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导师征文,菁选20篇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 师者,伟哉!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题记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和我导师征文,菁选20篇,供大家参考。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
师者,伟哉!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题记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人生在世,没有谁天生就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普适性的知识和严格的教育之后,才会有所启发,有所顿悟,有所领会。为人之师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老师也好,导师也罢,都是教授他人学识,传授他人智慧的智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者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人,授予你知识,教导你成长,给予你鼓励,为你指明方向,他们就是所谓的“师”者。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语道尽老师的内涵与真谛,也从侧面反映出为师之路的艰辛与漫长。身为人师,以学识为根,以宽容为源,以育人为本,师为师的上乘之道;身为学生,以自强为根,以勤奋为源,以学习为本,乃学生为学之道。师生之关系,就好比树枝与树叶,树枝茁壮,则树叶繁茂,反之,树枝枯萎,长出的树叶也必枯黄无力。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我们这个时代来看,确实含有一定的这里在里边,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坦然的心态,总在仰望大师们的辉煌成就,讨论社会对我们的不公,世俗心理偏激,容易产生一种懈怠和惰性思想。要求严格和态度严谨的老师在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你懈怠时,他们会催发起你的兴趣;当你惰性大发时,他们会激起你的斗志。导师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支点,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衡点,指引着我们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带领着我们栖息于心灵的一方净土之上。为人之师的艰辛,堪比在飞沙走石的荒漠之中行走,留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一个个承载着无数痛苦的足迹,他们以一己之力,凭着坚定的信仰,为我们踏出一条条宽广而煜煜生辉的康庄大道,指引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殿堂,承接每一份彩虹般璀璨耀眼的人性之美。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古圣先贤视自己的弟子为桃李芬芳,弟子视恩师为春风化雨。清末艺术大师齐白石,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一生有情有意,在学习*画艺术时遇到两位良师,第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不仅教授他*画的入门之道,而且帮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窘困的时期,对于胡沁园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牢记肺腑,铭记一生,称其为“生*第一知己”;第二位师王闿运大师,在其门下,齐白石艺术视野大展,向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关键步子。对于者两份恩情,他后来有诗云:“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师恩深深的怀念之情。像齐白石这份和谐而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随着历史的洪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
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伟哉,师者!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2
现如今,每当想起自己初见导师时的那个场面,都感觉历历在目,记得那时,初次和导师谋面是在研究生复试开始时的前一个小时里,当时忐忑不安,说话语无伦次。现在时隔一年再次回想当初的场面,唯一记得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杨老师,我决定了我一定要读研,我一定要成为你的学生。”当时老师给我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让我别紧张,好好复试,相信自己没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接触。
其实,在读研的这条路上,我可能与好多人有所不同。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读研,因为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内心十分迷惘,不知该何去何从。但是考研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我原本已经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但是正在我纠结和苦恼的时候,我在家里接到了您的一通电话。您几乎和我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说了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我受益匪浅。您说:“考研的时候,你也付出了很多,如今这是一个机会,或许这不是你人生最好的选择,但这也许是你人生的另一个新的起点。工作虽然说不好找,但是成功永远都不会抛弃有能力的人的。”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将来不留遗憾,我决定要赌一把,错过这个机会的话,我或许真的会一辈子都留有遗憾的。这是我第一次与你在电话中交流,那一刻,我想说:“杨老师,感谢你给了迷茫中的我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如何,但是那一刻,您确实给我了很大力量。”再一次和您见面就是开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也算是第一次特别*静的和你交流。你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我们课题组的情况,也把我们目前研一刚来应该要做的工作明确提出来了。当时,其实在内心有点抵触,感觉第一次正式交流,老师你好严肃啊,没有给我一点点适应研究生生活的缓冲时间。但当我真正开始进入课题组之后,才明白了你的用心。因为我们课题组本身很忙,所以早一点适应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
严肃,或许是我刚开始给您贴的标签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间发现杨老师你其实挺幽默的,并不是别人第一眼看到的那样。你会在课题组开会的时候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你会在无意中和别的老师打打闹闹的时候被我们偷
偷发现;你也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虚心向大家请教;你更会在尴尬的时候露出孩子般的.可爱笑容。
此时,您其实不知道我们已经在心里偷偷给您换上了一个标签—小顽童。因为你也会在无意中露出你孩子的那一面,你会动不动提到你们上学时候的趣事,尤其在看到去年你们毕业20年的聚会照面,我感动不已。透过那一张张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你的学生时代,此刻我也在憧憬,等到20年后我们再相聚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流露出你小顽童的那一面。
事实上,老师您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标签—*易近人。您不光教我书本上和科研上的相关知识,您还在教我如何做人和做事。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做事有时候真的是没把脑袋带出来,所以也没少得罪人。记得最清的一次,就是上学期,我顶撞了一个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俩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一致,我就当场翻脸了。事情过去之后我就后悔了,但是我还是拉不下脸,不愿意服软。这时我就去找了你,本想你肯定会批评我的,但是你没有。你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你告诉我说:“出了社会,像你今天碰到的这种事很多,那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作为你的老师,我不会给你说不好的话,在你走弯路的时候我会给你指出来,但是你要首先学会适应社会。人在适当的时候是要学会低头和忍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有自己的主见固然好,但是还是要适当的看清自己的处境,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听完了你的话后,我就思考了很多,主动向老师认错,然后和那个老师也和解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原来适时的妥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就好。
无论是严肃时候的你,还是小顽童时候的你,还是*易近人时候的你,我都很感谢你,我很感谢能成为你的学生,我一直为能成为你的学生而自豪,也为能成为你的课题组中的一员而骄傲。
此文,献给我最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的培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3
“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
——题记
坎坷选择师生缘分
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身教言传大爱无疆
——“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
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褪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老师是我们的爸爸,师母是我们的妈妈,而师兄师姐则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设身处地为人师表
李华山老师的座右铭是“仁心仁术,求真求精”。
我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些病人很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实在辛苦。……患者反映因挂不到号,从票贩子手里花钱买号,实在没有必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挂不上号且病情较急的还可以直接去诊室加号。……”
