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理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06-22 14: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注重责任意识、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并使公民意识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将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关键词】 中学生;地理教学;公民意识;培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自我认识,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生态意识、法制意识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公民意识的要求愈来愈高,一方面,公民意识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公民意识的淡漠和缺乏也阻碍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一、责任意识的培养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作用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其具体的方法是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学生比较关心的事物进行比较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比如,用家乡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相对落后地区与相对发达地区进行比较,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同时,激发了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通过事例分析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向学生讲解国际上的几件重大公害事件以及每年因受环境污染等相关事件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或通过对学生个人行为中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分析。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学生明白自己日常行为中一些行为为什么不符合环保要求及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生态意识的培养

生态意识是从生命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需求,把人对自然的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的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的盲目倾向,是现代环境意识的主导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而我国生态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严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齐全;城乡分治使城市与农村间存在严重不公平现象;长期以来,由于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不合理等。针对以上种种原因,我采取以下途径来激发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首先,让学生走访当地农民,了解其化肥、农药的使用、处理方法以淡水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情况。

其次,指导学生走访当地相关部门,了解最近五年来,本地区因基础实施的建设而造成的森林、植被的破坏情况。

再次,组织学生走访当地环保部门,了解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基础实施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最后,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必须倡导和践行生态消费。生态消费是指符合生态伦理的科学的消费方式,它不仅能陶冶情操。传承先进文化,而且通过A4门合理、有目的的消费对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社会上不文明和非生态的消费观念,应从思想教育入手,使人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要从环境理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使人们明确奢侈性、浪费性观念的危害性,帮助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中解脱出来,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自觉树立人与自然界生态协调、同整个人类生存空间和谐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必须注重生态消费精神的积淀培养,以培养和造就素质高、有涵养、能力强的理性消费公民为目标,优化消费环境,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于生态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消费法规与制度政策,加强消费的监督能力,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对消费过程、消费效能的监督作用,提高公民消费方式的文明水准与生态度。

通过以上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生态保护,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向农民宣传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因为,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由于农村经济粗放增长,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以及政府监管不力等主观原因是造成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村生态问题,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尤其是农民的生态意识是重要的一环。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其责任主要在广大的小学教师身上。只要小学教师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他们就会去宣传并感化身边所有的人。

三、法制意识的培养

法制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等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的法制意识个不相同。法制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人们依凭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经过“四五普法”,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法制宣传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知识轻素养。在普法活动中更多注重的是公民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了法律理念的植入、法律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法律权威、司法权威的树立。二是重说教轻实践。我们的法制宣传基本上停留在对法律的口头宣讲上,缺乏良好的法治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信息资源,指导学生上网查询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来加以巩固。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具有权利和义务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要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地理这门课程充当着重要的作用,而地理教师应该充当先行者。首先,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在思想上确立学校教育是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观念。其次,强化学校的“公民文化”建设,使学校公民意识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从物质、制度和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民意识宣传;二是要研究当代学生公民意识取向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性;三是建立学生言论表达的正常渠道,做到有说者。也有听者,让说者与听者互动,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公民形象,真正懂得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光荣;四是通过写学习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创造一种“自律”与“慎独”的机制,将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推荐访问:中学生 公民 意识 培养 地理教学

本文标题:地理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22/14832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地理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