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

发布时间:2022-06-30 19:24: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重点论述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丝绸之路最早是丝绸贸易,随着不断的交流发展,除丝绸商贸之外,文化的交流逐步扩大,并且对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以及乐器的对外交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艺术家们根据本民族的音韵、欣赏习惯和演奏的需要,经过对形制的不断改造、得到很大发展,逐渐的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制造的民乐。这些乐器以戏曲的形式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史册章,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和骄傲。

关键词:戏曲艺术;丝绸之路;传播;乐器;戏曲创作;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曾说:“这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也是对丝绸之路的最好诠释。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汉唐以后,随着丝绸贸易、文化、艺术、农业、手工制作等的不断交流、发展,这条路走的人越来越多了,就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北方丝绸之路。当然除北方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三星堆、金沙文化为代表的西南丝绸之路等。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交往,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唐宋的中兴和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由丝绸之路的交流、发展所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借鉴,已经深深地扎根、并形成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经丝绸之路传播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

丝绸之路最早的初衷是丝绸贸易,但是,随着不断的交流、发展,除丝绸、商贸之外,文化的交流逐步扩大,在宗教意识、哲学观念、音乐(音韵、唱法)、舞蹈、杂技、语言等多方面的交流中,乐器的交流十分显著,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西域乐器,后来成为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很多,影响最大、对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触动最深,与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学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被称作“民乐之王”的琵琶。琵琶是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的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当时的琵琶叫“胡琵琶”,是曲项琵琶,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在后来的发展中形制趋于统一,成为今天的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胡琵琶”北朝时开始盛行,约于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关于琵琶由西域传入中原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后来正式称为“琵琶”。这说明琵琶是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在当时的九部、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隋唐时期歌舞、百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在甘肃敦煌的壁画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刻中,仍然能见到琵琶在当时乐队中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到了唐代,琵琶发展出现了黄金期,社会上层人士和民间百姓,对琵琶的喜爱达到了高峰,成为当时的流行乐器,出现了许多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著名士人白居易、苏轼、元稹、晏几道、顾况、傅玄等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咏頌琵琶的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

宋元时期,戏曲形成,琵琶一度在元明清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戏曲的伴奏乐器中失去了地位(在宫廷雅乐中还有地位)。元杂剧的演出,主要伴奏乐器发生变化,由唐的琵琶到宋的筚篥(bi li,均为四声)再到元杂剧的笛,这一变化(元杂剧的伴奏乐器用笛、板、鼓。)是与杂剧曲调必须适应单独演唱者的嗓音条件等原因有关。但是,在民间和一些其他乐舞的演奏中琵琶的传统没有中断。近代中叶以来,琵琶渐次复兴,在制作,演奏技法上再次提高,使琵琶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琵琶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再次兴盛。可见,琵琶始终在中国乐器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琵琶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上镌刻着深深地印迹,与琵琶有关的词语,除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名句外,还有指妇女改嫁的“琵琶别抱”、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的“琵琶旧语”、以及生活中与琵琶有关的“琵琶虫”、“琵琶骨”、“琵琶扣”、“琵琶襟”等等。琵琶本身的形制和演奏技巧丰富多样,不仅形成了六大类型,还有众多的流派,如: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王派等等;创作演出了以《塞上曲》、《夕阳箫鼓》、《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海青拿天鹅》、《彝族舞曲》十大名曲为代表的一大批琵琶曲。国内外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大,琵琶早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乐器。

除琵琶外,扬琴,也称“洋琴”,也是古代波斯、阿拉伯等中东国家流行的一种弦击乐器,叫 “萨泰里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进一步活跃,中国与西亚、东亚及西域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明代,萨泰里琴由波斯传入我国。具体传入有两种说法,一说: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早年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后来逐渐传播到国内各地。另一说认为:扬琴是阿拉伯人的乐器,经陆路传入新疆,由维吾尔族人继承进而传至内地,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艺人们不断改造,萨泰里琴逐渐成为现在的扬琴。总之,不管哪种说法,“扬琴”源自西域是可以肯定的。扬琴与琵琶一样,都已经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成员。如今,扬琴已经流传到大洋洲、欧洲、美洲,成为具有国际性的乐器。

