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7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7篇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2023年最新的“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2023年最新的“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3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
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10%。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202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42%,仅有859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2290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速。2023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202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23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位居全球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年度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年度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2023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2023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
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54.5%。包括以工业为主的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23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
币计算是101.6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14.7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
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4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7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023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0万亿人民币。2023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39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6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2023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14%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8%。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40%。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3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
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断供风险难以完全排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一个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支撑,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还可以依托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剔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以外,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贡献是来自科技进步方面的。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与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有关。
此外,无论在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市场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以及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约束强化的巨大挑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为导向,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平台,推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去搞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最终也会危及到金融自身发展。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023年,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普惠金融大量发展,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
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十四五时期将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为方向,健全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废止或修订同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加快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转变,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制度保障。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探索实践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贸易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促进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通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扩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篇二: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2021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党课讲稿5篇我们要把落实干部考核工作责任扛在肩上,在“实〞字上下功夫,真正发挥好考核对干部的激励鞭策作用。…小编我为您整理了《2021推动高质量进展的政绩考核党课讲稿精选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学习《关于改良推动高质量进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党课讲稿年终考核“不能忘了群众〞
年终考核是盘点工作成果、总结工作得失、促进任务落实的重要方式。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真实,也最有发言权。各级各地在年终考核时要吸引群众参加、回应群众诉求、邀请群众评判,切实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标尺。
丰富考核形式,吸引群众参加。“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群众参加考核,对领导干部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敞开大门,揭开考核的“神秘面纱〞,让群众真正参加到年终考核的全过程,能够方便群众提意见、做评判,使考核过程更公平、更透亮,考核结果更有劝说力,能切实避开考核“认仔细真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从而有力促进年终考核走实走深、赢得群众信任。各级各地要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形式让群众知晓、参加年终考核,要完善考核方法,引入服务对象评价机制,给群众留有肯定的话语权,吸收群众参加、听取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愿望、接受群众监督,让利益相关群众切实参加到年终考核中来。
充实考核内容,回应群众诉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保持对人民群众期盼的主动回应,是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美好感、安全感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工作看法、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尺。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内容,能够促使党员干部专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把回应群众期盼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考什么确定了干什么,怎么评左右着怎么干〞。各级各地要把回应好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纳入年终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并依据各单位工作岗位的不同属性,多角度、全方位设置考核指标和考核内容,切实增添考核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完好性。
