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看高校教育评价机制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2-06-01 08:12:01 |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高校教育评价标准数量化、单一化,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程序形式化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走向一种误区,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重构一种新的适合社会需求和适应就业需要的教育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一、学生评价多元化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标准多维度

多一把量度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仅以专业课成绩尤其以四、六级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要评价的量化标准。看似公正、准确,但是由于考试题目及内容的有限性,评价结果常常带有偶然性,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正收获和达到的真实水平,因而常常起不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而且,在这样的评价环境下,只有少数所谓的“优秀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评价不但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还会使他们走向片面追求“分数”的误区。而事实表明,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新的评价机制应以质的评价为基础,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倡导差异性评价。以身心的和谐发展、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为基点,着重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与其特点相符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使评价由单纯关注分数转向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发展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尤其关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上对学生的评价多由学校或者教师单方面主持进行。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这样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这种评价取向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客体化、简单化了,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排斥和对立心理,不利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接受,也不利于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学生评价应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还是评价的主体。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同伴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各评价主体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探讨与协商,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定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自我反思评价能够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精神,这将发挥着比他人评价更直接、更及时、更有效的评价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

二、教师评价系统化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开展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主要是对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努力的全面诊断与检查帮助学校诊断在教学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判断教学工作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教学评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行为,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一是强调以促进教学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学校内部评价不应以“控制”为价值取向,而应以“问题解决”为价值取向。学校内部评价服务对象是学校自身,其目的是谋求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评价所收集的信息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在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上,要改变以往追求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为目的的管理主义评价方式,而转为以促进教学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方式。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所言,好的教育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发现现实世界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挑战,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一种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应仅局限于“是否备课充分,知识容量足够大”等知识层面上,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相应地,教学评价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作出评价。具体到评价目标上就是注重教师的教学是否能激励学生的动机和情感、注重学生认知、情意的发展。

二是注重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也就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评价要为教师创设反思的情境,提供给教师反思的机会,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与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具体讲,反思评价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按照开展反思的时间,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可有回顾性的“实践后反思”,有过程性的“实践中的反思”,还有突出经验教训对新的实践过程指导的具有前瞻性特征的“实践前反思”。高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引导教师恰当运用各种反思类型,并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利用自查量表、教学日记、周期性的工作总结和自我分析表等作为教师自我反思评价的方式和工具。总之,自我反思评价过程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及相应的意见和观点,根据自我反思评价结果改进和完善教学,有利于收集到准确的评价信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是建立多个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不仅领导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发展性教学评价也强调让同行、学生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学工作。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能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由于在教学目标、对象、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同行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价教师可从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使这种评价不流于表面形式,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是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体验和判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能提供相对全面、真实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在某些方面可能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以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主体参与的评价,均是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教学评价不再是判断教师是否合格或达标的终结性评价,而是一种帮助教师发现与分析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学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保证评价信息的畅通,把评价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否则,搞了一通评价,教师对结果一无所知,则评价将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只能事倍功半。

2.对教师教学管理的评价

一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现着一种生命教育质量,并非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高等教育是要学生真正理解“人何以为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合格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教育都应列入评价范围。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注重“人格评价”。另外,教学管理不能过分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规则”,通过管理使学生成为守纪律、“有思想、会创新”的人才是更重要的。

二是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要以细致、高效为标准。青年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勇于探索,但同时又善变、目光不够长远、行为盲目的特征,所以对他们的管理要细致,能够发现他们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向健康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另外做青年学生工作要高效率,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榜样,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学生管理评价还要看是否有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虚拟空间的盛行让大学生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场所,也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事件屡次见于报端;日益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使交通工具成为公路杀手;随着法治社会的健全和人们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在要求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也走在了社会的前列,学生罢餐、拒交学费甚至与学校对簿公堂的事情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也波及到了象牙塔中,毕业生拒还贷款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等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保险、索赔等问题需要学生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果断的处事能力。

三、课程评价社会化

课程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评价偏重于学术性,远离市场,过分重视课程的学术性需要而忽视当前社会对于实用人才的需求的现象,我们认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评价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评价对象社会化

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多开设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工具性、技术性的课程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开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一定及时搜集行业需求信息,尤其是各行各业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的专业技术要求,适时地增设专业或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要求。

2.评价主体社会化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准确了解学校发展的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措施。”用人单位、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相关专家、学生个人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综合表现的跟踪调查,教育管理部门对几届学生在校表现与工作后表现的数据汇总,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心的专业就业率统计,相关专家的权威分析,对学生个人及家长对就业情况的访谈综合评价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3.评价目的社会化

评价的目的要以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跟上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技术升级速度为标准,以适时、及时的变更课程或专业设置,以便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当然,我们强调课程评价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对基础学科和课程的学术性漠然置之,毕竟,高等学校是“培养方法、能力的”,是要“促进学术发展的”而并不是职训场所,所以在强调课程社会化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课程的学术性,二者要协调发展,保持平衡,否则,社会的长远发展将缺乏应有的基础研究力量,最终导致学术发展的停滞,课程评价的社会化也将失去意义。

教育目标已随时代发展有了变化,那么学生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必然随时代而发展,这种新的评价机制是以适应社会为依据、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一个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健全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以此为基础,才能对高校教育工作做公正、合理的评价。

推荐访问: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 重构 机制 评价

本文标题: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看高校教育评价机制的重构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01/14058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看高校教育评价机制的重构》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