一次,随老师参加全国结直肠*外科论坛,一位老师将他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患有多年不愈的便秘,她辗转各大中西医院,始终没有好转。因为还担心结婚怀孕后会影响胎儿,整日焦虑忧郁,还伴有了一些精神症状。全场很多治疗便秘的专家鉴于她的治病经历和顽固的症状表现,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建议手术治疗。而老师说,我们要与患者换位思考,像这样还有希望通过中医治好的病例,我们不能轻易手术,患者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生子,手术切掉直肠的话,她得下半辈子怎么办呢,而且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症状,一旦手术后疗效不显著,那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给患者的*减压,让患者的自主排便成为可能,给患者建立信心,然后再想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老师为患者设身处地的着想,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
老师对患者的体谅和关怀,温暖着患者,也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他让我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那一颗仁爱的心。这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值得我去学习体会的。
后记:
好多人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教我们很多东西,会不会很严厉,毕业后管不管我们工作……。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最看重的是一个老师的品行:他关爱学生,不断学习,医术精湛,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一个老师具备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我最好的导师,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沉淀。
而我的导师李华山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这让我永远也无悔于我的选择!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批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黄;
而我的.幸福是遇见了他——我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4
我是一艘孤单的船,在关于灯塔的记忆里,是一种温暖保佑我,不会熄灭你的光芒,不能淹没我的希望,也许是在远方,还是就在身旁,你照耀我前行的方向。
——题记
搞一个《*好学生》节目,以后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几位导师背对学生坐着,由学生讲自己的经历与研究设计,遇到喜欢的学生,几位导师一拍椅子哗哗哗转过来,泪流满面地轮番说,“加入我的团队,选我吧,选我吧,我今年有32个课题等待结题,对,你没听错,就是32个,经费不成问题”,画面到此,一定很美,不,不,不,这是我想象的画面。
“杨哲,你不用担心,我觉得你这次毕业答辩应对地很好,以后肯定能更出色的!”刚刚完成毕业答辩,我走在工科楼中间宽大的*台上,紧握的电话里传来温和而又充满鼓励的声音。光听声音和说话的内容,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的某个师兄或者师姐呢。
“好的,老师。我回去一定认真总结这次答辩的一些收获,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的。”我开心地回道。
老师?是的,刚刚那亲切的那让人丝毫没有距离感的声音,既不是出自我的师兄,也不是我的师姐,而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周军老师。
初次相识
第一次见周军老师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咚,咚,咚”的轻轻敲门声在伴随着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之后响起,推门进来的是一位身材不高,略显清瘦,但颇具威仪的中年男子,他身着一件灰蓝色的格子衬衫和一条浅棕色的裤子,手提一黑色文件包,走上讲台的步伐稳健,不急不徐,自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气度。嘴角微扬,挂着一种亲切的笑容,时刻传递出的是一种正能量信息流。额下眉角如棱,鼻梁立峰,架一幅乌金边眼镜,双目炯炯却不逼视。一副轻巧的眼镜折**学识,颇有文艺范儿,更是一种知识力量的彰显。他转过头面向我们,亲切地笑着跟我们打了个招呼,开始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我才知道他是我们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的学业辅导老师,那天他说的很多话至今我仍铭记于心。
毕业季,那点事
*凡的日子,有着斑斓的色彩;*淡的岁月,有着辉煌的内涵。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年时光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溜走了,是决定未来人生规划的时候了,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困扰我良久。考研心路,承载着太多的`辛酸,记录着点滴的付出;就业之路,面临着太多未知的变数,但这一切又是必须要去面对的,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在迷茫困顿的时刻,我想起了周老师在给我们做学业辅导老师时,提到过关于就业与考研抉择方面的辅导课题?,??然后我就主动去找了周老师,希望他能给我一些意见。
在和周老师的交流中,他表现出的那一份热情、耐心、责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时刻为之感动。在和老师促膝长谈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去考,选择继续深造,而且我要报考周老师的研究生。在考研的那段日子里,周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打电话,电话里仔细询问我最近的复**备考情况,遇到化工类专业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去找他。可以说,在考研那段比较辛苦的日子里,周老师给予了我学**上最大的关怀与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周老师学**上的帮助下,我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又如愿有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导师为我传道授业解惑,为此,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师从周老师,研究方向主要定位于煤化工新技术(煤清洁转化分级利用)的研究开发利用。本科阶段,接触这一课题的专业知识比较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大四毕业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后来,周老师给我进行了多次的辅导,我的实验得以顺利地进行,完美地结束自己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我记得周老师当时对我说过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为学必有初始阶段,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做学问,要做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至今,周老师的这席话依然激励着我前行。
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人常说,做学问的老师一般都很严苛,不苟言笑。但是我说,你错了,其实不是这样,至少周老师不是这样。他在日常生活中,和我们学生之间特别能聊得来,经常能把大家逗乐。有时候他会和我们谈人生,说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很大的影响。他常常和我们讲,人生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但这短暂的快乐才让人更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期盼。他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我们要不断探索,开阔思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出类拔萃。有时你会惊讶,眼前的这个人没有一点老师的影子,那时他真的就像我的朋友,一个比我年长,社会阅历更丰富的朋友!但在对待工作上,他总是很严格,他时常教育我们要从小事着眼,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专业素养的缘故,他“眼神”格外好使,十几秒钟放过去的PPT,他能一眼看到你的单位写的不规范,错别字,图表问题,文字表述不确切等等。有的时候,他会当场一边改一边给你说凡事要细心,到了工作单位绝对不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有的时候,他会大发脾气,恨我们进步太慢,恨我们努力的程度还不够,恨我们不勤于思考。对于周老师的讲课,听过他课的人,都不由得要给“赞”。周老师的讲课从不会照本宣科地去读PPT,PPT只是他的一个提纲,对于个人专业的前沿性知识和进展,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心里暗自惊讶周老师竟有如此好口才,同时对于前瞻性的专业发展有如此的把握,足见他深厚的功底和开阔的视野。我当时非常惊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配得上“享受”两个字。记得有一次,我写好了一篇论文,投稿之前希望老师再帮我润色润色,就给老师邮箱发了一封论文原稿,结果当晚我就收到了邮件回复,我清楚地记得论文最后修改时间是20xx年2月3号3点53分,论文上一片密密麻麻的修改内容,那时候,心里十分高兴,能够在求学道路上遇到一位如此认真与负责的老师,然后,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状态“两年来,导师教会我最多的就是认真与负责”。周老师常鼓励我多去参加一些名人论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等等,开拓我的眼界,了解我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他常提到,大学者,不是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他的真知灼见,对我的影响真的很深。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十载雨。我觉得这是对周老师最为真实的褒奖。
用曾在微博上看到过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不论时间过去多么久,也不管来路有多么坎坷,更不用理会有多少的波折,你一定都要是最快乐、最开心的那一个!向前看和向后望,你都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也许你会有好多好多的徒弟,但在煤化工领域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师傅,永远年轻的师傅!你是良师,亦是朋友!就此搁笔,愿恩师健康、*安。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5
轻挑着脚步,迈进新华中学的那一刻,我们欢呼,都把童年抛得远远的。
数落着梦想,跨进七年级三班的那一时,我们喜悦,都把青春拉得近近的。
曾经,我,一个不愿经历风雨就想看到彩虹的人。我,一个拥有理想却不愿奋斗的`人。走进三班,那句“诚于做人,恒于学问”把我激励。
曾经,我,常常幻想自己成为伟大的作家,书写“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隽永名篇。不过,这只是我的幻想。这时,您的声音让我觉醒“成功需要毅力”。
曾经,在小学里,装过淑女,也当过疯丫头,来到中学,我不算聪明,对任何一门功课都没有天赋。是您那句“努力,也是一种智慧”,使我愿加倍努力,开始撰写人生中不朽的篇章。
成长道路上,我的右手——老师,使我改变。
于是,李红,这个朴质又温暖的名姓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于是,老师,这个崇高又非凡的职业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岁月埋没不掉的敬仰。