公开考核结果,邀请群众评判。“工作好不好,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考核内容是否全面系统、考核过程是否公开透亮、考核结果是否公平客观不是靠单位和党员干部怎么说、怎么看,而是要让人民群众去评判裁定。在年终考核中,要将考核结果毫无保存地给群众,接受群众监督,邀请群众评判,对于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结果要仔细反思、重新考核,切实发挥群众在年终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各地要把考核标尺交给群众,将群众评判贯穿于年度考核的全过程,多听群众说,确保考出真效果,核出好干部,得出让群众满意、让干部服气的考核好结果。
篇三: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精品文章《在经济发展新时代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党课讲稿(20页)》
在经济发展新时代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党课讲稿)前言202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个非常准确且重要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今天交流的题目就叫做《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新时代为经济建设形成了新的环境和形势。那么,如何把目标与环境、形势有效连接在一起。在这里,我们要引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换句话说,我们从新时代角度出发,进入的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改革与发展,而这些改革与发展又支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支撑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刚才的逻辑,我对交流的内容进行一个框架梳理。第一,先讲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如何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有效契合和联动;第三,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效应对挑战;第四,如何形成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政策体系;第五,落实好高质量发展在202x年要开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位和性质1.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精品文章
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一种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优、结构更新、与环境和资源协同度更好的经济形态。若要实现这样的经济形态,就不能以产出的规模大小来论英雄,而是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论英雄。换句话说,我们在发展进程中要更好、更优、更协调,所要匹配的目标要更高、更美好,同时也更有助于市场出清。从这个要求出发,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个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求——以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高质量发展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之上进行延展和深化,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臵,另一方面要培育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样就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统一在一起,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要朝着刚才所说的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优的方向发展。于是,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从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的角度出发,大家要注意几个比较难以思辨的词汇。比如说,在高质量发展中,很多人往往立足于创立相应的示范型项目、示范型园区,把“高”视为第一,这种观念并不十分准确。“高”在当前不是第一,而质量是第一。我们先要把质量标准提升起来,把质量监管完善起来,切切实实抓好
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使老百姓不用再为质量问题忧虑。我们在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寻求“高”的实现,追求差异化生产,匹配和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如果一味寻求所谓的“高”,改变
精品文章
不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也改变不了市场需求的基本满足程度。从效益优先的角度来讲,高质量发展并不是让企业把高质量发展
的成本甚至是亏损甩给政府、甩给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伴随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良好的产出收益。如果这一点实现不了,仅仅是在政府补贴的摇篮之中或者只是寻求差异化市场环境的过度关照,那么这种发展也不能称为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在市场竞争中按照共同的市场规则,体现出质量的竞争能力与效能,支持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有序实现。
2.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定位高质量发展处于何种定位呢。中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推进改革、加强调控、完善市场建设的核心要求和诉求以及重大的选择方向。我举个例子。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2x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但是,我们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思路的。也就是说,投资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需求调控,更不再一味追求规模增长和增速,而是与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效结合起来,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那么,投资就要支撑企业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安排:第一,决定去生产什么;第二,决定去怎样生产;第三,决定构建怎样的市场渠道和机制;第四,决定匹配和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这些选择,不是靠加大投资规模就
精品文章
可以支撑的,也不是提高投资增速就完全可以满足的。我们所梳理的重大选择,一定是要依托我们的市场主体、依托我们的企业来选择和安排的。而企业要想满足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融入合适规模的资金。资金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当然少了也不行,规模要适度,要匹配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偿还能力。资金融入进来以后,着力开展生产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优化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设备的技术水平,以提高产品质量。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匹配市场需求,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收益。这样就有效实现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这就是高质量发展在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和确定发展思路上所作出来的重要安排。
我们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中,而不是在静待着高质量发展的敲门声响起。我们的各项政策、各种改革、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接下来是如何把它有效有序高质量发展好的问题。
3.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性质高质量发展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必然要求”中。中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三个“必然要求”,彼此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保持好现有的经济发展态势,有效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只能坚持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的目标就会落空;我们也没有
精品文章
其他的路径可选择,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高质量发展,既是我们现在现实可行的道路,又是我们必然要行的道路,也是我们走向光明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康庄大道。所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会取代高速增长阶段,成为从现在到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征,是我们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最重要的路径和支撑。
