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偏差和公民意识教育
摘 要:小学生的行为偏差很多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存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占20%左右。常见表现为厌学、逃学、撒谎、注意力不集中、多疑、恐惧、冷漠、敌视、自卑以及对教育的逆反心理等。我校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为重点,通过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互联系的立体教育模式,这对学生行为偏差的纠正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行为;自主 ;实践 ;公民意识
一、准备工作
(1)问卷调查。对全校近千名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从父母亲学历层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这三方面的重视程度,对于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以及家长的业余爱好等16项内容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79份,结果显示: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比较复杂,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不是很高,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条件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个别家长甚至对孩子的考试成绩都不关心。普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够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很少,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少。
(2)以班级为单位,设立悄悄话信箱,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为了能够更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老师每周开箱一次,对学生的“悄悄话”进行梳理,个别交流,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辅导,使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悄悄话信箱成了师生情感的纽带,“悄悄话信箱”让学生有了倾诉衷肠的地方,使学生情感得到宣泄,心灵得到抚慰,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3)开展“小书虫俱乐部”读书活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心智。现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并让学生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品味书香的同时,他们沐浴着智慧的阳光,体验着读书的幸福,陶冶着道德情操。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成长,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开展实践体验教育活动,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健全学生的精神世界
(1)体验在家庭,在主体参与中内化公民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作为主体,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参与体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与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二(3)班就曾经开展了“一次亲情作业”体验活动,主要是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让孩子们为付出辛劳的父母做一张贺卡、夹一次菜、捶一次背等。这项活动在家长和孩子们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能从孩子们的体验日记中,从他们稚嫩的话语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由此可见,孩子们最最朴素的公民服务意识已渐渐产生并开始扎根于他们心中。
(2)体验在校园,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校在此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中德育内涵的挖掘,将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意识、人生哲理、价值取向、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等传达给学生,使他们获得一种间接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们还充分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相结合,将每一项公民道德标准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例如在学校“礼仪天使”的评比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定评比标准,设计宣传标语,参与礼仪展示,不仅知道了我国是礼仪之邦,有无礼节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标尺,而且还真正将以礼待人落实到了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3)体验在社会,在实践感悟中内化公民意识。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也应是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而这种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变革中形成的。因此,本校和社区合作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我们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力求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例如:我们成立了十个小组调查学校周边的社区里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通过各种形式体验到保护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是一个小公民应具备的素质,不仅自己应该自觉遵守,还应向市民作宣传。更可贵的是他们还积极地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其中设立水上垃圾箱的建议还被编入了《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当中。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我们发现,学生中很多偏差行为自觉得到了纠正,公民意识教育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生行为偏差和公民意识教育》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