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
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
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
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制约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领域和空间狭窄。二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环境欠宽松。三是农村劳务市场发育不快,社会化服务滞后。在我省市场配置劳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处于无序流动状态。四是农民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农民只能从事一些“出大力,挣小钱”的简单体力劳动。五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引导不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些地方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我省是农业大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事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事关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思路,实行“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有一个合乎
省情的总体思路。可采取“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打破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搞好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大量吸收农民进城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而有序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并制订下应的配套措施加以推进。
2、加快发展,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空间。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
程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 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
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根据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赣农转办[2008]3号文件的精神,我校切实加强组织工作,创新方式,采取措施,履行职责,有效推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构建和谐安远。现将今年来我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完成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培训输出。我校与工业园区各公司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广泛宣传动员农村劳动力,全力做好我校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上半年我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230人,其中有序组织输出230人,输出任务100%。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规范劳务输出工作,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规章制度及长效机制。一是制定了《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度》、《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方案》、《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制度》。
(四)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及转移人员信息资源台帐,并认真整理归档,规范管理。二是劳动力转移工作方案、季度报表、专项报告材料、调研材料、半年总结等材料按时按质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效能监察室。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强对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16个部门和14个乡镇人民政府及乡镇劳动保障所组成的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张安祥担任组长,人大副主任王树林和政协副主席罗萍为副组长,各乡镇乡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伟担任办公室主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纪律,筹资方式,目标考核办法等,为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明确任务,广泛动员。按照州政府下达县政府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将劳动力转移11000人和有序组织输出3000人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认真督查落实。今年7月4日,召开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动员大会。会后,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召开本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动员会议。县劳动保障部门、县扶贫办和县农业局三个部门牵头,分成三个工作组深入到各乡镇进行宣传动员。做到劳务输出县、乡、村三级联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劳务输出总动员。
(三)外出考察,开拓市场。今年6月15日至20日,由县人大王树林副主任、县政协罗萍副主席、县劳动保障局局长陈伟、扶贫办副主任普文学、县农业局副局长罗正明、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黎国成、县广播电视局陈安源记者,一行7人到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白石岗工业区金华印刷有限公司、广东省惠州市宏凯鞋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富贵鸟鞋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用工单位,进行了用工考察,与三家公司董事长协商达成输出劳务用工协议。
(四)密切配合,履行职责。劳动力转移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履行职责,加强协调,上下联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确保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劳动保障部门做好牵头,认真做好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发动、报名登记、组织体检、组织培训、陪护输送等全面工作。
(五)保障经费,严密纪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扶贫办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共落实资金90.22万元,其中:县扶贫办落实64.42万元、劳动保障局25.8万元。资金设立专户,严格使用管理规程,做到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劳务输出期间,严密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为确保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组织输出局限性大。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自发外出的太多,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可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局限性很大。
(二)输出成本高。通过开展第一批组织输出,我们只是承担从农村组织输送到南沙,组织他们体检,为其办证,安排食宿等所产生的费用,人均输出成本近400元。如果算上从南沙到输出地的路费、餐费等,成本就会更高。
(三)后期管理难度大。劳动力组织输出后,劳务人员在务工期间,难免会有侵权行为或者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考虑到经费、人力等问题,加之时空跨跃度大,给输出后的后续管理服务带来极大难度。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组织劳动力转移中的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深入群众,面对面地进行宣传动员,讲形势、讲好处、讲政策,真正把宣传动员工作做到户、做到人,组织动员更多的农民群众走出去务工创业,力争达到户均输出一名劳务的目标。