二、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从目标到手段进行一个过渡。换句话说,就是要弄清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中国经济现在正面临着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动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由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有着同一条主线,两者浑然融合在一起。如此浑然融合在一起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彼此之间是何关系,是我们要去探讨的问题。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支撑。而创新驱动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恰恰是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外在的重要表征。第三,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核心和内容。而高质量发展恰恰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协调统一传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所形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而这又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现代市场机制作为关键保障。那么,高质量发展强
精品文章
调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要求也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这两个关键词,在内涵、目标及外延所涉及的空间和领域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那么,二者在层次结构上,以谁为目标,以谁为手段。很显然,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现代市场机制完善。高质量发展是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从支撑体系的要求来看,一方面,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支撑。在此基础上,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做好“三大变革”,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第二,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产出规模的扩张。要以更好、更精、质量更高和材料更省的要求来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这一切要依靠各项要素在生产效能上的效率提高及其相关结合的效应提升。第三,要把现代产业体系的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
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做实,把现代产业体系逐层深化,并使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统一起来。第四,要使现代市场机制与我们对市场的基本要求和规划的内涵统一起来。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上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支撑性要求,主要体
精品文章
现在我们所说的四个方面:“三大变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以及现代市场机制的完善。
那么,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体系,不能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大而化的东西。这个目标体系必须能够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能够让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意识到,能够让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推进各项改革的过程当中设计到,也让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开展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中真正运用到。这样,这个目标体系就不是一个大而化之、形而上之的目标体系,而是在操作层面可执行、在目标层面可明确、在交流层面可沟通、在政策层面可设定的一套目标体系,并且将其纳入到我们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体系、社会发展体系相关的管理和运行之中。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以此为基础,开展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和创建我们的制度环境。
这样,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形成了良好的逻辑关系,即:高质量发展是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支撑
手段。目标不能空、不能大而化之,必须要具有操作性;手段不能虚,不能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并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和内涵的基本诉求。
三、高质量发展要应对的风险和难题今后三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基本统领,重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重点是防控好金融风
精品文章
险,而当前非常直接和明显的就是债务风险。我们要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一方面要把社会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要优化好债务结构,优化好杠杆运用方向;另一方面,要依托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实体经济效率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好,从而根本性化解和解决我们的债务风险问题。
我们防范重大风险的重点是防范金融风险。为此,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重要的政策安排和应对选择。第一,必须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必须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高质量发展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紧密地统一在一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思维上和口号上,必须行动起来。所以,202x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进入到实质推进阶段。第二,要有效防控杠杆风险,重点在三个层面: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以及金融系统内部。一方面,我们要去杠杆、控杠杆、稳杠杆;另一方面,我们要实现杠杆结构性
的调整,使有限的杠杆空间更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层面,而不是金融系统内部,也不是金融与房地产市场交易内部。第三,出现风险的地区、领域和企业,一定要以底线思维作为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指针。风险不是越低越好,当然也不是越高越好。风险一定要控制在合理的底线上,没有达到底线的时候,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着力于效率提高,着力于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实现。各项发展任务如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我们也要把在转向过程中形成的过渡性问题进行有效管控与处臵。所以,对于杠杆问题的要求:
精品文章
一、该控的控,该降的降,该稳的要稳,甚至该加的还要加;二、大的原则是降低金融系统内部的杠杆、降低金融与房地产市场内部的杠杆,重点加强实体经济层面的杠杆;三、在资金形成层面,更加偏重股权资金的有效形成和运用。以上就是我们防范重大风险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要求。在防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当我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发展实体经济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对质量提高的支撑,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对生产效率提高的支撑、对企业效益提升的支撑。那么,这些支撑最终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统一,并形成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内核和重要支撑动力。(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关于精准脱贫,我们要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既然要高质量发展,扶贫就不能是基于破坏的扶贫,不能是基于过度开发的扶贫,不能是仅仅基于项目投放的扶贫。第二,高质量发展下的精准扶贫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激发老百姓内在动力上。换句话说,首先你要有志气、有意愿脱贫,我“捕捉”你的志气和意愿,然后我俩共同发力,针对你这个地区所拥有的资源、区位和环境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针对具体的人采取具体的方式,使其具有持久性脱贫能力,最终实现脱贫。所以,打好高质量发展下的精准扶贫攻坚战,一方面,要以高质量为基本环境和基础,不能以破坏性开发作为扶贫的手段和内容;另一方面,要落到“精准扶贫”这四个字上,在扶贫工作当中要坚持扶贫和扶志相结合,要坚持手段和目标相统一,要坚持目标和长
精品文章
期发展相一致。根据这个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的情况下,要做
