山森林火车齐名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建设富江岛绿色生态畜牧业观光旅游项目,努力推动该项目进入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旅游线,使其打造成哈尔滨重点的休闲牧场项目。依托巴彦港滨水景观及满族风俗,提档升级巴彦港江畔公园,开展满族民族风情游,打造巴彦港观光小城镇。 

2、金源文化游。深度挖掘西集驿马山金源文化,重点保护金兀术养兵屯粮古城遗址、金代公主多保真梳妆台等遗址。对富江村(隈鸦村)-金代皇后村等地民间历史故事进行搜集、整理。重点支持驿马山灵隐寺旅游开发建设,以宗教旅游为突破点,以历史宗教生态三点结合的都市概念游作为发展方向,吸引哈尔滨主城区乃至黑龙江全省游客前来观光,形成稳定的游客群,带动旅游消费。 

3、古城文化游。深度挖掘巴彦镇古城文化,依托现存城墙、牌楼、衙门等遗址景观,增建改造一批与古城建筑风格相匹配的城市现代景观,打造历史景观大道,新建古城博物馆,重塑古城形象,加强媒介宣传,提高旅游集散能力。 

4、红色文化游。巴彦作为“将军县”,要深度挖掘伪满时期张甲洲、李廷槐、武斌、李春芳、孔庆尧、赵春霖等烈士的事迹,挖掘巴彦抗日游击队历史。系统整理解放战争时期巴彦作为“北满根据地”重要据点的历史贡献。加强红色文学影视作品的编写拍摄,修建西郊烈士陵园。新建张甲洲东北中共抗日第一枪遗址、赵老修抗联遗址旅游区等新景区,加强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放大巴彦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充分把握哈尔滨一小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坚持商住与休闲地产并举的原则,吸引市内外开发商进入巴彦,推进成片开发,大盘建设。把握出地节奏,获取土地收益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容积率,将房地产业培育为巴彦县优势产业。到2015年,实现房地产累计投资35亿元以上,年开发量30万平方米左右,五年累计开发15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发展商住地产。巴彦镇沿五岳河和西部新城区布局商住地产。老城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商住地产和商业地产。南部建设工业地产。兴隆镇在镇南、镇西布局商住地产,在镇中部重点布局商业地产。西集镇依托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蔬菜批发大市场的建设,重点布局商业和商住地产。 

着力发展休闲地产。依托驿马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驿马山风景区,重点布局旅游接待、休闲地产。兴隆镇依托森林小火车旅游项目,科学规划,沿途布局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地产。 

第四节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力争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在全市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全县金融机构发展到11家,储蓄余额达到76亿元 ,年均增长10%。贷款余额53亿,年均增长10%。小贷公司发展到10个,各类担保公司5家,保险公司 5家。 

发展金融市场。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巴彦县域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推进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货币化,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土地流转平台。通过发展土地信托等新模式,实现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争取设立“粮食银行”,大力支持巴彦融兴村镇银行发展壮大,创新信贷产品。鼓励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农户联保、“农户+龙头企业”等信贷新模式。 

积极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整合国有资产,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担保)平台,为市政建设项目融通资金。依托优势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推动民营资本开展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稳步推进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发展面向家庭工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担保业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着力优化金融环境。创新财政支持金融发展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的财政贴息力度,落实国家扶持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六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改善民生 

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大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工作力度,促进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巴彦,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力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巴彦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江北特色中等城市。 

第一节 加快科学技术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围绕造优势领域、扶强势企业、育名牌产品三个重点,按照“抓大、促小、培新”的基本思路,引导、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建设科技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推进科技合作和交流。重点建设巴彦县科技信息网和巴彦县科技信息协会。到201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 

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通过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畜禽良种繁育中心、林业苗木组培中心,带动全县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通过实行选种选配、推广良种冻配、胚胎移植、性别识别等先进技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彻底实现我县畜禽良种化,推进畜禽骨干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强以林业苗木组培中心为主体的林木种苗繁育体系建设,以县中心苗圃建设为重点,完善5个骨干苗圃,优化苗木树种结构,实现苗木自给,满足生态农业工程建设需要。到2015年,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节 实现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加大学校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开展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等工作。到2015年,县政府所在地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学校达到33所、先进学校达到10所,全县三所高中全部建成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校舍和设施设备条件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6%以上。建成1所规范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1处实训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分校达到2所,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完成“班班通”学校建设达到24%。 