(二)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县委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实际,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确保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资金管理,把资金用到实处,发挥更大效益。
(三)加强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使农村劳动力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岗位技能、法律知识和就业指导培训,使参训人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方式。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做到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适应市场需要,加强与用工单位协作,重点开展定向、订单培训。
(四)转变输出模式。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通过亲戚、朋友、熟人帮带转移就业,虽然某种程度上缺乏组织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且季节性、灵活性就业的居多。鉴此,需要从政府宣传动员组织,政府唱主角的输出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储备式地技能培训,然后由亲戚、朋友、熟人帮带输出,或由中介机构推荐转移的输出模式。
(五)加强后期管理。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及时为农民工提供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教育和引导农民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务工人员要与有工单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进行鉴证。在劳务输出后,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和法律援助。
元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2010年度,在上级党政和扶贫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以创新培训模式为突破口,继续探索完善“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全程培训管理机制;
继续探索完善以实现区、乡、村、户“四个覆盖”为目标,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宣传机制;
继续探索完善以坚持“三靠”(靠订单、靠中心、靠能人)、落实“三制”(回访制、招回制、提高制)为切入点的高质、稳定的就业保障机制。至2010年12月,共转移培训贫困农民工1500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1485人,自主择业15人,安置就业率达99%。就业学员96%免费安置到世界五百强企业,月工收入在1500元以上,为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领导意识,明确培训的“支撑点”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实惠工程。为把此项工作做实做好,我们始终把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把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作为推动自身工作前进的内动力。学校培训中心领导对培训具体工作多次做出明确要求,要求必须用最好的人力,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搞好培训工作。学校设置的“一室三部”既要分工又要密切协作,在各自抓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对一些交叉共同需要办理的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解决。一年来,我们迎接国家、省、市、区领导对我校转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达20多次。2010年9月2日上午,巴州区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青宁、副主任吴群传、区扶贫办主任陈永明到学校就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专题调研。2010年11月7日,由区扶贫办组织召开的全区转移培训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负责人以中心发言人身份就培训工作作了专题发言,市扶贫办黄鹏主任作了总结讲话,对我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10月30日,巴中市政协副主席何长洋等领导在巴州区副区长张洪祥等人陪同下,对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进行了视察验收,市区领导充分肯定了我校劳动力转移培训业绩,高度赞扬了我校一流的教学实训设施,并勉励学校继续努力,当好巴中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带头人。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加规范有序,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一个领导重视、教师积极工作、学员踊跃参训的良好培训局面在我校全面形成。
二、细化订单培训,落实培训的“关键点” “订单培训”是我校转移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较强的约定性,它既约定了人才的规格,又约定了培训学员输出的工种、地点和时间。此种培训能充分调动“教”、“学”、“用”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安置效率。一年来,我们先后多次派招生安置人员到广州、深圳、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深入厂矿、企业(公司)实地考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介绍、联系及深层次的会谈,不少企业与我校达成了长期培训安置意向性协议。在XX年年意向订单签约培训的基础上,2010年我校又与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更深入的合作,又有10多个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培训、安置协议,为开辟培训安置门路找到了更好、更广的空间。
三、提升专业内涵,拓展培训的“增长点” “适销对路”是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这要求所设培训专业以及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做到“三合”,即:合时、合地、合人。也就是说,我们开设的专业、设置的课程应该与现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要求同步。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离、调整、加载等手段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一是将原有机械专业分离为车钳工、焊工两个培训发展方向,将原有电工电子专业分离为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电力拖动三个培训发展方向。二是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力求规范、实用。计算机专业在原有汉字录入、word文字处理、excl电子表格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学简单的动画制作和一些网络常识;
缝纫专业在原有服装识图、服装剪裁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设了现代服装设计等基础课程;
家电专业侧重向学员传授常用家电维护、常见故障检修知识。三是整合教学内容,加载公共常识课程。各专业学员在学习本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学习一些公共常识课程。在过去已开就业常识、法律法规、普通话、礼仪常识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本学年又加开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通过以上办法,我校专业设置更具个性,课程设置更加全面、合理,广大培训学员受益更大,得到的实惠更多。
四、搭建招生网络,把握培训的“切入点” 建立有效的招生网络,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贫困户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把转移培训的招生信息及时传达到千万贫困户家中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培训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为做好这一工作,一年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三到位”工作。一是领导到位。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和分管副校长面对招生问题总是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专门会议,研讨解决办法。同时,成立招生小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工作责任心强且具有招生能力的教师经常深入乡镇、农村宣传招生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在市区扶贫办、劳务办的主导下,学校首先在市广播电视媒体开辟“培训之窗”栏目,定期及时宣传招生培训信息。其次,在区教育主管部门成教科的支持下,聘请各乡镇成教专干为地方招生宣传联络员,通过召开群众会、发放资料、办墙报等多种途径,使政策宣传覆盖千家万户。再则,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常带领招生组成员开上宣传车,深入农村乡镇流动宣传。一年来,招生组成员行程15000多里,奔赴200多个乡镇作政策宣传,发宣传资料56000多份。三是学员组织到位。按政策要求,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推荐、乡村公示、乡(镇)审核、扶贫办审定的程序招生组织学员。学员入学培训严格按“一表、一卡、一券、一单、两证、两合同、两台帐”的管理机制运行。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招生网络已全面形成。本年度不仅迎来了一些偏远乡镇的许多农民工前来参训,还迎来了不少陕西、苍溪、仪陇等外县籍贫困农民来校学习。
