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是一种女性化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以及与此同时伴随着的家庭教育,中国孩子的整个教育历程,都是女性在占主导地位,这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但从孩子的成长考虑,这不是完整的教育,男性在教育中的缺失直接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娘娘腔”的出现,比如 “剩女”问题,比如一些专家担心的中国未来的产业化发展问题等等。教育无小事,在妇女节之际,我们向支撑中国教育的女性致敬,同时也探究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们全面健康地成长,让社会和谐发展!
教师清一色女性
杭州一幼儿园从小学“借”男老师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向瑜
幼儿园孩子画的画,不是扎着辫子就是穿着裙子的清一色的女教师形象。因为在孩子们眼中,“老师都是女的啊,叔叔肯定不是老师”。如何解决这一尴尬的问题?杭州市拱墅区舟山路幼儿园想了一个办法:向附近中小学“借”男教师,每周定时来给幼儿园的孩子上课。一个多月下来,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每次下课都会向男老师央求:“下次早点过来哦。”
男幼教招不到,幼儿园盯上小学男教师
杭州市拱墅区舟山路幼儿园,22位教师清一色是女性。“之前,虽然有过一位男教师,但可惜性格却像个女孩子!”园长金文坦率地说,“从动作到语言,这位老师都很温柔,不能给孩子带来一股阳刚之气,上个学期最终还是离开了。”
男教师刚毅、豁达、粗犷、理性的特质,对于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健康人格、坚强勇敢、大度自信、立体思维等,都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从大处着想,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人口的精神与素质;从小处着眼,它有利于克服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娇”之气,易于帮他们养成宽容、合群的个性。
暑假,金文园长就一直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招个新教师吧,来应聘的都是女的,几乎见不到男教师;让爸爸们来助教,偶尔一两次可以,但缺少专业性和连续性,也不是长远之计。看到幼儿园一墙之隔的树人小学,进进出出有男教师,金文眼前一亮:何不向小学“借一借”,“挖”几位男教师过来!
“都是形象好、专业好的年轻男教师哦,而且因为就近,赶回学校也比较方便。”金文开心地说。
女教师全程听课,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两位男教师的到来,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每周四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日子。
一个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每周三晚,儿子会特别兴奋地和她交代,明天要穿好一点的球鞋,因为胡老师来上课,要做很多活动。而两位男教师一到教室,孩子们就会冲上去抱住他们的大腿:“老师,我们可想你了。”有孩子也会当面表扬男教师:“老师,你真帅!”
“立正,稍息!”活动场地上,胡承盛正在给大班孩子上体育课,这次的内容是立定跳远。先是准备运动,抬腿弯腰,胡承盛1.8米的个子,示范动作很标准,孩子们一排排跟着做,个个昂首挺胸,口中还喊着响亮的口号。
在另一间教室,支海峰正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画画的主题是“海底世界”。支海峰先请孩子们自由想象,海底会是怎么样的一幅场景。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回答,把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生物都大声地报了上来。
可别小看这些课,都是两位教师在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之后特别准备的。上课时所在班的两位女老师也会全程听课。“对我们帮助挺大的,比如讲话语气,我们往往是学孩子的口吻,音调和口气都是软软的,而男老师就不会,说话简练,底气十足,孩子一听就精神一振!”“上体育课,说实话我们的动作是偏向舞蹈型;而男教师来上课,就扭到了运动型,孩子们跑跑跳跳,运动量大了很多。”幼儿园大班的陈老师和陆老师感受挺多,对她们来说,这也是一次业务学习提升的机会。
儿童心理学专家卢稳子认为,幼儿教育中需要男教师,就像孩子的生活中需要父亲一样。总和女性在一起,孩子生活中温文尔雅的东西太多,却少了些热情奔放,得到的呵护、关心太多了,少了些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男教师参与幼儿教育是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形成中小幼联盟,区教育局欲推广经验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男教师比例低的情况。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人左右,真正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人;而日本幼教的男教师比例约7%,美国的比例最高,约10%。在现代都市男孩阳刚气缺乏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幼教专家呼吁男教师进入幼儿园。
