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昇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
关键词:洪《长生殿》研究 洪氏家族文化研究
摘 要:20世纪文艺思潮的更迭演变深刻地影响了洪 及《长生殿》的研究。以1916年钱静方刊登于《小说丛考》中的《长生殿传奇考》为发端,洪 和《长生殿》研究围绕“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的争论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波浪潮。“文革”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洪 和《长生殿》研究趋于沉寂。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洪 和《长生殿》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洪 (1645—1704)字 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清初钱塘人。康熙二十七年,“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长生殿•例言》)的《长生殿》一经面世,即引来如潮好评。清人梁廷 在《藤花曲话》卷三云:“钱塘洪 思 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好大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梁廷 此番评价绝非过誉之词。此后历朝历代,《长生殿》久演不衰,并受到研究者的推重。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各种史料的被挖掘,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开始系统性地真正展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围绕《长生殿》的“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的争论,形成洪 《长生殿》研究的第一波浪潮。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潮的新生和演变,对洪 和《长生殿》的“史识”“艺识”新见迭出。一时桃红柳绿,万象更新。本文拟以时间为线索,分四个阶段勾勒洪 和《长生殿》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热爱洪 研究的学者参考。
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40年代,资料的
发掘与研究的初兴
如果就时间上推算,洪 的挚友吴人(吴舒凫)对《长生殿》的评点应该算得上是最早的《长生殿》研究。吴人以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不仅为《长生殿》的刊刻写了序文,还对整部作品作了多侧面的评点。洪 对吴人的评点十分赞赏,认为“全本得其论文,发予意所涵蕴者实多”(《长生殿•例言》)。然自此以后,虽然《长生殿》历朝历代久演不衰,好评如潮,但对《长生殿》的研究也只限于对其精深曲律的钻研或是论其自《长恨歌》《长恨歌传》至《梧桐雨》至《长生殿》的主题演变。研究范畴逼仄。对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始终未能真正展开。
1916年钱静方刊登于《小说丛考》中的《长生殿传奇考》,应该算是本世纪可见的最早的洪 研究文章,也是本世纪洪 和《长生殿》专门研究的正式开端。该文详细介绍了《长生殿》的剧情,并把它与正史、野史、私家笔记等进行比较,从而追寻传奇的渊源。及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资料的广泛收集展开。研究者们陆续发现了《长生殿》的各种版本、《四婵娟》《天宝遗事》等;随着资料的逐渐积累,研究者们展开了对文本以外的历史的考证,产生了如觉庵的《〈长生殿〉本事发微》{1},叶德均的《演〈长生殿〉之祸》{2}。另外,在文学普及的要求下,研究者还对《长生殿》的文字和曲律备加推崇。如吴梅的《〈长生殿〉跋》(1923年)、《中国戏剧概论》(1926)、卢前《中国戏曲史》(1933年)等,都侧重在推崇文字和音律方面对《长生殿》进行了评述。
总体而言,此一阶段的研究仍处于初兴阶段,主要工作在于资料的整理。
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洪 研究的
第一波浪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洪 研究的第一波浪潮是由纪念洪 逝世250周年引发的。主要围绕《长生殿》的主题争论而展开。1954年,正值洪 逝世25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山东大学中文系举办了“洪 与《长生殿》”的学术报告会,会上,关德栋的发言首先肯定了《长生殿》的“爱情主题”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异议。他们认为封建统治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爱情,肯定“爱情主题”说,是资产阶级“恋爱至上”错误观点的反映。此后,关德栋又在《青岛日报》发表长文《洪 与〈长生殿〉》,这一建国后最早的《长生殿》研究文章,将山东大学报告会上的争论迅速扩散,继而在学术界掀起了《长生殿》的讨论热潮。
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基本的观点:即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和双重主题说。