五、加强培训管理,抓牢培训的“着力点” 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效益的关键在于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训、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两个规范”、“八个结合”。一是规范培训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要求,对同工种坚持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统一结业鉴定,以此规范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安置。二是规范培训管理。主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建立台帐。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学校规范地建立了农民工培训台帐和就业安置台帐;
统一报告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区扶贫办报告培训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编发在学校主办的《基地信息》上,随时接受监督管理;
统一责任追究。学校实行法人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培训安置部门具体承办的管理体制,领导到位,责任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任;
统一检查验收。学员培训结束后,学校按培训计划认真组织人员检查验收,对培训内容不合要求、不落实的地方,要重新补课,对不合格学员,适当延长培训时间,以此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方式上,努力做好“八个结合”。一是立足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做到订单培训与定向输出相结合;
二是中期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三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确保培训一期,学到一技;
四是培训与创建劳务品牌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以品牌拓宽了劳务市场;
五是自费培训与政府补助相结合;
六是普通教育与转移培训相结合,在初
三、高三农村学生中实行分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七是学校培训与务工地再培训相结合;
八是校本培训与送培训下乡相结合,为推进劳务扶贫新村建设创造条件。多种培训方式的运用,大大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民工学技增能的要求。目前,结业学员紧俏,每天向学校咨询联系的单位络绎不绝。
六、抓好安置服务,站稳培训的“落脚点” 安置就业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依靠”:一是依靠订单促进就业。在农民工培训中,我们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转,按照企业要求办”,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委托培训,今年以来,与深圳、广州、江苏、成都等地的1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就业安置合同,主渠道解决了培训学员安置就业,按市场需求,年内已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操作型人才1500多人。二是依靠就业维权服务中心促进就业。学校以驻外机构为窗口,在深圳、江苏、宁波、广州等地建立了安置就业维权服务中心,通过中心对学员安置作辐射宣传,这样,使安置有组织、成建制地进行,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今年我校的安置工作呈上升态势,进展十分顺利。三是依靠能人促进就业。充分利用外出时间长、务工技能强、联系渠道广的农民工能人,采取亲连亲、戚连戚,邻帮邻等方式,形成地域输出、家庭输出的良性模式,开辟了有效的、牢固的就业渠道。至今,已有40多位就业能人,协助学校安置培训结业学员300多人。
但在培训的工作中,我们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更有一些殷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是学校在招生、培训、就业安置各个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周密安排,做到环环紧扣,步步落实;
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以便更适合广大贫困农民工参训学习的需要;
三是希望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增加培训任务,以满足贫困农民日益增长的参训需求;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将各乡镇农民参训情况纳入乡级目标考核;
五是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解决行政管理、业务指导、招生组织、就业安置、维权服务等工作中必须的工作经费;
六是由于农民工来校学习是陆陆续续的,因此结业安置时间不能整齐划一,希望主管部门在签发培训券时以实际培训为准,特事特办。七是出台对转移培训工作更优惠的系列政策,整合部门力量,降低结业农民工办证收费标准,形成共同关注农民工的合力。
二0一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工作,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西兴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劳转办的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要求展开了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兴乡位于孙吴县城西郊是我县四个平原乡之一,全乡辖区面积299平方公里,总人口8043人,辖区9个行政村11个自然屯,2011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1300人,其中省外、省内215人,省外国内175人,乡外县内转移325人,乡内转移585人,实现收685万元。
二、主要措施
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为此,得到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乡充分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产业来抓,真正将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深入基层,切实做好调查、登记、建档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我乡劳动力转移办根据县劳动力转移办的安排,结合西兴乡实际情况对全乡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内容全面、数据详实、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责任到人、层层负责。
为了认真做好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年初,乡党委、政府就根据各村的富余劳动力分布情况,制定了今年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计划。计划2011年转移1260人,实际转移1300人,并与各村签定了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直接挂钩,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力度。
4、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氛围。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大部分富余劳动力观念比较陈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土地,同时对外出从业的工作性质、收入、环境都要求比较高,怕失体面,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外出就业。因此,乡政府充分利用党员培训、科技之冬、各类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等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有关省、市、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优惠政策,并向农民宣传农民闯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农民坚持信念,转变观念,树立闯市场、闯大业的思想。
