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2-06-02 17:18:0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天津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基础奠定时期、初步发展时期、低落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和快速发展时期。这样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天津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天津的职业教育体系、办学主体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园区的建立都体现了其现代化特征与天津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津;职业教育;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78-03

天津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直处于引领地位,也是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现代化理论分析现代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为天津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天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职业教育基础奠定时期(1840~

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全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天津的职业教育也随之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天津职业教育获得在全国的领先与示范地位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天津创办一系列企业时,把培养适应推行洋务运动需要的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创办了包括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在内的洋务学堂,这些洋务学堂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为天津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维新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数量及对西式学堂学习和借鉴程度进一步发展,一些体现维新思想的新式学校相继创办,在天津出现了7所专业学堂,如严复在天津创办的俄文馆、盛宣怀在北洋大学内设立的芦汉铁路学堂等。“新政”时期,清政府对教育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实业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体系,袁世凯把天津作为他推行“新政”的基地,并把培养新政人才作为他推行新政的基础,在职业教育方面创办了各种专门学堂,包括各种军事学堂、巡警学堂、政法学堂、实业学堂,时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为天津实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国时期,天津的职业教育发展根据民国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对北洋医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校、北洋政法学校、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都进行了调整,特别是1928年天津被定为特别市后,职业教育的办学数量明显增加,门类有所增多,形成了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私立职业学校以及普通学校中设有职业科的职教系统,为天津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职业教育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6年) 1949~1956年是中共对天津教育的接管、改造和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设时期。1949年,天津市成立的“生产教养院”是当时全国解放后较早的产学合作组织。解放后,天津市接管和改造了原有的职业学校,将其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同时,还面向工农建立了技工学校、业余学校,并以在工厂内实行学徒制等形式对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在改造的同时,天津市还建立了一批新型中等专业学校,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此时,天津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初步成型。1956~1966年期间,初步发展的天津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折。当时社会上浮夸之风盛行,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刘少奇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并来天津调研考察,天津由此成为半工半读学校的试验地和示范地。1958年5月27日,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诞生,到1958年底,天津已有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学校89所,学员两万多人,其毕业生对天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表面繁荣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随着1961年“高校六十条”的颁布,天津的职业教育又经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过程,到“文革”开始前后,天津已经形成了具备中等与高等、公立与私立、工科与文科以及师范学校的基本完整的半工半读教育体系,构成了天津市“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格局。

职业教育低落时期(1966~1976年) 天津的教育系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落。“文革”前期,大量职业学校被迫停办,半工半读学校被取消,全日制中专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少数学校勉强维持了下来。据统计,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仅占高中阶段学生的1.16%。全市各级各类业余学校也被迫停课,职工高等学校除河北区之外均被撤销,学校被占为他用,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损失殆尽。1971年7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纠正“文革”之“左”的调整使得天津教育获得了短暂转机。职业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在波动中稳步提高。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新学校,如1973年创办了天津第一炼钢厂技工学校,1974年创办了天津三建公司技工学校,同时也开始在工厂内部举办培训班培训工人。职业学校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天津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并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其发展仍处于低落的徘徊期。

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时期(1976~199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直接促进了天津教育的发展,使天津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恢复与稳步发展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全会之前没有立即复苏,但在全会之后就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态势,提前实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所规定的近期目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天津高职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行业企业、成人高校、高自考、中职学校办高职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为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原国家劳动部于1979年在天津建立了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经过几次更名和不断发展,现在的名称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前后,天津大量合资、外资和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都是直接从社会招工,政府办的学校“免费”提供职业教育人才。1999年,天津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改变了这一现状。天津市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提出了“两不变、一不减、一加强”的原则,即各个学校继续依托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由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的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学校类型、经费来源渠道等各方面的多样化,建立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此举将天津的职业教育推向了又一个高潮,形成了多元办学主体的职教模式,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职教人才的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非常迅速,职业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999年,教育部下放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审批权,高职教育获得了发展契机,在硕士培养阶段,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南开大学高教所和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建立了硕士点;在博士培养阶段,天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设立的“职业教育学”博士点是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学博士点。2006年,每万人中高职在校生人数天津为139人,居全国第一。天津市还积极推进了高标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构建起由高水平建设的示范校、高标准建设的骨干校和标准化建设的规范校组成的具有天津特色的职教体系。天津职业教育的各项成就体现了天津职业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作为国家首个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天津的职业教育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中西部合作办学开展、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及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试验园区的建立更加明确了天津职业教育改革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行先试”功能,凸显了其创造职教新经验的作用。试验区的建立表示国家政策有适度的倾斜,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各种制度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更多的保障。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大制度设计,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天津市建立了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曾多次组织本市范围内的职业技能比赛和自2008年开始的历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而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落户天津。这既是对天津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又是一种评价、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项工作对于天津市甚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表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支持。2008年8月13日,天津市长黄兴国在天津职业教育新区规划会议上指出,建设天津职业教育新区,是建设全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滨海新区人才素质、扩大人力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海河教育园区的建立为集团化职业教育这一发展模式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条件,并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永久赛场,也为工学结合、多元主体办学、顶岗实习等职教改革措施的实验提供了平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海河教育园将成为天津市高标准职业教育的窗口。

