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对中国文字起源演变进行简单的梳理,从文字的起源到书体的演进发展,文字和书法艺术建立起合理的规范,走向今天的异彩纷呈、气象万千。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字体形成的原因、特征以及基本面貌,简单的归纳一下汉字这种中国人精神息息相关的书写工具、书写规则和书写技巧。
关键词:文字;形成;发展;书法
中图分类号:H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9-0188-02
一、古典文献上对于文字起源的三种说法
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关于汉字起源的探讨。在古代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仓颉造字说、结绳说和起一成文说。
1.仓颉造字说
对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也有不同的看法。《吕氏春秋》、《韩非子》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非仓颉独传者一也。”从这里我们看到,荀子并不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荀子认为他只是众多的文字创造和整理者之一。汉代的时候,文字起源的的说法趋于统一,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便,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1]这些传说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字最早的创造者,整理者,传播者已经被圣化。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的创造者的尊重和崇敬。
2.结绳说
《易经》、《说文解字》说在文字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但是文字最早的雏形是甲骨文,是卜辞。结绳记事的方式和甲骨文的方式是否存在联系,目前还没有考古学上的证实。但这文字起源结绳记事的说法也是文献典籍上的一种说法。
3.起一成文说
宋代的郑樵表达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文字起源于“一”字的变化。角度不同可以成为“竖,撇,捺”等笔画,“一”在曲折的变化可以“折,勾”等笔画。这种简单的对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主观猜测显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一)甲骨文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大量地下文献中,因为出土的文字大量记载在龟甲,兽骨上,人们称作为甲骨文。这不仅是文字的开始,而且也是书法的开始。商人尚鬼神,占卜是沟通人神之间的一种记录,是怀着巨大的虔诚和敬意的记录,占卜者必定将卜辞写的庄重美观,在大量的书写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能使卜辞书写美观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创立了最早的书写法则。可以说,文字和书法同时诞生。诞生于商代的甲骨文。
在商代的甲骨文的书写中发展出不同风格,学者对甲骨文的发展进行过归类。基本梳理了年代和风格。我们沿用学者董作宾的看法把甲骨文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字形雄健古拙,布局开阔,粗犷奔放。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字形秀美、明快、严谨。用笔、用刀从容沉静。第三期:禀辛、康丁时期,笔画草率,柔弱涣散。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甲骨文百花齐放,一扫前萎靡之风。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甲骨文走向全面成熟。其小字越细越精,大字深刻已气通钟鼎之文。)董作宾先生的五个时期的划分,也让我们看到书法从甲骨文到金文的书法风格上的延续。
(二)汉字的发展
1.金文
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青铜器和卜辞一样是沟通祖先和神灵的礼器。主要是成篇的文章,也有一些字数较少的族徽文字。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的全盛器期。出土了大量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商代早期铭文的篇幅不长,商代晚期出现篇幅比较长的铭文,西周时期的铭文长而丰富。连春秋时期金文内容不如西周丰富。
商代前期与后期的书法艺术面貌多具毛笔的笔意。西周早起金文象形文字依然比较高,弯曲的线条很多。恭、懿以后,金文变化剧烈起来,线条化和平直化,使这个时期的金文在章法上显得纵横有序,结体平稳规范,用笔纯净,向着规整秀丽的方向发展。
2.篆书
大篆是甲骨文,金文,籀文,统一前的六国文字的泛称,是金文的线条化和规范化的结果,从金文开始脱离了象形文字,基本奠定了后来汉字的面貌,大篆继承金文而来,是相对于小篆的的说法,《石鼓文》是大篆的代表。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省改的一种新的规范性文字,对于文字的演进,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六国的文字,“书同文”就是规范一种小篆书体,向着更简洁有序的发展。但是字数却增加多了。文字有点变化,第一,去掉一些战国时期一些复杂生僻的偏旁结构。第二,固定偏旁数量和位置关系,加强偏旁的独立性、规范性和造型上的对称性。秦代书体以小篆为主并参杂着新兴的隶书的影响。
3.隶书
隶书作为篆书的草体,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开始萌芽,在秦代迅猛发展。规范性书体小篆书写速度慢,均匀原转的线条逐渐变得平直,早期隶书是在这一时期书写者在繁重的书写过程中,省简了篆书逐渐形成的。史籍中所记载的程邈实际是规范和整理了流传在民间的书写员之间的隶书并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和承认。西汉是隶书逐步发展成熟的时期,从大量出土的汉简、帛书、碑刻中,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标准规范的隶书。在书写中,书写的笔划连带和偏旁结构省略简化,随着隶书同时发展。官方正文中大多使用规范隶书,饱满凝重、端庄严谨,而日常书写中,带有楷书的用笔特征已经出现。汉代人们对书写实用性的要求以及书法艺术自觉性促使着新的书体的诞生。这些新的书体的产生不仅是适应书写的需要,也是书法美学自觉的产物。
4.楷书
楷书、行书书体在东汉魏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一种日常书写体,近代以来考古出土的简牍残纸反映了楷书、行书发展面貌。典型楷书、行书笔画、结构已经初具形态,钟繇等三国事情的书法家对行书、楷书的创立做出了突出贡献。钟繇的楷书、行书的风格也对魏晋时期楷书、行书产生了影响,对于楷书的流传和整理极具影响,人们尊他为“楷书之祖”。对楷书的形成,王羲之等东晋的书法家也进行了创新和整理,去掉了钟繇书风中隶书的意味,创造性的将这种书风改写为“今体”,基本上就是今天楷书的基础面貌。
5.草书
草书的发展受八分隶书的影响,字形方扁、波挑用笔发展成典型的章草,草书也受当时流行的楷书和行书的影响,逐渐成为取消波挑纵势为主的今草。其中代表性的书家是三国事情的皇象,西晋事情的卫和索靖,汉末后的书家越来越具有书法上的艺术自觉,超越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带动了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定形。
6.行书
行书也是在东汉后期出现并发展起来在三国和魏晋时期成为普遍流行的书写体,三国时期的刘德升、钟繇、胡昭等都擅长书写行书,并对行书的规范做出的贡献。同样是王羲之父子对行书的艺术典型,书写规范进行了新的革新。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
汉字的出现本身是象形文字,由图形演化而来,在商周的甲骨文中就具有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原则。汉字和汉语的结合也使汉字形体发展具有独特面貌,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最终汉字从象形文字转化成象意结构的方块字,在各种书体的出现中,书写者的率意和规范性交替出现,书写的实用性和抒情性朝相辉映,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构成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