5、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在实施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应始终把这项工作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
二是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种植有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的不同实现了季节性、临时性的劳动力就地转移。如:平度村截止目前已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0余人。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一是依托我乡城郊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县内转移。截止目前,县城从事服务业及各种行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910人。二是加快发展各村二三产业,以市场开发引导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转移不离乡,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全乡劳动力转移工作思路及任务
2011年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体化就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引导、中介机构操作、农民自主择业,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西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是从2011年转移1400人左右,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全局,充分认识到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城乡共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认真贯彻上级会议精神,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城乡结合之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经费,明确责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
2、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要充分利用城郊优势,优势互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利用,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县城劳动力市场的潜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把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之一。
3、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通过大力培养,树立和表彰打工成才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先进典型,在各村巡回宣讲现身说法,宣传他们的成功之道,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农民工增强信心。
4、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一是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对党员、村干部集中培训和组织专业人才向农民工讲述实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培训中心+用人单位+当地政府,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我乡转移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为进一步保护在外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乡劳转办的职能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寻找门路。
5、组织协调互通信息及时统计。乡劳转办要积极主动的和各部门各村协调此工作关系,互通信息。要组织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总结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和
二、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时准确的统计我乡外出务工的情况,寻找可挖掘的潜力和途径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条件,按期准确的上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报表。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抓住的机遇和西兴乡的城郊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县城的带动作用,通力合作,加快西兴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为农民增收和西兴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努力工作。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自2003年以来,阿热吾斯塘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富民强镇、统筹兼顾、加快发展”这一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始终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抓调研,建台帐。全面掌握劳动力资源现状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一方面,我们狠抓劳动力资源现状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建立乡村两级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技能培训登记台帐。通过调查,截止2011年5月,全乡尚有1247名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
(二)抓队伍,建网络。一是建立组织网络。乡政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信息收集和组织人员培训、转移;
各行政村也建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班子,同时指定一名村委会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劳动力现状调查和组织服务;
二是建立信息网络。每周发布一次用工信息,各村根据本村实际,将适用信息传递到农户,同时收集群众外出意向提供给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使用工信息更加符合本地实际;
三是建立服务网络。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定期与用工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外出人员的状况;
不定期寻访外出务工人员,掌握思想动态;
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抓落实,建机制。一是建立考核机制。每年年初将劳动力转移人数、技能、岗位提升和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目标下发分解到各村,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每年召开若干次劳动力转移工作专题会议,每次会议对培训人数、转移人数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年终对转移工作突出的行政村进行表彰和奖励。二是建立培训机制。抓住培训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加大培训力度。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并将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探索实施了“企业出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新措施。三是建立“两会”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7次春季劳动力交流大会,邀请了招工企业,现场设摊、发布用工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为我乡各类求职人员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面对面双向交流选择的平台。
二、主要成效
(一)转变了思想观念。过去,阿热吾斯塘乡之所以发展滞后,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通过三年多来的劳动力转移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从而开阔了视野,转变了怕吃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与此同时,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识也与日俱增。
