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扶贫办关于建国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1-26 15:10:22 |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农村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还有几十万人口的地方仍未摆脱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中绝大部份是山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革命老根据地,有的是边远地区。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一、我县扶贫起步阶段
我县的扶贫工作,是在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后逐步开展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为认真落实《通知》精神,**县根据省州政府在贫困地区开展贫困乡、特困乡调查划分,经州、县人大常委会认定通过,州定特困乡15个,县定4个;贫困乡州定34个,县定6个,分别是:1、州定特困乡:桂花、芦子、金旦、力必甸、格子、子乍苴、插朗哨、岔沟、弥长、鹿鸣、罗溪、桑木、雄里、龙水、大凹奈;贫困乡:新村、毛里坡、平坝、灰窑、箐中、王家山、石婆、大坡、北棚、纸房、折苴么、黑苴、西山、普棚、杨花冲、大井、子乍么、易康、石门、云里厂、杨家屋、大古者、新民、余食朗、外居苴、小庄子、大松坪、香么所、黄草哨、楚场、大营、温水、新兴苴、新兴底;2、县定特困乡:毛里坡、纸房、黑苴、黄草哨;贫困乡:存德、象鼻、水盆、妙姑、新朗、自羌朗等约12.5万人的贫困人口。为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工作,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在当前主要是给贫困地区一些优惠政策,逐步增强本地区经济的内部活力和“造血”功能。(一)给予特困乡,从一九八六年起,不再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农民自愿交售,国家按市场价格收购;(二)对特困乡的农业税全部免征,从一九八六年起一定四年不变;(三)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办一些能使当地尽快脱贫致富的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和项目;(四)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一九八六年起,县屠宰税收入要全部用于发展畜牧业,为了充分发挥效益,使用资金时一定要和任务挂钩,建立责任制合同。特困乡要在一九八七年内把畜牧兽医室建立起来,畜牧兽医人员由农牧部门给予培训,实行集体所有,国家补助,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其自负盈亏有困难的,每室每年由国家定额补助600元,州、县各承担一半,从一九八七年起,一定四年不变;(五)山区、边远地区的贫困乡要做到每乡有一个购销店或代销点。对不通公路,人背马驮的购销店,经营食盐、煤油、化肥三个品种,给予运费补贴,由州、县财政各承担一半,运费补贴可以核定到店;(六)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文化工作,州县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培训贫困地区的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水平,省、州所给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指标,应优先照顾特困乡。寄宿制学校学生口粮,以每人每月32斤,半寄宿制每人每月16斤,从国家返销粮指标中,一年一次核定到人返销到校;(七)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要巩固贫困乡的卫生所,尚未建立卫生所的贫困乡要求在一九八七年内建立起来,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国家补贴,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医务人员由各级卫生部门免费进修,必要的房屋,设备和医药垫本由乡自筹。对特困乡卫生所自负盈亏有困难的,每所每年由国家定额补助600元。州、县各承担一半,从一九八七年起,一定四年不变。州县市都要组织和派出巡回医疗队,定期轮换,到贫困地区,做好防病治病和计划生育工作。(八)加强对贫困地区人才培训的工作,州、县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具体规划分年检查实施,具体分工是:州、县民委和组织部门负责培训贫困地区的区、乡干部;县市教育部门负责特困乡初高中回乡青年的职业培训和文化补习;州、县专业部门结合自己的业务,围绕山区开发的目标,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种专业适用人才;(九)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对特困乡下再下达国库券认购任务,由当地干部群众自愿认购;尽量减轻各种集资提留的项目金额,对军属、五保户的困难补助,由各级民政部门解决。(十)国家对贫困地区扶持资金的使用。国家的扶持是必要的,但要克服单纯的救济观念和依赖思想。资金使用集中,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特困乡能尽快摆脱贫困状态的项目,从一九八七年起,州级每年从地方财力中安排一笔专款,作为发展生产资金,有偿无息,定向分配到县,一定四年不变,并逐年递增10%。(十一)切实加强对贫困地区工作的领导。县成立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农工部、民委、财办、计委、乡镇企业、教育、林业等单位为组员,下设办事机构(扶贫办)由农工部副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隶属于农工部,扶贫办工作人员为县山区民族工作队并充实加强,积极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工作;掌握动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特别重大的政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提供党委、政府决策。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县55个部门结合自己业务范围,对贫困地区55个特困乡进行挂钩帮扶,抽调挂钩单位干部到特困乡帮助工作,责任包干,实行轮换制,做到干部换届不换脱贫致富的任务。
二、扶贫攻坚阶段
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在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针对农村贫困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在这阶段中,国家扩大扶持范围,新增扶贫任务重的县,**县于一九九0年列入国家贫困县,步入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