教育需要细水长流,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头,拱墅区舟山路幼儿园更有了继续下去的信心。“目前两位男老师都在大班,对这些孩子来说,不仅能感受男老师的阳刚之气,也是提早进入幼小衔接的课堂,让孩子慢慢接触小学,对小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和向往。”金文说。接下来,幼儿园会和小学中学继续开展教学活动,争取把更多男教师请进来,开设数学小游戏、儿歌唱游等课。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中小学教师也是一个挑战,面对比自己所教年龄段低得多的幼儿园小朋友,他们经过实地了解再备课,让年轻的男教师们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对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有益的。相信拱墅区中小幼联盟合作这一缕穿过树林的阳光,会折射出别样的光彩。
“在小学阶段,男生不能培养成‘贾宝玉’!”2010年12月5日,在北京市一场小学男班主任研究汇报会上,部分与会专家呼吁,小学教育普遍缺失“阳刚教育”,这和目前小学男女教师严重失衡直接相关。记者了解到,不少小学都“渴盼”招聘合适的男教师,甚至表示“略降标准”优先考虑招聘男老师。
现状:部分小学男教师占1/4
在北京实验二小男班主任管理特色研究成果汇报会上,7位男班主任现场展示各自管理班级的特色,让与会者感受男教师的幽默、阳刚、智勇双全等特点和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记者了解到,实验二小现有男教师60多人,约占全体教师的1/4,其中包括9名男班主任。男教师的这一比例在北京市小学是比较高的。近年来该校每年都会招聘男教师。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多所小学都设法提高男教师的比例。西城民族团结小学已有13名男教师,包括4名男班主任,目前学校已成立“男教师俱乐部”,下学期计划成立“男班主任工作站”。北京实验一小前门分校的男教师也接近1/4,除了2名体育老师,还有2名语文老师、1名数学老师和1名电教老师。
问题:培养孩子易“阴柔”
“男女教师性别严重失衡是目前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与会的部分专家介绍,近年来,小学阶段“阴盛阳衰”、“男孩危机”、“阳刚教育”缺失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以母亲为主导,工作忙碌的父亲回家很晚,顾不上教育孩子。加上现在单亲家庭日益增加,一般女性带孩子,因此男教师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而由于男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缺乏男教师的关爱,特别是男孩子无法模仿成年男性正常的说话和处事方式,容易模仿商业包装出来的明星“装酷”、“打打杀杀”等做派。
另外,在今天的小学课堂,对孩子的评价也带有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因此培养孩子更易具有“阴柔”特点,如听话的乖孩子更被青睐。
对策: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应达到1/3
“小学教育呼唤男教师的加入。”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表示,小学教师团队得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
李校长透露,在教师招聘会上,她经常满场“撒网”去招聘合适的男教师。在她看来,男教师即使条件稍微低一点,也会考虑招聘进来。“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考虑对孩子们的正面影响。”她希望学校男教师比例能增加到1/3。
北京实验一小前门分校韩桂新校长介绍,招聘教师应考虑性别结构,将优先考虑男性。
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谢春风表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以女性为主,但男教师须达到一定比例,男教师理想比例为:幼儿园为1/5,小学为1/3。有关部门应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适当倾斜。
困境:小学男教师来源不足
西城民族团结小学校长张红表示,不少小学校长都希望招聘素质比较好的男教师,不过现在男教师不好招,而且打算当教师的男生本来就不多,希望大学师范教育专业招收更多男生,从而解决小学男教师来源不足的问题。
记者深入都市圈高校采访发现,女生增多带来不小影响。
记者对扬州大学以及江苏大学进行了采访,发现扬州大学今年录取的新生,女生比男生多,而江苏大学,女生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大,到如今,女生与男生的比例日渐持平。不仅仅是扬州大学和江苏大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国内很多院校女生都逐渐增多,而且不少学校女生的数量高出男生很多。究其原因,有关教育专家称目前的高考制度更适合女生。有关经济学家则指出,如果大学里男生所占的比例逐步降低,有可能对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
