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中华山水掌故辞典》的文化定位与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2-05-29 19:42: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修订本)集掌故、名胜、诗词为一体,把辞书编纂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山水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其大胆创新是源于准确的文化定位。作者较好处理了视觉文化、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辞书界去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中华山水掌故辞典》;视觉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识码:A

《汉语大词典》主要撰稿人、安徽大学中文系徐成志教授曾用了八年时间编著出版《中华山水掌故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此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被《汉语大词典》主编、著名辞书专家罗竹风先生誉为“辞书园林中的一株奇葩”[1],程国赋[2]、孔闻昭[3]、陆望琪[4]等先生也纷纷撰文称誉。徐先生没有满足于既有的成绩,而是在退休后又用了三年时间进行打磨修订,对书中的文字、内容和单元设置进行了必要补充和更新。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了此书修订本,全书共收录山水掌故2 287条,介绍34个省市行政区相关名胜2 338处,摘引相关诗词2 078首。此书除了具有罗老赞誉的“内涵充实,阐释简要,考证翔实……”等特点之外,我以为它的文化定位更值得称道。

1弥补视觉文化的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定节假日制度的推出,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是“现代社会高度工业化、都市化的产物”,是挣脱韦伯所说的现代生活“铁笼”的一种方式[5],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视觉文化的兴起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也随着视觉文化而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中。山水名胜作为景观的物质形态,如同电影电视作品成为人们热衷的审美对象。可以说,旅游不仅仅释放了生活中的压力,而且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一种方式,像在平板电脑上读书、玩游戏一样,是一种新潮。

外出旅游,亲近山水景观,人们在休闲中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有不少人对山水等视觉景观的观赏感到意犹未尽,这是因为山水景观同其他视觉内容一样,虽然直观形象,但它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另外,也有人甚至感觉到许多景观是大同小异,没有个性。真正把山水景观作为审美对象,不仅对要对景观的形象本身进行审美,也需要细细品味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什么人们会产生意犹未尽或大同小异的感觉,就是因为对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如安徽的浮山,位于枞阳县城北30公里,三面环水,远望似浮,有了三十六岩和七十二洞的景观,但不少人看后难免有不过如此之感。如果我们能了解欧阳修与法远禅师在浮山会圣岩相会、法远禅师“因棋说法”等故事,再去看山看岩洞,已经不是单纯看山看岩洞了。此处的山水,也有别于其他处的山水。

游山玩水,多数人都注重看,达到感觉的愉悦,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但真正全方位陶冶我们的情操,还需要看与读的结合。所以,山水等视觉景观的观赏要与语言作品的阅读相结合。旅游出发前,或者在旅游途中,阅读《中华山水掌故辞典》,我们就能方便地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我以为,此辞典的编纂有此方面考虑。看滚滚长江,游客们会被其东流不复回的气势所叹服。如果我们手头有一本《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之类书籍,细读“广陵观涛”、“魏文帝兴叹”、“投鞭断流”、“中流击楫”、“李白换酒”、“望夫化石”、“吴女埋玉”等条目,我们就并不只有叹服的感觉,还会有对历史兴衰的沉思等等。

当然,也有人认为,通过阅读此辞典可以“坐游”或“卧游”祖国山河。若条件有限,“坐游”或“卧游”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但“坐游”或“卧游”看到的山水名胜,只是我们通过语言媒介想象或重构的景观,并非是现实中的景观。所以,把阅读此辞典和旅游结合起来,其效果可能会更好。换句话说,阅读文化与视觉文化的结合才会相得益彰。