(二)增强了劳动技能。一年来,通过各种培训途径,不间断地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8期,其中农艺工3期,砌筑工班2期,电焊班1期,农机修理2期。就业培训班开展以来,我们基本上都做到培训一期,输出一期。
三、主要体会
(一)思想重视是前提。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以提高农民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将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摆上议事日程,在乡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保证人力、物力、精力三到位,尽最大力量满足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确保劳动力转移取得实效。每次劳动力交流大会召开之际,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到场指导,确保了大会的成功举办。
(二)技能培训是关键。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的核心是转移就业,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劳动力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广泛的技能培训,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培训,使每一个富余劳动力都掌握1-2门技能,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最终使农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
(三)各方配合是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效,除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外,离不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全力支持,离不开全体乡村干部的积极配合。每次召开劳动力交流大会之前,乡里召开专题会议,驻村干部、村干部都能亲自将信息传递到户,将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坚持常年向每村每组每户提供劳务信息;
定期编发用工信息资料,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窗、黑板报等形式免费向农民提供用工信息。
(二)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在原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培训面,根据市场需求,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方便群众把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
阿热吾斯塘乡2011年劳动力转移上半年
工 作 总 结
阿热吾斯塘乡劳动保障事务所
2011年5月10日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现将2011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9.4%,高中占11.2%,大中专以上占9.4%。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
(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
(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12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
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1.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
2.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以此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订单式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种子、生态产业,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农业就业结构,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中就业,如我市近几年来引进的博大焦化电石厂、鸿基焦化、艾斯米尔、众和自备电站、徐矿集团、晋泰实业等几十家企业每年为我市提供就业岗位5千余个;
三是围绕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观念新、市场意识强的农民在我们的引导下、市场的吸引下,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业等方面发展,通过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目前,由农村劳动力在旅游区开办的商店、农家乐等已在各乡镇全面铺开,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五是合理利用我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差异,组织人员进行季节性劳力输出。现在,我市活跃着一批季节性转移劳动力队伍,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辅助作用;
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国家援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关安排,在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地位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促农增收最直接、最显著的途径;
七是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搜集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同市外劳动及用工单位及时接洽,掌握他们的用工需求,推荐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上述企业就业,形成转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建立起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方举措,拓宽渠道。2012上半年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抓住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山西援阜的有关政策机遇,以“四项服务”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通道。一是提供实时服务。利用建成覆盖全市的“三级网络”体系,将用工信息实时传输到各乡镇。同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实行免费服务。在对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实行免费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外来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零收费服务。同时对企业开展政策咨询、用工登记、劳务洽谈等全部实行免费服务。三是开展专项服务。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农牧民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四是推出特色服务。搭建市内外劳动力输送平台加大转移。我市与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县市及职业院校以及甘肃、青海等地建立协作关系,这些举措进一步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的状况。同时与高新区特变电、准东产业园湖北宜化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劳动力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周边企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
(六)开展培训,提升技能。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引进区、州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参与全市的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各地培训机构间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不断加大对各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监督培训质量和鉴定考核质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市科技局牵头,农、林、牧、水利、教育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各培训机构将培训向乡村延伸,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个乡镇、村组,紧紧抓住“四个围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即:围绕城市建设开展实用型技能培训,如在百合村社区和水磨河社区各举办了一期钢筋工培训班,共培训79人;
