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特色题解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综观今年18套高考试卷,你会发现上面又出现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好题目,细心揣摩这些试题,相信你我都会从中获得不少收获。
一、语言表达题
(一)正确使用词语
浙江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
【解析】该题考查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尽管该题型是浙江卷2008年高考熟语题的延续,但这种考查方式在今年的18套高考试卷中仍属独树一帜,试题中的熟语容量也比传统题型大许多。A.驴唇不对马嘴:比喻事物彼此不合,或答非所问。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两者意思不同,不能替换。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把话说得透彻清楚,毫不隐晦。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在该语境两者意思较为接近,可以替换。C.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没有把别人的长处学到手,反而不伦不类,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两者意思不同,不能替换。D.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高升,也比喻从条件差的地方换到条件好的地方。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两者意思不同,不能替换。
【答案】B
(二)辨析并修改病句
1.全国卷Ⅰ第18题: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长大后,跟小二黑②好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知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的办法。她⑥把小芹⑦娘怎样装神弄鬼的事从头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解析】这是一道专门从人称或人名使用情况角度设题的“定向”考查题,该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重点考查“表意不明”等病句类型。③处的“她”既可理解为“三仙姑”,也可理解为“小芹”,使句子产生歧义;⑤处的“她”应改为“三仙姑”,否则表意不明;⑥处的“她”应改为“小芹”,否则指代不明;⑦处的“小芹”应改为“她”,否则语意重复。
【答案】③改为“小芹”;⑤改为“三仙姑”;⑥改为“小芹”;⑦改为“她”。
2.全国卷Ⅱ第18题: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苏泽广①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他②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他③突然跳下椅子,合图④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他⑤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你⑥要是不回来,我⑦管这个家!”
【解析】该题可谓是一道全国卷Ⅰ第18题的“姊妹”题,同样是考查人称或人名的使用情况,重点考查“成分赘余”和“表意不明”等病句类型。①处的“苏泽广”显得成分赘余,删去后句意更为简洁;③处的“他”表意混乱,改为“合图”则指代更明确;因③处的“他”改为“合图”,④处的“合图”就显得多余了,应删去;⑤处的“他”指代不明。
【答案】①删去“苏泽广”;③改为“合图”;④删去或改为“他”;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
(三)选用句式
湖南卷第5题: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解析】之前高考的对联题大都是从仿用句式角度设题,即题目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考生拟写另一联;该题则从选用句式角度拟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给定的上联,从选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下联。要选出合乎要求的下联,考生必须根据对联的词性、结构、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去分析判断。首先可排除C项,因为“鲲鹏展翼”是主谓结构,而上联的“秋月芙蓉”是并列结构。然后可排除D项,因为“松竹”是并列结构,且为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上联的“芙蓉”是联绵词,只是一种事物。最后排除B项,因为“芙蓉”就是“荷花”,内容重复;且“夏日”既可理解为“夏天的太阳”,也可理解为“夏天”,倘若理解为“夏天”,“夏日荷花”则为偏正结构,和上联“秋月芙蓉”也不对应。相比而言,A项下联的结构、意境都与上联更为切合,两者配对,属对联中的工对。
【答案】A
(四)仿用句式
1.湖北卷第20题: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一道特殊的仿句题,主要“特”在例句和仿句都紧扣课文内容,可谓是一道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新颖题目。要写出合乎要求的答案,首先就要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玛蒂尔德和水生的思想性格,然后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拟写即可。
【答案】示例:(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2.山东卷第17题: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新颖别致的诗歌仿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以及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分析题干要求和诗歌前两节所隐含的答题信息,抓住该诗颇具特色的内容特点和结构特点:内容上前两节的“雪”、“太阳”、“水”、“种子”、“植物”五种事物都有很强的联系性,且运用了比喻(暗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为“我是……/我被……翻译成……。我是……/我把……翻译成……”。
【答案】示例一:我是植物/我被春天翻译成花朵。我是花朵/我把秋天翻译成果实。示例二:我是雨/我把大地翻译成新绿。我是新绿/我被春天翻译生机。
(五)变换句式
北京卷第21题: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按要求把三个短句变为一个长句。跟常见的此类题型略有不同的是,在题料相同的情况下,要求分别以两个不同的对象为主语变换句式。变换时要注意先确定句子的“框架结构”,如:以“《红楼梦》”为主语,可确定“框架句”为“《红楼梦》是……的长篇小说”,然后把其他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排序,用作“长篇小说”的定语;以“曹雪芹”为主语,可确定“框架句”为“曹雪芹是……的作者”,然后再合理安排“作者”的修饰成分。
【答案】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六)简明、连贯、得体
1.安徽卷第19题: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解析】该题侧重从连贯、得体角度考查对联相关知识,答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对联的相关知识来进行组句和确定上下联,如根据词性相对的特点,“千里绿”应对“万山金”;根据内容特点,“桃李满园”、“芝兰绕阶”用作“教师办公室对联”更为得体,而“翠柳迎春”、“黄牛耕地”则适合用于“新春对联”;根据上下联“仄起平收”的原则,可确定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2.重庆卷第18题: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
“水”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具有鲜明的“重庆符号”,凸显了自主命题省市的个性特色。考题结合本地风土人情,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运用能力,又检验了考生对本地人文、地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程度。这种设题有利于引导教学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给本地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答案】“水”的寓意: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山环水绕,所以称山城;四季水分充足,优势得天独厚。“火”的寓意:夏天似火炉,是“四大火炉”之一;重庆人爱吃火锅,脾气火爆,性格豪爽。
3.重庆卷第21题: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只填序号)
看到“好朋友”(1)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2)小朵。忘记了我们是(3)什么时候认识的了,可能大概(4)是一个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的日子吧。“物以类聚”(5)一语似乎是为我们两人(6)诞生的,因为(7)我们都是属于(8)排骨级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我更瘦——(9)我充其量算是一个肉排,因此(10),小朵别号“金箍棒”(11),大家都亲切地叫她——(12)棒妹儿。
①语段中(3)(4)(6)(7)(8)(10)处,必须删去的一处是不能删去的一处是。
