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2-03-09 10:20:33 | 来源:网友投稿

2018年5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下文简称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落下帷幕。当天,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社会各界人士与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加了世界文化节游园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北京语言大学创设世界文化节15年来参加世界文化节的人次超过40万,它已成为每年春季北京市海淀区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高校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中国高校中外学生融合、世界各国文化展示的一个大规模、连续性的品牌文化活动。本文基于对世界文化节的创设缘起、活动实施情况以及对世界文化节主办者的访谈调查,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客观效果及经验挖掘,以为中国高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议。

一、世界文化节创设缘起

北语创设世界文化节有三个深层动因:

一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开放时代:从改革开放前20年以政府主导型的、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市场主导型的、体制性的对外开放,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世界各国急需了解中国、熟悉中国社会规则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中国也迫切需要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擅长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这两类人才的培养,既需要给他们以广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为他们提供多元文化的切身体验。而解决多元文化体验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就是中外学生融通教育。21世纪以来,进入中国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迅速上升,2004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出现急剧增长,达到11万人(2003年为7.7万人),中外学生融通教育已具备现实基础。在来华留学生数量较多的一些高校中,中外学生融通教育被提上日程。中外学生融通教育的实现,一方面是在第一课堂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是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比较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比课堂教育教学更有助于中外学生在实践中、在互动交往中,增强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文化包容和创新能力。

二是文化交流的需要。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人类的信息交流渠道骤然扩充。对于个体来说,在日益频繁的信息交流中,自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成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的精神性力量;对于群体来说,在互联网传播中,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能够激发全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彼此尊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中国的日益开放,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北语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小联合国”里,各国文化交相辉映,为各国留学生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既符合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大势,也是高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方式。

三是国际合作的需要。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开放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各领域的共同追求。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加强。这种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不仅仅限于教育领域,高校也期望通过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界、商界的交流与合作,吸纳社会资源、拓宽办学领域、提升社会影响力。高校通过举办世界文化节或国际文化节,广泛邀请驻华使领馆、国内政府外事部门以及商界、媒体界人士参与活动,借此展示办学实绩,吸引社会关注,增强师生校友自信,甚至寻求社会捐赠。

在上述三大需求的推动下,2004年前后,多所高校开始举办世界文化节或国际文化节。历经十余年发展,有些高校的世界文化节已经成为覆盖周边地区、辐射北京高校、规模盛大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学校印记。

二、世界文化节15年积淀

世界文化节活动举办15年来,其传播效应已经从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在内的学院路15所院校共同体,拓展到北京市,乃至全国和世界。

一是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多家主流媒体在显著版面给予正面报道。5月21日,《中国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以图片新闻《Color on display(丰富多彩的展示)》报道了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5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二版要闻版以《北语举办世界文化节》为题进行了文字加图片报道;同日,人民日报英文版客户端的头条新闻是《World culture festival reflects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世界文化节显示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5月23日,中国网报道《北语第十五届世界文化节游园会开幕 各国表演汇聚一堂》。除此之外,还有多家北京本地报纸、网络媒体、客户端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北语的美誉度迅速提升,整体宣传效应凸显。

二是参与的国家和地区破百,命运共同体意识渐成师生共识。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参与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充分彰显了北语建校以来秉承的多元、平等、包容的办学理念,这一为世界各地留学生搭建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同时也成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树立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客观上为中外学生营造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实践空间,打造了一个“小联合国”的命运共同体。学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初夏周末很多教师携亲朋同游世界文化节,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于陪伴年幼子女观赏游玩世界文化节乐此不疲,力图借此机会培养子女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见闻。还有一些在京国际学校的中小学生,也会集体参观北语世界文化节。这些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无形之中已被注入各国平等、与世界同行的信念,这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三是活动现场参与者众多,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传播效果显著。2015年,北语将校园开放日与世界文化节同日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世界文化节的规模和社会效应,公众关注度持续增加。2017年,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世界文化节展示,参观人次超过7万。近年来,人际传播与社交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节前期宣传的主体。大量受众通过微信朋友圈自发转发北京语言大学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团委下属5个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形成了社交媒体转发的晕轮效应。

