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考试 >

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1-10 16:18:03 | 来源:网友投稿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学习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学习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小编为您整理了三顾茅庐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考虑到学生对三国历史不太了解,不利于理解课文,所以我课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局势一直讲到到后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间涉及到了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等故事,还梳理了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一番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的眼神时而雀跃,时而安静;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向往,时而敬佩。看到他们这可爱的样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学生的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精读课文时,孩子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让我忍不住为他们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岚说:“从‘刘备想完成统一*的大业’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陈妍惠说:“从刘备责备张飞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同的,张飞脾气火爆,缺乏耐性,有点瞧不起诸葛亮,而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纳他。”;吴相成说:“从刘备和诸葛亮‘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中我感觉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不摆架子,非常尊重诸葛亮的才华。”在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让我既惊讶又惊叹,以至于我激动得只会说“你真会读书”、“你理解的真好”诸如此类的话了。

  虽然这篇课文的学习用去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到了下课时,学生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我“乘机”布置了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作业。我不知道学生在课后能不能找到这本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读完这本名著。但我知道,这节课上,学生向我、向文本敞开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达了感受,无拘无束地彰显了个性,我们师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学习了语文,享受了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语文课!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上周五,我校有幸成为了江阴市领导教学比武语文赛课的一个分赛场,于是,我们也有幸见识了其他乡镇各位领导骨干各有风格的课堂。

  上午第一节是曹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一堂《三顾茅庐》,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在老师精心营造的体验场里,老师以学生为基点,目标定位明确、恰当;教学内容简约又充实;课堂结构收放自如;教学语言简洁到位;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语言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厚实有宽度、课堂情感真实感人。

  曹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让孩子们在课堂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简而有“度”,彰显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或许就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又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在我的眼里就是实在有效的课堂。

  曹老师《三顾茅庐》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由于在课堂曹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孩子在课堂由一开始的读通读顺到进入情境,读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疑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请看曹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那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再读好,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引导孩子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特别是,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读书不到位想方设法读到有味,表达不到位再引导说好,一个个细节就决定着课堂语文味儿的浓与淡,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比这个更重要。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活而恰当,既彰显了文本色彩,也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才是用心读书。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备的信息,营造了语感训练的空间,积累拓展有方

  课堂上,教师精心营造语感训练的空间,不忘记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忘记调动孩子已有的积累。有一处设计体现了曹老师的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匠心独运:对“刘备是否值得这么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这个话题,曹老师用了“浓墨重彩”来渲染。把她作为课堂的次重点来处理。曹老师让孩子们调动课外阅读的积累说一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事?引导孩子们了解诸葛亮出山后,打了哪些胜仗?让孩子们了解当时局势中有哪些乱世英雄?为了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确是个人才,曹老师还展示“隆中对”中一段描写,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把当时的情景给予学生再现,让孩子们明白诸葛亮虽为一介草民,可对当时的局势及未来之势头却了如指掌。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简简单单几个事件,拓展几个成语就让孩子们获得一段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积淀。足以见到曹老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才“大腹便便走上课堂”。简单一讲,让孩子们就得要领,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们心头之惑。而且绝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课堂的思路相当清晰,课堂调控、教学点拨注重实效,闪现智慧的火花。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一个个学习障碍让孩子们去攀登。在曹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简捷的思路为孩子们所喜欢和接受,孩子们在课堂积极地参与其中。

  1、刘备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2、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

  3、这样做值不值(请来诸葛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整堂课就扣这么三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的精彩有多处体现,随意采撷温馨花絮几缕与大家分享:比如课堂对文本中写景片段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

  1、文章中突现了诸“雄才大略”的还有一处,自读找一找;(巧妙过渡到写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词形容景美(风景宜人)?(抓住了分总结构的中心词)

  2、用让孩子们填空的方式抓写优美景的词(优美词汇的积淀)

  3、师用引读方式回旋训练孩子们记住优美片段,适时理解几个关键词也即难点

  4、这景和谁有关,从哪看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特点)

  5、在课堂结尾还设计了一个练习,模仿这个“分总”结构的片段写一段话又贴近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另外,曹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简约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曹老师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真如鱼得水,真如“拨开云雾见天日”,我觉着课堂里老师每一处的点拨,每一环节的导语、小结语、过渡语都明快而富有诗意,也能给孩子们这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感觉,把孩子们从无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轻负担高质量的根在课堂!曹老师的这一堂课真实、有效、简约朴实,从设计到真实的操作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本质的真正关注,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读文本,方能简出教学。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保留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果,曹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碰,也就没有她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没有这么简约又不失扎实且高效的课堂。