离开了小学,有时却仍然在那片暖阳下徘徊。走入中学,您让我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明白“成功需要自己拼搏”的智慧。抛下了童年,有时却依然对那段稚嫩、那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岁月怀有留恋,进入三班,您让我懂得“对班级也要有份责任”的道理,您让我明白“怀揣同学的信任,作为班委,要对三班负责”的教诲。
李老师,我明白了,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对班级、对同学和老师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开学短短三个月,您在我的心田里却永远留下了播种的汗水。相识仅仅三个月,您在我的生活中却如春风似阳光,在我的成长史上刻下了风儿吹过的痕迹。
李老师,一席布衣,两寸粉笔;谆谆教诲,三尺讲台。您的爱,太深沉,太无际。那是恩,是教育之恩,那是情,是师生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以肌肤,但传以智慧”的父母情。
李老师,我懂了,带着梦想上路,迎着希望起步。伴着朝阳,我奋步向前!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6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在每一个站点都会遇到一些人,经历一些事,让自己或多或少收获一些,改变一些,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然而,在这趟列车上也总会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生珠玑赠予你,从此因为他的出现,我们人生的旅途变得格外敞亮,对未来不再畏惧,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勇敢和坚定。
导师刘龙飞教授是我学习的楷模。
为人,他善良友好、豁达、朴实、有魅力。身为重点实验室的主管领导同时兼任副院长,我一开始先入为主地以为刘老师是高高在上,没有精力理会学生的。可是自从进入实验室之后,才慢慢发现,他是那么的*易近人,和蔼可亲。偶尔也听到老师、同门师兄和以前毕业的研究生对刘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认真负责、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乐于助人、学术严谨、是个好老师等等。经过这一年的接触,刘老师的成熟稳重,豁达坦诚,真实友善,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当初对刘老师心怀敬畏,认为他遥不可及、不可亲近,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不了解,与他接触太少。其实,刘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我们的生活状况,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对于学生的任何问题和困难他也都能放下手中的事情,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也许正是刘老师这种宽厚待人的品格增加了他的影响力,进一步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刘老师不但在学术科研上成就斐然,而且对家庭也很有责任心。偶尔师母会来到刘老师的办公室,作为学生的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刘老师的体贴细致,家庭的温馨和睦。的确,刘老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对家人的责任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男人不仅应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志存高远,对待家庭也应该勇于承担,心系亲缘。
为学,他精益求精、废寝忘食。古人大思想家李斯有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是全局的基础细胞,只有注重一个个细节,才能把握全局,走向成功。细节是决定全局成败的关键,要取得成功,必做于细。还记得今年刘老师帮我修改小论文时,他那种专注勤勉的科研精神深深的撼动了我,从论文的题目,摘要,文章内容,参考文献等等,他都是一字一句的修改,并将文中的标点符号、文章格式等问题一一指出。刘老师这种对细节一丝不苟,从不打马虎眼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论文经过老师的修改之后内容更加的充实,用词更加恰当。刘老师严谨为学的态度深刻的影响着我。
读研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努力上进、有毅力的人,详细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付诸行动,但在跟从刘老师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奋与坚持。刘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为外物所惑,要保持上进,要用一颗认真、纯粹的心去对待学术研究。“不要求你能做出最好的成果,但一定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无论是在*时还是节假日,我们都能看到刘老师都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的,刘老师以身作则,时刻提醒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勤奋。刘老师每次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也经常比学生还要晚,他这种认真治学的态度让实验室的师生们肃然起敬。每次与刘老师碰面打招呼的时候,他总是以一个慈父般的微笑迎合着我们,深得同学们的爱戴。
人们常说:“播下一个行动,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便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在刘老师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实验室成员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刘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天赋和智慧,更需要纳百川而成四海,积跬步而致千里的积累与坚持。我们的实验室和刘老师的办公室大门相对而立,每次进入实验室之前我都能看到一束敞亮的光线,那里有一扇门总是半开着,门里面总是坐着一位孜孜不倦、*和认真的学者——刘老师。幸运的是,我敲响了这扇门,成为他众多学子中的一名。得以在求知治学的同时,感受他那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与真诚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刘老师门下求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如沐春风。
为师,他亦师亦父,春风化雨。他是*和的,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没有动辄训人的说教,有的是真挚诚恳的情感与*易近人的亲切。不管是在听取实验进展、探讨实验结果,还是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他总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后才提出他的思考和建议,诚如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在深入浅出地阐释博大精深的理论。他的言谈身教,都如同涓涓细流,融入我们的心田。
他是睿智的,在多元的视角与海纳百川的胸怀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自由的学术*台上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对待每个学生,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是什么而要求学生做什么,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选题,进行学术指导。同时,他总能恰如其分的评判我们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不失时机地加以赞扬和鼓励;对待不足,则采用和蔼而不矜持的劝说方式,言语中毫无责备,而是充满了慈父般的激励和鞭策,引导我们走入科研的殿堂。
在*时的学习中,面对亲人朋友的殷切期望,想着要在研究生阶段做出好的科研成果,要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时常会有一些浮躁与迷茫。于是乎,刘老师常常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常与我们静心畅谈,引导我们排解负面情绪。如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崭露头角,自己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更关键是要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核心能力,掌握别人尚未掌握的技能。他教导我们,作为年轻人,要有拼劲儿、闯劲儿,牢记要时刻学习,还要不怕吃苦,勤于进取。如此,才能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至流于*庸。
研究生初出茅庐,学术等各方面都还相对稚嫩,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走上学术道路,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能跟随一个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远见、判断力强、对学术界了如指掌又对产业界不脱轨的导师是再好不过了。刘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人师,他不仅在科研学术上给予我们悉心的指导,而且还对我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规划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我敬爱的刘老师以自己的言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实验室不断地向前发展,作为他的学生,我更应该以刘老师为楷模砥砺前行,自强不息。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风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刘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情,对家庭责任的勇于承担,对教书育人的积极投入,都将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今后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7
本科四年一晃而过,最感谢的就是那群室友和伙伴,跌宕起伏的青春岁月里风雨兼程,患难与共。转眼匆匆走过了研一,最感谢的就是优秀的师姐和导师,孤立无援的黑暗时光里,一个微笑、一声关切、一句赞许,就是一盏明灯。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一个拥有物理学本科学位,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奇葩”老师。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会先后从事跨度如此大的不同行业,他说人总是在不断地摸索与历练中,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因为爱教育,所以他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梦想起源的地方——学校。从1993年从事教育行业到现在,20xx年时间里,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常说,他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因为这会让他感觉自己这个“老人家”也充满活力和朝气。抛开*的威严、老师的光辉,我的导师就是一位*凡人,再普通不过,他会在办公室养几盆绿色的植物悉心照顾,会时常把自己的妻子、女儿挂在嘴边,会秒变居家好男人在节日里为学生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心烦时也会吸烟喝点儿小酒。导师是人不是神,有缺点、有弱点,才真实而完整。
