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数字教育鸿沟调研

发布时间:2022-05-08 13:48: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在数字教育方面受教育者存在多种鸿沟。针对数字教育鸿沟的现状展开调研,分析其具体人群、特点、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教育鸿沟;动机;接触;使用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教育鸿沟概况

(一)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最初被定义为“出现在有机会使用电脑与互联网的人群与无缘使用电脑与互联网的人群之间的鸿沟。”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的广泛使用,数字鸿沟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数字鸿沟在设备方面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是动机接触和技术层面却拉开了距离,成为一种新的鸿沟。

例如,van Dijk提出了“动机接触,物理接触,技能接触和使用接触”,也称为深层数字鸿沟。这种深层数字鸿沟会影响人们接受数字教育的效果,使数字教育这种新教育手段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研究数字教育鸿沟对于提升数字教育效果具有一定参考和帮助。

(二)存在哪些数字鸿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物理接触造成的不平等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差距依然存在,不平等在很多方面仍然大行其道,包括居住地区和场所、就业、收入、教育、种族、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等。另外,不止一项研究试图调查哪些因素可以解释动机接触,这些调查发现“动机接触既有社会文化特性,也有其心理特征”。有些社会学者发现教育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对接触互联网兴趣寥寥,尽管他们可以实现对互联网的物理接触,但是却没有使用互联网的动机。Brosnan指出,有些人仍然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计算机忧虑症及技术恐惧”。

即使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存在动机接触,技能接触也是一种障碍。Van Dijk认为,“信息技能”与“战略技能”也存在着差异。“信息技能”重点关注人们搜索、选择和评估信息的过程,而“战略技能”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完成某个特定任务,以追求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好的生活。很明显,“战略技能”要求使用者掌握更好的技能。

(三)中国的数字教育鸿沟

到2012年底为止,中国一共有5.64亿名互联网用户,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有4.2亿名移动互联用户,年均增长率高达18.1%。此外,91.7%的互联网用户选择在家里上网,其中一个原因是,互联网物理接触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

很明显,这种增长得益于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全球化。为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国内数字鸿沟”仍然呈扩大趋势。中国互联网使用意识最靠前的15个省份几乎都位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小,而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城乡不平等最为严重。同时,数字鸿沟还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部分人从数字教育中受益,经济水平和自身能力得到提升,而一部分无法接受数字教育或者接受数字教育能力差的人却很难得到提升。这种地区不平衡、技术不平衡、能力不平衡影响着数字教育的发展。

(四)当前研究的不足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物理接触以外的现象,但是当前研究仍然停留在描述阶段,有着许多不足。首先,大部分数字鸿沟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并不是“跨学科研究”,主要关注物理接触,而忽视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角度进行的深层次研究。其次,大部分数字鸿沟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采用定性方法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些研究只能描述数字鸿沟的概貌,而很少使用数据来说明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其后果。与此同时,个人及小群体的特殊情况也被忽视。第三,当前的研究还缺少“动态的方法”。例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数字设备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人们的接触动机是什么?动机接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们使用数字教育?哪些因素或者变革可以提高人们接受数字教育的动机?

二、调查方法

为避免量化研究方法的弊端,评估数字教育鸿沟的成因及其后果,文章采取了定性研究方法来调查特定人群的数字教育鸿沟问题。为了研究中国特定人群数字教育鸿沟定性的细微差异,作者决定针对生活条件特殊的特定社会阶层开展研究。

(一)半结构化访谈

访谈法包括非正式访谈、非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和结构化访谈四种。与其它三种相比,半结构化访谈为研究人员和受访者提供更加灵活的空间,研究人员在谈话过程中可以改变访谈结构,增加提问问题,以获得他认为更加重要的信息。

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是半结构化访谈。作者决定采取这种研究方法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互联网使用者的想法、特性、动机和技能。为了获得最多的信息,作者权衡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选择了面对面访谈法。这样可以与受访者进行更好的互动,从而深入解释数字鸿沟问题。每次访谈大约持续30~40分钟,经受访者同意,将对话进行了现场录音。

(二)问题设置

半结构化访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问卷,包括五个基本问题,目的是了解受访者的信息;第二部分包括一些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调查动机接触和技能接触。在访谈过程中,作者力图避免提问引导性的问题从而影响受访者的回答。同时,作者还设置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帮助受访者了解访谈主题的更多情况。此外,为了获得更加清晰、更有意义的回答,还需要提问一些更加清楚、生动的问题,以吸引受访者进行回答。

(三)伦理考量

伦理问题是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所有研究均有义务保护受访者的隐私、权利和福祉。设计研究之前,作者填写并上传了莱斯特大学的伦理审批表,包括研究主题介绍、研究目的、访谈主要特点以及研究导题。然后,作者在访谈开始前将这份表格发送给所有受访者,帮助他们彻底了解研究目的。另外,作者还向受访者保证所有现场录音、文字记录和其它信息都将受到严格保护。