  思考之二: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更需要老师深刻的底蕴。

  我想: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理想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课堂真真切切投入,让孩子们由被动地倾听到放松地思考,我们期待着时时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可是,有多少课堂,我们会发觉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孩子们缠得云里雾里,走不出死胡同,听不出所以然。要么老长的过渡语、小结语让孩子不得要领;要么教师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到高深莫测,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实上,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也总是在实践场里习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到自己在教学上倾注的心血还是不够的。我常问自己,我的教学的语言是否更凝练?是否无师就可以自我荒废?是否脑子不使会更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经不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止境,不能用满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步不前,语文功底总是在修炼中习得,尽管自己已不再年轻,但精神始终不能倦怠,得反复地锤炼。我想,和曹老师一样,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认真运用引导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之策略,我们的课堂也能突现自我的教学风格。

  心态是年轻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年轻。愿与曹老师一起追随简约、本真的课堂!追求那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注重课堂外的功夫,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茅庐、祁黄羊荐贤、公仪休拒礼。相对于上单元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堂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许多。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所熟知或查阅的三国小故事和古人轶事方面,兴趣甚浓。

  之前设计这一拓展环节时还以为学生要么懒得去查而依赖教师,要么只懂机械的照读所查资料。而事实不仅让我满意,而且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这一环节参与的学生高达3/4,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交流。而在这一部分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话,以说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传递的。*日里在归纳概括上存在困难的他们,竟然能流畅的将故事说完整,虽然依旧存在措词问题,但是在逻辑上还算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我原本打算10-15分钟完成的环节,不得不延长到一堂课,而且我认为给出这一堂课是值得的。

  这节课让我改变了原先对一部分学生的看法,也让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但是,欣喜之余,我也窃窃的有一点内疚。疚从何来?听我慢慢道来……

  刚看到第三单元第一篇《三顾茅庐》的时候,我心里面就有些许的没底。课文内容虽然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是在教授时介绍人物、导入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三国演义》本身,我在大学时候虽读了几遍,但由于文本脉络的错综和我本身的阅读兴趣,始终没能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就造成了我对这部著作的模糊理解,最终为我的备课和上课添了不少麻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得不在网上搜集一些包括人物介绍、相互关系、事出起因等关于课文背景的资料。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我甚至重新对相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资料进行记忆。但是意外还是在课堂上发生了。

  在我介绍刘备是如何得知诸葛亮此人时,一时忘记了中间的介绍人,只模糊的记得有个庞德公。我说出口没多久,我们班的巫乐莹就好奇的问我:“老师,我怎么记得姓徐?”我一时语塞,因为我也不确定。而下面的学生中也有弱弱提出疑问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老师很久没有看《三国演义》了,现在也记不清了,等我查清了再告诉大家。”后来查阅后确定为“徐庶”。而在《三顾茅庐》的最后拓展环节和《练习3》的处处留心教学中,我更是自愧不如,有很多故事都是孩子们告诉我的。

  事后至今,我始终觉得内疚。一来,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在备课中做到准确无误,致使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留下了错误的印象。二来,自己当初的语文基本功还未打扎实,使得这单元的教学经常感到黔驴技穷。最终,自己在课堂上只有听的份儿。

  这些年总是一再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孩子情感道德等的培养。而我的课堂上,风向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如何加强语文的工具性,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值得我深思、慎思。

  我的大学老师就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她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处不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更应注重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篇课文在手,字词教学必不可少,文化思想的熏陶也极其重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余下内容却易被忽视。这些“余下内容”,现在在我看来却是最为丰富的。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点”,在每一个“点”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材料。小学语文,文本比较简单,在这些简单的文本背后蕴含的是包罗万象的文学世界。《三顾茅庐》的背后是《三国演义》,《江南春》的背后是普世诗人们的忧国忧民,《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背后是口手相传的古希腊神话,《珍珠鸟》的背后是冯骥才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作为教师,倘若不能以小见大,由点带面,那我们真的有负教材编写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所以,我总会在端给学生一碗水的同时,瞥眼斜视一下自己的尚未盛满的破桶,惭愧!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通过对刘备语言、行动的刻画描写,张飞个性的对比反衬,环境描写的衬托,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本课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课上,我以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课外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是位旷世其才。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才请到他的。在感受到诚后,直奔最能体现“诚”语段,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自我品读,自我发现,自我感悟。感悟到刘备是行出了诚心,站出了真诚,拜出了至真至诚。从而明白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不顾颠倒长幼,不顾尊卑的诚心诚意,让这逐渐升华的“诚”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细微之处抓深度。如在学生阅读刘备大声斥责张飞的话时,我说: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再如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其实,这就是在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升华到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品质。

