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学术团队的构成与管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2-03-12 10:37:36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目前,在大学特别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学术团队已经成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高校科研活动分散,聚集度不高,组织性不强,影响了学术团队的形成和发展。不组成学术团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学科、科技发展需要,不能有效地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不利于产生重大成果,不利于学科领军人才的铸造和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因此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并且加快学术团队的培育、建设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 高校学术团队 内部结构 管理

随着知识地位的凸显,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已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完成了由次到主的角色转换,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和科技攻关。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自身职能,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比重重新划分,将原有学术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一重大转变。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是以本科专业和某一个二级学科为单位构建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划分过细,界限划分过清,不利于各组织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和知识共享,限制了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法充分满足现代科技对跨学科组织攻关、大团队联合作战的要求,因此,以公司团队运营模式为蓝本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学术团队应运而生。所谓学术团队是指以国家、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热点问题为研究方向,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的目标、相对稳定的人员结构、信息能够共享的学术群体。它有着统一的工作目标、统一的行动纲领、统一的运作机制,与学术群体在目标、结构、约束力、稳定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1 团队和群体的差别

一、高校学术团队的内部结构

一人为单,两人为双,三人为众,四人以上方能称之为团队。由于人数过少无法承接大型项目,人数过多无法整合有限资源,因此,高校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应由4—10人组成,并且人员的职称配比、年龄结构都应形成阶梯状,这样能够有效完成团队任务、保障团队的连续繁衍性和相对稳定性。学术团队的系统结构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其中有具有高深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的领军层(学术带头人)1人;具有引导、协调、运作功能的核心层(学术骨干)3—5人;具有提供信息、具体操作功能的支撑层3—5人;具有根据项目需要提供知识、技术、社会关系弥补功能的外围层,其中外围层的人数、人员不确定,视项目需要、团队资源短缺情况而定,并随任务的结束而解散。

1.领军层

领军层即团队的学术带头人,是团队建设的前提。一般为在高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船载万斤靠舵人,群雁高飞靠头雁,作为“雁阵”的领头雁,学术带头人不仅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长远眼光和人格魅力,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远景目标的设计师,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他承担着学科建设、争取国内国际项目基金、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一个团队是否有前途、一个学校是否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

2.核心层

如果说领军层是学术团队的灵魂,那么核心层就是团队的智囊团或者说是执行团。团队核心层成员一般是由受聘在正高或副高岗位上的教授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的建设应以核心层为依托,充分发挥各层成员的作用,使团队的目标变成行动计划,团队的业绩得以快速增长。同时,作为领军层的潜在力量,他们还应具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仅要知道团队发展的规划,而且要参与团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使团队成员既了解团队发展的方向,又能在行动上与团队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大家同心同德、承上启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推进团队健康发展。

3.支撑层

学术团队的支撑层一般为受聘在中级、初级岗位的教师、实验人员或者动手能力强、具有钻研精神的博士、硕士,这些教师在教育岗位上的事业刚刚起步,没有资本和能力承接大型科研项目,致使自身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无法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提高。以学术团队为构架的新型组织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年轻教师的问题,使之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团队的重点培养对象,不仅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进而成长为团队建设的支柱。与此同时,作为团队的成员,支撑层所需要承担的工作同样不可或缺,他们为团队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资料支持、操作支持等,是团队项目运作的具体执行者。

4.外围层

学术团队的成员相对固定,因此在面对不同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时候,其知识结构、人员经历、关系网络等方面无法得以全面满足,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加以补充和丰富。外围层的人员相对于其他各层在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工作性质等各个方面都不固定,具有灵活性,有助于团队把握市场需求、技术动态、信息渠道,是团队新鲜的血液,是团队自身缺乏的、与团队运作相关的战略性关键资源。

