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城市管理改革工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现代化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因为政府治理处于国家治理的前台,对于首都城市管理者尤其如此。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各处室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交流讨论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是“改革”、“创新”、“意识”等等,这也道出了每个城市管理者的心声。本刊编辑部借“交流平台”摘选部分精彩发言,共同探讨城市管理的明天。
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好干部”的心得体会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人事处处长 赵功
下面我结合人事工作,就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谈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好干部”的新要求,切实树立起责任意识。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感到关于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选什么样的人;二是选人的根本原则是什么;三是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四是用什么办法选人;五是怎样教育培养人;六是怎样管人;七是用什么样的作风选人。这都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切实树立责任意识,坚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把人岗相适、群众公认、重视一贯表现等要求贯穿到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全过程。
二是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切实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委党组2014年工作要点,认真落实好人事工作的各项任务,健全民主推荐干部程序。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任职”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五个基本流程,今年,我委将按照《条例》的相关规定和党组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我委《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干部工作的公信度,营造我委风清气正的干部成长环境。改进考察方式方法完善竞争上岗内容。根据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委《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实施办法》,合理确定选拔职位、数量和范围,科学设置资格条件,改进选拔方式和素质测评方法。注重全面衡量考察干部实绩、群众公认度、关键时刻表现与一贯工作作风,引导干部在实干上竞争,避免简单的以分数取人,改变过去逢提必考的单一选拔任用方式。
三是认真贯彻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改进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科学运用民主推荐结果。委党组在12名机关副处长和3名调研员职位的选拔任用中将按照知情权、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根据参加民主推荐人员对推荐对象的了解程度,对不同职务、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投票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坚持依法行政 破解首都城市环境建设难题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法制处处长 张直华
创建世界城市,不断提升首都城市环境面貌,要求我们对首都的城市功能和性质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谋划。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环境建设要求的讲话精神基础上,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转变管理观念。创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模式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在治理城市病和环境秩序问题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氛围,有利于加快城市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二是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为改革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按照“决策-执行-作业-监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市政市容环境管理、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管理规范;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信息共享;加强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勤联动,案件移转的执法机制,落实行政责任制;不断提高市政市容领域市场开放程度,推进非公经济参与城市服务,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果,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
三是运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和监督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保障,市政市容管理,作业监测,公共应急,城管执法,监督考核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间,市区间的管理和行政执法数据交流共享,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此外,建立完备的监督考核体系,设立有奖举报制度,发挥各类组织、团体、公民对市政市容工作和城市环境建设的监督作用,也是促进城市依法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深化改革 推动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综合计划处(加油〈气〉站综合管理处)处长 林晋文
通过讨论学习,大家认识到,城市管理面临改革的“深水区”,要有步骤,有突破口,以改革求动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不断推进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提高认识,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习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精心打理”。城市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城市的公共管理,需要政府采用先进、有效、科学的手段去改善和提高,需要问需于民,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推动建立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二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郭金龙书记提出,“要在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质量上有新认识”,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市政市容委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从而在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等行业形成适度竞争的局面。
三是要重点突破,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在全面推进市政市容领域改革的进程中,要注重分清层次,把握时机,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一方面应健全市、区、街乡镇三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加强专业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应研究制定全市环卫事业转企指导意见,推进环卫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提高首都环境卫生服务水平。
目前,公用事业规划、建设、投资、资产管理、运营服务及安全等政府监管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缺乏高层次的综合协调机构。下一步,应当研究完善公用事业监管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制定行业监管办法。在运行服务和成本价格等方面,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加强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相关主体利益诉求机制。
提升首都城市管理水平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宣传处调研员 王新