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自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以来,在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教育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不断实现与增长的过程,有的认为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还有的认为应从教育的相关组成要素理解教育现代化。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应从教育的相关组成要素分析其在不断变化中呈现的新的特点和性质即教育的现代性,然后判断这些特点和性质是否属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笔者拟以此为逻辑思路,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行分析。

教育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功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现代化进程是一种进步的过程,社会和个人在此进程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衡量其现代化表现的时候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首先,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生活和社会组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类型在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其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品格和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人从传统走向现代,职业教育是否能提高人的职业能力、内化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准。

出于以上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解,对天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可做如下分析。

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 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表现在教育层次由低到高不断完善、教育形式不断增加以及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衔接。伴随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不断增长,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天津的职业教育从培养军用工业人才到培养民生工业人才,从培养普通技工到培养高级工程人才,从接受全日制学生到培训在职员工,其层次、类型与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在不断调整,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促进了天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对个体需求进行关注,使其能更好地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并享有完满的生活。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特点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条件,为个体获得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依托,保障了人们不同教育目的的实现。同时,天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如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报考大专,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发展渠道,实现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天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的沟通,如天津对“三校生”进一步实行对口招生,即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扩大了教育主体的范围,使得学生希望能够提升自身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目标得以实现,既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社会输送了不同层次的人才。

办学主体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后,职业教育基本是由政府投入,企事业单位免费接受职业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校企分离、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稳步发展时期的上世纪90年代,许多地方将以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的地方职业教育改为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天津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保持行业企业办学地位不变的决定。天津在政府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教育部门统筹管理的双主体模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使其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国有民办和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教育股份制办学体制、集团办学体制等几种形式并存的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多元化办学主体成为天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表现之一,这一办学形式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多元化办学主体从体制上为培养优秀的职教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科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融入职业教育,调动了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地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是天津职业教育的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其现代化特征不断凸显。从20世纪初周学熙实施工学并举,到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在天津兴起,再到21世纪初天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确立,天津形成了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瞄准培养目标的高素质,增强培养过程的灵活性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契合岗位需求,也可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人才,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就业岗位对就业人员全面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工学结合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需要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关键能力并得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不仅仅是获得操作技能。所以,学生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合理分配知识学习和实践实习的时间,以符合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工学结合”的现代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在不断深化。

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园区的现代化 2005年8月,天津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2007年,试验区建设正式全面推进,2008年,天津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启动。这两项工程对于天津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其先进的改革与建设经验可以为他人所借鉴,同时,其培养的人才可以直接为天津的经济发展服务。建立专门集中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区为集团化职业教育的聚集区试验提供了有力的客观条件,也为国内交流、国际交流提供了平台。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园区将成为天津市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窗口。

总之,天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源于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内部各因素之间的不断协调,包括职教体系、办学主体、教学方式、教师培养、政府支撑等方面。也只有各方面要素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化特征的不断凸显才造就了今天的天津职业教育。天津的职业教育从历史走来,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标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天津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天津的职业教育将继续探索现代化之路,并将不断沿着现代化的轨迹与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A].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

[2]王惠来,张广君.天津教育六百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08-309.

[3]黄立志.新中国天津市职业教育史[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8):92-96.

[4]于洪文,刘淑敏,刘娜.体制创新与天津职业教育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34):30-32.

[5]任凯,秦虹,陈应征,张超.传承鼎新的天津职业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5):11-16.

[6]冯增俊.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育研究,1999(3):12-19.

[7]史重庆.转型期职业教育现代化释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2(4):52-54.

[8]李霞.天津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历史演变[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54-56.

作者简介:

赵倩(1987—),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职业教育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推荐访问:探析 天津 职业教育 现代化 发展

本文标题: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探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02/14121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化探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