爱情主题说,由关德栋发轫,有周来祥、徐文斗、丁冬撰文支持这一说。周来祥、徐文斗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对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李、杨对爱情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求。剧作者洪 在总的倾向上是肯定、歌颂了李、杨的真挚爱情。虽然剧作中也表现了深刻的爱国感情和高度的民主思想,但相对于叙写李、杨爱情的厚重,这一内容还不能提升到主题的地位{3}。丁冬的《〈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则进一步深化了“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是一出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是统治者的客观地位和生活方式决定的{4}。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研究者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爱情主题”说一出,即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否定者们言辞激烈,认为“把这种好色和卖淫看作是真挚爱情的表现,这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爱情问题上的无产阶级观点完全背离的”{5}。很快,否定意见完全占了上风,形成了一边倒的趋势。“爱情主题”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沉默。于是有人提出了“政治主题”说。事实上,在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讨论会上,在批判“爱情主题”说的同时就提出了“政治主题”说的基本观点。袁世硕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在《试论洪 创作〈长生殿〉》中他又强调,“洪 创作《长生殿》的动机,主要是借以抒写抑郁在心中的亡国之痛”{6}。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也认为洪 是“远取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借生旦恋爱排场敷演一番,隐约其事,以寄家国兴亡之感”{7}。赞同“政治主题”说一派的论者,大多以《弹词》出的李龟年的兴亡之叹,来挖掘《长生殿》的政治主题。过于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不免会有失简单和片面,所以,这一观点虽然适应当时的形势但也没有形成主流之势。
之后,有些研究者就综合了以上两者的意见,提出了“双重主题”说。影响较大的有徐朔方、游国恩、陈友琴、程千帆等学者的论述。徐朔方在《长生殿校注•前言》认为“爱情”和“政治”这一矛盾“在洪 看来是可以统一的,其意义就在于此”;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则认为《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作者批判了李、杨爱情生活所带来的政治后果,又歌颂他们的爱情生活,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形成了双重主题;陈友琴《读〈长生殿〉传奇》认为,所谓“钿盒情缘”,爱情确实是《长生殿》的主题,否则就不成其为《长生殿》了。“不过问题不是那么单纯的”,《长生殿》不止写男女恋情,围绕这个恋情而产生的一切矛盾和斗争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人民生活,这才是本书的主题{8};程千帆在《论〈长生殿〉的思想性——对目前有关〈长生殿〉评论的商榷》则认为可以把“爱情”与“政治”矛盾的双重主题统一到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统一基础上{9}。应该肯定地说,围绕“双重主题”的讨论,避免了研究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粗暴的做法,指出了《长生殿》研究中关于主题的复杂性,同时引出作者的民族情感和民主思想等与主题倾向的关系问题,将学术研究引向研究洪 的生平思想和剧本的艺术,有助于洪 研究的深入,也为20世纪80年代洪 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做了学术上的准备。
伴随着关于《长生殿》主题的争论,洪 生平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56年熊德基在《福建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发表长篇研究论文《洪 生平及其作品》首次对洪 的生年、家族世系进行了详细考证;1964年李文初辑《古典文学研究资料》中就有“洪 传”;胡晨和台湾的陈光鼐、曾永义三人,在仔细查考的基础上为洪 修了年谱;其中曾永义的《洪 生平资料考:附洪 年谱》是这一阶段关于洪 生平研究最重要的成果。1962年游国恩在《文学评论》第二期发表的《跋洪 〈枫江渔父图题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洪 散曲专题研究。还应当推荐的著述是徐朔方1958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生殿〉校注本》。该书的价值主要以其注解的精湛,给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洪 研究的多方面收获
十年动乱,内地研究趋于沉寂,港台地区仍有人陆续撰写文章,如蔡义忠、卢元骏等,曾永义的长文《洪 及其〈长生殿〉》,是港台洪 研究中最有分量的篇章。
文革一结束,内地学术界对洪 的研究也开始多方面展开,最突出的成就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洪 研究的专著。