从大一到现在,五年时间,不长也不短,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足够了。很荣幸,这个*?老师?导师?从庄严明亮的讲台走进了我小小的生活圈子里。
他是*
第一次见到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在本科军训的第一天,军绿色褂子,笑容可掬,“听说”是学院*。几个新生早练迟到,被巡查人员逮了个正着,*路过,把这群新兵娃娃训斥了一番,这位*,有点儿凶;脱掉迷彩服后的学院新生见面会,由*主持,从学习讲到做人,从择业就业谈到结婚生子,这位“过来人”毫不吝啬的与我们分享他的经历和“糗事”,这位*,有点儿萌;元旦晚会上,*凭一曲《心雨》红遍“大江南北”,“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坐小板凳上,嗑着瓜籽儿,跟旁边的人有说有笑,这位*,很接地气。
*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爱参加会议,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领导大会,也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学术交流会,而是能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学生会议,大到学院*团换届选举,小到班级班会,总能见到*的身影。有时候因为有其他的事耽误了,迟到了,他也会很认真地说着抱歉,做着解释。其实,他完全可以不来的,他完全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好好儿吃饭睡觉,但是,他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坐在学生中间,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的所作所为,也颠覆了以往我对领导的认识和看法。他从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他就在学生身边,时刻想着学生,也深深爱着每一个学生。大一大二,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是*,一位扎根在学生堆里的“*民*”。
他是老师
到了大三,新设了一门就业指导课,面向整个年级,由*主讲。他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课件也做得不够精美,但是他总能用自己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用那些故事吸引我们的注意和目光。他出生在偏远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兄弟姐妹众多,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穿不暖。他说他很幸运,大学时代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师,她把她的部分饭票送给了自己,原本的饥肠辘辘才得以缓解,也促使他更努力地学习与上进,后来成为了从那个小村庄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博士。工作几年后,他回到母校找当年那位老师,想再次说声感谢,可是人已经不知道哪儿去了。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还跟我们说过这样一番话:择业就业之初,他也曾迷惘,也曾惶恐,既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谁也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唯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可能的挫折和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见识和经验慢慢沉淀,就内化成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很出色,那么做其他的事也不会差。说不定某天你就遇到了特别想要的工作岗位,这个时候,谁准备更充分,谁就可以抓住机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就好像在听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心酸有喜悦,有怀念也有期待。大三大四,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既是*,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他是导师
留在本校读研,不是我主动的选择,但复试完后的那一个电话,一定是我现有的人生里难得的明智决定,听到肯定回答的那一刻,我就成为了“王氏家族”的一份子。读研跟本科很不一样,本科的时候有那么多科任老师还有负责的班主任,而读研就是纯粹的“导师负责制”。相比部分导师的“放养政策”,我的导师,有些“磨人”。“论文写的怎么样了?”“要多花时间搞学术!”“马上来我办公室一趟,汇报你上一周干了什么。”“不要整天想着往外跑,学生有学生的责任跟义务……”。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研究生导师会那么细致地帮学生改论文,从框架结构到词语标点,哪怕就是*时随意的不经大脑的练笔,他也会花十分的心思去认真修改,他说做了事总比闲着好。当然,他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并不代表他只看重学术。他常常鼓励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不仅要提高论文写作能力,还要培养组织领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技能,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其实,我打心底觉得,做我导师的弟子是很有压力的,我的师兄师姐们都是自带光环的优秀人物,而我总是以一副“呆萌”的姿态混迹其中,尽管他们不嫌弃,可我内心还是挺自卑的,什么时候我的导师也能在别人面前说起我,然后满脸都是骄傲与自豪?研一一年很快就过完了,对我现在的研究生导师的认识就是,他不仅是我的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也是我整个人生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8
老师,一个亲切而又伟大的称呼,是她教授我们知识,给与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榜样……
我是天空中翱翔的风筝,是她用那双有力的双手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是那孤伶的一滴水,是她让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我是黑夜里的行人,是她为我除去了面前的障碍……她便是我的班主任王珊珊老师。
都说老师像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然而我却认为王老师像我的姐姐一样亲切,是她给予我们温暖——那种春天般细腻的情感。
梦的美在于情结的推动,爱的美在于无限的关怀……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美妙,像暖春中的阳光一样灿烂,像夜空中的流星一样璀璨,那种美便是师生情。
湖面轻轻泛起微波,那时我内心起伏的心情;风儿轻轻拂起发丝,那是我的喃喃自语;雨后缓缓浮现的彩虹,那是我灿烂的心情……这一切的一切,便是来源于那一声声叮咛,那一滴滴进步,那一点点成就。
在我生病时的关心,在我难过时的鼓励,在我烦恼时的倾听……这星星点点般的回忆,正如一场影片的播放,勾起了一段段真挚的情谊,也让我这个懵懵懂懂间的孩子,明白了爱的含义。
寒梅的高贵,是因为它有着一种美好的节操;翠竹的青翠,是因为它有着一股坚韧的意志;师恩的崇高,也正是因为她有着一种对教育的启迪,对孩子的关爱,对祖国的奉献。
如果有一场推举“全世界最伟大的职业”的投票,那么我一定推举我们的老师。因为是她们培养出一批批人才,是她们将青春播撒在大地,用爱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一朵朵洋溢着芬芳气息的花朵开在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轻轻的脚步,流逝的青春,梦想的追随。时间记录着变迁,还有那一段段师生情。淡忘,铭记,那流逝的时光,诉说着曾经的美妙……
夕阳西下,我和我的老师共同携手,在那条曾经的道路上,回忆着从前的点滴,还有那段师生情……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9
总是有那么一些人,默默地却又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生活。他们洒下一丝丝光芒与美好,让你一点点地被温暖,却很难察觉他们的存在。可当你凝神静思时,便会忽地想起他们的模样,他们也许是老师、亲长、朋友、又也许是陌生人……
说到我的老师,就不得不提到“龙叔”了。这个称谓本是个绰号,但因为他又严厉又风趣亲切,便渐渐盛行起来了。
龙叔瘦,不算很高,加上总挂在脸上的微笑与幽默,便更算不上什么“高大”的形象,倒像是一位朋友了。他常穿着一身运动装,言行举止中透着张力与朝气,爽朗又声情并茂的言辞,更是常常回荡在我们耳边。
虽说龙叔是教英语的,但他常常“不务正业”,让我们读诗词,读名著,甚至带领我们跑步。迎上我们疑惑而惊奇的目光时,便张开手向我们解释:“光写作业自然是不行的,要思考,要读书,读经典……更不要小看体育运动。”
每当此时,我看见龙老师的样子显得专注而郑重,语重心长的话语配上眸中闪烁的坚定、亲和,便不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让听着都欣然颔首,笑脸相迎的劝告了。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龙叔的幽默亲和了。课堂上总是生动有趣,一句话,一行字,便能引来许多笑声与积极发言。虽说有人的回答带着搞笑的意味,龙叔也并不责备纠正,只是借着这欢快的气氛,引出另一个知识点或话题。
龙叔的课是声情并茂的,是活泼的,演讲、交流、朗诵等等内容,不知不觉就让我们沉浸在了知识中。只是这每一刻的美好,想来都会下了许多功夫的。因此在那和善而坚定的眼中掠过的一刹疲惫,便更让人难受和感伤了起来。
虽说龙叔极其和善,但严厉起来也是极其可怖的。若是有人吵闹或走神,常常会受到批评与起立的惩罚。每逢这时,他总是眉头紧锁,神情严肃而气愤,一点也看不出往昔幽默的样子了。记得有一次许多人没写作业,龙老师便要逼视着他们,踱着步,半是气愤半是无奈地批评:“怎么回事!看看这次作业多少人没交,没写作业?忘带?这样可学不好英语……”
虽说如此,龙叔还是让他们坐下,在缓缓洒下的阳光中继续讲课。压着怒火,然后又被同学们逗笑,在他眼中的笑意与爽朗中,一堂课的知识又一次向我们展开。龙叔在意的似乎并不是错误的内容,而是下次能否改正,因此他不再挥霍下面的时间;而那些窘迫地站起来的同学,想来也能在这样的心意中,改正自己的错处吧。
于是在校园里的时光,龙叔的言谈举止与他的品质共同感染着我们。于是那幽默的,亲切的笑容,那严厉的、郑重的举动也随之铭刻在我们眼中与心中,并逐渐为生活辟出光亮与美好来。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0
在初一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多新老师。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我的导师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被扣分时她批评我的场景,她对我们可严格了,尤其是学段末,明明她也很忙,却要经常抽空问我们的复习情况。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会对我们认真负责,把我们看做她的孩子们一样。
在第三学段中,我静不下心来学习,效率极低,上课也不听讲,还总是和年级中不爱学习的人一起玩。因此,我在段考中退步了六十多名,将第二学段拼来的优势耗得一点不剩。到了第四学段,我发誓要改变,但是我的效率却越来越糟糕,还总是经常和主动在不该讲话的场合和别人说话。这不仅让自己的效率低到一中午只做一个小测,同时还打扰了别的同学。
即使是这么严重的问题,我还是没有意识到,那天我又少交了一项英语作业,这件事成了老师请我家长来校的导火索,放学后老师留下来和我一起谈我的问题。那天老师苦口婆心说了许多话,但老师说的那句话让我记忆深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的确,朋友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个好朋友真的很重要,老师期望我能交到一些“阳光朋友”。
