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黔中经济区略论

发布时间:2022-05-07 09:30: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的一个省份,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发展,欠开发区域。贵州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5年。贵州应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打造区域性的增长极,形成黔中经济区,发展黔中城市群,带动全省经济奋力崛起,实现贵州三化建设历史性跨域。本文重点分析归纳了黔中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优势,论证了打造黔中经济区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黔中经济区;增长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41-02

黔中经济区这个概念并非新近才有,陈钊(2004)①在其《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一文中,已经对比分析了包括黔中经济区在内的西部10个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的实力。然而,黔中经济区由理论概念变为政府决策却是发生在最近两年。

2010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黔中经济区名列其中,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被定性为第三层次的区域性增长极。2011年3月,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黔中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对贵州发展经济,建立黔中增长极的高度重视。文件指出要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巩固贵州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打造三个示范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贵州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全省上下必须紧紧把握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奋力推进贵州奋力崛起。

一、黔中经济区基本情况

对于黔中经济区的界定,存在多种说法。主要分歧在于对“黔中”二字的理解不一样。部分学者从地理区域角度出发,认为黔中代表的是贵州中部是以贵阳市为中心的贵州中部城市群。另一部分则认为,黔中代指的是贵州经济的中坚的意思,选取贵州省内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组成的新的增长极。这两种划分,有很大的一致性。贵州省内较为发达的贵阳、安顺等地市基本都位于贵州中部,因而我们采用区域划分法,这也是目前政府采用的通行的黔中经济区的定义。

按照贵州省制定的《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黔中经济区地理范围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新近又加入了毕节市的织金、黔西等地。经济区是以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为纽带核,建设1小时经济圈,增强贵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经济区包括32个县(区、市),土地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约1568万,计划到2020年达到2000万。

省委省政府明确地指出,“黔中经济区”应当成为推动贵州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黔中经济区的核心战略在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必须大力培育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为构建黔中经济区奠定重要基础和支撑平台。

黔中经济区涵盖了贵州省基本所有的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强县基本划入其规划圈。黔中经济区人口、经济、财政比重在全省均占较大比例,2009年末,其地区生产总值占贵州省的59%,人口约占全省的41%,人均1.47万元。

黔中经济区除了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区位交通优势也十分的优越。就省内而言,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地理环境优越,生态承载力强,全省坡度低于6度的平坝地一半左右集中在这个区域。随着贵阳—安顺一体化已经提上日程,和高速公路逐渐覆盖全省,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的带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就全国层面而言,贵州省地处西南数省之间,历来为西南地区南下的交通要道。黔中经济区更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线在境内交汇,随着即将投入运营的内昆线、水柏线、渝怀线、隆黄线和贵广线的相继建成,贵州作为西南大十字的作用将会更加突显。

黔中经济区另一个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电力资源。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大量的电力作为支撑,电力匮乏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弊端已经显现,拉闸限电会极大的损耗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非生产性损失。而贵州省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电资源,水火并济,电力资源十分的充足。自200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只有500万千瓦,2010年同期则达到了3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则有望进一步达到4500万千瓦,在满足西电东送的前提下,完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供应园区内的企业,帮助他们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是矿产资源大省,除煤炭储量高居长江以南数省之冠以外,其他矿产资源诸如磷矿和铝矿等的存量在全国位居名列。2009年,贵州黄磷产量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产量的25%;铝储藏量达4亿吨,是全国三大铝生产基地。这为贵州发展与这些资源相关的重化工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前提。目前,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和铝及铝化工已经成为了贵州省的支柱产业,是黔中经济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

此外,该区域在航空、航天、电子工业以及磨料磨具、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电工仪表、轴承、机床工具、汽车零配件等行业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尤其在航空、航天和电子三大国防军工基地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

二、建设黔中经济区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部区率先崛起,中西部也不甘落后。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具有潜力的还有成渝经济区、大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其他各省也在积极酝酿本省的区域性经济区规划,推动其经济战略获得国家首肯。如2010年1月,安徽《皖江城市带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10年6月, 跨越内蒙古和宁夏自治区的“呼包银”重点经济区获得国家正式认定;2010年12月,江西《鄱阳湖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级战略;2011年5月,山西省《太原经济区》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7月,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准。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去了各省区独立或联合作战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争取本区域经济规划成为国家级战略,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远离经济中心,如果不适应形势,无所作为,必然会在未来的省际竞争中落败,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而,推动黔中经济区建设是适逢其时的,也是不可缺少的。

从理论上来讲,加快推进黔中经济区建设,形成增长极,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过程。现代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因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 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自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较为成功的有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国。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基本上遵循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贵州作为全国最为落后的区域,必须加快构建以黔中经济区带核心的增长极建设,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并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联动机制,形成区域分工,从而带动全省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进一步建设黔中经济区的思路和建议

(一)进一步深入、科学的制定区域规划

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规划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概念或构想上。要把它付诸实施,变成事实上的区域增长极,就必须通盘考虑,合理规划,在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两大核心思想下,科学的制定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重点考虑黔中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那些新兴的具有较强带动效益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促进经济区内产业联动,分工协作,形成规模效益。

(二)切实做好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落实

经济区作为全省的发动机,需要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方面给予照顾,必要时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其得到全面的支持,较快的形成规模。省政府应加强引导,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在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优先保证黔中经济区相关项目建设用地。财政支持方面,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加大投入,按照人均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完善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给经济区发展奠定结实的硬件基础。金融方面,在鼓励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银行放宽对园区企业的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保障其筹集资金渠道多元化。

(三)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贵州的工业化表现为重工业特点,其支柱产业是以原料开发为主的资源消耗性工业,产业链较短,与其他产业联系薄弱,带动能力十分有限。重化工型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消耗资金多,对于我们这个资金十分匮乏,而劳动力相对充裕的西部省份来说,走重化工的工业化道路是十分不明智的。对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其增长来源大多来自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既能保证其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产业链也较长,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网络型产业结构。可喜的是,近年来,各地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起来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才产业(如民族医药业,茶叶、烤烟等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加,应给予充分重视。

(四)加强经济区域内分工协作

黔中经济区不是某一个地市的规划,而是跨越了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毕节市的大型经济区。如果只是单兵作战,将很难培养黔中经济区的内生增长动力。只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各种经济要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流通,区域间的地方保护、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壁垒也才能大幅减小,经济发展的成本才会降低。省级政府应加紧构建各地市定期商讨会商机制平台建设,打造黔中经济区协同委员会,实现共享信息,利益共赢,在区域内部加强分工、完善针对那些做出牺牲的区域进行适当补偿的机制。最终形成各地市之间产业分工明确、区域分工协作良好的态势。

注释:

①陈钊.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P10.

【参考文献】

[1]张晓阳.推进黔中经济区的建设思路和政策建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102-106.

[2]白明,王孝平.黔中经济区现状、问题与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5):100-104.

[3]廖洪泉.黔中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重大机遇[J].安顾学院学报,2011,13(2):5-8.

[4]蒙珺.黔中经济区:大手笔谱写大文章[N].当代贵州.2010

(23):23-25.

[5]白明,刘庆和.贵州“十二五”发展思路研究报告——西部蓝皮书(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17-227.

推荐访问:略论 经济区

本文标题:黔中经济区略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507/13161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黔中经济区略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