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22-03-09 10:25:4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与高职院校的建设获得同步发展,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与高职院校发展息息相关的企业文化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与提升,二者之间有着融通共生的必然性,需要在领会政策、合作引领,全员参与、上下同心,全程融通、多管齐下等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3-0010-03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明确了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随后,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為1 34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2.3%,2016年招生总数约为345万,占全国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总数的47%[1],已成为高等教育独具特色且举足轻重的部分,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举办带来了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让更多青年能接受高等教育并顺利就业,同时承担和履行着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2]。

但作为统合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物质和制度层面,还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更应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统领位置。毋庸置疑,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于各方面建设,无法赶超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的节奏,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校园文化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等精神文化的总和,包含学校历史传统、师生价值观念、校园氛围以及育人环境等多个方面。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位于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布局、育人设施、图书资料等)、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组织运行机制等)以及处于深层的校园精神文化(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校训、教研活动等)[1]。其最终目标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师生施以影响,从而实现对其性格、思想、灵魂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塑造。

受限于参差不齐的办学基础,高职校园文化总体尚未呈现出应有的内涵。2006年开始,国家大力推动高职示范校、骨干校的建设,但校园文化的建设未能“携手共进”,存在着以下一些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发展主题不突出

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现有的1 341所高职院校除小部分为普通高校派生外,绝大部分是由中专学校升格、成人类高校转型而成。在升格、转型前,高职院校的前身大体已具备了运行成熟的校园文化系统,升格、转型后,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基本状况及素质等并未发生较大变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基本还是沿用原有文化模式。

高职院校兼具“高”与“职”双重属性,有别于本科院校、中专和成人类高校。突出高职性,使高职学生深切体会强烈的职业价值导向和职业氛围,从而完善学生的职业人格,高职校园文化才能彰显其意义,并发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落在实处,关键在于教学环节应体现出职业性。目前,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从总体上渗透、纳入课程体系欠缺常规化,随意迹象明显,职业性在整体上体现偏弱。

(二)高职文化建设核心偏离

校园文化是在师生实现长期培养目标过程中形成,需要师生全程全员参与到它的规划与建设中。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部分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来主抓,而直接参与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并未参与其中。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较好的体现,责任感也未能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获得师生的心理认同,不能转化为自觉的建设行为。

物质文化无疑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但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能舍弃精神文化层面建设。探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核心偏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办学场所普遍较为紧张,解决日益增加的生源与紧张的教学实训场所之间的矛盾成为燃眉之急;另一方面,精神层面文化的建设无论建设周期还是建设难度,都比物质层面的建设难度更大。

(三)高职发展区域特性欠缺

高职院校承担着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2011年,“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业,68%在院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超过50%位于地县城市,个别院校还是当地仅有的一所高校,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起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当地政府、企业唇齿相依。

多数的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共建、基地共设和人才共培等多种形式与当地企事业进行广泛合作,为其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着眼于突出对优秀区域性企业文化的吸纳,促进毕业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缩短对企业的适应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顺利过渡。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源起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归属企业管理范畴,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壮大过程中所形成的用以规范员工行为乃至企业行为的价值理念。其涵盖了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企业间竞争要素的转变,企业文化逐渐上升为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三性”。

(一)功利性

客观来说,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企业领导人将个人的商业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转变成为企业员工对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的一致认同和遵守,从而使企业在商业市场中谋得更好生存环境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生存的一种手段。

(二)独特性

企业文化伴随着企业组织,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和对经济社会贡献的多少,都有企业文化。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发展目标和经营理念等均有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和提炼出的企业文化就不具有通适性。其间的区别在于企业文化的优秀和次劣、厚重和浅薄之间的区别及程度。

(三)市场性

企业的发展依赖市场,也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个企业的文化要取得社会认同,必须围绕市场来展开,使企业达到赢利的目的。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有效地将人力、物力、资金、人脉关系等充分、合理运转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和销售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務来传播企业文化。随着商品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之间竞争力的消长,不可预计因素的增加,企业必须要快速、有效和隐秘地按照市场方式将企业文化传递给社会。

