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宋院士的绿色农药梦

发布时间:2022-03-31 10:22:25 | 来源:网友投稿

30年来,正是在“全年365天无休假”、每天“朝五晚一”的快乐之旅中,宋宝安不断创制出一个又一个“中国自己的农药”。未来,他也将带着这种快乐,去研发更多的绿色农药,守护大众粮食安全和绿水青山。

2015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选名单,中国农药学“大咖”、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成功入选。这是继2007年贵州大学马克俭教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贵州本土培养出的第二个院士。

此前,在进入院士第二轮评审时,当被问及自己在科研上有哪些创新,宋宝安淡定自若、侃侃而谈。

实际上,创新正是宋宝安多年科研中一以贯之的制胜法宝——早在1987年全国第三届农药学术研讨会上,刚参加工作的他就语惊四座:“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实现高毒农药低毒化。”

彼时,中国生产的几乎都是高毒有机磷农药,低毒农药的概念不仅普通人没听说过,连专业人士都很少会去研究。

此后近30年,为研发“毒性比牙膏还低”的低毒农药,宋宝安一路前行。

8年一“药”

1986年,23岁的宋宝安从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和出国留学的机会,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在贵州大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那时,贵大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连专门的农药实验室都没有。后来,化学系腾出一间实验室给宋宝安和其他老师共用。那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全部家当只有一些玻璃仪器和电动搅棒、电热套等,放仪器的台子是临时用砖砌起来的,一些必要的实验仪器则是宋宝安亲手组装的。

这样简陋的条件,并没能磨灭宋宝安心中的雄心壮志——缺场地,缺设备,他就找到一些农药生产厂家合作,以“个人出智慧、工厂出资金+设备”的方式,硬是闯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之路。

宋宝安研发出的第一个农药,是甲基立枯磷。这是一种用在棉花上的高效低毒农药,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收率低、纯度低,此前国内一直没能生产出来,市场上能买到的产品大多产自日本,价格昂贵。

为实现甲基立枯磷国产化,教学之余,宋宝安辗转于实验室、工厂和田间,反复进行试验,“光是实验室的小试就足足做了一年”。最终,靠着“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的拼劲,8年后,他成功了。

这一高效低毒新农药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在国内的工业化生产,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更多农民从中受惠。产品投放国内市场后,迅速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创造了2亿元的销售奇迹。

为庄稼研制“强身健体丸”

提起宋宝安,云南施甸县芭蕉林村村民杨加李竖起了大拇指:“我家的水稻能实现亩产998斤,都得感谢宋教授和他的助手金林红教授。”

宋宝安团队与杨加李的相识,源自一场肆虐全国的植物病毒病。

200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在广东出现,此后迅速蔓延开来。到2010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790万亩,水稻大面积减收、绝收,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国家粮食安全告急。

云南施甸县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杨加李为例,受灾后,他家的水稻连续两年颗粒无收。

面对肆虐的病害,人们却束手无策——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属于植物病毒病,而病毒病又被称为植物“癌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危害大,而且极难防治。

“病毒是一系列蛋白和核酸的组合体,它独自存在时没有生命迹象,对宿主具有绝对寄生性,靠抢夺宿主的营养维持生命。因此,在杀灭病毒时,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宋宝安团队核心成员、贵大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松介绍说。

那么,怎样才能既针对病毒“杀敌一千”同时又减少庄稼的“自损”?宋宝安很快理清了思路——能不能像人吃的“强身健体丸”一样,研发出一种庄稼的“免疫激活剂”,通过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

此后,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实验,用整整十年时间,筛选了2000多种化合物,最终发现绵羊体内的天然活性成分氨基膦酸对植物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并在此基础上创制出植物“癌症克星”——毒氟磷。

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全新骨架、全新结构、全新机制的高效免疫激活抗植物病毒剂,填补了国际空白。

攻克植物“癌症”

然而,毒氟磷的问世,仅仅是宋宝安攻克植物“癌症”的第一步:有了药物只不过意味着有了对抗疾病的利剑,而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授“剑法”——“我们不仅要做技术,更要做服务,让更多农户掌握病虫害防治的简便方法。”宋宝安说。

因此,每周五上完课后,宋宝安都会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云贵赣湘闽等地的田间地头,以毒氟磷为核心,开展农作物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靠着“一天跑几十里山路、走田埂的次数比当地老乡还多”的“用脚丈量”的方式,他们在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的每一处重灾区,成功总结出一套以毒氟磷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农作物病毒病防治难题。

目前,这套防控新技术已在全国15个省500个县的水稻和蔬菜病毒病区大面积推广,累计应用4755万亩次,帮助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45亿元。

2014年,以毒氟磷为核心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无院士”的快乐经

宋宝安笑称自己的工作,是“帮庄稼看病”。

目前,宋宝安正致力于贵州茶树、有机高梁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为了这看似寻常的五个字,30年来,他每天五点起床,常常深夜一点入睡。他几乎“无业余爱好、无闲暇时间、全年365天无休假”,春节元旦等大部分节假日,他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赶往农田和工厂的路上。

正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看病寻药”之旅中,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开发出吡虫啉新工艺,使吡虫啉每吨售价从200万元降至8万元;创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枯灵,攻克了我国土传病害的防治难题;研发出恶霉灵原粉新工艺,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下降50%……仅2003年到2011年间,他就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授权。

让宋宝安倍感欣慰的是,在给植物“看病寻药”的同时,团队成员也迅速成长了起来。“贵州第一个、第二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贵州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都是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宋宝安自豪地说。

30年来,从科研创新到人才培养,从工业化生产再到田间应用,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打造出了一条从源头创新到应用创新的完整创新链条。而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对此,宋宝安坦言自己的秘籍是“顶天立地”——学术一定要做到最前沿,这是“顶天”;成果一定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这是“立地”。

纵观宋宝安团队的每一项创新,几乎都可以用这四个字概括。而在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追逐过程中,宋宝安也收获了独特的快乐。“科研是我的爱好,”他说,“只要研发出的东西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让我非常快乐!”

30年来,带着这种快乐,宋宝安不断前行,创制出一个又一个“中国自己的农药”。未来,他也将带着这种快乐,去研发更多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环境友好的绿色农药,守护大众的粮食安全和绿水青山。

编辑/余风

推荐访问:院士 农药

本文标题:宋院士的绿色农药梦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331/11608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宋院士的绿色农药梦》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