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不能好高骛远。我们要按照现行的贫困县标准脚踏实地做好扶贫工作。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脱贫,而不在于在短时期内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工作条件提升到什么水平。这种简单的拉升没有市场基础,没有推广条件,其作用和意义自然而然也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此要求下,瞄准特定的贫困人口,实现精准帮扶,并且向深度贫困的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使他们不仅有能力脱贫,而且有脱贫的心理要求和发展意愿。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各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考核监督,并对扶贫的各项资金进行严格监管,既确保精准目标的实现,又有效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同时,也能保护好、培养好我们的干部。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打好内容仅供参考
篇四: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坚定不移推动XX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的全新判断,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从主要解决“有没有”到着力解决“好不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高速度”不再时髦,“高质量”成为共识。“高速度”指向数量或规模,往往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用以标注“又快又好”;“高质量”则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有的目标,强调质量和效益,是回答“又好又强”,提高发展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目标,积极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经济
结构持续优化,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大数据等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出现积极转换,正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朝着质量更好、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发展方向阔步前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昆明正处于历史机遇最为集中的爆发期、各种优势最能有效释放的窗口期、新发展动能培育最快的成长期、实现跨越发展最为有利的关键期,但也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攻坚期。在供给侧方面,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民间投资意愿和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在需求侧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质量的追求比对单纯物质数量的需求更加突出。
高质量发展是昆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在强省会、促发展、惠民生、重统筹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推动昆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是必须坚持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强化省会城市意识、担当省会城市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合作重点,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确保昆明不仅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而且还要在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现代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
二是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充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把思想和精力更加集中地投入到推动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
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昆明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决定了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发展生产,提高发展质量。紧紧盯住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下大功夫,更平衡、更充分地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过程。
四是必须加强统筹规划,聚焦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更要着力抓好重点工作,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要打好防范
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破解主要矛盾;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着力抓好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协同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弘利教育)
篇五: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我国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日渐完善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劢源头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徂其主要是依托现代信息网格技术借劣电子地图卫星定位进程监控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管辖地域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统一纳入单元网格实施系统化管理以此推劢政府行政力量下沉提升基层社会矛盾不社会问题的排查不处置效率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治理提升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2018年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从社会治理领域看,面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现阶段要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二是满足群众对矛盾化解和权益维护的需求;三是满足群众对平安社会建设的需求。
这要求政府以城乡社区网格为基本单元,进一步提高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覆盖面和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要转变社会治理思路。随着我国经济迈入中高收入阶段,社会治理进一步全面激发社会活力,构建高凝聚力、高包容性、高参与度的社会结构,要逐步从政府管治为主向多元共治、基层自治转变,从风险防控为主向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转变。
二要理清社会治理职能。党委政府的角色应更多体现在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用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用监管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从管治型政府
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另一方面,在直接为居民提供服务等事项上,政府要给市场和社会让渡更多空间。利用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为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进入城乡社区服务领域提供便利途径。
三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科学制定城乡社区的规模布局,摸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层社会要素的“底数”,按照便于管理和服务的原则进行服务平台及网格建设。改革基层工作体系,解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问题,优化政府服务流程,将行政服务、综治防控、监管执法有机整合为“一张网”,强化基层治理的组织支撑。
四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对社会治理的范围及党委政府的职能予以法定,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同时,加快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法治建设,对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网络社会等领域,加快立法进程,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文件。(弘利教育)
推动网格化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强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顶层部署;规范基层网格化建设框架与职能结构;明确基层网格化建设的各级主体职责;加强基层网格事件的信息支撑与处置协作;健全网格信息采集、管理与使用的法律规范;提高基层综治队伍整体素质与网格人员的待遇保障。