我县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及《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期中,紧紧围绕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温饱工程和基础工程的关系,经济扶贫和科技扶贫的关系,普遍脱贫和重点攻坚的关系,着重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电力扶贫、绿色扶贫、通路工程、文化教育等五大扶贫工程。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步改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呈现经济发展,生活稳定的良好局面,使扶贫攻坚有计划,按步骤地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扶贫攻坚在省州扶贫部门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县内各部门积极参与扶贫挂钩、结对帮扶,各贫困乡村在国家的扶持下,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紧紧围绕脱贫和建设小康目标,不间断地抓好农田水利、电力、绿色扶贫、道路建设、文化教育等五大扶贫工程。使我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步改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活稳定的良好局面,使扶贫攻坚有计划,按步骤的得到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扶贫攻坚成效
我县的扶贫工作以东山、普棚、米甸、鹿鸣四个乡镇为对象,以55个贫特困村委会为重点,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不放松,坚持长短结合,抓好当年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温饱为中心,狠抓粮食生产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扶贫,全面实行机关挂钩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稳定推进小额信贷工作。通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78公斤,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比95年增276元,在“七七”扶贫中,按人均纯收入500元和占有粮食300公斤为脱贫目标统计,共解决温饱人口7.4万人,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2000年的5253人,省州列的四个攻坚乡,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1009元,人均产粮达到373公斤,分别比95年增5%和47.5%,全县公路通到行政村,程控电话村村开通,累计扶持植造经济林果17.335万亩,累计解决140181人、6369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贫困山区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全县扶教工程建设校舍面积89134平方米,大多校舍焕然一新,“普九”基本验收达标,文盲、半文盲人数降到1561人,村村有文化室、卫生室、兽医室,绝大多数乡村通有线电视,边远山区多数有接收站,使全县的户均电视覆盖率达到96.26%,实现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善、服务水平提高。
2、扶贫的基本做法
(一)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首位,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为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县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组,攻坚乡也相应成立了机构,使各项扶贫措施有计划、按步骤的落实,确保了领导精力、资金、物资、政策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特别是实施扶贫挂钩,结对帮扶责任制以来,更是促进了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变成全县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二)狠抓路、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几年来,我县始终把修路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来抓,实行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补充,集中人力、物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县共改造公路100.86公里,硬化乡道75.8公里,新修村道541.24公里,全县12个乡镇、136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累计架设改造电话线路127公里,村村通程控电话,建成110千伏祥城至大波那扶贫输电线路一条,使供电量增加了几倍,累计架设输电线路211.5公里,使用电户达到9.84万户,占全县农户的92%,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由于基础设施的较大改善,打破电、路、通讯的制约,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不仅使农村运销户增加,贫困山区的干果、水果、烟叶、蔬菜产销出去,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带来观念的变化,产品的更新,加快了脱贫步伐。
(三)狠抓治水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扶贫攻坚中的薄弱环节。
我县在扶贫攻坚中,根据县域内干旱少水的实际,始终坚持扶贫攻坚、治水为先的原则,开展了水利工程的整治,库塘扩容、渠系配套、高稳农田地建设,在贫困山区重点发动群众建窖建池,七年来共建窖池1293个,新建小水塘12个,扩容42个,新增蓄水量45万立方米,配套人畜饮水工程127件,使用扶贫资金解决6.6万人、23354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修通了沟渠322.728公里,建成高稳农田地2.3万亩,人均高稳农田由原来的0.44亩,增加到0.58亩。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全县稳粮增收,粮食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粮食的增长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促进了山区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全县的畜牧业产值由95年的24867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27272万元,许多贫困户靠养殖业增收,走上了富裕之路,全县利用耕地资源栽植水果、干果、成片发展经济林果,米甸的核桃、鹿鸣的桔类,象鼻的梨、桃初显产业雏型,贫困地区从果中得到很大收入。
(四)狠抓粮畜实施科技增效
我县的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活跃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依靠,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在扶贫攻坚中始终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一是增加投入进行改厩;二是提供种猪改良;三是进行养殖培训,保持了山区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稳步发展,促进了全县生猪存栏增加,出栏提高,商品率增长。全县人均占有肉量由95年的44公斤,提高到2000年的51.5公斤,人均畜牧业产值由95年的618元,增加到2000年的622元。
粮食生产不仅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而且也决定着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于是我们在保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科技扶贫攻坚力度,突出农科技术培训,进行良种推广和规范栽培,带动农业科技的全面推广运用,促进全县粮食总产连续上台阶。