2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文底蕴

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宝藏,其作用怎么高估都不过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毋庸置疑,山水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山水掌故辞典》荟萃了中华山水文化的精华,在条目结构上设计了“掌故、名胜、诗词三位一体”的模式。掌故内容主要以摘录文献原文为主,间或述引等方式,与名胜古迹介绍相互表里。选录的诗词部分,可以“借诗词以鉴赏山水风光之美,又可借山水名胜及有关掌故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6]。辞书涉及到历史、神话、宗教和文学等众多内容,使山水文化得到立体性呈现。山东大明湖的名胜有历下亭、南丰祠和稼轩祠等,与之相关的掌故就有“曾巩治水”和“稼轩除奸”等。曾巩为济南太守时,兴修水利,为引洪水入大清河而筑北水门,他的《齐州北水门记》有相关描述。后人为了纪念曾巩,曾建南丰祠。清人侯家璋作《拜曾南丰先生祠》,表达对曾巩的敬仰和哀思。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弃疾曾临危受命,在济南起兵抗金,勇闯金营擒获叛将。稼轩祠正厅抱柱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为郭沫若手书。曾巩和辛弃疾为国为民的故事,是一种正能量的形象体现。可以说,在北水门、稼轩祠观景怀古,吟咏佳句,在诗情画意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靠在学校课堂上播放课件讲解是替代不了的。

作者把辞书编纂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山水旅游事业结合起来,意义深远。正如本书编辑乔永所说:“跟着徐老游山川,读历史,赏诗词,了解我国悠久的地理、历史文化,越读越升腾出一种预感,徐老的这本书对我国山水文化建没和山水旅游事业,必定有着特殊贡献。”[7]我想,这不是编辑的偏爱之辞,而是具有远见的评价

3呼应大众文化的时代潮流

不可否认,今天是文化多元化时代。我们受到视觉文化的冲击,需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但也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影响。对于大众文化,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在约翰·丁和让-保罗·让·加布里耶看来,“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大多数美国人实践的或很容易接近的消遣和娱乐的日常形式,休闲与游戏活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8]虽然这是根据美国的实践情况得出的结论,但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界定还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大众文化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管人们对大众文化如何评论,但谁也无法否认大众文化是当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离不开大众文化。

《中华山水掌故辞典》的编撰是针对旅游市场的现状,对大众文化的一种呼应。旅游业是我国近些年来兴起的重要产业,大众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需要规范旅游市场外,大众更期待旅游的文化含量。此辞典的推出,可以说是反映了这种诉求。辞典的编纂,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还要考虑其他人的需求,正如罗老所说:“人们需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多层面的,图书相应要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要求;作为反映不同门类知识最集中的辞典,也必然是多样化的。”[1]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辞典的编纂和出版,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践,称之为“辞书园林中的一株奇葩”并非是虚言。

该辞书除了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辞书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名人趣事的收录,大大增强了辞书的吸引力和阅读的趣味性。为了更好地让大众接受,作者在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接受情况。正如有评论者指出,典籍资料的摘录引证可能不利于文化程度较低读者的检索和阅读[4]。鉴于此,作者作了一定的改变,在交代掌故来历出处的同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原文摘录、述引结合和转述为主的三种方式来处理掌故内容,很好地做到辞书的大众化要求。

《中华山水掌故辞典》的广受好评,除了辞书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他的不懈努力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徐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敢于创新,能够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值得辞书界去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中华山水掌故辞典》序言[M]//徐成志,编著.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

[2]程国赋.评《中华山水掌故辞典》[N].中华读书报,1997-08-20(07).

[3]孔闻韶.荟萃山水文化 引导高雅旅游——《中华山水掌故辞典》读后[N].安徽新闻出版报,1997-10-06(02).

[4]陆望琪.采山川灵秀铸辞书特色——《中华山水掌故辞典》评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9,(3):61-62.

[5]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96.

[6]徐成志.辞书行思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2:109.

[7]乔永.山水中的人文情怀——《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修订始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02(B03).

[8]周宪,编著.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7.

(收稿日期:20141012责任编辑:刘丽斌)

推荐访问:掌故 中华 辞典 山水 定位

本文标题:论《中华山水掌故辞典》的文化定位与创新实践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529/13983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中华山水掌故辞典》的文化定位与创新实践》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