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计划 >

饶彰风与统一战线工作

发布时间:2023-06-14 14: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饶彰风 (1913-1970) 是20世纪30-50年代中共华南地区统战工作的重要干部,他先后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长、东江特委宣传部部长、粤北省委统战部部长、新华南通讯社社长、东江纵队驻香港办事处主任、新华社新加坡分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等重要职务,活跃在广东、香港、东南亚的统战第一线,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被党内外人士盛赞为“统战工作的能手”①。

一、运用媒体传播,推动统战工作

饶彰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先后担任多份进步报纸、革命刊物和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开展有效的大众传播,提升中共在民主人士、华人华侨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凝聚力,进而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

早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饶彰风就于1932年夏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创办了名为《小小》的进步刊物,后因为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阴暗面而被查禁。同年冬,他又创办了进步刊物《天王星》。为了解决经费问题,饶彰风在广州的同乡中募捐,终于筹措到了100多块银元,这也反映了他出众的沟通能力。《天王星》共出版3期,由饶彰风(以蒲特、追光为笔名)、杜埃、蔡雨村、邝达芳等为主要撰稿人,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号召青年勇敢地追寻正确的人生道路。《天王星》在社会产生很大反响,也引起国民党有关机构的注意,最后遭到封杀,饶彰风等人也不得不躲避香港。

1936年,饶彰风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南方临时委员会机关刊物《大路》的编辑发行工作,及时转载延安《解放》周刊、《救国时报》和其他进步报刊的重要文章,并秘密发行革命书刊,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和政策,扩大政治影响。这一时期,饶彰风与新闻界、文化界的联系不断密切,积累了媒体运作、大众传播的经验。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员会成立,饶彰风任宣传部长兼统战部长。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建立,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尤其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广东,党的宣传工作尤为繁重、复杂和艰巨。当时,作为省委宣传部长的饶彰风,领导《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广州分馆、统一出版社、中心出版社、《抗战大学》等抗日报刊和新闻出版机构。他尤其重视《抗战大学》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把这个半公开的刊物发展成为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目出现的公开刊物。他还经常同编委一起研究出版事宜,常常亲自审定版面、审阅修改一些重要稿件,还经常以追光、蒲特、饶可飞、可飞等笔名为《抗战大学》撰写文章。该刊物经常刊登有关青年学生到陕北学习锻炼的大量通讯、照片和招生广告等,提升中共和革命圣地延安在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的知名度,引导他们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走上革命道路。1938年夏,国民党政府成立“审查图书委员会”,开始查禁抗日救亡书刊。对此,饶彰风予以反击,他以追光的笔名在《抗战大学》发表《关于议查禁救亡图书与审查原稿》的评论文章,指出查禁救亡图书和审查原稿是“公开的违反政府法令”。这种措施“束缚了人民言论出版的自由,破坏了全国的团结,破坏各抗日党派以及全国人民的团结。……对于抗战的前途是非常有害的”。②尽管刊物最终遭到查禁,但他的文章在社会各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1945年,中共广东区党委决定派饶彰风、杨奇等同志前往香港,与南方局派来的廖沫沙等同志一起重新建立宣传据点,开展港澳和海外宣传工作。1945年9月下旬,饶彰风抵达香港,创办了《正报》,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同时,为团结和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中共的影响,饶彰风等人筹备复办《华商报》、创办有利印务公司和新民主出版社。《华商报》是中共在香港的重要宣传阵地,创刊于1941年4月8日,立足港岛,影响辐射到东南亚,后由于香港沦陷而停办。抗战胜利后,经过紧张的筹备,《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复刊,由萨空了任总经理,陈东任经理,总主笔先后由狄超白、夏衍担任,刘思慕为总编辑,社委会成员还包括连贯、张铁生、千家驹、乔冠华等人。③而真正代表党主持工作的是饶彰风。《华商报》的主要职责就是向港澳民主人士以及东南亚的爱国华侨宣传中共的思想和政策,报道解放区情况,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提升中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中间力量。为此,饶彰风采用了大量新华南通讯社以及进步人士的稿件,积极扩大中共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他还派党员李门打入香港有线广播“丽的呼声”,开辟和扩大了我党的宣传阵地。在他的努力下,《华商报》不仅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产生很大影响,还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和重庆等地发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除此之外,《华商报》还成为联络香港民主人士、接待中共赴港代表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原《华商报》的工作人员回到广州,成为创建《南方日报》的主要力量。