(五)坚持挂钩扶贫,结对帮扶责任制
扶贫挂钩、结对帮扶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进行有效扶持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七年来,我县基本形成了国家挂到县,省州挂到乡,县级部办局挂到村,乡级到社,党员干部挂到户的挂钩帮扶网络,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包村包户挂钩扶贫责任制,做到了领导精力到位,具体工作到位,当年生产技术到位,具体措施到位,形成了真扶贫、扶真贫的格局。全县共71个单位,挂到71个贫特困村委会,共有794名干部结对帮扶,帮助794户贫困户2543人,各扶贫挂钩部门和挂钩干部,尽量为基层及贫困户想办法、出主意、办实事。七年来,共为贫困地区捐资175.3万元,协调各种资金427.5万元,机关党员干部为贫困户捐资28.4万元、捐衣物42278件、复合肥48.2吨、磷肥44吨、尿素648吨、各种书籍308本、水泥1400吨、教桌183张、凳子62把、大米6.4万公斤、白糖1200公斤,字典、词典200本,共办实事275件,为全县的脱贫致富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六)开展小额信贷,实施扶贫到户工程
小额信贷工作,是一项扶贫到户的具体工作,也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群众扶持的措施之一,七年来为保证小额信贷工作落到实处,我县1997年在米甸、普棚两个乡镇试点的基础上,1998年扩大到东山、鹿鸣,进而推行到云南驿等8个乡镇。在实施过程中:一是根据省州的有关规定和财务管理主线运作;二是坚持小额整贷零还的贷款方式;三是健全了工作站、村心中的小额信贷机构和工作职责,全面执行五户联保制度,通过先后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培训和机构组建工作,加上农行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乡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的小额信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走上了规范运作的轨道,到2000年为止,全县共投入小额信贷资金1760万元,组建中心154个,小组2465个,共获贷款13535户,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272.49万元,累计覆盖了154个村委会,受益人口60908人,按期收回本金1734.79万元,还贷率达98.3%。贫困户获得贷款后,用于种养殖业和加工业、绝大多数项目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一大批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户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全面落实整村推进扶贫计划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承担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双重任务的阶段。在这阶段以来,我县的扶贫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州扶贫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把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工作,以重点村和温饱村为主战场,项目扶持立足于进村入户为切入点,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最偏僻、最边远、最落后的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低热河谷区,全面落实稳定解决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地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生态能源建设,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群的生活质量。
1、基本情况
(一)整村推进资金投入情况
总投资5107.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405万元,省级投入1630万元,州级投入1159.7万元,县级投入912.35万元,按照项目投入分别为:
1、产业发展项目投入612.85万元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64.23万元
3、基本农田地建设投入255.35万元
4、社会事业建设投入408.56万元
5、生态能源建设投入510.71万元
6、其它项目建设投入255.35万元
按照年度投入分别是:2001年205万元,2002年425万元,2003年225万元,2004年170万元,2005年225万元,2006年791.05万元,2007年994万元,2008年1009万元,2009年1063万元。
(二)扶贫开发成效情况
一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下降。通过10年扶贫开发,贫困地区人均有粮达到389公斤,比2000年增88公斤,人均纯收入1205元,比2000年增615元;稳定解决贫困人口31000人,返贫率控制在10%,全县未解决贫困人口下降到28200人。
二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以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主要是五通三改两建: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厕、改厩、改灶、基本农田建设、沼气建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有卫生室,有合格卫生员,比重进一步增大。
三是产业扶贫有突破。过去10年产业扶贫着力提升我县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水平,围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线,充分利用整村推进规划,扶贫资金612.85万元的投入,发展农户在养殖业、种殖业,以及其它产业上的增收途径,重点以养殖基础母猪、母牛、母羊2520头(只);突破以烤烟油料作物为基础的发展13900亩;规模化提升核桃、黄金梨、云南红梨、种植37185亩,这些产业资金投入极大地提高贫困农户增收基础,并且使扶贫资金效益得到发挥。
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极大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是整村推进重点规划的支撑点,把握贫困自然村的通路、通水、通电的扶持立项,通过10年来的3064.23万元,投资建设为广大的贫困村解决通路421公里;水利建设实施水窖(池)蓄水100240立方米,解决人畜饮水建设319公里,30592人,4309头牲畜;帮助未通电的边远人口希少地方架设输电6公里,以及农村生产条件改善的三面光输水沟其它项目建设投资255.35万元。这些项目扶持为农村农户增产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五是基本农田地建设稳步推进。解决温饱的基础在增收,增收的前提是稳定地建设人均一亩稳产高产农田地,投资255.35万元,在贫困地区推进中低产田地的改造,以及恢复水毁田地的整治2494亩,通过这些项目投资建设,在贫困地区实现粮食自给目标。
六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医疗条件改善,得于重点村建设的扶贫项目,通过社会事业的规划建设,投资408.56万元,在贫困的55个村委会相继建设文化活动室,新建扩建村级卫生室培养合格的村级卫生人员,为贫困村社提供学习科技文化的集体场所,并为贫困人群享有健康医疗条件。