第三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经费补偿机制,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卫生防治工作。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补助水平和个人筹资标准,扩大补偿范围。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民营医疗机构,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完善县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新建县医院综合楼、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完成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建设任务。完成116个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每年累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300人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9.8%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发病率以下,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及时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 

第四节 人口与计划生育 

加大计划生育投入力度,深入开展惠家工程,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各项奖励待遇全部兑现。优化服务体系,加快服务站、室基础建设,规划建设万发、德祥、龙庙、松花江乡四个乡镇服务站建设,建筑面积分别为450平方米,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实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机率。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和人口老龄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优化人口分布。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100:107正常值范围内。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补助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失业状况监控制度;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大力发展城乡劳动者培训,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参险面达到80%以上。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低保覆盖率达到10%以上,农村低保救助覆盖率达到4%。城乡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农民工培训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失能五保人员养护院”,改建县第一、第二殡仪馆。 

第六节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老城区提档升级改造速度,加大巴彦、兴隆、西集等中心镇的棚户区改造力度,全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残疾人危房改造。到2015年,集中改造棚户区48个地段,拆迁房屋1万户以上,规划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33629户,在全县范围内基本消灭泥草房。每年增加100户廉租房资金补贴。 

第七节 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加强广播电视传播能力建设,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栏目更加丰富多彩,制作和播出水平力争达到上级台标准。全面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构建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数字电视用户突破8-10万户,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升级,2015年开通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第七章 建设江北特色中等城市 

塑造城市特色,推进城市科学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支撑,打造江北特色中等城市。 

第一节 城市特色 

依托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以五岳河绿化带为轴心,全面构建滨水绿带,河东区开发保护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风貌,城南建设具有现代特色蓬勃崛起的工业新城,河西打造现代化行政、科技、商贸、文化中心,形成古城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集产业新城、文化新城和生态新城为一体的江北特色中等城市。 

第二节 空间布局 

按照“一城一山一水”和“一带三区”的发展思路,进行空间布局。“一城一山一水”,即以巴彦镇城区为中心,向西延伸至驿马山,向东延伸至巴彦港,形成一个中心、一个外围簇群和一个旅游生态区协同发展的城市大格局。“一带三区”即以五岳河生态长廊景观公园为主轴,西部为新城区,定位为现代化行政、科技、商贸、文化中心。“十二”五期间,行政中心移至西部中心地带,带动西部新城区开发。在五岳河中部向西开凿一条金水河,流经行政中心后,南向汇入五岳河干流。东部为老城区,定位为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及居住区。南部建设工业园区。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由目前的13.6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15万人。城市绿化布局。建设五岳河绿色廊道。北部沿哈肇公路建设9公里长的护城林。西环、南环、东环及东郊路西侧,建设两侧各20米宽的绿化景观带。各居住区中心建设小型绿化休闲广场。形成以五岳河生态景观长廊为中轴,四周绿化带环城的生态体系。建成后绿化覆盖率将达到38%。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五岳河带状生态公园。加大五岳河整治力度,推进治污、清淤、扩槽、绿化一体化改造工程。上游建设调节型的五岳水库,加宽五岳河水面至20—30米,沿河建立多级溢流水坝,形成河面景观。沿五岳河两岸建设长4700米、宽460米的绿化景观长廊带状公园,使其成为景观河、生态河。打造巴彦亲水绿色休闲空间。 