我国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日渐完善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源头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是依托现代信息网格技术,借助电子地图、卫星定位、远程监控、人脸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管辖地域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等要素统一纳入单元网格实施系统化管理,以此推动政府行政力量下沉,提升基层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排查与处置效率。从定位看,网格化管理的重心在基层,以社区(村)级网格为建设着力点,向上拓展至街道(乡镇)、县(市、区)、市(地)等层级,形成职能整合、上下联动的网络式治理格局。近年来,以北京、广东、江苏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成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层治理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网格化手段的应用和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基层社会的治安、人口、教育、就业、环保等数据库体系得到快速完善,为网格事件的高效、分类处置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电子地图、卫星定位、远程监控、人脸识别、视联网等现代数字信息手段的持续丰富,使“定位”与“定人”的结合更加紧密,显著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二、政府职能与行政力量加快下沉。网格化管理通过将单元网格内的社会事件进行实时采集与分类处置,有助于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筑起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矛盾调处的第一道屏障,使得基层党政组织的职能体系与治理能力也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得到持续加强。
三、基层公共服务范围持续扩大。网格化管理体系与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建设有效推进了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同时也为基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团体的成长与服务供给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网格化管理体系与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服务业企业下乡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同时也发展壮大了社区工作者、平安
志愿者、义工、群防群治队伍等社会公益队伍。总体看,网格化建设使得基层公共服务的种类、范围和水平持续提升,多层次的社区(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当前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建设规范亟待加强。虽然“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已成为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基本共识,但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顶层部署与建设规范,使网格化建设总体目标、职能架构、管理范围和建设标准尚不清晰,很多地区仅将其作为加强管控的技术手段,致使上下级建设与管理联动相互脱节,并且出现了大量信息重复录入、平台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顶层部署的缺失也使得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将职能下沉进网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造成网格管理与服务职能不够健全。二是权责边界尚不清晰。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重在提高单元网格内社会事件的响应、排查、报送和处置效率,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与执法联动尤为重要。目前看,条块结合、联动处置的网格案件协作调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社区(村)与街道(乡镇)等基层网格缺乏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网格事件处置的能力与手段,造成基层网格事件的处置往往面临单一部门执法授权不足、多部门联合处置分工不清的问题。
三是平台信息互通不畅。当前,社区(村)和街道(乡镇)两级网格日均收集网格事件已达百余件,亟须与县(市、区)、市(地)等上级综治平台进行大量的信息互通与联处协调工作。但由于缺乏基层上行信息在规定时间内的下行反馈机制,致使下级网格上报信息往往得不到有效回应与执行保障,降低了网格事件处置效率。此外,不少基层社区(村)与街道(乡镇)网格还存在突出的信息采集难、录入不规范、更新不及时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削弱了基层网格的信息化支撑。
四是队伍素质与保障水平亟待提升。一方面,网格化建设涉及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构成比较多元,通常包括网格监管员、市容协管员、公安、交警、城管、社会志愿者等十余支队伍,规范化与专业化管理亟待加强。另一方面,针对面广量大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而言,网格专职管理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且通常面临人均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技能不足、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此外,网格人员的人事薪酬还主要来自社区(村)和街道(乡镇)的办公经费,在薪酬结构与管理上缺乏统筹性,显著影响了网格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第一,强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顶层部署。在总结各地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加快研究出台网格化管理体系与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目标与建设规范,使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成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载体与微观单元,做好短期与中长期建设规划。要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出发,健全网格化建设配套政策,细化单元网格职能,提高网格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基层网格服务供给能力,强化基础网格的信息化支撑,充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要素,加快专业化管理与服务资源向基层流转。
第二,规范基层网格化建设框架与职能结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加强基层综治工作的重要落脚点,要使其建设框架与“平安中国”战略部署紧密关联,将其职能重心聚焦定位于排查和调处影响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兼顾保障和服务民生,构建起以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为核心,以排查和处置安全风险隐患为重点,以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路径,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支撑的主体职能结构,不代替政府部门、不代办政府工作。现阶段要将工作重心集中在“事件排查”“联动处置”和“公共服务”等三个方面:在事件排查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特征细化基层
网格架构;在联动处置方面要建立执法部门、司法体系、法律咨询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基层社会矛盾联合调处平台;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制度与内容清单。
第三,明确基层网格化建设的各级主体职责。一是建立基层党委负责制,把网格化建设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紧密对接,推动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二是要健全党政建设主体,各地党委政府要统筹制定市(地)、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各级网格规划思路与具体建设任务,加强整体部署、分步实施与督导协调。三是要加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确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主体职责结构,同时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专业化智库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协同作用,拓宽政府采购社会公共服务的种类和范围,充分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四,加强基层网格事件的信息支撑与处置协作。一是要明确各级网格平台的功能定位,建立以社区(村)信息采集平台为基础,以街道(乡镇)信息协调平台为枢
纽,以县(市、区)信息指挥平台为统领,以市(地)相关部门的专业领域信息网络为延伸的信息支撑结构。二是要提高网格事件信息化处置协作水平,逐步将网上办公、线上服务、在线互动等功能植入网格,同时将纪检、信访、综治、司法、民政等部门信息专网围绕网格化建设进行局部整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医疗、教育、环保、劳动人事等民生领域信息资源,建立用于网格事件协作处置的信息数据库系统。
