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发布时间:2022-05-29 18:24: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清代中期之后,地方戏曲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以昆弋为代表的主流戏曲逐渐被以京剧、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所取代。戏曲剧种的更迭,本质上是戏曲声腔的此消彼长。清代戏曲声腔演变大致为:“昆腔、高腔-皮黄腔-梆子腔-皮黄腔、梆子腔”,对于今天戏曲发展有着历史的借鉴和观照。

【关键词】戏曲;声腔;嬗变;传播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40-01

一、戏曲的“变与不变”

声腔嬗变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声腔嬗变的表象特征是此消彼长,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促进剧种的新陈代谢。如果将近代戏曲与古代戏曲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戏曲的发展远远超过之前数百年,无论是剧种的数量还是声腔系统,抑或剧目、表演程式等等。

清代中后期以来的声腔嬗变,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文化,这种文化与昆弋的官方戏曲文化相对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方戏是农耕文明政治道德的一个载体和表征,更是一种农民意识上的政治文化表达,这也是其不同于昆腔的较大的区别之处。

把握住变与不变,对于研究戏曲传播、声腔流变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研究今日和往日之戏曲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皮黄腔对于昆腔的超越

明清两代以“传奇”为代表,继承发扬了宋元以来的诸宫调、南戏、杂剧传统,而在形式上更接近南戏。明初,传奇并不发达,明中期之后,社会经济实力增强,国力强盛,戏曲呈现出蓬勃之势,传奇一跃而上。四大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均有一定数量的传奇剧目。传奇自梁辰鱼的《浣纱记》成功以昆腔上演之后,文人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之后出现了《桃花扇》等经典传奇剧目。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只有昆腔、弋阳腔还在演出,被誉为古音。

花雅之争之后迎来了戏曲声腔大融合、大裂变的时期,也是这个时期,给皮黄腔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更提供了取代昆腔的机会。《扬州画舫录》[1]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日三庆”,这为日后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皮黄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兴起,以昆腔为代表的主流戏曲逐渐衰落。背后实质是声腔的转变,从“昆腔-皮黄腔”的转变,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变,是民间文化对于宫廷官方文化的胜利,更是审美的转变。

声腔的变化来自于音乐构造的变化,本质是唱法的革新与戏曲的通俗化。在音乐构成方式上与曲牌体完全不同,戏曲音乐结构的不同,注定了唱词结构的不同。梆子腔的唱词多采用七字句、十字句,上下对称,诗赞体韵文格式。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吕公溥的十字调梆子腔剧本《弥勒笑》的《序言》提到“关内外优伶所唱梆子腔,歌者易谱,听者易解”[2]可见,在清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梆子腔剧本的浅显易懂。

三、皮黄腔主流地位的取得

昆弋的没落,有客观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当有更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皮黄腔出现时,表现文人雅士生活的曲词高雅的昆弋自然失去市场。

戏曲的传播有多种途径,在以自生自灭为主导的时代,商路是极为重要的传播途径。而商路在明清两代却有赖于水路,秦商到四川贩卖食盐,山陕商人沿汉水流域到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做生意,全国各地目前仍有上百座山陕会馆即是证据。商路的发达,带来了戏曲的传播和流动。

曾永义在《论说戏曲雅俗之推移》[3]中指出:中国戏曲史上有“花雅争衡”,或作“花雅之争”,这是一件大事。因为论时间在百年之上,论结果则使得剧坛盟主,由雄霸元明两代的词曲系曲牌体戏曲剧种,转为诗赞系板腔体戏曲剧种。

齐如山认为:土二黄进京形成京剧,来路有两条,一路由陕西经山西为客商带入,著名京剧须生“老三鼎甲”之首的张二奎,他所唱的“洪武正韵”“京腔大戏”非徽汉所传,而系此路;另一路由陕南先传入四川,又入云贵,再东传湖广,与由陕南顺汉水流域东传湖北的一支会合,进入长江流域,遂传至赣、闽、江、浙,徽班北上,传入京师。[4]

皮黄腔入京直接促成其取得剧坛主流地位,而魏长生的先导作用不可忽视,花雅之争为皮黄腔培养了观众基础,更在交流学习中改良了自身的化妆、服饰、剧目、表演等等,积极向昆腔、高腔学习,在不懈的努力中,逐渐取得了主流地位,成为二百年来第一大剧种。

参考文献:

[1]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中国曲学大辞典[M].600.

[3]曾永义.论说戏曲雅俗之推移(上)——从明嘉靖至清乾隆[J].戏剧研究,2008,7(2):1.

[4]齐如山.皮黄之来源及改造[J],中国戏剧源于西北[J].

作者简介:

王 淼(1986-),男,陕西西安人,成都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戏曲理论、批评,近代戏曲史;

王 玫(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研究方向:戏曲理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研究专项)“非遗视阈下的陕西秦腔老艺术家口述史”,项目编号:15JK2055。

推荐访问:声腔 浅析 戏曲 清代 演变

本文标题: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529/13980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