加快巴彦镇路网道路的升级改造,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整体级别,建设便捷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和环城道路,完善城镇社区的配套设施。打通旧城区原“四横”道路(即北郊路、北直路、南直路、南郊路),平直延伸至新城区,新城区建设三纵道路(即惠工路、振工路、西外环路)和哈肇路与旧城区相接。将西郊公园改造成大环岛,北通景观大道、南通大顶子山路、东进北直路、向西开辟一条主街路联通巴彦工业新城。到2015年,城区六个环路,五条主街全部建成双向四车道的景观大道,所有次干道及巷道全部硬化,城区公路达到113公里,形成“四横、四纵、一环”分工明确、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完成巴彦镇客运南站、驿马山景区客运站、巴彦镇货运站建设任务。规划建设行政广场、客运站广场、文化娱乐广场,与现有广场形成城区广场体系,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增强供电能力,对原66/10KV变电所扩大规模,增容改造,占地面积增加到4000㎡,增容总量达到2×50000KVA。提高供水能力,维修改造、扩大一水厂规模,二水厂出口处增加水变频设备,使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日。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实施集中供气工程,争取大庆煤气灌装到煤气站储存,力争到2015年,燃气普及率达到80%。积极谋划接驳中俄燃气管线或采用LNG储配站。充分利用国能生物发电余热补充主城区集中供热,通过热电联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扩建集中供热锅炉房,增加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建设完成城市建设地下管网工程,达到地下检修作业标准。 

第四节 产业支撑 

发挥房地产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改善城市景观、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带动和促进建筑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沿五岳河及西部新城区布局商住地产。老城区推进棚户区改造,开发商住地产和商业地产。南部建设工业地产。着力发展休闲地产。依托驿马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驿马山风景区,重点布局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地产。将房地产业打造成巴彦的支柱产业。 

建设巴彦工业新城。规划建设以哈尔滨健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轴承产业园、以国能生物质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 

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促进工业信息服务业建设,以哈尔滨推动“服务下乡”和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契机,加快服务业积聚步伐,提高城市辐射和聚合能力。 

第八章 推进局镇共建 

按照省委吉炳轩书记建设“农林结合的现代化小城镇”和市委盖如垠书记建设“现代化兴隆新城”的要求,推进局镇共建,实现一体化发展,打造龙江首个镇级市。 

第一节 空间布局 

重构兴隆镇空间格局,打造“一心”“两轴”“四片”新镇区。“一心”:商贸街与人民路交叉形成的商贸核心服务区,以服务全镇和工业园区为主,服务周围地区为辅,建设综合性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发展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两轴”:两条经济发展十字轴,南北向经济发展轴是以中心路为节点,向北联系绥化市,向南联系哈尔滨市,促进小城镇轴线扩张;东西向商贸轴是以人民大街为节点,西侧联通绥化、哈尔滨,东侧联系木兰和通河县,形成城镇东西方向上的主要商贸区。“四片”发展区:即工业园区、西部农村新社区、中南部城镇居住区、东部林业局现代化高档居住区。 

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打造龙江首个镇级市,获取国家政策支持。将红光乡整体和德祥乡西部纳入兴隆镇总体规划,推动向西发展和向东发展。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外交通联系,形成以哈绥高速公路附线为主,以“绥化—兴隆—巴彦”为辅的对外通道,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路段,满足内部交通输出的需求。加快中心镇与各村的交通网络建设,完成巴兴西线、巴兴中线、巴兴东线及兴天线等道路建设。完善兴隆镇主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道路布局,提升道路功能,形成主干路、干路、支路三级路网,重点升级改造人民大街、中心路、文化路、迎宾路、学府路、市场路和公安路等主街路。完成滨北铁路兴隆段北部一处跨线桥建设,打破铁路分割局面,实现交通一体化。加快供排水管网改造,提高生活、生产用水供给量,新建水源地一处。加大污水、垃圾治理力度,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各一座;镇东区新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66KV变电所一座。加快热源建设,新建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两处。 

第三节 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发展,兴隆镇北部建设工业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业、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深加工业、生猪和大鹅畜产品深加工业、外包加工业以及新材料等产业。南部建设新城区,重点发展房地产业。东部建设物流区,重点发展生猪、零担货物等配送中心,建设建材交易市场和商品一条街。中部旧城区重点发展商贸业。推进占地20万亩的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建设。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发展森林小火车观光休闲旅游业。 