天气正值深秋,校园中每一棵树上都金碧辉煌地挂着落叶,地上也铺满了落叶织就的金色的毯子。我的导师利用空闲时间带我们来到校园中最美丽的五星花园照秋景,我们兴奋不已。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定格在我们手捧落叶抛向蓝色天空的画面中,定格在黄绿错杂的树为背景的奔腾跳跃的动感画面中,定格在少年绽放笑容的秋色中……
这就是我的导师,她帮助我走完了艰难的初一路,她严格且富有责任心。每当我想边玩边学时,她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我面前。没人能比她更负责任,她对我的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1
生活,本是酸甜苦辣。而我喜欢在闲余的时间里,捧着几首诗词,细细品味,细细地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低声地读着这句诗,抬头看着那灰蒙蒙的天空,细细的雨飘落在我的额头上,沁入我的皮肤,是冰凉的感觉。踩着湿润的泥土,我们前去扫墓,清明节里,怀念是永恒的主题。我站在祖母的墓前,感慨万千,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气息,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死亡对于我来说是很遥远的事,直到身边的人离我而去。我才真正地感受到死亡的可怕,生命的脆弱。我还记得祖母生前对我的教导,要我好好学习。我还记得祖母对我的疼爱,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我还记得当我做错事时,祖母对我的责备……我还记得很多很多,可是物是人非,这些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清明时节雨纷纷”,那纷飞的细雨,也有我对祖母及亲人的思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准备远行,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地替孩子缝补衣服。这一感人而又温馨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每次我准备去学校留宿时,母亲总会煮很多美味的食物给我吃,又替我准备上学的物品,帮我打点地十分仔细、认真。家人对我们如此好,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报答他们。“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学会感恩,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微笑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我们也要心存感激,学会报答,学会感恩。谢谢每个爱我们的人,时间是不等人的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开始后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儿,永远是美丽的化名词。一朵花的生命,灿烂而短暂。一朵花的凋零,并不只是伤感,更多的是对后代的培养和贡献。这是龚自珍面对凋零的生命,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抒怀。就如现代的生活中,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了学生自我奉献,努力工作,为了保护孩子不惜用身体去维护。所以张丽莉是一朵最美丽的花。“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让我学会了奉献,做一朵最美丽的花。
诗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世间多一些纯与净,诗词的音律,不断地教导着我,让我感受美好的生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2
老师是一颗火种,可以点燃我们心灵之火,是层层石阶,承受着我们一步一步踏实的向上攀登,也是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是有一份热就发出一份光,照亮别人,却耗尽了自己。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不像影视明星们那样光彩夺目,耀眼星空,但他们却以睿智和人格令我们终身难忘;是他们授予我们知识,启迪了我们的智慧,赋予了我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最值得我们宣扬的人。也一直想向所有的学子呼吁:别忘记那些看似*凡但实伟大的人们——我们的老师!
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梦中的导师。我期望遇明师而从之,而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导师。在与杨老师的接触中,从一般单纯的认识到工作学术严瑾认真的敬畏。在油脂化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杨老师,就感觉到杨老师是一个有丰富学识、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老师,相信听过杨老师课的人都有很深的体会,也就是从这门课开始,让我初步了解了杨老师。杨老师讲课思维严谨、学识渊博,方式灵活,风趣幽默,枯燥沉闷的书本知识经过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简单易懂,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使得这门课别具风格。让我们深深了解了油脂,让我们初次知道我们专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发展前途,引导我们第一次走进了油脂世界,并且深深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正是因为杨老师给我的良好印象,所以大四的毕业设计实验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杨老师的课题。毕业设计实验期间,杨老师无私的指导我,帮助我,从来没有一丝的不耐烦。杨老师又一次以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折服了我!所以,在选择硕士生导师时,我选择了杨老师。杨老师总是那么的和蔼可亲,让我们感觉不到和他有距离。虽然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但是如果我们犯了错杨老师也是会严厉的批评我们的。记得一次老师让我查资料做实验,我没有认真查就给杨老师说查不到,杨老师就批评了我,当时就觉得杨老师太严厉了,但是过后还是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希望我们都能学到东西,而不是白白的虚度光阴。
现在,杨老师已经做了我近一年的导师了,我对杨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最大的感受是他自己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我认为,为人师表者,并非仅仅传授技艺、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师者要以其人格魅力为重,为弟子树立为人的表率。杨老师的勤奋善良、谦虚谨慎、认真严谨、幽默风趣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杨老师不仅仅是我学业的导师,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导师。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我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3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便是说,古时候能够传授其学生道理和解其疑惑者,足以为师。而今,老师这个神圣的名词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定义。
我从小学直到高中的学习旅途中,遇到过诸多位出色的老师,而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高中也就是现今正在相处的导师——陈婷婷老师。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我会用“难忘”这个词,明明它该与留在记忆中的人事物更贴切些才对。那么,请听我慢慢叙来吧。
犹记开学第一天,一位铿锵节奏如鼓点般地踩着高跟鞋的瘦小女性直袭讲台桌前,一身简洁的装束颇显干练,而她眉眼之间的神色飞扬仿佛正值金秋的飒风,干爽而开朗,同时也如迅风一般以如此霸道的姿态闯入我的眼,篆刻在记忆的画册里。这是我于陈老师第一次见面的印象,三言两语就可以化解了教室内相互陌生的近半百学生之间沉默尴尬的氛围,我想这定是一位自信得闪耀的女教师,她会如手执银枪的勇士般带领她的班集体冲锋陷阵并去夺得荣誉的桂冠。
陈老师除了每天脸上挂一个自信得耀人的笑容之外,很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她几乎就像同龄的孩子那样和我们说笑打闹在一块儿,每次说话甚至讲解课文时都是用她那种尾音上挑的活泼语调,很轻易地就能让听者的心情如小提琴的音乐般欢快地共鸣宣泄开来,化作不由自主蔓延开的充满愉悦的笑纹。陈老师是个时常开心的人,所以她是一个懂得如何去生活的人,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们去正确对待生活的人。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烦恼就那么多,开心的事也就那么多,只有懂得在生活中选择,才可以经常快乐。
既是一位如此活跃的老师,那么玩得热火朝天的运动赛场上怎么能少了她的身影呢?那天虽然出了点小意外,却让我看到了陈老师与众不同的又一面。略过细节不讲,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陈老师在比赛中摔倒后站起来的身影。那时她的眼角已经出现了一块发紫的瘀伤,可见那一跤摔得有多狠,可是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喊过疼,依然眉眼带笑神色轻松仿佛无碍。也许是那一刻头顶的阳光过于灼人,我真心觉得那个看似瘦弱的侧影高大得令人心生敬肃。如果当时有网络资深者在场,他会告诉我说:那就叫气场。之后意料之中的,陈老师挥退了所有人的劝解再披戎装杀上赛场,更加卖力地似要追回比分,那模样,就好像……一个不服输的倔强小孩一样。于是我终于忍不住笑开,连着心中的那一丝揪疼也随之化散了。老师是一个要强的人,这样的要强也让她的学生看到了很多东西:摔倒了,那就爬起来;落后了,那就加把劲追上去。
其实我还有很多想要叙说的,比如陈老师从不曾对我们厉色过,相反一直以来是以鼓励和宽慰让我们进步,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曾说过责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她曾经在众人面前宣称她为一五班的我们感到自豪,而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告诉她我们因有这样一位老师而骄傲……短短半年之间,已经有了如此之沉厚的共同回忆,每一个欢声笑语的片段都仿佛历历在目,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了。
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导师,如何能不让人难以忘怀?起码我可以肯定的是,在很久以后与人谈起高中时代的故往,其中一定会有这样一张眉色飞扬的微笑面孔鲜活地从记忆胶卷中呈洗出来。
陈婷婷老师,她所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性灵和魅力,她教给我们怎样去生活,去努力和付出,去学会自信而坚强地绽放笑容。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4
想起小学时光里,使我受益匪浅的导师们,成为了我童年永不磨灭的点缀。
我的小学班主任曹老师,当我和他在教学楼见得最后一面,他那浓密油亮的头发一瞬间变得那么苍白;他那亲切的脸庞一瞬间变的那么疲惫,衰老沉重;他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一瞬间般的那么暗淡。那从前的记忆似海市蜃楼般消散了。我和曹老师现在已经是异国他乡了,想到这,我心如刀绞!