二、高校学术团队的管理

高校学术团队的创建目的是为了发挥1+1>2的功效,促进学术快速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术骨干。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团队加以管理是高校行政部门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挑战。由于学术团队建设是人、财、物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年的磨合,相对于其他学术组织而言具有先进性、独特性,因此不能墨守成规,采取拿来主义,照搬以往的管理制度,间接阻碍团队的成长壮大。管理部门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基础上培养或引进学术大师、学术骨干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同时,还要放宽团队内部和外部的制度建设,加强审计和考核制度。在学校层面上,除了促动学院积极组建学术团队以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根据团队发展过程中各项指标的不同状态将团队分层,形成校级团队和二级学院团队的竞争机制。这种分层评级制度不仅代表一种荣誉,而且代表着责、权、利的差异,从而促发团队内部改革,激起成员斗志,进而使团队健康有序地发展。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一般按照个人模式、项目模式、机构模式进行资源分配,二级学院缺少物力和财力,依附力也过多,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团队的建设除了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撑外,还需要学校的各项资源与辅助条件进行优先配置,即享有科研、实验、办公用房以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有偿优先使用权;建设各种开放性的基础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资料、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共享制;搭建兼职教师平台,为团队外围层的形成创造条件。

2.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尽管行政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合理分配学校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提高各项工作的计划性和协调性,但是对于人员配备合理、科研基础稳定、发展较成熟的团队而言,这种行政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致使其应有的职能和积极性缺失,灵活性和创造力减弱。所谓管理重心下移即建立弹性的人事和经费管理制度。

从人事管理角度而言,要改变过去学校直接针对教师个体的管理模式和相对孤立的管理方法。由于团队带头人肩负着整个团队的发展重任,对整个团队的内部结构和人员配置最熟悉,清楚地了解制约团队发展的瓶颈和团队缺乏的人才类型,因此要在院系统筹下赋予团队带头人充分的人员引进和任免的管理权,即建立固定和流动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动态、开放、灵活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团队、人才双向选择,团队间自由流动的自然态势。从经费管理角度而言,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计划、支配、审核的权利。有条件的团队可以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决定岗位津贴、绩效津贴的发放标准,支配学校、院(系)分配给本团队的各类经费,在国家财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筹集资金,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等,这样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管理重心向学术团队下移涉及整个学校的管理秩序,是不能盲目的,要全局把握、统筹计划、精心筛选,全面考虑二级单位行政领导与学术团队带头人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对于有合理的成员结构和稳定的发展方向,有统一的团队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的内部管理模式的优秀学术团队,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有利于其更健康地发展;对于成员结构不稳定、发展方向不明确、内部机制不健全的团队,管理重心的下移往往会适得其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建立合理的团队评价考核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对团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由于强调易操作性,考评标准普遍量化。学术团队评价考核体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不同性质的学术团队采用同一套评价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单一,无法体现不同性质学术团队的研究价值。第二,对学术团队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如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数量上的考核,而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考核相对较弱,势必导致团队研究水平的下降。第三,在职称评聘、岗绩津贴发放的考核中过于强调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团队其他成员所作的贡献重视不够,即使在项目研究中起关键作用的骨干成员,其功效在考核时也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忽略不计。这不仅使大多数参与成员的经济利益蒙受损失,而且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团队建设的步伐。第四,考核年限过短,团队的系统性研究不够,不愿承担周期长、但意义重大的基础性研究,同样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发展。

高校应建立以团队整体为单元的长效科研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对学术团队的绩效考核应注意三点:一是变个人考核为团队整体考核,发挥团队的群体优势,鼓励科研人员主动整合为互补有机的学术团队;二是建立长效考核机制,鼓励学术团队练好内功,潜心研究,不急功近利;三是变注重考核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

三、结语

团队是学校与团队成员携手共建的新型学术组织,学校为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在校内设立“特区”,将部分行政权力下放,目的无疑是为了创造更加宽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对其加以约束,严格考核和审计制度,使团队动力与压力并存,始终保持奋发向上、不断完善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杨晨,顾晓丹.创新团队内涵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王莉芬.对高校学术团队建设的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9,(1).

[3]杜传青,陈艳山,黄铠.高校创新团队的培育及管理研究,科技创业,2007,(12).

[4]李静.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探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曾卫明,王海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科技与管理,2008,(9).

[6]赵冬梅,于喜海.强调团队 突出责任 全面实施责任教授岗位聘任.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5).

[7]常宏建,张体勤,丁荣贵.我国高校学术创新团队价值定位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8,(3).

[8]李瑞盛.我国高等学校学术组织结构创新刍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推荐访问:探析 团队 学术 高校 管理

本文标题:高校学术团队的构成与管理探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312/10356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学术团队的构成与管理探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