(一)洪 的生平研究。1979年,章培恒的《洪 年谱》(附《传略》、《演〈长生殿〉之祸考》),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其卷帙之厚重、资料之翔实远远超出三人所修之年谱及曾永义之作。其考证解释文字数量远远超过年谱本身。所附《传略》也十分丰厚简明,成为后来学者们进行洪 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1982年刘辉著《洪 生平考略》,对章著的某些观点提出异议;章培恒又继起反驳。此后又有刘云、汪效倚、周明、王长友等加入争论。他们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洪 的生年,清顺治二年说(1645年)(章培恒),顺治十四年说(刘辉);2.《长生殿》的写作时间,有康熙己未说(周明)、康熙戊辰说(章培恒);3.洪 的家难,有天伦之变说,父被诬谴说、综合说;4.演《长生殿》之祸,有党争说,有犯忌说等等。此次争议,使得洪 研究显得场面热闹。
(二)洪 的诗、词、曲、杂剧的研究。本阶段在诗词、曲、杂剧研究方面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刘辉先生。他寻遍全国各大图书馆,从清初以来的选本、别集、抄本中搜集到洪 近二十篇作品,加以笺注,订正讹误,汇成《洪 集笺校》六卷(1985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卷一为《啸月楼集》,以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抄本为底本;卷二为《稗畦集》,以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抄本为底本,并补入南京图书馆藏抄本所收一百四十四首七律;卷三为《稗畦续集》以南京图书馆藏康熙五十四年汪 序刻本为底本;卷四为《集外集》辑不见以上诸集之诗、文、词、散曲、评等;卷五为《长生殿》,采用徐朔方校注本;卷六为杂剧《四婵娟》,以抄本为底本,校以吴梅手校本。《洪 集》的出版为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82年,王永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洪 与〈长生殿〉》研究》,内容涉及“洪 的时代和家世”“洪 的生平”“《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在清代的演唱概况”等,其中“洪 的诗词、戏曲创作”研究也有独到的见解。对洪 的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均有详略不等的介绍。详细介绍了杂剧《四婵娟》,并由此评价洪 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妇女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胡忌、刘致中的《昆剧发展史》等,对洪 的诗、词、曲、杂剧也均有章节介绍。刘荫柏著有《洪 散佚剧目钩沉》{10}。
(三)洪 的《长生殿》研究。
可以这样说,洪 研究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对《长生殿》的研究来展开的。《长生殿》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兴起,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自1977年至1987年十年间,仅内地就发表论文37篇{11}。37篇研究论文大多数篇章的研究课题仍然是《长生殿》的主题问题,但已经注意对《长生殿》表现的“情”及“情”寄寓的思想倾向作较深入的研究;注意把对作者的生平研究、诗词研究、思想研究作为对主题研究的论证。学术思想也更开放自由,《长生殿》的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长生殿》研究专著出版方面,引人注目的,除上文提及的王永健《洪 与〈长生殿〉》研究》外,还有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董每戡的《五大名剧论》,以及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孟繁树的《洪 及〈长生殿〉》,199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竹村则行、康保成的《〈长生殿〉笺注》等著作。
不得不提的是1987年6月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组织的为期五天的《长生殿》专题讨论会。因为有此前(1987年4月)上海昆剧团首演唐葆祥、李晓改编的《长生殿》作学术基础。这次有全国各地专家云集的讨论会,很快就掀起了洪 《长生殿》研究的第二次高潮。虽然这次讨论仍旧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但由于学术气氛的宽松,与会的专家们畅所欲言,把围绕“爱情”和“政治”的主题讨论引向深入。
吴国钦率先叫板,认为《长生殿》“是个杰出的历史剧,又是个蹩脚的爱情戏”{12};刘辉则不同意关于“历史剧”的定义,他从晚明文学重在写“情”写“性”的文学特点出发充分肯定《长生殿》描写“爱情”的意义,认为“《长生殿》在爱情描写方面是《牡丹亭》的继续和发展”{13}。黄天骥继续坚持他在《论洪 的〈长生殿〉》(《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里论述的“情缘”之说的同时,进而谈到了洪 爱情观的矛盾现象{14};王永健把《长生殿》同《桃花扇》比较,认为《长生殿》也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其主题既歌颂儿女真情也突出兴亡之感,其中兴亡之感是主要的{15};宋棉友更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认为《长生殿》的主题就是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他们的爱情对政治造成的影响,总结历史教训,“垂戒来世”{16}。总结这些讨论的观点虽然都是三十年来传统的关于“爱情”、“政治”、“双重主题”这三种看法,但在讨论过程中因为都结合了洪 的时代、生平、思想,并且在手法上运用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因而在主题内容的表述上也就呈现了多义性。