(四)取样与目标人群

收集样本有多种方法,从随机取样、非概率取样到滚雪球取样。随机取样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滚雪球取样利用连锁反应收集样本更加有效,在某些具体情况中这种取样法是聚合情况类似人群的最好方法。在该项研究中,作者将自己的母亲作为第一个样本,然后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延伸到符合条件的她的朋友、同事和亲属。

该研究的10名受访者为5名男性和5名女性,全部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确保该研究关注某个具体群体:第一,都有子女在国外学习;第二,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第三,在哈尔滨市都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第四,都是所在工作领域的领导;最后,都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

三、结果分析

(一)使用不同数字终端及使用能力的差别

媒介融合的定义最初由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提出,描述了当时媒体领域的变革情况。例如,过去电话、电报、出版社、广播和电视都是单独存在的媒体方式,它们独立将个人点对点的连接起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媒体提供内容或关系的方式开始逐渐消失,个人之间的内容流动和传播开始在多个媒体平台间进行,媒体融合开始出现。大部分受访者描述说他们经常使用各种平台完成不同的任务,有时甚至同时使用几个数字设备。例如,一位受访者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玩电脑游戏,同时还与女儿通过微信互发信息。

但是,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有一些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的共性。

首先,有些人指出自己喜欢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数字设备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6名受访者喜欢通过电视新闻节目和台式电脑上网了解新闻,使用iPad或电子书进行阅读。有些受访者强调说,他们从未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阅读,即使他们知道智能手机有阅读功能。然而,他们更喜欢在智能手机上更新微博,同时与亲属保持联系。但是,如果他们用facetime或者skype与子女保持联系,通常会选择大屏幕的设备,例如电脑或iPad。很明显,他们非常清楚这些数字设备之间的差别。尽管单一的某种数字设备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受访者仍然使用不同的设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黄女士描述了其中一个原因,“使用不同的数字设备实现不同的目的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我希望充分利用各种数字设备的优势。”很明显,媒介融合的多模式正引领人们进入数字复兴时代。

其次,为了深入了解他们在新媒体时代的使用细节,作者还设计了一些问题,旨在发现他们搜索信息的能力。结果发现,这10名受访者呈现出很大的使用能力方面的差距。有些受访者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某个信息,可是其中两名受访者却只通过新闻节目和报纸了解新闻,原因不仅是他们缺少使用其他方法的能力,而且缺乏使用其他方法的动力。例如受访者吴先生就认为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比较耗时,而且很难判断哪些信息是可靠的。

(二)使用动机的不同

作者在访谈过程中设计了一些问题,旨在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社会地位较高人群对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动机接触。总体来看,这10名受访者中间,性别、教育程度和工作领域是影响他们动机接触的三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讲,男性通常通过自己的妻子间接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与子女保持联系。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更加主动使用互联网,而且他们比其他人会使用更多的数字应用软件。吸引他们接受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原因通常来自工作、业务、学习和娱乐需要。

一位女性受访者今年55岁,是一名高级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大量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虽然她每天也会使用各种数字设备与儿子交流沟通,但初始动机并不是为了和孩子联系,而是因为工作性质要求她必须自己动手掌握第一手信息,这样,就成为了一名永久性的直接使用者。相反,52岁的李先生是一家零售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10名受访者之中,他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高中教育程度)。他没有时间也不喜欢上网或者使用数字设备,觉得新技术操作复杂,而且互联网信息量太大,不知如何选择,因此没有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动机。他主要通过电话与女儿进行交流,只有他妻子通过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与女儿沟通时,他才会作为间接使用者参与进来。

总结这10名受访者的使用情况,教育程度、性别、工作和性格是影响他们使用动机的主要因素。没有时间、不喜欢、没有技能、不相信或者感觉紧张是降低他们使用频率或者放弃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主要原因。

(三)从理论层次探究数字教育鸿沟

1943年,Abraham Maslow提出了“人类动机理论”,通常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重点研究了人类不同需求阶段的发展心理学。马斯洛将这些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他指出,“人们的每个动机都与这些需求层次有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通常被描绘成一个金字塔形状,每个需求代表着一个层次。金字塔最底层的需求代表着人类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要求,随着金字塔向上发展,代表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排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上面的是情感、动机或心理需求,这说明动机需求更难满足。随着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物理接触变得更易实现,而动机接触更难实现,因为人类的心理非常复杂,他们使用或者放弃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使用者放弃使用互联网,如马斯洛的第二个需求层次是安全需求。人们实现了生理安全以后,就会开始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和名誉安全。大多数受访者也提到,他们都担心互联网带来的众多风险。网络冲突、网络恐怖主义、在线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是减少上网频率或者放弃使用互联网的原因之一。此外,该次访谈研究也发现使用者开始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是因为他们的社交需求:友谊、家庭、亲密关系、归属感等人类重要的情感需求。4名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使用互联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玩儿一种电脑游戏,其实就是实现马斯洛所说的更高层次的自我需求。Siapera认为,在虚拟世界,人们通过技术可以体验“重建认同感的全新的、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们都有动机实现自己不同层次的需求,与此相似,他们接触或者远离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做法也是来自各自不同的动机。