A:记者调查
扬州大学:大一新生女比男多
记者采访了扬州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顾松明,顾主任告诉记者,2011年扬州大学的大一新生,男生为3790人,女生为4536人,女生比男生多了746人,女生的比例为54.48%。
江苏大学:工科类女生日渐超男生
记者采访了江苏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女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以近3年为例,2009年共招收5140人,其中女生2308人,占总人数的44.90%;2010年共招生人数5276人,其中女生2281人,占总人数的43.23%;2011年共招收5477人,其中女生2474人,占总人数的45.17%。可见,女生的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女生与男生人数比例日渐持平,大有走向“综合类大学”之势。
“和尚班”现象已不多见
记者采访了江苏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几名大二学生,他们告诉记者,该校2010届应用化学专业共有30名男生,19名女生。“以往像应用化学这种工科专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生,如今也有这么多的女生报考了,不得不说是一件好事情。”
该校2008届材料学院的大四女生告诉记者,他们班共有11名女生,达到了该校该专业的女生人数历史之最。“工科专业女生日渐增多应该是大势所趋吧,我相信过不了多久,工科校园里,就会告别‘和尚班’的。”
B:现象和原因
大学校园女生不再是陪衬
记者通过网络查询了相关的数据,根据官方数据显示,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有女生10.33万,约占总数的23.2%。1964年,女生17.63万,约占25.7%。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女生的比重仍在1/4左右。1978年为20.65万,约占24.1%;1979年为约24.57万,约占24.1%;1980年为26.81万,约占23.4%。
女生第一次突破1/3是1988年,本专科女大学生共有68.94万,占到了33.4%。1989年升至33.69%,1990年升至33.7%。
2007级中国大学生,是女性在招生数上实现逆转的年级,比重由上一年的49%跃升至52.9%,首次超过一半。在校生中,女生也由48%升至49.1%。而在一些地方,小数点后的微弱差距消失得更早——2007年底,上海地区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女生已达到了总数的52.7%。
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从在校生来看,20210249人中有10076592名女生,占比超过49.85%,距离“半壁江山”仅有一步之遥。
在这样的增速下,中国大学校园“男多女少”的传统局面已经成为历史。
专家评现象:
女生增多是应试教育危机的反映
◆ 《金陵晚报》 史亮
民办大学“叶多花少”
马长伟教授告诉记者:“近3年来,大学招生时都发现这样的问题,女生比男生多。”为什么从人口学统计的数据上看,男性比例超过女性,而部分大学里,男生比例却不到50%呢?
马教授称:“这主要与教育人才选拔体制有关,重点大学看分数,但是,女生智力开发比男生早,而且比男生早熟,懂事早,读书也用功。男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成熟稍晚,在大学之前,读书受到多方面影响。”
在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之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0%,以分数为门槛的大学选才机制,也扼杀了不少男生上大学的机会。不过,马教授指出:“由于民办大学增多,现在上大学入学率增长,民办大学里情况相反,男生所占比例超过50%,女生少,是很典型的叶多花少。”
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
马长伟教授说,根据他的调研,民办大学里男生思维非常开阔,在主动学习的能力上也比较强。“男生活动能力强,科技创新本事突出,比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动漫等。不少男生都是由于上高中时,喜好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马教授认为,片面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对于现在有人质疑大学女生多、男生少,男生失去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马教授称:“这个担忧确实存在,因为不少企业招人,都要选好大学,对民办大学另眼相看,其实,民办大学里优秀人才很多,只要社会宽容,看中有能力的学生,就不会因重点大学男生、女生比例失调带来的后遗症而烦恼。”
中国教育是一种女性化教育
◆《武汉晚报》 记者 袁毅
记者:2010年初,你的一本《拯救男孩》再掀波澜,“女性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你有何妙方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男孩?
