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该从哪里来,又该走向哪里
最近看过一篇文章《独特的“伙伴文化”,将心注入每位伙伴》,主题:星巴克的员工为什么挖不走?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透露了其中的秘诀:那就是星巴克独特的“伙伴文化”。这一文化不仅仅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宣传和称谓中,更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将公司的诚意注入每一位伙伴的心中。
在星巴克公司形成了一种“势场”,而这种“势场”就是一种文化。不仅企业需要这样的文化,学校更是需要这样的文化。下面以我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的“松树文化”的构建为例,来谈谈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乱象丛生”
不知什么时候起,学校的校园文化如雨后春笋般一跃而上。如快乐文化、善文化、海洋文化等等。当我们每到一所学校,学校的校长们总能给我们讲述很多自身文化的“出生”“繁衍”……让我们听了怦然心动,不由得佩服不已。
我常常想,好像我们学校也可以做快乐文化,也可以做善文化,又好像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做。当一所所学校不同的文化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常常被它们高大尚的现象所迷惑。我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文化才是适合的呢?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存在一種“势场”,而且学校的这种“势场”与自然界的“势场”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即具有一定的相互间的引力和能量。我们暂且把它叫做“学校文化场”,它同样具有“场力”,即“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样具有“能量”,即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它作为一种“势能”,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它能使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味得到提升,并能够使那些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的抑制。
三、校园文化该从哪里来
目前,有很多学校看到别人的学校打造什么文化,他也打造什么文化,别人学校墙面上挂什么,他回去也挂什么。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不是领导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一定要来自于校园自身这个土壤。
1.缘起
2016年我来到一所普通的小学任校长。学校到处破烂不堪的墙面让我不知所措。学校有近200名学生,24名教师,30岁以下仅2人。大部分教师工作时间都十多年了,长期的工作让他们对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感,加之学生数的锐减让大部分教师对这所学校的发展好像失去了信心。心里想着不知什么时候这所学校会被撤并。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自身的发展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整天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因此,学校环境恶劣,教师惰性强,让这所学校好像在风雨中飘摇。而身在其中的老师们却整天过着“幸福”的日子。在这样的学校中,教师缺少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如何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文化“势场”,让全体师生在这样的文化“势场”中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呢?
2.“势场”
一天,天空中下着小雨。我漫步校园,当走到学校教学楼前看到两棵高大的松树时,我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松树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并且追求的精神品质。
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无私奉献的品质。
松树不惧恶劣的环境,不畏艰苦的条件,总是努力深深地扎根,默默地生长。这是松树积极进取的精神。生长、成材,这是它生命的主旋律。
松树的精神品质,无疑都是老师、学生和学校管理团队所应该具有的。因此,学校决定构建“松树文化”,形成“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文化场。
我们在校园里栽植松树,搞松树的调查研究,写赞美松树的文章,办宣传松树精神的手抄报、板报,通过这些方式,让师生学习感受松树的精神,做具有松树品质的人。一年来,在学校里形成了以松树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势场”。
所以说,校园文化的“势场”一定要来自于校园自身土壤。
四、校园文化该走向哪里
校园文化是一种“势场”,如何营造出这种“势场”,最终在师生的品行和灵魂当中体现出来,这是校园文化该走的方向。
1.松树文化精神化
学校深刻挖掘松树身上的高贵品质,让“她”的精神来教育人、感染人。
校园里有两棵近百年历史的雪松,历经百年的春夏秋冬,见证学校的成长发展,进而让我们产生了常青、坚定、贞洁、自我牺牲的精神启迪。这样的精神让我们确立了“尚品立行 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就是希望南小师生尊崇并修养成松树一样的美好品德,且落实到行动上,言行如品行。
松树的“不畏逆境、战胜困难”“坚定、贞洁、自我牺牲”“身正、心美、仁爱”“生机盎然,积极向上,追求阳光”的精神,让我们确立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做松一样的人。
2.松树文化物态化
我校深刻挖掘出了松树身上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到松树文化的“势场”,必须把文化进行物态化的彰显。
我们根据松树的精神,给两幢楼命名为“品松楼”和“行松楼”。品松楼之含义:品,美好品德。品松楼,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要有松树一样的品德。
行松楼之含义:行,指言和行。行松楼,就是希望我们学生和老师言行中透出松树的高贵品质。
两幢楼的取名连起来是“品行”,来自办学理念中的“尚品立行”。
我们又根据学校的“三风一训”把学校的路命名为勤奋路、好学路、诚信路、快乐路、真理路。
为此我们重新设计了校徽、校旗,编写了校歌,引领着师生的精神发展。
3.松树文化制度化
(1)松树文化融入学生评价体系
学校有百年松树,松树之魂我们把它提升为:身正、心美、仁爱。这与新教育的道德人格发展的三重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把“德、智、体、美、劳”依次命名为“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健体之星、艺术之星、勤劳之星”,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更形象、更接地气。
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学生成长记录表,称之为“松林成长之星”,从网上定制“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健体之星、艺术之星、勤劳之星”标识。我们运用标识即时评价,每周组织一次,每学期结束学校评出“五星少年”。通过评价,引导孩子们成长,并成长为“参天大树”。
(2)把松树文化融入课程
我们把学校的剪纸特色与松树文化紧密结合,邀请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传人来校指导。我们想通过剪纸的技术来演绎松树文化,真正让学生理解松树精神,让松树精神深深进入他们的骨髓。《松韵》校本课程的编写让校园文化构建走向了深入。
(3)松树文化融入行为规范
学生走路三三两两、上下楼不排队、上操排队没精神,这样的现象一度成为了校长老师管理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排队。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背松树的古诗,每天上操、放学、吃饭时进行“踏诗而行”。老师们利用晨诵课给学生讲松树的古诗,理解松树的精神,并把松树的精神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行中。半学期下来,学生走路不讲闲话了,走路成直线了,上下楼靠右走了,原有的队列专项考核没有了。我们每天看着同学们整齐的走在校园里,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校管理,文化先行。学校要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校园文化一定要来自学校自身的这片土壤,让它犹如一道清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行和灵魂中。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时,在他们的身上能够看到或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烙印。
(盐城市大丰区万盈镇沈灶小学)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校园文化:该从哪里来,又该走向哪里》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