七是贫困人群中的生态能源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要保护植被的生长,降低消耗,提高落后地区的环保意识,以投资510.71万元,推进适合我县发展的沼气池1425口,节柴改灶9647口,极大地提升贫困地区生活质量。
八是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易地扶贫开发是对贫困地区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的移民工程,项目坚持“县内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或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实行“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突出重点,综合开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以土地定人,以人定投资,一次规划,一次审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近几年来,在省州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工作,共实施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12个村委会(搬迁点)584户,2456人,稳定了基本生活条件,维护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九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入新世纪,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扶贫开发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重点,我县始终把贫困人口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对全县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档立卡,从二00七年启动实施了引导性培训11000人,补助资金220万元,参与培训机构三个,实施培训29个村委会,龙头企业5个,技能培训400人,补助资金20万元,由**县职业高级中学《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负责完成。
十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县作为大理州革命老区开展试点项目建设之一,首先在我县的刘厂镇王家庄村委会重点扶持,组织实施完成,故居水泥路硬化311平方米,挡墙214立方米;故居广场混泥土硬化建设418平方米,以及村容村貌的绿化,白墙工程。其次在扶贫综合开发园区的米甸镇米甸社区、三家村委会,刘厂镇王家庄村委会实施村容村貌的白墙399户,24072m2,绿化植树200株,垃圾处理池11个,公厕3座,通路工程村内水泥路硬化2060m2,村内道路建设3条1876米,配套沟渠3条760米,能源建设沼气池10口,安居房改造13户。
十一是拓展农户增收的信贷扶贫。信贷扶贫的不断深入开展,实施小额信贷到户贷款8个乡镇,97个村委会,获贷农户25181户,支持农户在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扶持,累计发放贷款5499.55万元,其中:种植业2167.52万元,养殖业2148.6万元,加工业432万元,其它行业751.43万元。这项工作始终坚持“有偿使用,小额短期,整贷零还,小组联保,滚动发展”的信贷扶贫方针,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在省州扶贫部门的指导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贯彻落实保增长、保稳定、保增收,县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贫困地区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扶贫开发重点突出、亮点闪烁、成效显著。
2、经验和做法
1、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坚持政府主导。将扶贫开发纳入政府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制定扶贫政策,建立工作机构,逐级落实责任制。社会参与的挂钩联系扶贫,全县机关企业事业72个单位对口帮助72个低收入村委会结对扶贫,积极为贫困村找项目、筹资金,做到领导联系到村,扶贫对口到村,扶贫措施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机关干部联系帮扶到特困户,深入挂钩村抓大春生产,节日慰问、访问活动,使贫困农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自力更生,就是动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不苦熬,自己拯救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收入,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2、选派挂职干部抓扶贫开发工作。在整村推进的重点扶持村中选派县级机关任正副科级的干部到乡镇任副乡镇长,主抓重点扶持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并制定下派挂职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由组织部、人事局、扶贫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挂职干部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主要负责整村推进计划、工作方案的制定和项目实施工作,任期目标完成后,根据考核验收的情况,对挂职联系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干部,按“定量考核为主,百分制考核”的原则,按考核得分多少,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其他为合格。验收合格的村,下派干部回原单位工作,不合格的挂职时间延长1年。
3、存在困难和问题
贫困地区处于山区,地理环境表现的贫困突出,大都处于山高箐深、坡陡、海拔显高、土地质量差。
1、经济增长进度慢,缺少就业机会。偏远地区发展产业,增加了投入成本,远离市场因价格因素,运输成本增大,形不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未能增长的原因长期来说,未能成功进行经济调整,从而增加其外部竞争力,让广大的贫困人口参与进来。
2、项目计划中的部门整合难度大。
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实践中,县级职能部门将资金整合到整村推进的计划中难度在于:(1)各行政职能部门都使用中央、省级资金都按计划使用。(2)项目实施规模大,所列报项目与扶贫部门项目对称点少。
4、建议
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目标按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如期实现,政策统筹方面须加强,建议政策统筹从省州为切入点必将取得明显效果,如抗震安居房建设、大理州通过政策统筹安排用于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中,发挥政策的作用。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建国 扶贫开发 扶贫办

本文标题:扶贫办关于建国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gongzuozongjie/2022/0126/8240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扶贫办关于建国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结》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