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规划】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仅供参考)
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是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为了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增进人民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规划】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年-2010年是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为了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增进人民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通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治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医疗卫生、防疫保健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卫生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1、居发健康水平:2005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十五”期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23.06/10万。婴儿死亡率为16.5‰。
2、疾病的控制情况:“十五”期间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不含肺结核)比“九五”期间下降了28.62%,结核病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加强了公共卫生管理,提高了卫生监督、监测水平。
3、卫生设施:2005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3个,其中乡镇级以上的14个,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1.8张,卫生技术人员2.8人,全县拥有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大型设备10台套,还有一大批适用型设备,较“九五”期间有了明显增加,使我县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4、医疗服务利用:“十五”期间,全县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服务105.682万人次,收治住院4862人次,病床使用率63.23%。
5、初级卫生保健:我县提前1年现实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6、妇幼卫生:依法加强了妇幼卫生工作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管理,开展了爱婴医院达标活动,200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达90%和92%。
7、卫生监督:加大了监督执法力度,在清理整顿医疗市场、整治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8、爱国卫生
“十五”期间,我县先后荣获“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的称号,通河县、清河镇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有4个村成为市级卫生村。
(二)主要问题
1、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能完全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医疗市场秩序和医疗机构的行为不规范,个别医院管理不完善,就医环境比较差,大型医疗设备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医疗成本高、效益差。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服务模式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2、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尚未理顺。地方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仍显不足,使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障碍。
3、卫生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2005年,我县卫生队伍中60%的人员为初级以下职称、中专以下学历人员的职称及学历结构很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此外,医务人员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机遇
1、随着“十五”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10年,我县各方面都将会全面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将达到比较富裕水平。这些发展,既对卫生事业发挥好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提出了较高要求,也为卫生改革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将更加强烈和理性,未来的健康消费将是一个具潜力的公共消费与投资市场。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事业与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县综合竞争力。坚持科技兴医,预防为主,服务社区,中西医并重,坚持把满足群众的健康要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公平与效率。
(二)发展目标及主要指标
我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县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水平,以较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保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4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0/10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分到11‰和8‰,全县医疗机构增加病床200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4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1.26人左右,执业护士达到1.26人左右。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培育“名医名院”。在“十一五”期间培养若干名“名院长”、15名学科带头人和30名医疗技术骨干。重新规划县人民医院的建设布局,把县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逐步建设成示范性专科医院。通过“名医名院”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县医疗单位的良性发展,实现 “全县有名院、各院有名科”。
2、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建设成独立的公共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监督任务,体现卫生执法的公平、公正。
3、加强预防保健工作。严格控制各类传病病的爆发流行,巩固脊髓灰质炎、碘缺乏等病的控制成果,进一步健全疫情报告网络,加强疫情监测。继续做好儿童免疫工作,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率,到2010年要保持在98%以上,并逐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的范围。加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职业危害监测,减少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完善母婴保健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网络建设和规范妇幼保健服务行为,到2010年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以上。认真做好婚前医学检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推进妇幼卫生进社区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善人民环境。
4、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使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在2010年前,建立起全县统一、快速、灵敏的“120”医疗急救系统,提高医疗急救能力,医院要逐步建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心理治疗业务,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精神康复等服务。
5、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推行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将乡镇卫生院转变为以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此为依托,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强化乡镇卫生院对卫生所的指导与监管作用,规范农村卫生所的医疗行为,配合乡、村一体化进程,有步骤地对农村卫生所实行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药品调拨、收费标准和工资报酬的“五统一”,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到2010年,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要达到10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要达到农村总人数的90%。