除了报刊之外,饶彰风还很重视文艺团体的传播作用。1946年夏,中共领导的第七战区艺宣大队第5队、第7队从广州转移到香港,合并为中国歌舞剧艺社(简称“中艺”)。在饶彰风的领导下,“中艺”解决了食宿、排练场地、票务等诸多问题,在香港得以立足和发展。饶彰风了解华人在文化上的共同爱好,积极策划安排“中艺”在华人华侨中进行演出,通过歌舞表演唤起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推动统战事业发展。1946年底,“中艺”剧团赴泰国曼谷演出,取得成功。1947年秋,在饶彰风的安排下,“中艺”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取得更大成功。在饶彰风的努力争取和华侨的大力支持下,剧团顶住殖民当局的压力,在槟城一带连演半年之久,增加了中共在华人华侨中的凝聚力。1949年5月,在饶彰风的运作下,“中艺”以及香港其他进步文艺团体共200余人回到广东,他们成为日后新中国文化领域的骨干力量。

二、团结各界人士,扩大统一战线

饶彰风之所以被誉为“统战能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深谙媒体的大众传播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利用各种渠道积极进行沟通,开展有效的人际传播,积极团结各界人士,不断扩大统一战线。

早在学生时期,饶彰风就表现出卓越的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前文所提及的发动同乡募捐开办《天王星》杂志便是佐证。在东江特委工作期间,饶彰风以开书店为掩护,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他利用同乡的关系,团结了曹少明、黎雨楼、黎慕堂、傅晋淮、赖德彰等地方实力派,使河源万泰栈碗店、东江书店、焕然医社作为地下党联络和活动据点,不少地下党员在他的安排下,成功打入河源税务局、古竹警察局。为解决东江特委的活动经费问题,1939年夏,饶彰风受特委的委托,发动各界群众集资,开办了古竹民众合作社,又在古竹的水东开设油坊,并以此为据点,团结各地进步人士,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此之外,在饶彰风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队”)和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服务团”)。前者是团结广东各界青年的机构,后者则主要针对东江籍华侨开展统战工作,成效尤为显著。抗战全面爆发后,许多港澳爱国人士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的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援助抗战,更有不少热血青年华侨回国参战,“服务团”正是针对他们而成立的。在饶彰风等人的努力下,“服务团”很快便初具规模,由叶锋任总团长,下设六个分团:第一团设在惠阳,团长由叶锋兼任;第二团、第三团分别设在增城和博罗,团长杨德元;第四团设在紫金,团长黎孟持;第五团设在河源,团长刘宣;第六团设在龙川、和平,团长颜侠明。④抗先队和服务团活跃在东江各地城乡,通过夜校、演出、墙报等方式,进行抗日宣传,团结各界爱国人士。通过这些组织和机构,广东各地的抗日运动和统战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1941年春,饶彰风调任粤北省委统战部长。他到任后,化名黄德庆,经营樟油工业合作社,这里既是粤北省委的活动据点,也是省委的经济基地,为解决当时省委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委派饶彰风赴香港开展统战工作。此间,他先后担任新华南通讯社社长、香港东纵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书长等要职,充分发挥在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特长,广交朋友,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华商报》在饶彰风的领导下,不仅是宣传的喉舌,还成为联络民主人士的大本营。饶彰风经常以报社的名义邀请各界民主党派人士召开座谈会,倾听各界人士的意见。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华商报》还请民主人士撰文表态。通过报纸,饶彰风与在港的民主党派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蔡廷锴等民主党派领袖保持经常性联系,向他们介绍解放战争进展情况,阐述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除此之外,《华商报》还成为一个接待站和联络站,无论是撤退到香港的党内干部,还是遇到困难的党外人士,都能够得到《华商报》的帮助。廖沫沙在回忆当时情况时指出:“当时《华商报》就等于一个接待站,‘站长’就是彰风同志。里里外外,他是个‘大总管’。工作量之大,真不可想象。我想,当时如果没有他,那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局面”。⑤