②语段中(1)(5)(11)三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2)(9)(12)三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解析】该题为病句和标点综合考查题,着重考查六大病句类型中的成分赘余、表意不明的辨析情况和标点符号中的引号、破折号的使用情况。从标点符号考查角度来看,跟传统题型相比,该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更为深入细致的相关标点知识。第①题中,(4)处的“大概”必须删去,否则语意重复;(10)处的“因此”不能删去,否则造成表意混乱。第②题中,(11)处的引号表特殊意义,其他两处均表引用;(9)处的破折号表补充说明,后面的内容删去后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其作用相当于括号,而另两个破折号表提示下文,后面的内容不能删,否则会使句子表意不完整。
【答案】①(4);(10)。②(11);(9)。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题
1.北京卷第5题:某校文学刊物转载的一段评论中有四个注解,其中不正确的一个是()
矛盾在《子夜》等小说创作中所努力实现的创作模式,是西方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左拉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所成功地实践了的创作模式。
A.《子夜》: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
B.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编年史。
C.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以气势恢弘著称。
D.左拉: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巴黎圣母院》。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内容主要涉及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这种根据一段话中的作家、作品来设置相关选项的考查形式较为新颖,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识记文学常识。D项左拉的代表作是《鲁贡—玛卡尔家族》等,《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
【答案】D
2.天津卷第23题: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______,____,____ 。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_____《使至塞上》的诗句。
(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一道文学常识和仿句综合考查题,这种综合题型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极为罕见。当然,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题型如何变化,只要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答题时我们都可以成竹在胸,以不变应万变。值得一提的是第(3)题,除了句式要相仿,还要注意其中的隐性信息,即要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答案】(1)王维。(2)兰亭集序。(3)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丝,带露绽开。
3.福建卷第6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三国演义》)
B.吴荪甫雄心勃勃,总想扩大自己的事业。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往乡村。(《子夜》)
C.高老太爷的病一直不见好,高家便求助于神的帮助,拜菩萨、祭天之后,便是捉鬼。捉了高老太爷病房里的鬼,还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觉慧却紧闭房门,将巫师等人挡在了门外。(《家》)
D.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走。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但是,马斯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复活》)
E.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送给了一直为主人效忠的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欧也妮·葛朗台》)
【解析】从2007年开始,导读书尤其是导读名著成了福建高考语文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尤其体现在文学常识考查题中。该题延续了福建省2008年第9题文学常识考查题的题型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与掌握情况。A项中,“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和“就拔剑自杀了”表述有误。该情节是,“麋夫人受了重伤,赵云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不肯,此时追兵又至,夫人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而死”。E项中,“挑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衣服”和“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表述有误。老葛朗台送的应该是“旧怀表”,而且“二十多年了只送了这一件”。
【答案】A、E
4.福建卷第7题: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2)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解析】像2008年一样,在设计了一道客观题之后,福建卷的高考命题人似乎“意犹未尽”,接着又设计了一道叙述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主观题,如此设题在其他省市近年高考试卷中是很难见到的。第(1)题须依据《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作答,作答时必须抓住“原因和过程”这一重点来对相关故事情节作高度概括。第(2)题须依据《巴黎圣母院》第一卷第六节“摔破的瓦罐”作答,叙述重点是“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该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名著某些精彩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答案】(1)答案示例:儿媳秦可卿死后,贾珍想把丧事办得体面些,可偏偏此时妻子尤氏犯病,不能料理事务。这时,贾宝玉向他推荐了王熙凤。于是贾珍便向邢夫人和王夫人提出请求,王熙凤也表示愿意到宁国府协理丧事。(2)答案示例: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她,误入乞丐王国。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出于对甘果瓦的同情,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
三、古诗文阅读题
1.福建卷第8题: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009年开始,福建卷专门开设了“文化经典阅读”题栏目,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的掌握情况与理解程度,(之前每年的高考虽选取了《孟子》等经典著作上的内容作题料,但题目并未冠以“文化经典阅读”这一名称)这在众多高考试卷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第(1)题,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理解有误,“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该题重点考查了对选段中重点词语“仁”和“知”的理解。第(2)题,作答时要注意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首先指出“择友”与“择处”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
【答案】(1)C。(2)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重庆卷第12题: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特”在考题的选材。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卷,高考古诗鉴赏题都极少从课文中“移植”材料,今年重庆卷则有些“标新立异”,直接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中选用孔尚任的《哀江南》第四支曲子《折桂令·问秦淮》。这一引导考生关注教材的举措,可谓是今年高考的一大亮点。第(1)题从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角度设题,第(2)题从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角度设题。
【答案】(1)借代、反问。(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作者单位:赣南教育学院;江西省南康中学]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09年高考特色题解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