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还有羯鼓。羯鼓南北朝时传入,据唐代南卓《羯鼓录》记载:羯鼓“如漆捅,山桑木为之,下以小牙床承之。击用两杖,杖用黄檀、狗骨、花椒等木……”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羯鼓非常兴盛,下至百姓,上至皇上,深爱此乐器。据说,梨园领袖唐玄宗十分擅长羯鼓,作有鼓曲《秋风高》,并留下了羯鼓佳话。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他会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经常与唐玄宗切磋技艺。一次,唐玄宗问他打断了多少根鼓杖,李龟年说:“臣已打折了五十只鼓杖。”唐玄宗说:“你不算特殊,我已经打折了三立柜了。”虽然这只是梨园佳话,但足见羯鼓在当时乐器中的地位了。

钹(bo),俗名“铙钹”,民间也叫“擦”。钹源于西亚,最早流传在埃及、叙利亚,以后流传到波斯、罗马等古国;流传至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至中亚,经丝绸之路传播到我国。“钹”由波斯传入我国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三世纪(东汉末)。传入我国后它的使用时间最长也最广泛。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发展形成了大、中、小不同,规格不一,直径形制不等的各种式样。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约在公元350年左右,传入我国中原,盛行于6世纪初期的北魏。钹在隋、唐时期的民间音乐中已广泛使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上、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穴的乐舞石刻上,都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当时戏曲歌舞中钹的使用。明、清时期,昆曲和地方戏作为民间音乐最典型的演奏方式中,钹是重要的伴奏乐器。近代以来,钹更是在民间歌舞和各种演出中被广泛运用。在世界各国的的佛教法事中,钹还是佛教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法器。此外从波斯及西域各国传入我国的乐器还有唢呐、箜篌等,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这几样乐器放到下面的部分论述。

通过以上几种乐器的传播、流变和运用,以及这些乐器所体现出的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充分说明丝绸之路对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促进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同时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善于汲取各种艺术营养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丝绸之路传入又向外传播的乐器

经丝绸之路流传到我国的乐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艺术家们根据本民族的音韵、欣赏习惯和演奏的需要,经过对形制的不断改造、得到很大发展,逐渐的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制造的民乐。在文化交流、传播与发展十分活跃的当代社会,我国的民族乐器又向外传播,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

作为“民乐之王”的琵琶,自南北朝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内地以后,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盛行于唐朝官方和民间,无论从形制还是到演奏技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成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性乐器,被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演奏中。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至德元年)传入日本的螺钿(dian)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是一张五弦琵琶,紫檀木制成,有螺钿装饰,腹面嵌有精美细致的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属于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唐以后琵琶还从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国。目前,在国外,欣赏琵琶被看做是一种时髦。

当然,经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除琵琶、钹等乐器之外,还有一些,如目前在中国民间被老百姓广泛使用的唢呐,就是从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的。“唢呐”一词,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曾译作“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在我国俗称“喇叭”。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也有说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东汉末年在中国出现,因3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自明清起就流传于民间,关于唢呐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在他的《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他曾把唢呐用于军乐演奏。明代,随着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唢呐得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地位十分重要。清代,花部地方戏的兴起,唢呐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不可替代。而在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重要的乐器。并有了“百鸟朝凤”、“一枝花”、“打枣”、“全家福”、“山东大鼓”、“山村来了售货员”、“六字开门”、“黄土情”、“天乐”等著名曲调。这些作品将唢呐的民风神韵、曲调特点、表现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唢呐崭新的艺术风格。另外,唢呐还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舞等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深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之一。另外,随着交流与发展,唢呐几乎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乐器,在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都有不同名称且实质相同乐器——“唢呐”。

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宫廷和民间都曾广泛流传。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可见,古老的箜篌也是自西域来到中国。而且比琵琶流传的早。公元618-907年,正值大唐盛世,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可惜的是,明代(14世纪后期),箜篌不再流行,也没有演奏,这件古老的乐器,慢慢消失了,现在只能在唐代的壁画上看到一些模糊的画面。只有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我国唐代箜篌的残品。