第五,健全网格信息采集、管理与使用的法律规范。网格化管理以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为基础,应高度关注网格信息安全体系建设。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第111条(第五章“民事权利”部分第三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针对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所实施的信息采集、管理与使用行为,有必要依法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为网格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提供合法性基础,加快健全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网格信息的监管与追责机制建设。
第六,提高基层综治队伍整体素质与网格人员的待遇保障。一是要完善基层综治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规范网格工作人员的劳动合同与岗位职责,将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巡查、矛盾纠纷调处、政策法规宣传作为其重点工作内容,健全考核标准与评价机制,提高问题处置能力与人员整体素质。二是要优化网格管理人员选拔聘用、管理使用与教育培训机制,将网格管理人员纳入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相关奖励激励政策,探索在网格管理队伍中培养和发展党员、选拔基层干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通道。三是逐步改善网格工作人员待遇保障,拓宽公益类建设资金渠道,引入增值类服务的社会融资机制,加强网格化建设多元资金支撑,拓展网格工作者的服务类型与收入来源。
篇六: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一、中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大变局之“变”,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态势终结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后,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明显的回升势头。在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里,全球GDP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后,由于疫情冲击和行政管控带来的次生经济灾害巨大,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终结,将进入下行调整期。
2021年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3%,衰退程度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可以说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同时,报告还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提速,经济增长将达6%,但各国经济复苏进展不一且存在明显分化,中国经济复苏领先全球,经济增长将达1%。并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终结了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全球经济下行过程中,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短暂反弹,之后放缓,全球经济波动幅度将会增大,持续稳定较高的增长恐难实现。
(二)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各地均采取了较为严格的边境管控措施,限制了人员特别是货物的流动,这使得国际贸易大幅度萎缩,全球供应链出现裂痕。尽管有志之士呼吁要加强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合作,但疫情蔓延引发的以xx利益和公共安全为名的调整供应链、建立本土供应链体系倾向,将加速全球供应链收缩,打击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
中间品贸易萎缩,国际投资加速下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发展,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我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在全球中间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间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出口的10%以上,中间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70%以上,占全球中间品进口的15%以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收缩,将加剧中间品贸易萎缩,对我国中间品贸易构成一定冲击。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在生产全球化中,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83万亿美元,但在金融危机后大幅下挫。近年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一直低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202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金额下降了42%。受疫情影响,生产、投资全球化收缩,国际直接投资将陷入相对低迷期。
(四)利己主义抬头,高标准经贸规则遇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一些xx实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构成威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危机,原本需要各国团结协作、联合抗疫,强化各国间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抵御经济下行风险,但却出现以邻为壑、推脱责任、指责他国的非理性行为,排外情绪、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利己主义思维开始抬头。单边的利己主义与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困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突出矛盾。
在疫情发生之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就已暴露无遗。比如,不能有效解决世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偏低以及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发展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各国之间以及国内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衡;一国经济金融风险向世界传递加剧世界经济动荡,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呼声日隆。但是,疫情中出现利己主义的非理性思维和行为,会进一步割裂、分化各国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这时,建立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规则体系就更难取得国际共识,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阻碍和难度就会不断加大。
(五)中美经贸关系变化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在经济政策上都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美国也不例外,它实行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使本已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2019年,美国政府债务总量就已达到22万亿美元,与GDP的比率升至108%,大幅高于2006年即金融危机爆发前63%的比率。2020年,美国预算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32万亿美元,占GDP的16%。美国国债总额达到241万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预计GDP的130%以上,创造了二战后的新纪录。
面对难解的债务状况,美国不得不依赖增加对外负债,扩大资本账户的顺差。而为了保持并扩大资本账户顺差,美国必然会扮演扰乱国际秩序的角色,打压竞争对手,比如中国,让寻求安全的避险资金流入美国,以此缓解财政窘境。这就是美国谋求遏制中国发展的背景。当然,美国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就是增加税收。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使财政收支差额减少,赤字率下降,这样债务依赖也会有所降低。但是,加税的结果却不利于投资者获得更高收益,也不利于刺激消费。可见,这对美国宏观经济运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精选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以上就是中国在寻求长期稳定发展过程中要面对的国际环境。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止前行的脚步,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仍旧突出。中国会在全球化过程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会在扩大开放过程中寻求更多与各国合作的机会,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变化
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和长期的趋势性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
工业化加速扩张时期已经结束,国民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主要特征。
