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国职业院校管理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6-01 08:54:01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4m5m5<{]F]�M89Mx]4M7v]ixky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要求3个月,申请入学者需要自己寻找企业实习,并且要有带班师傅的鉴定;二是学历要求,即必须是文理高中或高级专业学校毕业,或是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毕业生,通过补习文理高中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技术大学是学术型大学的一种,与其他综合大学一样,学生毕业最终可授予硕士以上学位。所不同的是,技术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以技术类专业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教育类专业,并非涉及整个专业领域;在课程门类与内容设置上除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更多偏重于应用学科,专业分类较细,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学生只需八个学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获得应用技术学院硕士学位,应用技术学院绝大多数专业都以硕士考试毕业。

由上图可见,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技术(职业)学院、专科高等学校、技术大学三种职业院校为高端平台,自上而下形成三条不同路径的职业教育主干,三条主干不同层级之间可以贯通,学生在不同时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也可以调整想要上的学校,这样既可以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又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并使他们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相应的岗位。在这个系统中,每种职业院校是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共同为学生的终生职业教育提供保障。这是一个基于系统论原理构建设计的开放的、自组织的、关联的、具有等级结构性的有机整体,它遵循了系统、要素、环境三者间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无论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还是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三条主干路径之间,都显示出“融通性”。

二、德国职业院校管理的主要特点

对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维恩斯蒂芬应用科技大学、柏林马库斯-陶特等职业院校的考察发现,德国职业院校在管理方面拥有许多先进而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职业院校结构精简,职能完备

德国的职业院校结构精简、职能完善,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小行政”“大学校”。职业院校的校长都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产生,主要负责学校的筹资和学术;每个职业学校一般只设一个公务员编制的、没有任期限制的副校长,负责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职业院校的各项具体工作则由各院系负责落实。学校设有若干秘书,分别承担某方面的工作,如行政保卫、财务管理、学生服务、对外合作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行政部门。学校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精简,主要是教授、聘用教师和实训工程师,行政人员相对较少。比如,有几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均2000人左右,而学校教职员却不足100人,大多数教师在学校2/3的时间用于教学,另外1/3的时间用于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其他事务性的工作。学校的后勤服务全部采取外包方式解决,学生住宿等事务由学生自行解决。但从整体上看,学校的行政、教学、后勤等,各项职能完备,人员定位,并各司其职。

(二)教师权力备受尊重,教师资质要求很高

在德国,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所有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可以终身任职;教师经济待遇无论是与欧洲其他国家同行相比,还是与德国国内其他职业岗位相比,相对居高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在职业院校中,教师可以独立行使教学管理和教学职权,政府无权干涉教师的授课自由和公开发表言论的自由,学校无权解聘教授,校长只能对教授的考试出题提出建议,约束教授的只有学生评价。而“高待遇”背后,国家对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比如申请职业学校教师资格,首先必须接受5年职业教育师范的学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见习教师资格;然后接受2年实习并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一般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两年半的教师职业培训,才可以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无论哪一类职业院校,其教师资格的取得都绝非易事。职业院校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每个教师要求可以胜任两个学科的教学工作,每周需要担任24~28课时,其工作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技术大学全部实行教授讲座制,不设置教授以外的教师职称,对教授实施分级管理,教授聘任条件要求是博士学位且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校外相关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企业工作3年,应聘大学教授需要经过严格复杂的选拔任用程序,最后由州教育部统一任命;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更是基本要求,工作中协作互助,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

(三)以顾客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质量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个体系,内部评价则是外部评价的补充和延伸,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沟通。内外部评价的理念基本上是以顾客为中心,特别注重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那些能够支持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并顺利地进入某一职业或行业的内容都是评估职业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标准。注重对学校特色等定性内容的评价,比如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学校使命、学校定位与优势,而并非拿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学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评价主体有学校督导、学校领导、教师及非教学人员、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培训企业代表,学生评价对于教授、教师考评及校长选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注重对“教与学”的过程评价,教师是否运用了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专业教学法作为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注重对职业教育结果的评价,学校设置了“工作绩效”评价标准,并以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和学生能力水平作为学校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注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中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分类问卷,在涉及不同群体参与评价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现场巡查法等多种方法采集数据,为增强评价的客观性,所有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必须由两个评价团员共同执行、分析和评价。

(四)“职业性”特色浓厚,环境设计精细入微

德国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特色非常浓厚。在教学楼走廊上、橱窗中,到处摆设着专业相关设备的实物截面或解剖图、构造原理图;许多张贴画都是体现普通劳动者愉快工作的场景,处处彰显着劳动的光荣,对技能的崇拜和职业的热爱。德国职业院校校园的环境设计更是精细入微,令人称道。比如,走廊扶手设计成向外倾斜,倍增手扶时的舒适感;实训室设置专门冲洗眼睛的水管,以防止学生眼睛受污染后受伤;教师上课的黑板上,都设置一条暗暗的虚线,方便教师板书和画图;在公开查询或显示的课程安排中,调整时间的课程用红色标出,以便引起学生注意;等等。

