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痘疮的诊治研究
[摘 要] 毛皮动物痘疮又称四肢不全病或脱脚病,是新生仔兽一种急性经过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毒属正痘病毒属中的一种,按其抗原特性近似于鼠脱脚病病毒。其特点是在脚掌、尾及躯干皮肤上发生痘疹,皮下组织水肿,最后坏死。常在一些毛皮动物饲养场呈地方流行,给养兽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饲主日常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就毛皮动物痘疮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进行分析。
[关键词] 毛皮动物痘疮;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18-68-2
1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银黑狐对痘疮病毒最易感,水貂和北极狐也可感染。实验感染可使小狗小鼠和豚鼠发病。本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无症状带毒母兽是主要传染源,能垂直感染仔兽,还能经过粪、尿排出病毒,污染饲料、用具及环境。自然感染是通过搔抓经由皮肤的创伤以及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而发生的。本病具有固定性和地方流行性,在一个污染的兽场每年反复发病死亡。仔兽较成年兽发病率高。当天气寒冷和母乳不足时,可增高仔兽死亡率。
2 发病机理
病毒先在侵入部位的局部淋巴结内增殖,一两天内进入血流,引起原发性病毒血症。在脾和肝等脏器中进一步增殖后发生第2次病毒血症。再由血液至皮肤,使之出现皮肤痘疹、皮下组织水肿及坏死等病变。
3 临床症状
在雌兽胚胎内感染本病时,如发生在妊娠前期,可能发生胚胎被吸收。发生在妊娠后期时,则可能出现死胎。当胚胎被吸收时,从雌兽阴道内流出脓样和血样分泌物,有时无任何臨床症状而胚胎消失。有的可能在产前不久死亡,这时雌兽还可产出一部分死胎。产出的仔兽发育不良,身体质量不佳,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重的仔兽不能吮奶,从窝内向四处散开,在指(趾)和指垫、躯干和尾部发生痘疮,脚底皮肤上出血,形成如粟粒大的暗红色斑,趾掌显著肿胀。有的患肢肿胀面积很大,此时指(趾)和指垫上的皮肤颜色变成红色或暗红色,带有浅蓝色。痘疮最后形成结痂,一般四五天内愈合。
病情严重者则呈进行性经过,患部组织崩解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尾部分或全部坏死,严重者尾部坏死脱落。在很多病例中,雌兽为舐净尾部病变部位,常把仔兽尾巴咬掉,有时为同样的目的咬掉前肢或后肢。
经常发现仔兽眼、口腔黏膜及皮肤和皮下组织黄疸,这是红细胞迅速崩解的结果,有时黄疸发生在胚胎内,此时生下来的仔兽就有黄疸。红细胞崩解还常引起尿成分的显著改变,使尿液呈暗红色。发现黄疸的仔兽,多以死亡告终。此时,病兽的敏感性增高,触摸时头向后仰到背上,伸展,四肢进行游泳样运动,背弯曲,发出尖叫声。有的仔兽死前因肺部水肿,发现从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成年兽经过轻微,常不易被发现。
4 病理变化
剖检早期死亡的病兽常能发现特征性症状,在一些病例中,口腔黏膜黄染,水肿;患肢皮肤紧张,呈暗灰色带浅蓝色,脚掌肉垫肿胀,脚趾间有裂痕。在脚掌上常发现小溃疡和浅在的皮肤坏死区。当黏膜显著黄染时,许多病例皮下组织出血但无水肿;而黄疸不显著的病例,则皮下组织出血和水肿比较显著,常发现于胸部和四肢。有的病例水肿特别严重,致使皮肤高度紧张、有弹性,切开时流出混有血液浆液性液体。水肿部位皮下组织颜色不均,有红色到暗红色乃至黄色,与淤血相似。心包黄染,心包内含有多量浆液性液体,心肌呈浅灰色,心肌松弛,如煮肉状,有出血点。肝呈暗红色,充血,微肿大,常在肝内发现扁豆大的白色坏死病灶及出血点。肾苍白色到暗褐色,皮质内有出血点,呈大理石状,纹理明显,仅个别病例纹理消失。有少数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点及卡他性炎症变化。组织学检查,可在上皮细胞(包括脏器)浆内见到大量胞浆内包涵体。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较易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采取病变材料制成切片,检查胞浆内包涵体,或直接制备负染标本进行电镜观察。也可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组织培养细胞,分离鉴定病毒。由病变部采取水肿液或病变组织和痂皮,制成乳剂后,接种于小鼠蹠皮内,极易引起实验感染。
6 防治
对病兽一律严格隔离、淘汰。对无临床症状但产有带病仔兽的雌兽,或有感染可疑的雌兽,应一律视为带毒者而予以淘汰。兽场要严格遵守兽医卫生制度,定期灭鼠。为预防本病,禁止从病兽场运进种兽,在饲料中应添加抗坏血酸和B族维生素。据报道,对病兽的治疗应用维生素C和B12,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即用5%抗血酸1 mL注射于后脚掌肌肉内,同时用维生素B12100~300 μg注射于另一后脚掌肌肉内。严重者第2天可重复注射一次。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毛皮动物痘疮的诊治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