宗宁一结合洪 的生平,认为应该把《长生殿》看作是“洪 的心灵史”{17},还谈到了关于《长生殿》的哲学渗透问题。隗芾提出了《长生殿》表现出“优秀地主阶级的爱情理想模式”{18}的观点,提出了神妓文化的设想。讨论到后半段,还多次运用了模糊思维的理论,接受美学的观点,把《长生殿》的主题概括为永恒的遗憾等等。如此,将《长生殿》主题的讨论引入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总之,这次讨论不仅会期长,讨论充分、深入,且因其学术空气的民主和谐,成为半世纪以来关于《长生殿》主题争论各种观点的一次大展览。王起在会上的最后发言,同意“双重主题说,不同意主题分裂说”。这双重主题一是国家兴亡之感,一是儿女离合之情,而且是“借兴亡之感写儿女之情”{19}。他代表的这一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半世纪以来几次关于《长生殿》主题争论的一次历史性总结。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洪 和
《长生殿》研究的新成果
1991年6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荫柏的《洪 研究》以其研究范围的广泛,内容的丰富,资料的详实,成为本时期洪 研究的重要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学术思想分外活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文化研究的兴盛,学者们从各种文化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洪 和《长生殿》研究的新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受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洪 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研究的趋向。
首先,比较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对《长生殿》的比较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国后均有,但主要集中在《长生殿》与《长恨歌》的比较;20世纪80年代,比较的范围扩大到《梧桐雨》《天宝曲史》《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等各类文本。受《长生殿》主题讨论的影响,这些比较研究的内容均侧重在主题方面。至20世纪90年代不仅比较文章日多,而且比较的内容涉及作品研究的多个领域。我们从题目就可看出大概:唐皑《〈沙恭达罗〉与〈长生殿〉创作方法之比较》(《国外文学》1990,2)、邹自振《生死梦幻的奇情异彩:汤显祖与洪 剧作比较论》(《文艺理论家》1990,2)、刘孝严《貌似而神离,形近而神远:〈牡丹亭〉与〈长生殿〉爱情描写的比较》(《东北师大学报》1991,5)、孙京荣《〈梧桐雨〉与〈长生殿〉创作心理同构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2,2)、赵成林《感伤时代的感伤文学:〈长生殿〉与〈桃花扇〉感伤主义浅论》(《社会科学家》1995,3)、张哲俊《论〈梧桐雨〉和〈长生殿〉:两种悲剧形式》(《文学遗产》1997,2)、马建华《真情的追求与人性的复归:〈长生殿〉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爱情的比较》(《福建师大学报》1998,6)、蒋德均《〈长生殿〉与〈桃花扇〉结构艺术比较》(《重庆大学学报》2003,3)等等。从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参比的对象虽然只有《梧桐雨》《桃花扇》《牡丹亭》等不多的几种,但是比较的角度各异,他们分别从情感、意蕴、艺术、心理等多个方面对洪 及《长生殿》展开论述,为新时期的洪 研究增添了亮色。
其次,文化研究的介入。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学术思潮。90年代也被运用到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中。其实中山大学的讨论会上已经有学者提出关于《长生殿》的佛、道文化的思考,但由于受“主题”中心的限制,这一论述没能展开。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模式来研究洪 和《长生殿》也别有一番情致。苗怀民《〈长生殿〉、〈桃花扇〉与清初遗民心态》(《晋阳学刊》1997,2),从反思和感伤两大文化主题来论述两剧表现的清初遗民心态;刘继保《补恨与悟道:谈〈长生殿〉的宗教意味》(《天中学刊》1998,6),透过李、杨爱情故事的表层试图挖掘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层意蕴;黄南珊《〈长生殿〉的情爱文化视界》(《名作欣赏》1999,5),则把批评的聚焦定在李、杨的“情场”视界、“情缘”焦点、“情至”本旨,从而发掘剧作所表现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和内在的超越”{20};钟东《道教文化与〈长生殿〉》(《中山大学学报》2001,4),着重发掘剧中道教文化的意义;郎净《历史的艺术解读方式:谈古典戏剧〈长生殿〉》以探究作者的文化心理、民众的思维定式为切入点,认为洪 是把“安史之乱之史事以帝王之事,甚至是帝王家事来取而代之”{21}。
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引用,也为洪 和《长生殿》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冯文楼《对话与整合:〈长生殿〉多声话语的辨析》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长生殿》的主题。认为“《长生殿》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完全打破了李、杨爱情叙述中由作者权力定于一是的‘独白话语’局面,以三套话语——爱情话语、政治话语、宗教话语——互为主题,平等对话的形式,构成文本多声部的复调式结构,从而在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规定的主题”{22}。虽然这一阐述旨在企图用一种新的理论完成对多种主题争论的整合,在内容上没有多少创新,但在形式上也不乏新意;王丽梅《论〈长生殿〉的人文精神》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出发点,把杨玉环定位为“张扬自我追求真情的新女性形象”,把李隆基定位为“多情重情的普通男子形象”{23},结合洪 对“性灵说”的接受,也不妨自成一说。