在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乐器之外,我国民族乐器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锣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在中国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在戏曲、曲艺的开场及伴奏、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以及各种大型民间集会和竞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特别是在古代整个社会从皇帝上朝、宫廷聚会、将相出巡、荣归故里、举子中榜,直到民间百姓的节日喜庆中,都少不了使用锣,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当时戏曲、歌舞中就用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锣的种类很多,除《扬州画舫录》中提到的锣之外,还有一种锣,叫“抄锣”,又叫“山锣”(因锣心涂以黑漆标志而有黑锣之称)等,各种锣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不同。我国的大锣在18世纪就传入欧洲,当时,法国作曲家戈赛克就已经将大锣用于管弦乐作品中。抄锣现在也已经传入美国、德国、俄国、朝鲜等国,用于一些大型歌舞和交响乐团的演出。

总之,我国传统的民乐和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乐器,与当地的音乐形式、演奏技巧等因素相融合后,已经地域化、民族化,并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民族乐器。在当前的文化交流中,民族音乐担负着一定的使命,并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三、经丝绸之路传入乐器在戏曲中的运用

经丝绸之路流传入我国的乐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被被民族化、地域化,不仅成为民族乐器的代表和标志,还在中国人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它深深的镌刻在了中华民族文学、戏曲、歌舞伴奏、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唐代是琵琶最兴盛的时期,梨园祖师爷唐玄宗是琵琶能手,最著名的艺人李龟年是琵琶高手,许多梨园子弟都是琵琶弹拨专家。社会上文人雅士都喜爱琵琶,“琵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也成为士人叙写心怀的文化意象。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是一个关心、同情下层民众疾苦的诗人,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叙述了一个演奏技艺高超、惭愧自己身世沉沦的琵琶女及其悲凉的身世。诗一开始写白居易在江边送别朋友,听到了琵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随后引出了长达几十句的优美诗句。诗中,白居易还对琵琶的演奏进行了形象地描述: 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弹琴前的调音,到曲调未成情已先出;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还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写了琵琶的演奏,既有听觉的也有视觉的感受。特别是诗人用高度凝练和扣人心弦的笔触,写出了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写出了自己的遭遇与身世凄凉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抒发了个人的境遇和悲哀的生命历程。将琵琶的神韵、人生的多舛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使《琵琶行》与乐器琵琶共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饶有兴味的是在古代琵琶弹得好还可以有官做。北齐至隋代时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家族,是琵琶弹奏的的杰出代表,曹氏家族的曹妙达,因善奏琵琶在北齐时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充分说明琵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被各阶层人所喜爱以及其崇高的社会认知和地位。

本世纪初,上海昆剧团以白居易《琵琶行》再次改编而成的昆曲《琵琶行》,全剧分“泼酒”、“商别”、“相逢”、“失明”、“余音”五个部分,分五个年令、五个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既写出了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见、相识与相爱,又写出了两人生活在两个阶层,两种绝然不同的环境,还展现了人生沉浮,两心相连与相通,全局归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意蕴,似隐似现,不显山不露水,也不刻意突出主题,多少有点生命无望的平淡里,正是那句“唯有琵琶知何故”的台词解得其中味。

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和存在方式。剧作家高明撰写的《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是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故事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应试及第,中了状元,并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蔡伯喈因家中有父母妻子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允。由于饥荒,蔡公、蔡婆相继去世,五娘祝发埋葬公婆,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在牛氏的帮助下,夫妻遂得以团聚。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旌表蔡氏一门,结尾以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的形式结束。剧作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婚姻观以及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时代背景和伦理观念。戏剧采用琵琶作为赵五娘上京寻夫的陪同,说明下层民众同样熟悉琵琶的弹奏和琵琶在民众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剧作的点睛之笔是用琵琶作记,取剧名为《琵琶记》。《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通过戏曲的艺术形式结合运用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戏曲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的典型演奏形式,其配器是多种多样的,在许多剧种中都有琵琶、唢呐、铙钹等乐器的使用,并且承担着重要的演奏角色。如古老的戏曲剧种秦腔的伴奏乐器除梆子、板胡等乐器外,就有琵琶、扬琴、唢呐、铙钹以及由唢呐演变而来的海笛等。