在港期间饶彰风承担的最艰巨也是完成最为出色的工作就是安排在港的民主人士赴京参加政协会议。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创建新中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共中央在1948年纪念“五一”节的讲话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来到解放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当时在香港的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张伯钧、马叙伦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郭沫若等人,热烈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8月1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到解放区共同商讨建国大计。这时,香港的情况非常复杂,国民党特务活动相当猖獗,知名的民主人士均受到监视,把他们安全护送到解放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为此,周恩来派钱之光到香港,与饶彰风等香港分局、香港工委的同志一同负责这项任务。饶彰风和钱之光等一起,反复研究护送民主人士的路线、批次、安保等问题。每次护送民主人士,特别是一些引人注目的知名人士上船,事先都作了周密安排,沿途经过哪些街道,会遇到什么情况,如何应对意外等都作了详细的调查和认真的研究。例如民主人士胡一声就是与其他党外人士一道乘坐统战部包租的外国客轮,表面上是开往仁川,实际上到渤海湾后就转往天津,然后乘坐火车到达北平。⑥

经过周密的安排,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知名人士先后分三批离开香港北上,第一批有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张伯钧等人,第二批包括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陈其尤、沙千里等,第三批有李济深、茅盾夫妇、朱蕴山、章乃器、柳亚子、马寅初等人。从1948年8月下旬到1949年初,在港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知名人士全部安全离港到达解放区并转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饶彰风和同志们胜利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受到了周恩来的表扬。

为了进一步团结广大侨胞,扩大爱国统一战线,1946年底,我党决定派一部分同志到南洋去工作。饶彰风派丁波、吴荻舟、陈夏苏分别带三批人奔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在华侨中宣传祖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创办华侨学校,团结广大华侨,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扩大宣传,出色的完成了任务。1947年4月饶彰风被派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统战工作。他非常注重团结华侨中的上层人物,主动同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等名流接触,如实介绍国内情况,指出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的种种所为,阐述我党的主张和政策,使陈先生进一步认清中国局势的发展态势,联络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积极捐款,支援解放战争。饶彰风还十分注意搞好同当地民众的关系,通过文艺演出、演讲等形式,广泛接触当地民众,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

1948年2月,党组织再次派饶彰风赴马来西亚,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他通过统战关系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的政治部注册,租赁红灯码头国际书店大厦为社址。该社成立后,出版《新华周报》,成为党联系侨胞的纽带。通过新华分社和文化小组,饶彰风和张兆汉、吴荻舟等进一步团结华侨工商界、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知名人士陈嘉庚、庄希泉、李铁民、张楚琨、陈仲达、刘武丹、王源兴、黄复康、胡伟、邵宗汉、洪骏声等人,加深了中共在南洋华侨社会的影响,推动了华侨的爱国民主运动,使统一战线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三、积极开展工作,巩固统一战线

新中国成立后,饶彰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长。他同统战部的同志们一起,富有成效地实施党的统战政策,不断巩固统一战线,使建国初期广东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国之初,由于党内外一些人对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需要扩大统战宣传工作。饶彰风指出,“民主党派在中国都是新型的政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是代表某一阶层的政党,也不是国民党时代的官僚政客集团……在共同纲领底下,各民主党派和中共都是一家人。我们的政权是全国四大阶级的联合专政,我们是多党一派的,就是共同纲领派。”“在党派关系来说,中共是站在领导地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便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共产党员,有许多人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也不很清楚,有人说民主党派是可有可无的,于是有些民主党派人员参加政权工作是有职有权无责,有些是有职无权有责,这是不适当的。我们认为各民主党派参加到政府的工作部门,也应该是有职、有权、有责才对。”他强调,民主党派的存在,不但对国内有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污蔑我们没有民主、共产党一党专政的谣言。⑦为了做好建国初期的统战工作,饶彰风一方面要求各级干部帮助民主党派解决工作及学习问题,对各民主党派要好好安排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各民主党派人士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克服自身的缺点,共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他亲自与省民主党派负责人商量,选定他们的办公地点,民盟在爱群大厦,民革在原国民党澳洲总支部办事处,致公党在西关的新风路,使各民主党派及时开展工作。解放初期,民主人士、进步人士约四五百人云集广州,饶彰风为了使他们发挥特长,每天找他们谈话,征询他们的意愿,根据工作需要及他们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逐一安置。