另外,运用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也使得洪 和《长生殿》研究“新见”迭出。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和发展的一种研究理论。20世纪80年代传播到中国以后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及研究领域。孙京荣的《〈长生殿〉与洪 晚年心态发微》(《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2003年第一辑)试图从《长生殿》致祸前后及其案件本身对洪 心态的影响等诸方面入手,力求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和揭示《长生殿》对洪 心态尤其是晚年思想动态的影响,从而探讨清初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心态及生存状态;张福海的《洪 的疏狂与〈长生殿〉的审美意蕴》研究认为,洪 那种“超越世俗,没有任何拘束的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洪 的一生的命运走向,也规定了《长生殿》的审美意蕴。“《长生殿》以回忆和象征的方法结构全剧,这是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创作方法,疏狂的洪 才能把他对现实和人生的感受转化为戏剧情绪”,并明言“本文是从审美的立场感受《长生殿》的,所持的是情绪说”{24}。
值得一提的,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和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洪 及其洪氏家族文化研究成为本时期洪 和《长生殿》研究一道亮丽的景色。
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周膺主编《洪氏家族与西溪湿地》。该书以洪 及其《长生殿》研究为引子,从家族史的角度,对自宋代以来对杭州西溪湿地建设卓有贡献的洪氏家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介绍。主体内容为“洪氏家族及其研究”和“洪氏家族史料选辑”两部分,其最新研究成果和所汇编的以往研究成果,在洪 研究和洪氏文化研究领域属较为全面、深入之列。其“洪氏家族文化研究”一说,在以往的洪 和《长生殿》研究中属首次引用。所汇编的许多十分重要的古代文献,如《四洪年谱》《敦煌郡洪氏宗谱》,为首次校勘标点出版。2007年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杭州洪氏家族文化研究》丛书。丛书分周膺著《钱塘望族:杭州洪氏家族文化史》、吴晶著《嶷然人杰:杭州洪氏人物》、王庆、周膺著《韵含水石:杭州洪氏家族文化遗存》、周膺编校《烨烨斯文:杭州洪氏人物作品》四种。洪氏家族文化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洪 和《长生殿》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简介:游路湘,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 如觉庵.《长生殿》本事发微[J].津逮学刊,1931,(6).
{2} 叶德均.演《长生殿》之祸[J].戏曲论丛,日新出版社,1947,(6).
{3} 周来祥、徐文斗.《长生殿》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J].文史哲,1957,(2).
{4} 丁冬.《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
么[N].光明日报,1957-04-07.
{5} 周琪.评《长生殿》的“真挚爱情说”[N].光明日报, 1964-12-27.
{6} 袁世硕.试论洪 创作《长生殿》[N].文史哲,文史哲,1954,(5).
{7} 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N].新民晚报,1954-07-2-4.
{8} 陈友琴.读《长生殿》传奇[N].光明日报,1954-09-21.
{9} 程千帆.论《长生殿》的思想性——对目前有关〈长生殿〉评论的商榷[J].文艺月报,1955,(4)(5).
{10} 刘荫柏.洪 散佚剧目钩沉[J]文献,1989,(4)
{11}{12}{13}{14}{15}{16}{17}{18}{19} 中山大学中文系.《长生殿》讨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1).
{20} 黄南珊.《长生殿》的情爱文化视界[J].名作欣赏,1999,(5).
{21} 郎净.历史的艺术解读方式:谈古典戏剧《长生殿》[J].文史杂志,2001,(7).
{22} 冯文楼.对话与整合:《长生殿》多声话语的辨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3} 王丽梅.论《长生殿》的人文精神[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1).
{24} 张福海.洪 的疏狂与《长生殿》的审美意蕴[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8,(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洪昇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