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当时,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凭借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大力吸收外商投资,推动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外资、外贸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弱化。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必须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提升要素效率,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篇七: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从个人角度看,人们都希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富裕的生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第一,我们希望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我们希望老百姓能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去享受生活;第三,我们要避免出现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危机。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第一,经济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潜在增长率增长。第二,避免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危机。第三,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的不断升级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在提高。也就是说,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价值越多,我们享受闲暇的时间也就越多。同时,产业不断升级还可以让我们的消费升级。第四,人们的生活环境要好。第五,社会和谐。
一、市场机制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机制为什么好?现在世界上经济运行比较好的国家,基本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有两大基本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二是竞争机制。
经济为什么能自动运行?市场经济由供给和需求两方
面因素构成。当供求平衡时,我们认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如果某一时刻,经济没有出现均衡,比如,在某一时期,经济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时怎么办?供大于求,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想卖出更多东西,但是需求没那么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间就会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谁要价低谁就能把东西卖出去。最后,随着价格的步步降低,厂商愿意供给的量也会减小,同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量在增加,于是供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后实现了供求平衡。
在上面的情况里,一方面是厂商间的竞争,导致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是价格本身也能灵活调整。也就是说,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导致价格下跌。如果价格下跌与竞争机制能一起发挥作用,供求平衡也可以实现。
再看供小于求的情况。比如,在某一时刻,厂商愿意卖的商品量小于消费者愿意买的量。这样就会在消费者间出现竞争。也就是说,消费者谁出价高谁就可以买到商品。随着价格上涨,厂商愿意卖的数量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买的数量越来越少,供求之间的缺口也越来越小,最终也实现了均衡状态。
在经济市场里,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能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状态和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是能完美自动运行的机制。现在,世界各
国均非常重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除了能够实现供求自动平衡外,它还能让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达成一致。西方经济学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只要符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他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就可以推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比如,一个企业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开始生产电脑,如果他想把电脑卖出去,就必须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竞争。他生产出来合适的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购买到优质的产品,这本身对消费者来说是有消费者剩余的。消费者剩余是什么?当消费者购买东西时,消费者从这个商品上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他付出的价格,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对企业来说,按某个价格把东西卖出去,企业赚了利润,也得到了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其实也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时,他想与别的企业竞争,就要想方设法降低投入品的消耗,也就是降低成本。当然,企业在生产中完全没有浪费很难做到。
在这个情况下,由于买卖双方达到平衡,也就是厂商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买卖双方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社会实现了和谐。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被认为是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总结来说,就是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充分满足;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完美一致;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最大限度促进了公共利益。
但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都没有十分完美的,因为经济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失灵和摩擦。但不管怎么说,市场经济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机制,在市场经济不能完美运行的地方,还需要政府做弥补。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要素或者条件。
什么是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充分就业状况下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经济生产能力的增长率,经济的生产能力又被称为潜在产出。
经济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取决于技术水平、可用资源、制度安排,尤其是微观层次上的管理能力。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各种资源供给是有限的。但对外开放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国缺少要素情况。另外,对外开放还能帮助引入物美价廉的外部优质资源,
最重要的是能打破本国资源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同时,对外开放可以强化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二、产品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保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基本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各国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扩大需求。扩大需求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二是通过科技进步中的产品创新来扩大需求。如果我们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需求。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的均衡产出取决于需求层面。需求包括四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政府需求。在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一般都会关注消费、投资、出口。什么是政府需求的特点?政府需求有一部分是刚性的,比如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支出,这部分变化不大。变化大的部分恰恰是用来调节宏观经济的。调节宏观经济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什么是逆周期而动?就是非政府需求的运行周期。非政府需求如果过旺,可能会导致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这个时候政府就该压缩自己的需求。相反,如果非政府需求低迷,这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经济高质量发展党课7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