目前,大多数企业主都一致认可“企业发展,文化先行”理念,认可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外塑形象,内增凝聚。但在具体贯彻实施过程中,企业文化往往未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实质支持力度欠缺等现象较为突出。

此外,大多企业对制度文化的建设相对重视,但对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的建设显得重视程度和挖掘程度不足。因此,企业文化总体上仍处于一个尚待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提升。

三、高职校企文化共生的必然性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出发点和特性不同,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融通共生有着必然性。

(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文化均具有社会属性,决定其是开放的系统,并不抵触企业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在大力培养人才和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主动贴近和服务地方,并通过教育体制创新、股份合作办学、创新创业、校企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与社会进行多方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大势所趋

在新常态下,企业对需求人才的规格也进一步提高,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的专业对口、踏实肯干等基本层面的要求,而是一种立体性的多元化要求。

纵观众多企业,它们综合考察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为人道德、团体合作等多方面素质。企业选择员工的标准已不仅限于技能范畴,而是扩展至文化、道德、交际等范畴来综合研判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三)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每个社会人的责任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皆从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每个社会人对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都责无旁贷。在校大学生应该以校园文化为基点,并以此为窗口,逐步了解和熟悉企业、行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进而成长为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主力军。

四、高职校企文化融通共生的策略

(一)领会政策,合作引领

2004年4月,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同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也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全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应清楚认识到,未来的高职教育还将会在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纵深改革,以全方位、系统性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切实领会好相关政策,重视高职校园文化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领作用,把校园文化的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中来,构建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盘活校内办学资源,积极争取校外潜在的优质教育资源,多种形式、多种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为校园文化的融通提供更好的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混合所有制办学、顶岗实习、教育联盟、基地共建等方式,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开放性、职业化、高效率、接地气的校园文化。

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突破办学的封闭性和限制性,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式办学趋势,从而赢得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随着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融通到校园文化中去,使得校企之间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校企合作无疑是为他们将来适应企业工作提供了真实的实战平台,感受和了解到企业文化,为以后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全员参与,上下同心

常态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因此,我们要改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由学生管理部门主抓的非常态的管理方式。

首先,院校领导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偏重对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与实施部署,即顶层设计。

其次,教职员工可根据工作岗位职责,具体实施校园文化的各项建设工作,主动把企业文化融通于课程教学、思想教育、班集体文化生活、社团活动等工作中去,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适应企业文化的准备,在行为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来源结构相对多样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员工与企业接触表现得较为被动,对企业文化欠缺了解。因此,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专业企业实践规定,以增强教职员工的企业文化素养。

再次,“全员参与”不可或缺的成员是企业,院校应该主动、适时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研讨校园文化建设,聘请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到校兼课,以授课方式把企业生产技术、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传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和完善职业人格。

(三)全程融通,多管齐下

1.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地提出,高校应当将校园文化的培养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与规划中去。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将与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或内容柔性渗透进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合理的搭配比例,加强人文科学类通识课程,提供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社交、创新创业、行业文化等课程供学生涉猎,以促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实践环节是关键。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必将强化。作为支撑点、占据较大比重的各类性质的實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桥梁,把企业文化融通于校园文化中,这将成为学生接触、了解企业各个方面的主要通道。

3.课外活动是辅助。目前,课外活动在高校表现得日益活跃,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第二课堂”。我们注意到,课外活动基本局限在校园内开展,形式上以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和各类讲座为主题,与社会接触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应该注重加强课外活动的“职业化”导向,以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感和职业认知感。

注释:

①http:///.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

②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2]侍建旻.论大学对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功能——基于大学文化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11).

[3]陈满红.校园文化创设与优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7).

[4]高莉莉,王清强.文化共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推荐访问:共生 高职 校企 选择 校园文化建设

本文标题: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309/10196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校企文化共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