围绕天池旅游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培训,如在民主路社区和龙翔社区举办1期工艺编结工培训班,共培训30人;
围绕重化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开展生产型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等;
围绕城市发展开展服务型技能培训,如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动物疾病预防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力促其稳定就业。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围绕“创建自治区创业型县市”活动,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此,我中心专门聘请区、州资深教师授课,并在农牧民创业园以及九运街镇举办了创业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自身素质评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建立的思路、市场评估和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并及时跟踪创业人员的创业情况,根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经营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后续创业服务,免费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着力促农转移增收。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劳务创收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转移渠道。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三工河乡利用旅游这一项目,引导农牧民在旅游度假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加强与煤矿、农区乡、镇、村的协作关系,建立一支稳定的转移人员队伍,为实现长期就近就地转移奠定了基础。(一)是依托民族风情园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园,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班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创业培训班,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档次,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争取资金积极打造哈萨克民族刺绣实训基地,使传统的哈萨克妇女的手工产品进入天池变为商品,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截至目前,入驻园区创业者102名,带动317名游牧民就近就地实现长期转移。二是创新转移途径。水磨沟乡积极依靠“一会一队四社”使我市劳动力转移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积极发挥一会作用,成立水磨沟乡水磨河社区农村劳务输出协会,选出理事会,积极与周边企业联系岗位,仅与鲁能电厂联系保洁、环境卫生岗位35个,解决就业人数35人,年收入可达42万元,积极与农六师新疆煤炭有限公司联系铝冶炼操作工岗位50个,现解决就业人员11人,年收入可达33万元,拓宽了水磨沟乡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是鼓励支持两队,能人带动,积极鼓励发挥村级劳务经纪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劳动力集体外出务工,在农牧民搬迁定居点分别成立各有20人以上的“长期务工队”和“短期务工队”,“长期务工队”进入建筑企业务工,“短期务工队”活跃在植树造林、温棚种植地段,形成长短结合,务农务工两不误,每人收入至少在4000元左右;
(三)是依靠四社,拓宽致富能力,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养殖业。即依托家禽养殖合作社、牛奶养殖专业合作社、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刺绣合作社,转变观念,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拓宽转移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农牧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三是依托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三是城关镇依托阜康市城市建设向西向北扩展良好机遇,组织和鼓励被拆迁农民向房地产、城市道路、园林、环卫、小区物业管理、贮藏保鲜库、农家乐度假村等方面转移就业就业,仅以上项目就转移安置1300人就业。四是滋泥泉子镇发挥地域优势。以劳务经济人带动劳动力转移,滋泥泉子作为农业大镇,土地面积大。到农忙季节,缺少劳动力,充分发挥劳务经济人的作用,通过辛俊辉、李明等组织空闲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前往周边农场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双河、林泉片区、土墩子农场从事季节性转移,人员可达到500人左右,每天收入在100—150元。五是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九运街镇依托九龙劳务派遣公司有序组织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在全镇范围内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目前,已有序组织短期劳动力修建温棚、拉滴灌、修渠、修路、植树、栽番茄达到4069人次,有效的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依赖土地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存在;
技能偏低,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
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下半年度工作重点
由于今年以来我市遇到少有的干旱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专工作力度:一是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深入各用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并制成宣传单送到乡镇送到村组农牧民的家中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推荐就业岗位;
二是在下半年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实时举办一至二场招聘会,为农牧民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
三是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支持创业;
四是选树创业典型和就业典型,举办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应到创业和就业;
五是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将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落实到用工单位减轻用人负担,鼓励用工单位开发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
六是加大就业技能被训、创业被训、职业指导的力度,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技能提高收入的目的。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就业科
2012年7月20日
移动员工转正工作总结
移动工作总结
移动代维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劳动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18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述法报告素材汇编(法治思想)(二)
- 22024年工作总结
- 32024年(18篇)病区年终护理工作总结材料汇编【精选推荐】
- 42024年度XX区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谋划(全文)
- 52024年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 6红十字会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精选文档)
- 72024年XXX机关党委“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工作总结
- 82024年区档案馆法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推荐)
- 92024乡全面依法治乡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 10(1合集)工作总结汇编(全文完整)
- 112024年党支部党建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 122024年XX党支部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