6、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技巧、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革,运用现优先进科技提高中医诊疗水平,重点发展中西医结合项目,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建设2-3个有中医特色的临床专科项目,培养3?4名学科带头人。增加专项经费,添置和更新中医机构的设备、设施,努力改善中医就医环境,提高全县中医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7、建立卫生信息化网终系统。根据《哈尔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要求,以我县公共信息中心的平台为基础,建立起包括卫生业务、管理决策和公众卫生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卫生信息化网络系统。力争到2008年,建立起卫生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基本框架,医院逐步实现计算网络化管理。
(四)对策措施
1、各级政府要把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列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动员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工作。要规范对卫生事业的财政补助方式,明确补助范围,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对卫生事业发展薄弱地区和领域的支持,改善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对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经济杠杆作用,推动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兼顾公平与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医疗卫生信息发布、促进竞争等基本职能,提高对卫生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加强各类卫生资源使用的政策指导和监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3、完善投入补偿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补助政策的意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经费。认真解决重大突发性事件医疗抢救和重大疫情处理的费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此外,落实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中医药局等4部委有关文件规定,由财政专项安排医疗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
4、加快人员制度改革。按照科学、高效、合理的原则,根据当地人口、经济状况和各单位的业务工作量,进行定编、定岗、定员。推行全员聘任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分别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职员聘任制和合同聘任制,单位和职工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保证双方合法权益;逐步破除干部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对临时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坚决清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非专业人员。对新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人员,按技术人员准入制度进行公开招聘,引入竞争机制,广泛招收优秀人才。改革领导任用方式,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的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从2006年下半年起,卫生行政领导干部、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副职领导逐步实行公开选拔,各单位的中层干部全部推行竞争上岗。
5、建立分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搞活各单位的内部分配,扩大分配自主权,根据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原则,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分配档次,向优秀人才和关键人才倾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对外地引进的优秀人才,在户籍迁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和住院等方面给予照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高等医药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本地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十一五”期间,培养和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名,招收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20名左右。
6、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增强医院活力。不断完善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遵章守纪意识和质量观念,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落实医疗质量任制度和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落实医疗质量责任制,提高医疗质量。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广泛征求群众和职工意见。深入进行重大决策、经济管理、人事安排、收费项目及价格标准等方面的院务公开。实行基建项目立项和采购论证制和申报审批制,加强医院大项开支管理,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强经济管理和成本核算,控制费用支出,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推动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病人外流的资源流失,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加强医疗市场管理。将医疗机构分成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并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统一收费票据,照章纳税。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社会医疗机构的准入政策,重新审核、登记全县社会医疗机构的执业资格,并合理调整布局,规范其经营活动。加强农村卫生所管理,2006年进行一次清理整顿,对乡村医生的上岗资格和卫生所的开业资格的人员,取消不合格的卫生所,重新核定村卫生所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严格规范卫生所的医疗行为。
(五)重点卫生建设项目
为配合“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确定以下6个项目为“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县财政重点投入、扶持实施。
1、十一五期间扩建县医院门诊2000平方米,包括标准化手术室、外科病房、120急救室等。
2、十一五期间,拆建中医院住院处大楼3000平方米,包括内、外科病房,妇科、产科病房、五官科病房、整形美容病房、中医肾病科病房。
3、十一五期间,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妇女保健中心和儿童保健中心,新建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
4、县红十字医院建立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扩建业务用房1800平方米。
5、十一五期间,卫生监督所新建用房要达到1200平方米,包括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会议室、办理办证大厅、投诉接待室、陈述告知室、快速检测分析室、计算机房、档案室、文印室和应急处理室等。罚没物品暂存室、图书资料室、库房、消毒室、车库等。
6、十一五期间,全县规划购置核磁共振1台,螺旋CT机2台,彩超2台,大型数字X光机2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台。规划购置必要的现场快速监测设备和防护设备。
7、十一五期间,每所中心乡卫生院房屋建设要达到1000平方米,一般乡卫生院房屋建设要达到800平方米。新、扩建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8所乡镇院需购置设备150万元。
推荐访问:通河县 规划 五年 【卫生规划】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fanwendaquan/gongwenfanwen/2023/0805/28250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卫生规划】通河县卫生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仅供参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