琵琶的使用:琵琶作为民乐的主要乐器,在现代戏曲剧种中大都有琵琶作为配器出现。在百戏之祖的昆曲中虽然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但是自明代起昆曲就有琵琶、唢呐、钹等乐器作为伴奏乐器。粤剧所使用的乐器多达四十几种,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及敲击乐器。其中弹拨乐器包括琵琶、古筝等;打击乐则有钹、京锣等,当代粤剧更是博采众长,萨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种西洋乐器,用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二夹弦是河南的地方剧种,琵琶:是二夹弦“三大件”主奏乐器之一,与四弦、坠琴搭配使用,可以达到声音和谐、色彩丰富的美听效果,共同形成伴奏乐队的核心音响,以琵琶、四弦、坠琴结合的演奏方式是二夹弦剧种的独特音乐风格。评剧的文场也有琵琶,等等。

唢呐的使用:唢呐在戏曲音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位非常显著,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烘托气氛。如河北梆子,文武场的伴奏乐器除板胡、笛子等乐器外,文场乐器还有扬琴等;武场乐器有铙钹、小钹、唢呐等等。在祁剧演唱的时候,用鼓打击节拍,出腔则配合用唢呐、锣鼓来伴腔。蒲剧的腔调,在各种板腔之外,还有不少杂腔,这些杂调有的单用唢呐伴奏。蒲剧有两种曲牌,其中一种曲牌专称“唢呐曲牌”,是用唢呐来演奏的。唢呐曲牌在多种情境中用来渲染气氛,演绎一定的内容,也用来对演员的演唱进行伴唱。弋阳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在明代就以唢呐伴奏曲牌,并且是由司鼓者兼吹(称为“夹手”)。汉剧的伴奏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乐器,罗罗腔、昆腔曲牌等,是以唢呐或笛子为主奏乐器的。豫剧伴奏乐器也有唢呐。唢呐也是闽剧的主要乐器之一。

钹的使用:在京剧及许多地方剧种中,钹还常与不同大小、形制的锣配合使用。钹的大小、重量不同、发音方式不同,名称也很多,有京钹、水钹、小钹、双光钹。小钹与京钹音量较高,用于京剧与地方戏的武场或者起伴奏和吹打曲牌的作用;水钹、双光钹音量较低,一般在戏曲文场中使用。广东音乐优美委婉,作为广东的地方戏曲剧种的粤剧,钹,特别是双光钹是是其主要的伴奏乐器。钹已经成为戏曲音乐及其他民乐演奏的主要乐器,成为我国藏、汉、侗、壮、彝、白等许多民族经常使用的乐器,并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之音。

扬琴的使用:扬琴在戏曲音乐中的使用也非常流行,扬琴广泛运用于戏曲剧种中,如潮剧在20世纪20、30年代,月琴被扬琴取代。因为扬琴的音色、音调更好。除了用扬琴做伴奏乐器外,通过扬琴还派生出了“扬琴戏”。如邳(pi)州扬琴戏,又称“化妆扬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扬琴戏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扬琴戏的特点是在舞台上演出、演员穿戏剧服装化妆演出、分角色、采用扬琴的“四句腔”、“垛子板”为基本唱腔、剧目有折子戏也有本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剧种。黔剧器乐曲的来源有三:其中之一就是继承贵州扬琴传统曲牌有〔大八谱〕、〔小八谱〕之分。

以上基本上都是历史比较长的剧种,在新兴剧种中,对琵琶、唢呐、钹、扬琴等乐器的运用既十分重视也非常普遍。如龙江剧是一个新兴剧种,其伴奏乐器以琵琶、唢呐、扬琴、钹一样也不少,当然还有板胡、二胡、笛子、笙等等,还配以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再如陇剧: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富有地方色彩,因为陇剧形成的比较晚,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像琵琶、扬琴、唢呐这些乐器都有运用。沪剧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在以二胡为主的同时,主要辅以琵琶、扬琴等乐器。此外新兴剧种吉剧、满族新城戏等的音乐构成,都有琵琶、唢呐、扬琴、钹这些乐器。可见这些乐器在当代戏曲音乐的使用中十分普遍,并且对戏曲剧种的形成、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戏曲音乐中的这些乐器,是戏曲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可以成功地表现不同剧种中的戏剧情境、人物感情和渲染气氛,还在于由这些乐器参与演奏的戏曲音乐是区分戏曲剧种最重要的要素,离开了音乐就没有了丰富多样的剧种,所以说音乐是戏曲的第一性要素。总之,丝绸之路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传播和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陈娟娟)

推荐访问:丝绸之路 文化传播 影响 历史

本文标题: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wenfanwen/2022/0630/15135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