(五)资源节约型的管理理念

资源节约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懂得用“钱”的方法,德国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资源,当用则用,把资源利用得十分恰当。对于学校或企业而言,职业培训既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励员工、提高员工贡献率最经济的方法,教师、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接受各种职业培训,培训费用耗资巨大,但只要争取到政府支持,就可以由州政府承担,无论是接受培训还是提供培训的职业院校,都可以从政府得到各种各样的补贴和资助。在日常管理中,德国职业院校也处处厉行节约,当省就省。比如,学校工作人员到机场接机一般是临时租用出租车,一定距离内的对外接待一般都是步行,接待用餐也一律在学生食堂,正式宴请也是每人一份简餐,实训室里的计算机和打印机,尽管配制样式落后,但只要能正常运转就不会淘汰。

三、德国职业院校管理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的启示

根据Guest和King研究提出的管理实践的“类质同构”观点:对于管理者来说,最理想的证据是已经在同行业其他组织中得到验证的证据……因此,管理者总是向同类组织中的同类人员寻求创见。从比较借鉴的视角,德国职业院校管理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有一定启示。

(一)建立高职院校与应用大学间的衔接通道

与德国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结构功能上的缺陷。我们相信,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会形成两个层次、三种类型的格局,比如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大学,但短期内建立如德国一样横向融通、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有许多障碍。中高职衔接为中职与高职之间搭建了宝贵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依然是“泾渭分明”,这种情形极大限制了不同能力的学生自由选择教育与职业的可能性。按照系统论及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要使学生在不同时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建立高职院校与应用大学间的衔接通道才是关键,唯有纵向路径贯通了,才可能顺利推进普教与职教体系间的横向沟通。因此,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应用本科与一批办学实力雄厚的高职院校中间遴选产生“应用技术大学”,以此为框架,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的本科学历、学位教育及专业硕士教育。

(二)精减机构,构建新型学校组织

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再造过程中,既要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索,又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实现情况对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以便建立起真正具有校企合作功能的组织结构。借鉴德国“小行政”“大教学”的经验,可以建立企业、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校董事会,营造并运行民主管理机制,将管理权限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和对市场需求主动敏感的反应能力。同时,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改革传统管理体制,适当精减机构;挑选精兵强将,减少管理层级,适当增加中层管理的管理幅度;对不必要的机构,分别采取合并、整合或服务外包;实施招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权力下移,充分发展二级院系的自主性。

(三)行政与学术相对独立,强化教师的专业化管理

高职院校本质上属于学术组织,过多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学术组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养成行政组织人浮于事的习惯,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效率低下。借鉴德国职业院校教师管理的策略,建议在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教联盟理事会,规定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职权范围和决策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等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建立由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建立由行业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形成校企合作决策机制;扩大教授、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非领导职务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权限。与此同时,强化职业院校教师评价的类别特色,把企业实践经历纳入职业院校教师准入标准,细化教师职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资格要求,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管理。

(四)建立内外沟通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兼具导向、鉴定、激励、教育等多项功能,因此,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的主体及主体评价权重将直接影响评价导向的正确性和评价结果的公平性。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以企业、行业、政府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外部评价组织,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的主导作用;其次,建立包括企业代表、政府官员、学校督导、学校领导、教师及非教学人员、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为结构的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再次,按照职业教育评价的专业要求,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内外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最后,针对职业教育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建立督导、同行、学生、企业的评价标准及指标权重,并由学校组织专家论证。

(五)建立产业文化育人联盟

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通过熏陶、嵌入、渗透等方式把科技与文化、认知与情感、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培养既有职业知识技能又有符合当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学校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职业院校共同组成的产业文化育人工作交流平台,探索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推广院校产业文化育人的优秀成果,创新院校产业文化育人机制;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度,明确产业文化育人的目标和任务;重点推进和发挥产业文化育人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优秀企业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传承、推进和传播先进企业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养成训练。

(六)建立资源节约型学校

资源节约对高职院校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德国的经验,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路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资源相关管理办法,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资源管理体制、责任及各类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重视节能节约资源新技术的运用,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技术资源;以科学手段高效利用实验室、实训室、食堂、素质拓展基地等场所,充分发挥公共设施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通过普及《环境资源保护法》、座谈讨论、倡议书等形式,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习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倡导从身边做起,勤俭办事,厉行节约。

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人的能力与素质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效率提升的先决条件是管理人员具备从事教育管理的能力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建议高职院校结合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要,以境内境外交流学习为途径,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着力加强管理者的能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曹素璋.循证管理——西方管理科学化新思潮[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1).

[2]郇公弟.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EB/OL].http:///misc/2008-10/14/content_14635898_1.htm,2008-10-14.

[3]王玄培,王梅王,英利.德国职业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及其对我国职教评价体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32).

推荐访问:德国 管理创新 启示 职业院校 我国

本文标题:德国职业院校管理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01/14059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德国职业院校管理及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启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