由于其动机不同,会影响到人们利用数字终端接受数字教育的效果,有的人甚至因为担心网络安全问题,选择放弃接受数字教育;有的人却无所担心,利用数字教育所提供的精品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数字教育动机接触、技术接触、物理接触的鸿沟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用和接触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Dijk认为,对互联网及数字设备进行物理接触、动机接触和技能接触都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这并非使用的充分条件。尽管这10名受访者都有着较高的地位、职务和收入,而且年龄也相当,但是,性别、教育程度、性格及其它细微差别仍会影响他们的使用情况。作者发现,女性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上花费的时间更长,更加积极主动,大部分都是实际使用者,而且更可能成为网站信息内容的创造者;而大部分男性受访者都是间接使用者,更加消极被动,都是消费型的使用者,很少为网站创造内容,只是浏览网络内容。

然而,这些情况也有一些细微差别。受访者陈先生,他的使用情况非常典型的说明了实际使用与接触之间的差异。作为文化营销领域的企业负责人,他的公司需要通过数字设备开展推广。但是,由于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每天繁重的工作,他没有动机、时间和足够的技能应对这些数字设备。因此,这些都是他手下的一个团队在做,他完全是一个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间接使用者。但同时,作为一名单身父亲,他每天也在实际使用各种数字应用保持与女儿的联系。

这些研究表明,在接触和实际使用之间还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因人而异。有些可能是前面提到的原因,另外还有些原因是信息过载或者文化及语言差异。

总之,使用接触造成的数字鸿沟要比动机接触和物理接触更加宽阔。这提醒数字教育的内容制造者,在内容制造上不仅要有精品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能从心理上吸引学习,让他们产生接受数字教育的兴趣,否则再好的课程也付之流水。而要让内容能吸引学习者,则需要下功夫,从各方面去解决,比如研究人们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社会文化、学习需求等,需要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数字教育技术专家等方面人员的协调与配合。

(五)各种技能接触

van Dijk将技能定义为“三个层次的数字技能,即操作技能、信息技能和战略技能。”具体而言,熟练的数字使用者可以操作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及其它数字设备,并利用这些设备搜索筛选个人所用的信息,以获得优势并提高社会地位。作者发现,大部分受访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数字技能的,只有两名受访者参加了计算机课程班的学习。

量化研究表明,男性要比女性更加熟练;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比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加熟练;在工作场所使用数字设备的人要比在家使用的人更加熟练。但通过开展定性研究,作者发现了不同的结果。首先,如果某人为了自身目的学习数字技能,他在某些方面会更加突出。例如,彭女士是一名大学教授,她可以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制作课件用于教学,还学会了使用社交网站和各种聊天软件用于和女儿联系,数字技能明显强于她的先生。其次,量化研究表明,教育程度对技能接触有很大影响,但并非绝对。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数字技能主要依靠实践。该访谈研究也持这个观点。例如,王女士只有高中学历,因为公司所有的业务运营都依靠新媒体技术,通过学习和实践,她已经成为一个数字设备的熟练使用者。这证明了更加注意学习和实践的人通常掌握更好的技能,即使他们的教育程度并不高。

技能接触要比物理接触和动机接触更为复杂,对人们的要求也更高,其所引发的现象也更为严峻。掌握了良好数字技能的人群与那些没有良好技能的人群之间的不平等和数字鸿沟正在日益扩大。此外,van Dijk也认为,“不同的信息和交流技能将引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因此,数字教育不仅要提供精品课程,还要注意引导人们掌握良好的数字技能,使人人都能顺利地接受数字教育。

四、结语

该研究探讨了数字教育鸿沟的不同问题,重点讨论了互联网和数字设备的动机接触和技能接触,根据访谈研究,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首先,正如Dijk的看法,“动机接触是接触新媒体的首要条件”。不同的动机可以解释人们获得或拒绝对互联网和数字设备接触的不同原因。动机还可以影响人们的使用情况。从访谈研究的结果看,性别、工作、地位、技能和性格是影响人们动机和使用情况的主要因素。此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使用者动机接触的深层次原因,当人们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层次以后,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对于人们接受数字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该研究可以进一步证明,使用接触十分重要,该研究的代表性例证说明,当人们都可以接触到互联网和数字设备时,他们有着不同层次的使用,使用层次的不同也会影响数字教育的效果。

最后,研究还发现,在新媒体时代,除了关注物理接触问题以外,深层数字教育鸿沟还引起了新后果和新表征。数字融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表明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利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将带来各种人生机遇,如何利用数字教育改变人生,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erger,A.A.媒体与传播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介绍[M].伦敦:Sage出版公司,2011.

[2]Brosnan,M.J.计算机焦虑及自我效能对表现的影响[J].计算机辅助学习学刊,1998,(14).

[3]Katz,J and Rice,R.互联网应用、接触、参与与互动的社会后果[M].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2.

[4]Siapera,E.理解新媒体[M].伦敦:SAGE出版公司,2012.

[5]Van Dijk,J.信息社会鸿沟不平等加深[M].伦敦:SAGE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贾利特】

推荐访问:鸿沟 中国 调研 数字 教育

本文标题:中国数字教育鸿沟调研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508/13210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数字教育鸿沟调研》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