是谁,在夜色茫茫的时刻奋笔疾书;是谁,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又阴差阳错的宽恕我们,教导我们;是谁,在课堂上让我们欢声笑语中度过,课堂上弥漫着说不出的味道。我怀念着当时的情景,可我只能在梦境里感觉,可又触摸不了。
每当曹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起自己的童年,大家都蜂围蝶阵的跟着他,分享快乐。
我们男生和曹老师的关系都成哥们儿,上课叫他老师。下课叫他哥们儿,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地位。体育课,他和我们一起活泼可爱,敞开心扉,陪我们打篮球。看着曹老师现在年迈的脚步,情不自禁就想起了打篮球时的刚劲,真想坐上时光机穿梭自如。
记得有一次曹老师被我们气坏了。带着我们去跑步。曹老师的眼神中透漏出了不舍心痛。他只是让我们记住教训。回去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充足的度过每一天。
回想起那几年,真如同一眨眼的功夫。我后悔不该让曹老师操心,眼看他的白头发愈来愈多。我贪婪的强多了曹老师的时光,他教育我的时间已经占用了他的时光,性命!
导师们给我的童年,酸甜苦辣我永远不会忘记!尤其是曹老师给我的那份真情实感的甜……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
吾师吴昌林,我们专业八人称他为老吴。其实所有老师都被我们叫老了,比如老丁,还比如年轻的博士老蔡等。连文学专业“惟三”的三个男人都被冠之以老字开头呢!
对导师一见钟情绝不为过。当然此情非彼情。第一节课,是在六栋上的,像见面会似的。老吴两手空空,自我介绍后,让我们随便谈谈自己的情况及未来的愿望。我们就在他营造的美好氛围里有些热烈而又带一丝害羞地介绍自己,从哪里来,毕业学校,在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涯的打算。几乎每个语词和学术貌似离得很远。而就在这样的开场课中,我们相互了解,不止我们和老吴,也是八个人增进了了解。也就在这样的聊课中,老吴发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包括我们的优点和有待进步的地方。当然这是后来和老吴聊天才知道的。比如我对未来有目标,知道明天该做什么,但有时候不免拘谨而显得内向。老吴鹰一般的眼睛锐利而锋芒四射,我承认我无处可逃,而且心里隐隐约约有种被了解的幸福。可以说,老吴是睿智的,睿智的沉稳、博大。
因为见面课,我们八巨头对老吴一致认为,老吴是所有导师中最亲切可人、最*易近人的老师。对于我来说,是最能让我放松的老师。这对于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怯师症的重病患者来说,多么难能可贵!而这又反衬老吴多么强大的亲和力。可这种美好的感觉太短暂。当研究生秘书陈老师通知我的导师是吴老师时,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我想这将是我在南方生活的美好开始。第一次对一个长者更是师者有这么轻松的感觉,也许你无法体会。问题不在于此。当我到他办公室,正式以弟子身份拜访他时,我才知道我是烂泥抹不上墙,老毛病又犯了。好像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脑中盘旋:他是你的导师了,你要好好表现。
好不容易建立的放松感觉顷刻化为乌有,我当然不甘心。每次在走进他办公室前都要深呼吸并暗示自己:第一次见不是很放松吗,不要紧张。可是,传说中的心理暗示到此时颓然崩塌。于是,以后每次见他都是紧张的。这种紧张确切地说,叫敬畏。亲切让位于敬畏,痛并快乐着啊。
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的,由陌生变成熟悉。我也不再放松,甚至都有一种想撒娇的冲动了。
老吴是校第一大院土木学院的副*,工作很忙。在他办公室更多的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处理各种文件,老师、学生请他签字或者讨论个工作问题。有两次,某学生犯错误,向老吴检讨,老吴很生气地斥责他。后来,我说,吴老师好凶哦,别气坏了,您是吓唬他的吧!老吴狡黠一笑,要真跟他们生气还气得过来啊。就在这一刹那,我感到被宠爱的甜蜜。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我可是和颜悦色的。当然除了我犯错时候啦。老吴治学严谨,对我要求也极严格。在我写开题报告时,吴老就极为认真给予修改,仔细到段落划分甚至逗号、句号都要斟酌。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做学问不能有任何马虎,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认真做好。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是从基础学习上升到学术研究的过程,这个转化阶段,我一时找不到转化的思路。吴老师给予基础扎实的表扬之上,提出学术论文要做得像样子,和回答问题不一样。老吴耐心指导,找来一篇一篇的模范论文,结构是什么样子的,要注意前后逻辑,结构合理而严密。我慢慢领悟并开始学习写论文,渐渐抓住了学术的尾巴,并且和学术走得愈来愈亲密。没有老吴一针见血的发现问题和醍醐灌顶的指导,我还是徘徊在学术门口的傻丫头。虽然现在没有大的学术造诣,但至少在进步。
不但在学习上,吴老在生活中也给我很大帮助和鼓励。老吴知我家境困窘,常于严冬嘘寒问暖,问我生活还如意否,并且鼓励我更要上进,让我积极面对,困难只是暂时的。最难忘的是去年秋末,那个深秋的场景并未随着时间溜走而褪色,相反,每次回望起来,仿佛又让它清晰了一层。回忆的心情像photoshop的图层一样,愈加生动。早上去图书馆自习,于三栋教学楼门口偶遇老吴,当时他正匆匆去开会,手里握着一个黑色笔记本。我的一声吴老师余音未落,吴老就急着问:穿这么少不冷吗?我急忙答道不冷。回转身,我已潸然泪下。早上出宿舍走得匆忙,忘记添衣,只穿着短袖。老吴细致入微的关怀,渡过了那个终成雪国的季节。老吴的关心和鼓励给了我生活的斗志,我唯有努力学习以回报。皇天不负有心人,期中期末课程论文,总成绩专业排名;而且第二年度奖学金评定中,我凭着人文学院研究生成绩排名第一的优势拿下了一等。也许是吴老师看出我有时不太自信,便常常鼓励我,提醒我其实是个优秀的学生,努力、争气、懂事。尤其当老吴把我介绍给他的同事,以一种谦虚务实的语气说,这是我的弟子,她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我很感动,也看到了他掩饰不住的骄傲。也总是想起那年我考上大学时,我的父亲明明为我而自豪,却对朋友很谦虚的.轻描淡写说起我。我也一直在努力,但总觉得心中有一丝愧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份感念如父爱绵延。
想好好报答吾师,一时无语。
寒暑假结束返校,我都会带些家乡的土特产。新鲜的东西,想让他老人家尝尝鲜。可每次,老吴总会不厌其烦地说,带什么东西啊。我知道,他明白我的孝心,而语气里隐含着责怪又不能很发作。我只是给了老吴家乡的土特产,真是很土的特产。可放假回家,他却给我东西。记得去年寒假之前去和他告别,他从柜子里拿出一盒茶叶,说拿给你爸爸喝。我一看是庐山云雾,*十大名茶之一。他是从柜子最里面拿出的,知道这应该是他最喜欢的茶,不然不会藏这么深的啦。可是他却让我拿着他的宝贝回家。后来,回宿舍,室友美彩调侃我,都是学生给老师送礼,看你这个学生,老从老师那里拿东西。是啊,每次过节,都是吾师“接待”我。中秋节,从他办公室又搜刮了上好的滕王阁月饼,激动得我放了一个星期才吃。而且节日当天请海晶、琰培和我在南昌二七北路吃饭,给了我们家的温暖。餐中,不时提醒我多吃点,说学校伙食不够滋润要多吃点。吾师细心的关照驱散了心头思家的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有时候也给你感悟生活的机会。因工作性质,老吴同事很多,办公室电脑桌不时有喜糖。每次去,我的眼镜直盯着它。糖块,尤其是喜糖、巧克力是我的最爱。尽管牙齿已经被腐蚀掉半个,可是总是按捺不住心灵的激动,口水情不自禁地造访。老吴说我不喜欢吃,拿去吃。呵呵正中我意。后来吧,习惯了,我开始变得自觉,也不再虚伪的装作淑女一动不动,看到喜糖巧克力就往嘴里塞。
老吴在学术上适时的指导我,一眼发现我做学问的弱点,使我茅塞顿开;生活上及时给我帮助,让我感觉父爱般的温暖。可以说老吴的教导方法完全适合我,最重要的是他让我越来越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这对于一个曾经自卑的孩子来说,真真切切是人生的转折。他是个好导师,是最好的导师。
教师节,和师妹小童给他送了一束花。明明订好的,百合、康乃馨、玫瑰三种组合的,可是最后竟然只有康乃馨。我生气地和店家理论,怎么能不负责任呢,明明讲好的嘛!我抱着一束康乃馨去他办公室,百合的馨香扑面而来。好多花啊!胡院长和老吴一个办公室,两人收到的花占了办公室将近三分之一的空间。老吴的办公桌被花朵挤占,几乎没有放张纸的间隙。老吴接过康乃馨,灿烂的微笑着。不出所料,又埋怨了我们一句买花多余。其实我们知道他是很高兴的呵呵。可是我高兴之余很愧疚。师妹也皱眉嘀咕,没有百合和玫瑰真烦人哦。老吴收到几束花我没有数,我们的花是最单调的,在众多花束中黯然失色。我一直认为只有很美好的老师才有资格才配收到鲜花,老吴是个美好的人。因为出生在农村乡野,小时候常在田地玩耍,一望无际的麦田和路边五颜六色的野花陪伴了我的童年,鲜花情节愈加浓重。即使我的心情糟糕到极点,只要有鲜花,心情能马上明朗起来。老吴,鲜花,童年,没有关系吗?因为美好,所以相聚!
都说今生师徒缘分是上辈子修来的,很荣幸做老吴的弟子。他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在这里,好幸运。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6
“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
——题记
坎坷选择师生缘分
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身教言传大爱无疆
——“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
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褪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老师是我们的爸爸,师母是我们的妈妈,而师兄师姐则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设身处地为人师表
李华山老师的座右铭是“仁心仁术,求真求精”。
我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些病人很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实在辛苦。……患者反映因挂不到号,从票贩子手里花钱买号,实在没有必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挂不上号且病情较急的还可以直接去诊室加号。……”
