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天国与尘世的媒介
传统金铜佛像的浇铸首先是一件供信徒礼拜的圣物,
而后才是一件艺术品,
对虔诚的信徒而言,创作佛像作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
而在于这一行为所聚集的无量功德。
西藏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金、银、铜等各种不同质地的金属雕塑和石雕、木雕、泥塑、彩塑以及石刻应有尽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和线刻一应俱全,各放异彩。几乎在西藏和藏区的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座圣山,任何一处圣湖,各种造型不同、质地各异、风格既有联系而又别具一格的雕塑作品与自然和人文景观完美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很难区分是自然的造化,还是人类的巧夺天工。
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乃至非洲和美洲,雕塑的发生与发展似乎都与各自文化中的宗教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雕塑似乎成为早期先民凝聚天国和世俗世界的特殊媒介。雕塑所表达的对象往往都具有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性和神秘性,但同时在其间融入的世俗的敬仰和无奈以及希冀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在西藏的雕塑艺术中,宗教雕塑、即藏传佛教雕塑一直都是西藏传统雕塑艺术中的主流和精华,它将佛教后期“像教”的趋势发展到淋漓尽致、登峰造极的程度。从现存作品数量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艺术在规模、数量上能与之匹敌。
藏传金铜佛像雕塑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前的古老西藏,据《新唐书·吐蕃传》等著名的汉文古籍记载,古代西藏在佛教传入之初就不仅有了成熟的金铜雕塑作品,其中一些上乘佳作还成为重要的馈赠品。如赞普松赞干布向唐皇室请婚的彩礼中,用黄金制成的各种器物,数量多至“千斤”;646年松赞干布的重臣禄东赞又向唐太宗赠送了一只7尺多高、用黄金铸成的金鹅,祝愿唐太宗东征马到成功。
动物雕塑是佛教传入西藏前和传入之初西藏金铜雕塑的主要题材,疑与佛教传入前古老的苯教图腾崇拜和高原游牧文化有关。如源于日喀则的青铜护身符,造型十分奇特,由四只连体鸟组成,其中每只鸟均为一身双头。此外,则布隆地区出土的十二生肖动物雕塑已开始上色,用圆形来体现时间和空间,下半部凹形的构图中分别雕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等生肖,上半部分横列造型有佛教的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瑞祥。它的重要性在于体现了佛教传入西藏后古老文化信仰和佛教文化的融合。这些实物和文献记载充分证明,在佛教传入西藏前,西藏就已存在比较成熟的金铜雕塑传统。
据藏文史料记载,佛教雕塑最早于公元6世纪左右出现在古代西藏的王宫。在拉脱脱日年赞时期,天上突降四种密宝,当时藏人出于对天神的崇拜和敬仰,尽管对佛教的四种密宝一无所知,仍将其作为圣物供奉在雍布拉康王宫中。这四件密宝中就包括后世极其流行的佛塔。尽管这则神话传说已极其遥远,无从考证,但却表明佛教雕塑艺术是随佛教传入而进入古老西藏的,并在西藏本土雕塑艺术传统基础上不断吸收印度、中原内地、尼泊尔等佛教艺术精华,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藏传佛教雕塑。
藏传佛教金铜佛像雕塑的材料十分广泛,主要为金、银、铜和合金材料,铜又分为紫铜、黄铜、红铜和青铜等。其中,黄铜、紫铜和合金材料的雕塑在西藏佛像雕塑中最为流行。镶嵌宝石和半宝石也是西藏金铜佛像雕塑的一大特点,这些宝石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绿松石、珊瑚和青金石等。除镶嵌宝石外,部分雕塑还镶银、嵌铜、错金银、上色和描金。一般而言,善相神灵头发上蓝色,怒相神灵则上红色。
金铜佛像的制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失蜡法”,一种为“模具法”。所谓失蜡法就是先用蜡制作模型,然后在模型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特别调制的泥土或石膏,晾至半干后,用火烘干,当外形烧硬时,里面的蜡像随即熔化。干硬的外壳随即形成泥范,然后向泥范中浇铸熔化好的金属液体。待金属液体凝固后,去掉泥范,金属造像从中脱颖而出。
模具法则与一般的砂型铸造工艺大致相同。先把冶炼金属的器皿(藏语叫做“鲁贡”,系胶泥制成,呈半圆形)架在火上烧热,然后将要熔炼的金属投入其中,直至完全熔化。待沸腾时立即用特制钳夹起“鲁贡”,将熔化了的金属液从浇铸口浇入模具内,应一次性浇成,中途不能停顿,直至浇铸口溢出金属液时为止。凝固在泥坯模心的金属块状物就是铸成的金属铸件。最后把铸件取出,用錾子把铸件略加修饰就可以了。铸造佛像时,有时必须使佛像腹部透空,用以填放圣物。所以,制作模具时,要在模心中央放一块潮湿的方形泥沙团。这样,浇入金属液后,便会在佛像中间形成一个空槽。此后,当在佛像腹部填入圣物后,再用原来浇铸佛像的金属制成一个合适的顶盖盖住这个洞。有时也把底盖焊接在佛像上。浇铸成的佛像取出后,要用錾子将佛像面部轮廓、眼睛、衣饰等略加修饰,并把整个铸像表面磨平擦光。大多佛像还要镀金或镏金,之后上色;有的佛像甚至还要镶嵌宝石。
实际上,传统金铜佛像的浇铸并非出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单纯目的,更重要的是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因此,它首先是一件供信徒礼拜的圣物,而后才是一件艺术品。所以,作为圣物的佛像雕塑,浇铸的完成只是其中必备过程之一,更为重要的过程是赋予其宗教含义。通常而言,佛像浇铸工序完成之后,还要请高僧进行装藏、开光等宗教仪式,从而给佛像赋予“佛性”,具有加持力,使佛像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与金铜雕塑相比,泥塑在各大寺院的雕塑中更为普遍和流行。但由于泥塑不易保存,故早期作品较少。泥塑的骨架通常用木材、皮革、草等制成,中心支架通常为木材,其风格与同一时期金属造像的风格基本一致。
对虔诚的信徒而言,创作这些佛像作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艺术品创作过程中和出资创作这些佛像的行为所聚集的无量功德。位于寺院四周、山口、圣山、圣湖边大量的石刻作品也是西藏这一独特文化的充分体现。其中摩崖石刻和玛尼石刻是西藏石雕艺术中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经过师徒或家庭传承,金铜、泥塑、石刻等传统、古老的艺术种类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在西藏的寺院、神山、圣湖,随时都可以见到艺术家们的身影和作品。如在药王山脚下,人们惊奇地发现石刻作品在不断增加,山脚下不时传来敲击石头的声音,闪现来自各地的民间石刻艺人的身姿,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同色彩的敷色和周围飘逸的经幡,山脚下接踵而至、连绵不断的朝圣者,将整个造像还原到原来的文化氛围之中。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金铜佛像:天国与尘世的媒介》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