孙云晓:男孩女孩学习模式和擅长领域是不一样的,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等,因此男孩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充分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及动手操作、体验需求。
女孩擅长的学习方式是文字阅读和语言的交流,而现在中国基础教育最主要的方法是语言的交流,而这些女孩比男孩更适合。所以我认为中国教育是一种女性化教育。现在学校的应试教育剥夺了男孩运动的机会,父母的溺爱教育也不让孩子去冒险,双管齐下是对男孩最大的伤害。
谈“父教如钙”
父教缺失是中华民族一个大隐患
记者:绝大多数国人认为教育是妈妈的事,你说“父教如钙”,我们怎么找回缺失的父教?
孙云晓:中国的教育存在着父教缺失问题,很多父亲不管孩子,或者说跟孩子关系不好。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位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
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父教缺失使男孩失去了自己成为男性的榜样。父亲要多带着孩子玩耍、运动,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母亲管内务。我们社会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风格,如宽容大度的胸怀、坚强果断的行事作风、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等,只有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积极关系才能得以传承。儿子是在对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的模仿中逐渐长大成为男人的。
谈“上岗执照”
这个时代父母更需要学习
记者:你一向认为,今天这个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当今做父母特别需要“上岗执照”?
孙云晓:现在70%以上中小学生认为,他们在网络方面比父母懂得多,他们提出来他们是老鸟,父母是菜鸟,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任何时代的父母都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否则可能你连他们的语言都听不懂。
记者:你是一个成功的好父亲,你是如何教育女儿的?
孙云晓:我并不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分数、名次,而特别重视她的兴趣、目标、习惯。我的女儿小学中学都没有上重点学校,我们家的家教特点是实践第一,体验第一。在孩子18岁之前,我们带她走过全国13个省,大部分寒暑假都在旅行,让她在旅行中认识这个世界。她中学时代就在家里接待四批日本学生和记者,有两个暑假在日本学生家住过。为什么她能被派往日本,跟她的经历有关系,实践给了她能力。我们从来不替孩子做决定,而是把信息和建议提出来,由她自己做决定。
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东方网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似乎越来越忙了,于是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不难发现在各类家长会中出勤率最高的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曾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心中最尊敬的人是谁”,调查的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学生,调查结果是:日本学生回答“心中最尊敬的人”中前三位是:父亲、母亲和日本的著名历史人物版本龙马;美国学生回答“心中最尊敬的人”中前三位是:父亲、球星迈克尔乔丹、母亲;中国大陆学生,回答“心中最尊敬的人”时:父亲排在第十位,甚至不如一位电影明星。
这个结果从一个方面表明:作为家长,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地位明显偏低,同时除了说明子女缺乏感恩意识外,还说明了:父亲本身存在问题——不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父亲没有在子女的心中产生深刻影响。
父教缺失的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得父亲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
2.家庭分工偏差。
在中国家庭里大多数父亲,对子女教育没有母亲那样表现得积极主动和全力以赴,家长走入一个怪圈:父亲的职责是物质保障,把主要精力放到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上,而母亲全权接管教育孩子的责任。
3.自身责任意识——要读懂“父亲”真正的含义。
无论是把生活压力、时间紧张还是家庭分工称之为理由其实都是借口,是卸下作为“父亲”责任的借口。再好的物质保障也代替不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真真切切的爱。有人说中国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只有一位多功能全自动的母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即使有生理上的父亲,但是没有精神上的父亲!真正的父亲,是一个坚强勇敢、头脑理智、心胸开阔、重视子女教育的男人。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孩子失败的缺憾。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模仿”。他会不自觉的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父亲的作用似乎比母亲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对男孩子而言。父亲给予男孩子的是直接的榜样,给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很多研究发现,男孩子在4岁以前失去父亲的陪伴会使他缺乏攻击性,倾向于女性化。如果女孩子在5岁以前出现了失去父亲陪伴的情况,会更易出现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的时候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可见父亲在孩子这个时期性别角色形成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与孩子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游戏”。父亲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以一种活跃和令人激动的行为方式来进行,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喜欢这样的交往,他们会慢慢地表现出游戏带给他们的自信与快乐。一般来说孩子在双亲的家庭中进行游戏,可以在与母亲进行的游戏中学会关心别人、温和、善良,在与父亲的游戏中学会坚强、勇于冒险、热情、乐观。这样两方面结合就初步形成了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在与母亲的日常交往中,经常会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在父亲那里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
4.父亲影响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