一次,随老师参加全国结直肠*外科论坛,一位老师将他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患有多年不愈的便秘,她辗转各大中西医院,始终没有好转。因为还担心结婚怀孕后会影响胎儿,整日焦虑忧郁,还伴有了一些精神症状。全场很多治疗便秘的专家鉴于她的治病经历和顽固的症状表现,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建议手术治疗。而老师说,我们要与患者换位思考,像这样还有希望通过中医治好的病例,我们不能轻易手术,患者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生子,手术切掉直肠的话,她得下半辈子怎么办呢,而且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症状,一旦手术后疗效不显著,那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给患者的*减压,让患者的自主排便成为可能,给患者建立信心,然后再想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老师为患者设身处地的着想,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
老师对患者的体谅和关怀,温暖着患者,也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他让我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那一颗仁爱的心。这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值得我去学习体会的。
后记:
好多人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教我们很多东西,会不会很严厉,毕业后管不管我们工作……。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最看重的是一个老师的品行:他关爱学生,不断学习,医术精湛,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一个老师具备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我最好的导师,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沉淀。
而我的导师李华山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这让我永远也无悔于我的选择!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批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黄;
而我的幸福是遇见了他——我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7
师者,伟哉!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题记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人生在世,没有谁天生就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普适性的知识和严格的教育之后,才会有所启发,有所顿悟,有所领会。为人之师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老师也好,导师也罢,都是教授他人学识,传授他人智慧的智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者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人,授予你知识,教导你成长,给予你鼓励,为你指明方向,他们就是所谓的“师”者。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语道尽老师的内涵与真谛,也从侧面反映出为师之路的艰辛与漫长。身为人师,以学识为根,以宽容为源,以育人为本,师为师的上乘之道;身为学生,以自强为根,以勤奋为源,以学习为本,乃学生为学之道。师生之关系,就好比树枝与树叶,树枝茁壮,则树叶繁茂,反之,树枝枯萎,长出的树叶也必枯黄无力。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我们这个时代来看,确实含有一定的这里在里边,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坦然的心态,总在仰望大师们的辉煌成就,讨论社会对我们的不公,世俗心理偏激,容易产生一种懈怠和惰性思想。要求严格和态度严谨的老师在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你懈怠时,他们会催发起你的兴趣;当你惰性大发时,他们会激起你的斗志。导师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支点,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衡点,指引着我们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带领着我们栖息于心灵的一方净土之上。为人之师的艰辛,堪比在飞沙走石的荒漠之中行走,留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一个个承载着无数痛苦的足迹,他们以一己之力,凭着坚定的信仰,为我们踏出一条条宽广而煜煜生辉的康庄大道,指引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殿堂,承接每一份彩虹般璀璨耀眼的人性之美。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古圣先贤视自己的弟子为桃李芬芳,弟子视恩师为春风化雨。清末艺术大师齐白石,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一生有情有意,在学习*画艺术时遇到两位良师,第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不仅教授他*画的入门之道,而且帮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窘困的时期,对于胡沁园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牢记肺腑,铭记一生,称其为“生*第一知己”;第二位师王闿运大师,在其门下,齐白石艺术视野大展,向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关键步子。对于者两份恩情,他后来有诗云:“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师恩深深的怀念之情。像齐白石这份和谐而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随着历史的洪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
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伟哉,师者!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8
现如今,每当想起自己初见导师时的那个场面,都感觉历历在目,记得那时,初次和导师谋面是在研究生复试开始时的前一个小时里,当时忐忑不安,说话语无伦次。现在时隔一年再次回想当初的场面,唯一记得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杨老师,我决定了我一定要读研,我一定要成为你的学生。”当时老师给我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让我别紧张,好好复试,相信自己没问题。这也是我第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接触。
其实,在读研的这条路上,我可能与好多人有所不同。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读研,因为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内心十分迷惘,不知该何去何从。但是考研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我原本已经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但是正在我纠结和苦恼的时候,我在家里接到了您的一通电话。您几乎和我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说了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我受益匪浅。您说:“考研的时候,你也付出了很多,如今这是一个机会,或许这不是你人生最好的选择,但这也许是你人生的另一个新的起点。工作虽然说不好找,但是成功永远都不会抛弃有能力的人的。”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将来不留遗憾,我决定要赌一把,错过这个机会的话,我或许真的会一辈子都留有遗憾的。这是我第一次与你在电话中交流,那一刻,我想说:“杨老师,感谢你给了迷茫中的我前进的方向。无论将来如何,但是那一刻,您确实给我了很大力量。”再一次和您见面就是开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也算是第一次特别*静的和你交流。你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我们课题组的情况,也把我们目前研一刚来应该要做的工作明确提出来了。当时,其实在内心有点抵触,感觉第一次正式交流,老师你好严肃啊,没有给我一点点适应研究生生活的缓冲时间。但当我真正开始进入课题组之后,才明白了你的用心。因为我们课题组本身很忙,所以早一点适应的话就不会手忙脚乱。
严肃,或许是我刚开始给您贴的标签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间发现杨老师你其实挺幽默的,并不是别人第一眼看到的那样。你会在课题组开会的时候和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你会在无意中和别的老师打打闹闹的时候被我们偷
偷发现;你也会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虚心向大家请教;你更会在尴尬的时候露出孩子般的可爱笑容。
此时,您其实不知道我们已经在心里偷偷给您换上了一个标签—小顽童。因为你也会在无意中露出你孩子的那一面,你会动不动提到你们上学时候的趣事,尤其在看到去年你们毕业20年的聚会照面,我感动不已。透过那一张张照片,我仿佛看到了老师你的学生时代,此刻我也在憧憬,等到20年后我们再相聚的时候,你还会不会流露出你小顽童的那一面。