现就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市政市容委的职能定位和本职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在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基于问题导向的改革创新意识。一是首都城市管理的特殊性需要改革创新。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特大型城市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二是首都城市管理面临的体制困境需要改革创新。部门分割导致的分段式城市管理是造成目前“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快推动首都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城市治理关联环节的无缝隙衔接和循环反馈需尽快实现。三是首都城市管理中的亮点多来自基层的改革创新。具体管理措施的细化落实则要充分发挥基层贴近城市管理第一线的信息优势,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无论是东城的网格化管理,西城的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还是丰台永善街道的居民劝导队等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均来源于基层的探索创新。
在机制上,要牢固树立跨部门联动、跨区域合作的协同治理意识。一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源头治理需要更宽视野的跨部门联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质上贯穿了一条以城市战略定位调整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由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科学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围绕城市安全高效有序运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这样一条主线。二是化解首都城市管理的难点问题需要跨区域合作的协同治理。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解决困扰首都环境建设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同样可以尝试通过加强京冀区域合作,整合首都技术、资本优势和河北土地、人力优势资源,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园,或可为垃圾处理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手段上,要牢固树立物联网、大数据支撑下的精细化、智能化意识。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为首都城市管理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首都城市管理运行,要充分体现城市管理科技含量、精细成分和智能元素。这就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抓住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形成以城市运行数据开放共享为基础,以提升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城市管理科学决策为目标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发展新格局。
扎实做好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工作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境建设规划处副处长 李洪娟
城市的环境建设,层次多,头绪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所谓“美丽北京,环境先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尤其是环境管理是建设国际一流宜居城市重要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首都环境建设委结合北京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把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市容、生态、设施和秩序四大环境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和保障。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着力开展市民生活区域、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重点区域、薄弱区域的环境建设。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治理群众身边环境。今年环境建设任务,有809项已列入环境建设任务书。整治胡同街巷247条,51个老旧小区。对二环护城河的北段及东南段全面进行绿道提升,力求恢复老北京标志性的水系景观,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大家有能够慢下来的舒缓的空间,找到童年的记忆,寄托乡愁。
今年,北京迎来了国庆65周年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0多个国家首脑,数千位工商领袖今年秋末冬初云集北京,各项会议及活动相继在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等地举行。这也是我市继2008年奥运会后承办的最主要的国际会议活动。中央筹委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环境保障工作要参照奥运标准,高于奥运水平。我们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高起点、高站位,加强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更要注重工作质量和实效。在这里我再次借用奥运会时期环境建设的主题口号:“人人东道主,建设新北京”。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为治理城市病,为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扎实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 冯昆
建筑垃圾问题已成为北京市城市治理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结合工作实际,我就以下几方面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梳理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深层矛盾。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设计缺陷(如工程发包混乱),有部门管理衔接空隙,有管理执法操作难,有控制防范手段措施缺失等等,总体上看各部门管理相对独立,管理较为粗放。各部门虽然很重视,但工作只停留在阶段性、表面性治理,不能长效。如何走出怪圈,实现长效治理,是摆在有关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二是立足顶层设计,完善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措施。着眼顶层设计,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年第2期对该意见进行了详细介绍)。该意见充分考量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彻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的原则要求。该意见的出台为全面深入治理建筑垃圾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习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在开发建立建筑垃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要紧紧抓住运输车辆技术防控关键环节,不断加大现代技术开发应用,并形成地方标准。如,通过开发北斗卫星定位车载控制终端系统并在运输车辆上安装使用,实现车辆运行轨迹、举升倾倒、密闭装置开闭等信息上传以及超载装运、货箱密闭未到位、卫星终端掉线强制车辆限速行驶和报警等技术控制防范功能,有效预防和克服运输车辆超载超限装运、泄露遗撒、乱到乱泄、逃避监管等问题发生。
此外,还应以考核评价为抓手,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北京城市管理需要哪些新认识?
□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 张红樱
第一个新认识:从城市管理出发,转换城市治理理念。今天,“城市治理”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城市管理的最新升级版。良好的城市治理标准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下放权力和资源、公平参与决策过程、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决策者和所有利益有关者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市民参与和市民作用等。这两年,我们也在鼓励区县根据区情大胆实验、实践,并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分享,已经探索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化运作、采取依靠“社区”及激励居民手段等垃圾分类多种新模式,力图让垃圾分类走出不可持续的困境,激发多方持久的参与和践行。
第二个新认识:从生态文明出发,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以国际经验为参照系,北京固废管理差距明显。很多发达国家是着眼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循环经济社会,是一种把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相结合放在同等地位的立法思想,有基本法、综合法、包括有机、电子垃圾、包装物、废旧汽车各种类型垃圾处置循环利用的专门法完整体系架构,法条细致而各方责任分明,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管控。另有环境税制约调节、城市收运系统的完善发达、高效能低污染再生技术的强力支撑等等。
第三个新认识:从环境建设出发,兼顾城市精神再造。针对我委市容市貌管理职能,建议可以不拘泥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在城市景观、户外广告、夜景照明这些领域,也可配合相关部门做文化产业意识形态领域的文章,比如户外广告公益广告比例、内容形式在价值观引领上发挥作用都有空间。包括井盖、垃圾桶,都可探索运用民族符号、北京元素,彰显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精神。
(责任编辑:李利)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城市管理改革工作》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