针对建国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饶彰风积极开展工作,动员华侨和港澳爱国工商界人士回国投资,帮助祖国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和经济建设。胡愈之回忆:“彰风能同华侨中的工商界、文化界联络得很好,使他们帮我们共产党的忙。”“他做统战部长几年,广东华侨,包括工商界、文化界,有很多人回来。有的把子女送回来上大学,毕业后成为我们的干部。”⑧在饶彰风的热情接待下和积极推荐下,叶剑英接见并宴请印尼进步华侨、巨港橡胶厂的经理薛两清,鼓励他回国投资。1951年春,薛两清联系了王源兴、黄洁、李祝朝、施子卿等华侨朋友带着家眷和资产回到祖国。在饶彰风的帮助和鼓励下,他们用带回的几百万港币资金创建了公私合营的“广东华侨工业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华建”),该公司在广州办了麻袋厂,在深圳建华侨招待所,在广州兴建华侨大厦。⑨在“华建”的影响下,海外华侨纷纷回国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饶彰风又会同相关部门,创建了“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企”),由原《华商报》的主要资助人邓文钊任董事长。这是我国第一家吸收华侨和港澳工商界人士投资的公私合营企业。“华企”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与港澳的联系,积极参加了为国家抢运物资的工作。经其抢运的物质有交通器材、五金、橡胶、西药、科学仪器等。该公司还经营广州南方针织厂、徐闻华南糖厂、广宁华南松香厂、东莞生粉厂、广州三联纱绸行等企业。“华企”、“华建”这两个企业在支援抗美援朝、反经济封锁,促进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支援国家建设、争取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投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除工商界外,饶彰风还动员了吕恩、杨嘉、洪丝丝、张楚琨、陈仲达、胡伟夫、黄朝中等华侨知识分子和华侨文化界人士回国工作,他们大多成为各单位的骨干和领导。

对于遇到困难的华侨和民主人士,饶彰风始终如一地给予关怀和帮助。1955年,有一位姓陈的干部向省委统战部提出申诉:他原来是马来西亚的进步华侨,解放后响应号召回国参加工作,后来被怀疑政治上有问题而被撤职。饶彰风对此非常重视,派人专门调查。负责调查人员看到陈家4口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生活条件极差。当调查人员问他为什么不向马来西亚的父母求助时,他说:“我在马来西亚是个有名的进步华侨,回国后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作,不好向他们要钱……那会影响共产党的威信。我们对外通信只是说生活上过得去,从来没有说过生活有困难。”调查的同志回来向饶彰风汇报,饶彰风听后沉默了很久,说道:“哪有宁愿挨饿而维护我们共产党威信的特务?”在他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重新进行审查,最终给陈平反并安排他在招待所工作,定为行政十八级干部,陈感动得热泪盈眶。⑩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1974年10月,在饶彰风去世4年后,他的家属和部分生前好友计划举行一个简单的内部告别仪式。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奔走相告,多达1200人参加告别会,广州殡仪馆常备的300多个花圈被订购一空,以至于最后只能每个花圈由一二十人联名敬送,由此可见饶彰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饶彰风作为长期活跃在统战第一线的重要干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在广东、香港和东南亚,通过运用媒体进行大众传播以及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人卓越的沟通能力进行人际传播,成功地向广东、香港的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东南亚爱国华人华侨宣传中共的政策,塑造党的良好形象,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使华南地区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统一战线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和巩固。他在统战工作中运用的许多方法、手段和传播沟通艺术,都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①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回忆饶彰风》,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3页。

②《抗战大学》第十一期,1938年9月1日。

③思慕:“饶彰风与《华商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回忆饶彰风》,第97页。

④黎孟持:“饶彰风在东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回忆饶彰风》,第165——166页。

⑤1981年11月12日访问廖沫沙同志记录,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回忆饶彰风》,第247页。

⑥胡一声:“怀念肝胆照人的饶彰风”,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回忆饶彰风》,第139——140页。

⑦《饶彰风在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暨广东省支部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8月5日。

⑧1981年11月10日访问胡愈之同志记录,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回忆饶彰风》,第263页。

⑨薛两清:“彰风永远活在华侨心中”,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回忆饶彰风》,第118页。

⑩欧新:“忆彰风在统战工作中的二三事”,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回忆饶彰风》,第145页。

推荐访问:战线 工作 饶彰风

本文标题:饶彰风与统一战线工作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zuojihua/2023/0614/26415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饶彰风与统一战线工作》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