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9篇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前,中国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深刻分析。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这种锻造主要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实现的。从提出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入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政治勇气和巨大魄力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社会风气得到系统性重塑。十年来,通过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一点一滴地、坚决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更“行”了。过去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认为已经过时,在党内生活中有时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进一步检验,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更“能”了。十八大前共产党曾一度被污名化,调侃共产党的段子时有耳闻。现在,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疫抗灾,党旗高高飘扬,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党员总人数从8500多万增加到9600多万,共产党的威望和影响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更“正”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少了,网络空间不再乌烟瘴气了,各种挑战法律、道德、公序良俗的行为有代价了,诸如偷税漏税、学术不端、学历造假、崇洋媚外、歪曲污蔑党史国史军史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现象大为减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生态得到整体性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持之以恒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等得到坚决落实。从十面“霾”伏、垃圾遍地、水体黑臭、土壤污染到常年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展现出更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面对重大任务、重大考验时更加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比如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更加自信、从容地看待西方,年轻一代平视西方,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更加珍视和自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xx卫视的纪录片《中国》《xx书院》,xx卫视的节日国风晚会系列都受到极大欢迎。对“精日”“崇美”、丑化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行为绝不容忍,清华美院的“眯眯眼”模特、人教社课本中的丑脸小孩插画都引起舆情的强烈批驳。面对美国的霸凌欺辱,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决开展反制和斗争,应对贸易战、外交战、舆论战有力有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4.7%。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超过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十年来,我们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归结起来,新时代十年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取得的,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两个确立”是新时代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前,中国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深刻分析。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这种锻造主要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实现的。从提出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入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政治勇气和巨大魄力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社会风气得到系统性重塑。十年来,通过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一点一滴地、坚决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更“行”了。过去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认为已经过时,在党内生活中有时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进入新时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进一步检验,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更“能”了。十八大前共产党曾一度被污名化,调侃共产党的段子时有耳闻。现在,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疫抗灾,党旗高高飘扬,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党员总人数从8500多万增加到9600多万,共产党的威望和影响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更“正”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少了,网络空间不再乌烟瘴气了,各种挑战法律、道德、公序良俗的行为有代价了,诸如偷税漏税、学术不端、学历造假、崇洋媚外、歪曲污蔑党史国史军史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现象大为减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生态得到整体性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持之以恒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等得到坚决落实。从十面“霾”伏、垃圾遍地、水体黑臭、土壤污染到常年天蓝、地绿、水清、气净,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展现出更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面对重大任务、重大考验时更加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比如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更加自信、从容地看待西方,年轻一代平视西方,发自内心地爱党爱国。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更加珍视和自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xx卫视的纪录片《中国》《xx书院》,xx卫视的节日国风晚会系列都受到极大欢迎。对“精日”“崇美”、丑化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行为绝不容忍,清华美院的“眯眯眼”模特、人教社课本中的丑脸小孩插画都引起舆情的强烈批驳。面对美国的霸凌欺辱,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决开展反制和斗争,应对贸易战、外交战、舆论战有力有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镇化率达到64.7%。制造业规模、货物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超过美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十年来,我们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归结起来,新时代十年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取得的,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两个确立”是新时代能够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70多年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为全世界的无产者指明了方向。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展开。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的历史,既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辉煌,亦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曲折。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启迪我们:其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就是守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其二,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新时代十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把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谋划部署等方面,都把科学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就是方向,能否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但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中国,必须走符合自己实际从而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十年,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推进了一系列新举措新实践,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 114万亿元;人均 GDP从6300美元升至1.2万多美元,形成超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一份份经济社会发展的夺目成绩单,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
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33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坚定地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五大原则之一,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十年的制度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时代十年,我们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之所以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显著优势。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及演进发生了自苏东剧变以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人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加广阔、更加绚丽的发展前景。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4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时代坐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是贯穿新中国史的重大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从理论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擘画和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础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兴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党大大深化、拓展、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新中国史上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掀开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新的一页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更加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在实践上更加丰富,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xx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化拓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安排、路径选择、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掀开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新的一页,而且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孜孜以求、接续努力,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面临着在总体小康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攻克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我们党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强调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采取果断举措全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突出短板;制定落实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使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使全面小康成为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2012年到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升至1.25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新时代10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书写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理念,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加全面深刻,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更加广泛深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与世界紧密互动、共同发展。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中国高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台湾、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问题上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周边、亚太、中非、中阿、中拉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人与自然、全球发展等领域共同体建设扎实开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划时代的。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之所以能在新中国史上书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的实践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战胜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伟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创造新中国史上更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5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我们要顺应这种思想的变化,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激起无数国人发自内心的共鸣。可以平视世界,这无疑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在精神上彻底挺立起来的生动写照。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充分表明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体现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平视世界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深切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高亢响亮,“四个自信”成为人们的力量之源和信念之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昂首前进。