第四节 局镇共建 

紧紧抓住兴隆镇被列入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兴隆林业局被打造成为全省森工系统低密度生态宜居示范镇的契机,解放思想,探索局镇合作的新机制、新体制,实现“局镇共建”协调发展。成立局镇协调委员会,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互惠、利益均沾。以项目为共建载体,统一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工业项目建设,整治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统一产业布局,探索镇企局合作新模式。共同发展旅游、房地产、木材物流等产业,切实实现局镇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530.5公顷,总用地可达到1223.2公顷,城镇居住人口达到9万人。 

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镇承载功能,加强与哈尔滨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加速城镇化发展步伐,牵动全县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五个一体化”。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一节 城镇发展先行区 

实施“一心多核”战略,完善城镇发展布局,形成以城关镇、建制镇、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以巴彦镇为核心,以兴隆、西集、洼兴和巴彦港等城镇为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城镇布局,着力发展工业、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城镇发展集群。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五镇聚集,形成商品和生产要素集散地。 

巴彦镇定位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兴隆镇定位为工业、商贸、物流、经济集中区和局镇共建试点镇。西集镇定位为农副产品深加工集聚区、哈尔滨北部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4万。洼兴镇依托区位优势和农业生产潜力,重点建设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和粮牧基地,打造商贸流通和粮牧生产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万。巴彦港镇依托沿松花江优势,推动巴彦港码头建设,整合开发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滨水观光小城镇和巴彦城关镇的卫星城,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8000。经过“一心多核”战略的实施,使巴彦成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集中,城乡居民生活舒适的宜居地区。 

第二节 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快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与哈尔滨主城区及周边县市的交通网络,加强对外的交通联系。 

构建“五横两纵”水陆交通大格局。力争与呼兰区共同开发杨林乡,将双向八车道的松北景观长廊大道延伸至巴彦境内,辟建连通哈尔滨的沿江景观大道。哈肇公路拓宽升级,成为巴彦县与哈尔滨松北区、呼兰区联系最重要通道之一。升级改造巴彦镇至大顶子山公路。配合依兰航站枢纽和松花江航道建设,加快巴彦港镇的港口建设,规划巴彦县大豆、玉米、稻米等农产品的水路运输通道,复兴巴彦港。加之原有的哈绥高速公路,形成连接哈尔滨“五横”的水陆交通大格局。积极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谋划绥化至宾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经兴隆镇和巴彦镇),促进巴彦镇铁路站点建设。加强与宾西哈东新区及绥化地区公路和铁路联系,形成两条南北向公铁综合运输大通道。 

加大县域内城乡路网投入。升级改造绥巴线、西兴线、巴兴线等公路为省级公路,密切巴彦镇和兴隆镇联系,促进双核城镇发展。改造乡级公路16条,升级为县级公路,改造村级公路40条,升级为乡级公路。改造县、乡、村级公路危桥177座。到2015年,实现省级公路197公里,县级公路357公里,乡级公路821公里。硬化率为95%。改造升级各级公路渡改桥44座。 

加大县域内公交体系建设。加快巴彦镇、兴隆镇与各个乡镇公交客运体系建设,开通直达哈尔滨市区客运专线,增加与其他县(市)、市、省的直通客运班车线路及客运站点的建设,新增巴彦至宾县、阿城、绥芬河、沈阳等11条长途客运线路。到2015年,建成乡镇客运站7个,建成率达80%,全县营运客车达到400辆以上,乡镇、行政村客车通车率分别为100%和100%。 

第三节 加快农村社区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社区化进程,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总结试点村经验,加大政府对中心村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村屯人口向中心村聚拢步伐。到2015年实现社区化村屯100个。 

在中心村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将城乡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 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健全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为农民提供市场化便民服务。 

第十章 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围绕建设生态田园型城市的目标,加大资源节约与环境整治力度,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到2015年,全县万元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完成省、市下达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4.8%。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培育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建立循环型社会。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多层次的循环利用,积极探索“秸秆—饲料—沼气”、“猪-沼-果、菜”、“秸秆—食用菌—肥料”等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示范园区。积极推进节柴工程、太阳能工程、秸秆气化工程和禽畜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将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户办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到2015年,使用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覆盖达到80个村、900个屯,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5处,建立乡村能源服务网点50处,大型养殖场拥有配套沼气利用工程的占30%以上。 

