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鲁迅地理

发布时间:2022-06-15 15:00:03 | 来源:网友投稿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史论》(1940年)

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

——毛泽东(1966年)

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泽东(1971年)

绍兴

鲁迅小时候的绍兴,除了官僚、工匠、市民,有名的师爷外,只有无数农民、渔人、乞丐混杂。在这个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叠合的中间地带,鲁迅有机会从小接受相当完好的教育。

他对故乡怀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他的作品一方面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故乡的山水,习俗,戏曲文化等等,几乎成了他一生中仅有的诗意;另一面又对它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

绍兴,在后来他的许多作品中取名“S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以1881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许多年后,鲁迅在他的自传里写下了这第一句话。

1881年9月25日,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欢天喜地迎接这个家族长孙诞生。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鲁迅很幸运,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学而优则仕,似乎是可以预见的人生坦途。

在鲁迅的记忆里,周家新台门后园是一个大自然的乐园,几代中国人至今仍然可以通过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感受到鲁迅童年的欢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孚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的雄心,期冀在门上悬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匾额,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随本家亲戚学识字,后来又被送到三味书屋去读经书。绍兴有名的三味书屋与周家大院隔河相望,老师寿镜吾质朴博学,为人方正,三味书屋是那个年代绍兴最开明的私塾,鲁迅和他的兄弟们在那里度过了最初的读书生涯。《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指导下读了一遍。

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鲁迅的求知欲,看杂书成了他儿时的习惯,从《山海经》一类画着奇形怪状人物的传说,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抄杂书,描绘画,把绣像本的《荡寇志》里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

鲁迅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鲁迅18岁前一直住在这里,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回故乡任教也居于此。

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深宅大院,是清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后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主要部分幸得保存。

鲁迅故居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舍多达百间。进门有小天井和厅堂,厅堂北面隔天井是5间楼房,鲁迅诞生于西梢间楼下。楼上东面一间是鲁迅与朱安的新房。楼下有鲁迅母亲鲁瑞及祖母蒋氏的房间。再往北是灶间,鲁迅在此认识章运水(即闰土)。

百草园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是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的自然景色,曾引起他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

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国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至今仍留存如故。

绍兴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坐落在绍兴市城南的都昌坊口,现名鲁迅中路。院内种植鲁迅生前喜爱的和作品中提及的花木,其中枣树和丁香是1976年从北京鲁迅故居后园分迁过来的。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抱对。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腊梅树已种有一百多年。

故园别恋

除了众多诗书经传,还有同样紧连着乡土中国固有文化血脉的民俗民风。浙东一直是民间鬼神信仰兴盛之所,各类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丰富多采,构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气氛。家族,祭祀,仪式,服装,称谓,婚俗,葬俗,钱币,求神拜佛等,是他幼年和少年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氛围不仅慰籍他的内心,更成为孕育他作品民族风格的源泉,这是他的作品赢得人民喜闻乐见的重要原因,鲁迅由此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学第一人。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很少直接抒情的鲁迅表现出温情的一面,鲁迅对故乡民间世界的依恋也颇类似于此。

后来去北京,他对乡邦文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整理辑录了诸如《会稽郡故书杂集》、《谢沈后汉书》、《嵇康集》等与故乡相关的书,1926年,到达厦门大学后,鲁迅开始集中《朝花夕拾》的写作,书中充满了对故乡民间文化的依恋之情:1936年,在他去世的前夕,他连续写作了《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等与民间记忆相关联的散文。在其生命的三个低潮期,鲁迅的目光总是投向故乡的民间世界。

独特的民间文化氛囤慰籍他的内心,但同时,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在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上投上怀疑的目光,一

推荐访问:鲁迅 地理

上一篇:密藏宗风广仁寺
下一篇:贵妃观音
本文标题:鲁迅地理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15/14582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鲁迅地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