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人民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同时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得到强烈激发,党心民心振奋昂扬。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以更加自信的目光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欣欣向荣的壮阔气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享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
今天,中国人民可以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不仅是因为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也是因为新时代中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气韵,是新时代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的一个鲜明标志。平视世界不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平视世界的中国人民依然会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不会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接受任何外国“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6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不市场经济丌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戓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戒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丌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
心得体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需要我们在总结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梳理改革的大逻辑,形成更为系统的改革哲学,回答到底该怎么理解改革,什么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今天改革遭遇的难题是什么,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改革等问题,以助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如何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对改革性质、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界定,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革命成为执政党,但这绝不是说要“告别革命”,改革依然是革命事业,只不过革命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分,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改革是一场社会革命,它要实现政治革命追求的理想。如此定位既扩展了革命的含义,又赋予了改革正当性,既保证了事业的连续性、传承性,又有利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上升到革命的层次,也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根本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革是一场革命,还说明了改革的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远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用“斗争”这个词,同样是要强调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中国的改
革也绝对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对推进改革的难度保持必要的清醒,改革一开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更是难上加难,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就越大,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复杂。没有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勇气和精神是难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
二、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只要是改革,就要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变革陈规旧制,去做以前未做的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激发了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不要先说这样太激进还是太保守,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当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创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灵活性,也有原则性,原则性体现在道路不能变,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现在更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线图循“规”蹈“矩”,讲法治精神,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推进改革。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直面思想的争锋。改革必然是各种思潮争夺话语权的舞台。每一种思潮都会打着为改革出谋划策、关心改革发展前景的名义出现,需要注意甄别。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关口,改革的不同声音再一次大量涌现,如何对待这些新观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关乎未来改革的成败。邓小平曾指出:“思想上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来解决,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而不能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这是我们对待不同声音的正确思路,如果用政治的方式解决思想上的斗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已
经说明是失败的了。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以推进改革实践为标准,鼓励发声,兼容并蓄,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在处理思想争论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不争论”。“不争论”是在对未来实践没有把握、左右为难时,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鼓励实践探索。它不是不鼓励探索与争鸣,而是反对打不痛不痒、无聊透顶的口水仗。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与其在争论中花费力气,还不如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精彩不如干得实在,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历史进程,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去谈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待各种思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也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问题随之出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如何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有着现实背景的、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关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甚至使中国改革倒退的论调也有出现。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战,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对于
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思考如何掌控市场经济下的资本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彰显社会主义的力量。
政府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的理念以介入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往往被看作“看不见的手”,政府则被看作“看得见的手”,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渴望最合理的搭配,但现实难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与市场自发盲目的弊端都有所体现,并导致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市场经济取消论”,主张严格控制市场,甚至取消市场经济;一种是“自由市场放任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化、彻底化,坚决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不能因为政府和市场结合出现的现实问题,就否定两者的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自发性的调控,保证社会公平。市场的客观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真正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质,那就是主导市场经济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是对抗,而是和谐;不是一部分富裕,而是共同富裕;不仅是形式公平,也包括实质公平。
四、如何凝聚出改革的促进派
全面深化改革是考验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大事,也是考验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热情和行动能力的大事。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做改革的促进派,不做改革的拦路派、旁观派。每个人都应客观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诉求,看清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在40年的改革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当改革触碰到“既得”利益的时候,要从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准备,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对改革保持足够的自信,不断地为改革添砖加瓦。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看到情况错综复杂、推进难度大,就对改革心灰意冷。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他提出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基础已经具备,完成改革的任务已经交给了这个时代的人。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70多年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为全世界的无产者指明了方向。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展开。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的历史,既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辉煌,亦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曲折。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启迪我们:其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就是守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其二,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新时代十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把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定、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调整、对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谋划部署等方面,都把科学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伟力。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就是方向,能否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但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中国,必须走符合自己实际从而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十年,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推进了一系列新举措新实践,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 114万亿元;人均 GDP从6300美元升至1.2万多美元,形成超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一份份经济社会发展的夺目成绩单,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
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33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坚定地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的五大原则之一,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的正确道路。
新时代十年的制度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时代十年,我们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之所以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的显著优势。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使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及演进发生了自苏东剧变以来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人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加广阔、更加绚丽的发展前景。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我们要顺应这种思想的变化,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20xx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激起无数国人发自内心的共鸣。可以平视世界,这无疑是新时代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在精神上彻底挺立起来的生动写照。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变化,充分表明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体现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平视世界的背后,是中国人民对“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的深切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高亢响亮,“四个自信”成为人们的力量之源和信念之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昂首前进。
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充分表明新时代中国人民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同时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得到强烈激发,党心民心振奋昂扬。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正以更加自信的目光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欣欣向荣的壮阔气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享有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