四是各国校友持续关注世界文化节。北语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培训的正规大学。1962年建校以来,它已为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0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每年世界文化节,主办方均会邀请著名校友返校参与活动,并设立校友接待处。

三、经验与反思

21世纪初期,世界文化节仅在北语、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举办,到今天,仅北京市就有26所高校每年举办世界文化节或国际文化节。在众多高校中,北京语言大学何以始终保持独特优势?它的成功秘诀不外乎三个。

一是活动主题恒定、唯一且清晰。北语以“德行言语,敦睦天下”为校训,强调以言传德,促进文化交流;强调持之以恒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致力于世界和平。世界文化节是学校校训的外化,是为世界各国青年搭建的一个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国际化舞台,一个展示各国文化、汇聚各国文明的交流平台。多年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化节始终以“北语零时差 步履无国界”为主题,这一主题鲜明地体现了北语的办学宗旨和活动目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方圆共友邦”。北语世界文化节的活动主题鲜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深纳其中,历经15年酝酿愈发醇厚。

二是活动方针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北语世界文化节主办方高度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习俗和传播习惯,注重以来华留学生为中心,用他们熟悉的表现方式来参与活动,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主办方与参与的中外学生具有高度共识,即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手段展示本国文化的精华,同时避免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对抗。因此,即使是交战国或与中国关系紧张国家的留学生们,也能够在世界文化节上自信地參加万国巡游、展示本国文化。

三是中外学生的互动激发了活动的生命力。近年来,北语世界文化节每年都有500余名留学生参与万国巡游;100多个国家的展棚共有千余名中外学生参与文化展示;400余人参加70多个节目的文化演出。中外学生在协作、互动中,强化了对中外文化习俗的理解,提升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四是防范宗教和西方意识形态对活动的渗透。2018年北语世界文化节工作组下专设涉外事务处置小组和安全保障小组,事前对留学生万国巡游的各类宣传品(手持宣传板、横幅、标语等)和各国展棚的宣传品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检查,防止出现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地图、标语和其他标志物,维护协调好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意愿表达,存大同去小异,避免外交争端,和谐共存。

回顾15年来的世界文化节,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北京语言大学办学实力的拓展,世界文化节也应随之而变,走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单一视域,更加贴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需求。

其一,弱“商业化”,强“技术化”。世界文化节游园会中不乏留学生售卖本国文化产品和美食,这为世界文化节增添了一种以生产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行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商业化”有利有弊,关键是要通过有效手段将其限制在“有限、有序”的范围内。有限、有序的商业化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降低活动的经费成本。同时,要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世界文化节增添“高科技”色彩。无论是传播方式,或是活动呈现,通过技术加持,有效提升其影响力。比如增加网络直播,加强线上线下互动。

其二,围绕活动主题,延伸活动范围。在保持世界文化节主题恒定的前提下,要强调以我为主,探索背靠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共存模式。紧密围绕各国文化展示,进行深层次、宽角度挖掘。拓展中外联通的价值生产链,围绕中外青年融合教育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学术研讨、音乐会、艺术会展、跨界座谈等。世界文化节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其他高校的留学生和海外高校大学生参与,逐渐形成为一个世界青年汇聚的国际品牌活动。

其三,服务主办高校的发展,强化高校公共外交的影响力。北语在办学定位上,始终强调肩负国家使命,服务公共外交。“小联合国”里,中国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文化活动中,从各种角度向各国留学生介绍中国国情,说明中国政策,解释外国公众对中国的不解之处,同时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说,“小联合国”既是中华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前沿阵地。世界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一种柔性方式,诠释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更易于为留学生接受、认可中华文化,进而亲近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主办高校可在世界文化节活动策划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导留学生关注中外文化、文明的共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持。(作者供图)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话语研究”和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媒体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JDXCA004和2016XCB125)

推荐访问:共同体 文化活动 助力 构建 命运

本文标题: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309/10195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