以耗能企业为重点,建立清洁机制,在工业园区开发余热余压供应木业、生物质供热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培育工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示范园区。 

第二节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用水回收利用设施建设,强化水田和旱田节水灌溉。从严从紧利用好土地指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加强培育农村利用秸秆生产燃气、稻壳生产炭棒、动物粪便生产沼气的综合利用项目。 

第三节 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 

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以建设“生态家园,绿色巴彦”为目标,以发展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为方向,利用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契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调整森林采伐量。实施“三北”防护林、村屯四旁造林工程,加快护路林、护村林、农防林和水保林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林业苗木组培中心项目。到2015年,完成植树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8%。 

加大五岳河、漂河、少陵河水资源保护和治理,修复水毁工程,新建兴隆污水处理厂、西集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水体治理目标,全面整修加固中小水库和江河堤防。以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为整治重点,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 

第四节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新设备、改进工艺、研发推广节能技术等措施。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积极培育市场融资性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依靠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等措施,实现减排目标。 

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小水泥、小火力、小木业等落后设备及工艺。完成对水泥厂、中密度板厂等重点耗能企业的整改。完善区域主干网架结构,增加电力供应。积极发展区域热电联产、生物质发电和政府机构节能项目。 

推进建筑节能。完成北直路、拥政路、人民大街等主要街路两侧楼体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性改造。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断扩大新型墙体应用范围和比例。 

第十一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挖掘巴彦苏城文化历史内涵,打造巴彦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促进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为巴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巴彦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图书室、远程互联网教育等,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支持乡村大舞台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节 传承传播地域特色文化 

围绕塞北古城历史遗存,进一步整理文脉,铸就城市记忆,形成城市标识。挖掘苏城文化,打造巴彦精神,形成独特的文化基质,重塑巴彦“百年苏城,千年文脉”的江北古城文化。 

弘扬“爱民、文治、律己”和“为人忠正,知恩图报”为基调的苏城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巴彦精神。深度挖掘金源文化,积极参与阿城“金上京申遗”、“复建金上京”等宣介活动;创造性地在阿城、巴彦两地开展“皇室婚典”、“皇后省亲”等互动性文化活动,扩展金上京皇城文化文化架构,丰富金城皇室贵族文化的文化内容,共争国家省市支持,提升龙江金源文化的整体申遗能力。 

谋划传播巴彦优秀地域文化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文物普查,推进文物管理工作。对巴彦镇内现存的四个城门和两个牌坊实施有效保护,对全县78处文保单位实施“标识工程”,依法控制性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遗址。 

第三节 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覆盖县域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活动室。新建县文化艺术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到2015年,实现全县城乡平均每百人文化设施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全县村一级普及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150个。 

推进全民健身,加快完善现有体育场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公共体育中心。推动体育器材进社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群体性、社会性体育组织,推动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和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力争在经济发展领域和民生教育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推动和实现县域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寻求国内外支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实现流转的办法,搭建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和农村产权抵押平台,促进农村土地、宅基地等要素流转,盘活资产。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第二节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多样性需求。 

第三节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科学界定乡镇、行政村各级经济社会管理事权,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一套完备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四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加快引进知名企业进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对外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园区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政策和服务体系,引导哈尔滨主城区资本进入巴彦,接受哈尔滨主城区经济辐射。 

按照依托资源、产业配套、延伸链条、打造集群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创新招商模式。依托生猪、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吸引重点项目,瞄准国内外专业的行业巨头,实行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健全和完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项目发布、推介的有效形式。设立招商引资专项基金,强化目标考核,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 

本《纲要》经全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县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要举全县之力,确保《纲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本《纲要》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同时,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等任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全县战略意图相一致,并维护公平竞争。 

本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纲要提出的发展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居民收入 等重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运用公共资源确保目标实现。 

第二节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纲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 

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测和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跟踪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由县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推荐访问:巴彦县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文标题:【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04/28218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发改规划】巴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