事实上,老师您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标签—*易近人。您不光教我书本上和科研上的相关知识,您还在教我如何做人和做事。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做事有时候真的是没把脑袋带出来,所以也没少得罪人。记得最清的一次,就是上学期,我顶撞了一个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俩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一致,我就当场翻脸了。事情过去之后我就后悔了,但是我还是拉不下脸,不愿意服软。这时我就去找了你,本想你肯定会批评我的,但是你没有。你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你告诉我说:“出了社会,像你今天碰到的这种事很多,那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作为你的老师,我不会给你说不好的话,在你走弯路的时候我会给你指出来,但是你要首先学会适应社会。人在适当的时候是要学会低头和忍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有自己的主见固然好,但是还是要适当的看清自己的处境,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听完了你的话后,我就思考了很多,主动向老师认错,然后和那个老师也和解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原来适时的妥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就好。
无论是严肃时候的你,还是小顽童时候的你,还是*易近人时候的你,我都很感谢你,我很感谢能成为你的学生,我一直为能成为你的学生而自豪,也为能成为你的课题组中的一员而骄傲。
此文,献给我最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的培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9
“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
——题记
坎坷选择师生缘分
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身教言传大爱无疆
——“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
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褪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老师是我们的爸爸,师母是我们的妈妈,而师兄师姐则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设身处地为人师表
李华山老师的座右铭是“仁心仁术,求真求精”。
我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些病人很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实在辛苦。……患者反映因挂不到号,从票贩子手里花钱买号,实在没有必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挂不上号且病情较急的还可以直接去诊室加号。……”
一次,随老师参加全国结直肠*外科论坛,一位老师将他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患有多年不愈的便秘,她辗转各大中西医院,始终没有好转。因为还担心结婚怀孕后会影响胎儿,整日焦虑忧郁,还伴有了一些精神症状。全场很多治疗便秘的专家鉴于她的治病经历和顽固的症状表现,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建议手术治疗。而老师说,我们要与患者换位思考,像这样还有希望通过中医治好的病例,我们不能轻易手术,患者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生子,手术切掉直肠的话,她得下半辈子怎么办呢,而且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症状,一旦手术后疗效不显著,那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给患者的*减压,让患者的自主排便成为可能,给患者建立信心,然后再想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老师为患者设身处地的着想,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
老师对患者的体谅和关怀,温暖着患者,也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他让我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那一颗仁爱的心。这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值得我去学习体会的。
后记:
好多人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教我们很多东西,会不会很严厉,毕业后管不管我们工作……。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最看重的是一个老师的品行:他关爱学生,不断学习,医术精湛,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一个老师具备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我最好的导师,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沉淀。
而我的导师李华山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这让我永远也无悔于我的选择!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批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黄;
而我的幸福是遇见了他——我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20
前记:这是9年前旧作,荣获当年南开大学“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大赛一等奖,刊登在《南开周报》上。其实我的导师是特别低调的人,我写他事先并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事后也没有和他谈论过此事,不知道他的评价。
我的导师今年四十出头,是金融系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年教学科研骨干。我和我的导师可谓有缘:在去年4月份研究生复试时,我便被一位高高瘦瘦、神采奕奕的老师吸引了;10月份确定导师的一次会议上,我又想,要是他能是我的导师就好了;结果会议最后宣布名单,他果然就是我的导师。当时,他身着运动装束,和蔼可亲地给我讲了一番养生之道,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跑步、打球、锻炼身体,告诉我身体和知识同样重要。我的导师不吸烟,不嗜酒,目若晨星,气度温和而又不凡,锋芒内敛,给我的印象好极了。
第一次去导师家是在师兄的带领下,一路上他告诉我,王老师是个好人,特别好,他安于清贫,潜心做学问,教学和科研都十分出色,又很能写文章,对学生也很好。王老师不慕虚荣,淡泊名利,但有一点,要想从王老师那儿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让他为学生挣点什么也是不可能的。
还是去年11月份,我因看到其他同学陆续有文章发表,自己心中不*衡,便用一星期时间随便凑了一篇文章,拿给王老师看。一周后,他叫我去,态度温和而又严厉地说:“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你的专业底子薄,不要跟别的同学比,要多看书,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不要急于求成。”并给我指定了几本专著。我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茅塞顿开。回去一看,他给我的文章进行了仔细修改,并写了满满一页的评语和意见,我又羞愧又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我的导师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今年夏天,由于课题的原因,我和导师的接触也更多了起来。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位同级同学一块到他家去(那位同学是湖南人),王老师热情地让我们坐,然后拿出一个又大又黄的杏递给那位同学说:“这个杏是天津特产,麦黄杏,南方没有的。今天特意留了给你尝尝。”然后给我们俩讲了杏和其它几种水果的营养价值。
我的导师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第一次见面他就告诉我,去他家先打电话,因为他要收拾一下房间,*时乱得很。在学业上,他总是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从不勉强,只是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他的治学态度确实很严谨。
我的导师是*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具有那一代人的典型特征:聪明、能干、勤奋、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他又是*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严于律己、敬老扶幼,背负着生活的甘甜与艰辛,也背负着*的过去和未来。
后记:毕业后不久,听说导师由于家庭和工作原因,调到清华大学,心中的失落感很重。后来打过几次电话,只有一次打通了,说了没多长时间,导师提醒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就挂断了。联想到上学时的第一个春节放假前,我正犹豫到时要不要给导师拜年,王老师说:“没那么多事,我都在父母那边,你也要好好和父母过年。”这种淡如水的真情深深影响着我。今年中秋节和教师节,格外想念导师,打电话都没有联系上,于是翻出了9年前旧作,算作对导师的想念。我坚信:他一定过得很好!
推荐访问:和我 征文 导师 我和我导师征文 菁选20篇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000字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00字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00字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我和我导师征文,菁选20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