父亲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生活中会帮助孩子扩大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在与孩子的游戏中,利用父亲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来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这就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父亲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多多的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激起孩子对游戏活动的积极反应和兴趣。这样有助于孩子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为以后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父亲教育缺失的影响
1.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威信降低。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通过动态的平衡,通过优势互补使各自在教育中的不足得到弥补。但是如果父亲不参与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必然会使孩子感受不到良好的父爱关怀。当孩子学习吸纳不到父亲身上良好的品质时,便会把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看得不那么重要。一个缺点很多的父亲,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屑,甚至瞧不起。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父亲的话当做可有可无的事。
2.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出现困难。
我们都清楚,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自身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生活中是否有好习惯,学习上是否有好习惯,都会让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上。如果我们只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或者其中一个人做不到,都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氛围。而父亲教育缺失,就会让这种习惯氛围被打破,比如父亲在家中不能与孩子生活作息时间同步,或者在孩子学习时自己却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者看电视,这都会使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榜样作用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孩子责任感缺乏。
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对家里的事不参与,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家务劳动,甚至是整理自己的卧室。一个孩子责任感的建立,最初是从自我服务,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的。如果父亲在这方面缺乏关注,自己不去做,不带领孩子去做,时间长了,孩子便会认为做家务只是妈妈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比如有些孩子的父亲回到家里,不帮助孩子妈妈做饭,不打扫家里卫生,相反却指挥着孩子妈妈做这做那,这很容易让孩子效仿,让孩子妈妈成了保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责任感贯穿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责任、学习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荣誉、个人荣誉等诸多方面。如果孩子不能在家庭责任方面从父亲身上得到积极的影响,那么在学习方面的责任必然也受到影响。
4.父亲教育缺失,会让孩子自信心培养受到影响。
从对事物的判断,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执行力等方面父亲应该有独到的一面。这些优势会为孩子在做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自信支持。但如果父亲不能把优势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踏踏实实地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那么孩子在父亲身上将会得不到这些有益的品质。同时父亲教育缺失,也会让孩子妈妈在自信心方面得不到最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教育孩子过程中夫妻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去相互理解、支持、鼓励和配合,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给予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后,很容易去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能力不断提高的源动力。
5.父亲教育缺失,会让孩子在感恩教育上受到影响。
父亲虽然为男性,但是在感恩教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亲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比如一位父亲如果自己经常帮助他人,或者经常带着孩子去帮助他人,会让孩子很容易从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善良的品质,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宽容他人也是一种美德,欣赏他人更是一种美德。当孩子从内心深处懂得施爱时,那么无疑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私,更加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6.父亲教育缺失,会降低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对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心理更为脆弱,更容易受诸如批评、嘲笑、非议、被人欺负、成绩不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只愿意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只愿意享受别人的给予不愿意吃苦付出,只愿意做简单的事不愿意挑战困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亲不能及时发现并激励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困境。可以说,父亲的积极干预,给予孩子以激励和引导,会让孩子正视困难,提高孩子轻松应对挫折的能力。
7.父亲教育缺失,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便已经接触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是,儿童人际关系很简单,辐射范围较小,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掉。如何构建良好的儿童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从容地与同学、伙伴和大人们的交往能力。纵观一些不合群、胆怯、不能在公众场合下表现自我的孩子,都与父亲培养孩子人际交往和表现自我的能力缺失有关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以一种胆怯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如何给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适应陌生环境,接纳陌生人的能力,是父亲必须要考虑并做好的事情。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教育是一种女性化教育》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