今天,中国人民可以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不仅是因为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也是因为新时代中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气韵,是新时代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的一个鲜明标志。平视世界不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平视世界的中国人民依然会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不会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接受任何外国“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8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在新中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时代坐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是贯穿新中国史的重大主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从理论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科学擘画和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础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兴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党大大深化、拓展、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新中国史上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掀开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新的一页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为彻底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使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更加深入、在战略上更加成熟、在实践上更加丰富,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xx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化拓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安排、路径选择、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仅掀开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新的一页,而且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孜孜以求、接续努力,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面临着在总体小康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攻克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我们党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强调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采取果断举措全力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突出短板;制定落实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使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使全面小康成为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2012年到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提升至1.25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至35128元。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新时代10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书写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理念,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更加全面深刻,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更加广泛深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与世界紧密互动、共同发展。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中国高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在台湾、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问题上敢于亮剑、坚决斗争,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周边、亚太、中非、中阿、中拉等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人与自然、全球发展等领域共同体建设扎实开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划时代的。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之所以能在新中国史上书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时代的实践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战胜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磅礴伟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创造新中国史上更为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篇9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不市场经济丌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戓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戒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丌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
心得体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需要我们在总结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梳理改革的大逻辑,形成更为系统的改革哲学,回答到底该怎么理解改革,什么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今天改革遭遇的难题是什么,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改革等问题,以助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如何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对改革性质、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界定,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革命成为执政党,但这绝不是说要“告别革命”,改革依然是革命事业,只不过革命有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分,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改革是一场社会革命,它要实现政治革命追求的理想。如此定位既扩展了革命的含义,又赋予了改革正当性,既保证了事业的连续性、传承性,又有利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上升到革命的层次,也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根本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改革是一场革命,还说明了改革的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远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用“斗争”这个词,同样是要强调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中国的改
革也绝对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我们应该对推进改革的难度保持必要的清醒,改革一开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现在更是难上加难,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就越大,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复杂。没有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勇气和精神是难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
二、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只要是改革,就要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变革陈规旧制,去做以前未做的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激发了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不要先说这样太激进还是太保守,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当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创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灵活性,也有原则性,原则性体现在道路不能变,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现在更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线图循“规”蹈“矩”,讲法治精神,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推进改革。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直面思想的争锋。改革必然是各种思潮争夺话语权的舞台。每一种思潮都会打着为改革出谋划策、关心改革发展前景的名义出现,需要注意甄别。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关口,改革的不同声音再一次大量涌现,如何对待这些新观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关乎未来改革的成败。邓小平曾指出:“思想上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来解决,要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而不能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这是我们对待不同声音的正确思路,如果用政治的方式解决思想上的斗争,无论结果如何,都已
经说明是失败的了。
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以推进改革实践为标准,鼓励发声,兼容并蓄,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在处理思想争论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不争论”。“不争论”是在对未来实践没有把握、左右为难时,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基础上,鼓励实践探索。它不是不鼓励探索与争鸣,而是反对打不痛不痒、无聊透顶的口水仗。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与其在争论中花费力气,还不如将更多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精彩不如干得实在,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历史进程,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去谈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待各种思潮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如何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管我们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也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问题随之出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如何结合,又变成了一个有着现实背景的、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关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阻碍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甚至使中国改革倒退的论调也有出现。
改革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完全统一的结合,而是有矛盾的结合,市场经济滋生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侈追求、交换原则等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提出挑战,更为根本的是,只要是奉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面对资本逻辑的运营,面对一系列资本带来的难题,导致公有制经济向私有制经济的转化,带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使共同富裕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对于
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思考如何掌控市场经济下的资本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彰显社会主义的力量。
政府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的理念以介入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市场往往被看作“看不见的手”,政府则被看作“看得见的手”,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渴望最合理的搭配,但现实难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的弊端与市场自发盲目的弊端都有所体现,并导致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市场经济取消论”,主张严格控制市场,甚至取消市场经济;一种是“自由市场放任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化、彻底化,坚决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不能因为政府和市场结合出现的现实问题,就否定两者的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来合理配置资源,保证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又要加强政府对市场自发性的调控,保证社会公平。市场的客观规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真正彰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质,那就是主导市场经济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是对抗,而是和谐;不是一部分富裕,而是共同富裕;不仅是形式公平,也包括实质公平。
四、如何凝聚出改革的促进派
全面深化改革是考验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大事,也是考验一个国家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热情和行动能力的大事。从这个意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做改革的促进派,不做改革的拦路派、旁观派。每个人都应客观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诉求,看清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已经在40年的改革中获得既得利益的人,当改革触碰到“既得”利益的时候,要从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长远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改革、支持改革。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准备,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对改革保持足够的自信,不断地为改革添砖加瓦。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努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看到情况错综复杂、推进难度大,就对改革心灰意冷。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面对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他提出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如今,改革开放40年了,基础已经具备,完成改革的任务已经交给了这个时代的人。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时代 变革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怎么写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作文 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800字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读后感 新时代巨变的感想 3月19日刊发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2021表达对新时代伟大变化的感受 感悟伟大历程 奋进新时代心得体会 新时代伟大征程心得体会 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党课心得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领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心得体会9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