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3-05-26 16:00:09 | 来源:网友投稿

目前,网络剧《盗墓笔记》正在热播。剧中的各种现象真实吗?真正的考古工作是咋样的?为此,记者联系了济南市考古所考古科科长郭俊峰,这位有着15年从业经历的老考古人向我们还原了考古工作与艺术创作间的距离。

考古是个长期而精细的工作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与之相伴,公众对这项工作的神秘感也越来越强,一些盗墓类题材作品随之出现,再度加深了这一题材的神秘。在郭俊峰看来,真正的考古工作和盗墓题材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盗墓者主要以追求物质经济利益为目的,是违法的。考古工作主要是为了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为人们提供一个‘知古鉴今’的作用,而且考古工作必须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郭俊峰说,“盗墓行为会造成国家文物的流失,给科学研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盗墓分子只针对有实体文物的墓葬,文物遗迹他们不管,这样会造成墓葬文化遗迹的损害,丢失了文物的真正价值。另外,盗墓行为实际上纵容了文物的市场流通。比如由于收藏热、影视剧等原因诱导,近年出现了不少盗墓案件。今年,辽宁朝阳破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文物犯罪案件就是代表,牛河梁诞生过红山文化,盗墓分子就看中了玉猪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等红山文化典型器物,铤而走险,说白了就是经济利益在驱动。”

在谈到考古工作时,郭俊峰表示,“我们现在考古工作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墓葬是不允许随便去发掘的,目前做的主要是抢救性挖掘,大致分两种情况,第一是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墓葬,需要及时进行保护,比如前段时间在济南凤凰路北段发现的砖雕壁画墓,就是在市政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再是有些偏远的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没有跟上,而盗墓者不断骚扰这个区域,如果不发掘,就会带来更大损失。”同时,郭俊峰告诉记者,考古挖掘工作也非常精细,盗墓者通常两个晚上就可以把墓盗完,而对于考古工作而言,开掘整个墓葬一般需要半年准备时间。期间,工作人员要利用勘探手段准确掌握墓葬的位置、范围、结构,之后才能制定发掘方案,然后开始自上而下逐层挖掘。

考古不怕“僵尸”怕塌方 牛头古物、西夏帛书……在《盗墓笔记》中,一个又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刺激着盗墓贼铤而走险。而“粽子”僵尸、借尸还魂等灵异现象,更是让观者欲罢不能。在郭俊峰看来,这是创作者吸引公众关注的一种噱头,在现实考古工作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考古工作有危险,但并不是什么僵尸之类的,考古最怕就是塌方,有的墓葬本身很深,有水,随时有塌方的危险。另外,有的墓葬年代很近,尸体没有完全腐烂,有细菌传播的危险。有的年代稍早的密闭墓室里的确有氧化汞等化学物质,这是古人为了防止棺木腐烂放进去的。而很多密闭的石室墓刚打开时,的确有腐烂潮湿的味道,这也只是因为氧气不足,通常要敞一阵才敢进入。至于各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机关,起码我到现在还没有碰到过。另外,在考古作业时,还要时刻提防盗墓分子的干扰,因为考古工作会侵害他们的利益,考古工作者会面临着人身危险。至于墓葬中的活物,所谓僵尸什么的是绝对不存在的,考古人员唯一可能遇到的墓室活物,也只可能是误入其中的蛇、老鼠或蟾蜍等。”

在《盗墓笔记》中,洛阳铲等“神器”频频亮相,甚至带动了淘宝上的热卖,可是现在的考古学早已不是简单的单一学科,而是一个综合性大学科。“在寻找地下文物时,考古工作者会动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航空遥感、核物理探测等。为了了解挖掘出来东西的内部结构,有时还要做X光透视、CT检查……而盗墓题材作品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但它反映出的东西与真正的考古根本不是一回事。”郭俊峰说。

盗墓者主要是为了获取文物,那么考古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考古工作者看来,通过文物解读历史要比所谓“财宝”重要许多,“现实的考古,并非以寻宝为目的,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更多是给逝去的历史出具”诊断书“,构建起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郭俊峰说。?笪摘自《济南时报》

推荐访问:考古 面纱 揭开 神秘 工作

本文标题: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zuojihua/2023/0526/25736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