  感悟心语:诚心诚意才能打动人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刘备为什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样才叫尊重人才?诸葛亮是人才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就无法理解当时刘备为什么“生气”。那怎样帮助学生解惑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释——文中第四自然段,进而观察刘备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种种疑问。此时,学生对此处刘备的虔诚、张飞的粗鲁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文中写刘备第三次见诸葛亮时,表现得极为虔诚,总是“轻轻的”。

  (1)到诸葛亮的家后,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此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在睡觉,除了说明刘备一向有这种好习惯望,更能说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诸葛亮之间的“鱼”“水”情谊,心有灵犀。

  (2)当得知诸葛亮正在午睡后,“刘备轻轻地走进去”,等候诸葛亮,则是进一步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时的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进”草堂。既说明刘备求才心切,也隐含着刘备怕耽误诸葛亮的时间之意,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每位教师都看到了《三顾茅庐》这篇文题目的左边有一枚邮票,不知大家对这三国演义的邮票有多少了解?我不是一个集邮者,我说不太清楚。所以在网上找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查找到的部分资料:

  《三国演义》无疑是*古典文学名著里最令人激动的一本书,战争艺术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达到一种相当高的高度。很久以来,民间一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张飞的粗中有细,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关羽更是被人为的神化;更令人叹服的是,有很多军事家最初是从《三国演义》中学会了战争的指挥艺术……

  《三国演义》系列邮票从1988年发行第一组开始,到1998年十年间共发行了五组邮票,共20枚邮票3枚小型张,以“桃园三结义”始,至“三分归晋”而终,内容上基本包罗了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和重大事件。因为《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尊刘抑曹”,因此邮票设计内容也是以刘备一方为主,其中对孔明先生的偏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和他有关的邮票共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师”、“空城计”、“秋风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当然,无庸置言,这些故事也是书中浓墨重彩所描绘的精彩华章。《三国演义》五组邮票设计时都是采用*工笔重彩画的形式在仿古绢上绘制而成,为了在方寸之间表现出原著的神髓,设计者颇费苦心。在五组邮票中,前两组由陈全胜所设计,主要描绘了三国前期主要人物与事件,刘关张、吕布、貂禅、赵云、曹操、诸葛亮都在此时粉墨登场。后三组全部由温州书画院专业画家戴宏海设计,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战,第三组描绘的是赤壁之战前两军的斗志斗勇,包括脍炙人口的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四个故事,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战胜作好铺垫;第四组描绘了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包括合肥之战、彝陵之战;到第五组后,三国英雄老去,刘备、曹操先后辞世,三国故事基调也由雄壮变为悲凉,邮票在选材上如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无不贯彻这一基调,最终由三分归晋收尾。

  过去教这篇文章没有注意这一点,我本人是把原著拿来对照着读,并且还找了《三国演义》电视剧录制了这一部分,那样做,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课文,当然我还要求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但因为该书属于半,学生读不懂,兴趣不浓,所以没有一个学生读下去,当然一些东西还是看了现代版或者图文并茂版本,后来因为其他文章的教学思考,也就冲淡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心里想着能发现到什么,就是这枚邮票让我停下来思考,我觉得该课教学还可以这样走,即把这些邮票找来(网站上五组邮票全有图片),让学生从邮票开始。并且引导学生试着读懂邮票,想邮票中的一件件事,然后引发学生读起课文。也就是说,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对那枚邮票的解读[言外之意,寄信用这枚邮票,其实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哟,这不也是本课所要学生思考的吗?]。这样教学,我们就感觉这枚邮票的存在还是有着许多价值的,感觉这篇文章其实与邮票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既理解了邮票,又理解了三国中的一个事件,又明白了许多道理,何乐而不为?

  这篇课文不复杂,我们这样引导学生阅读,也会引发部分学生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另外那些邮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这篇文章的方式写剩下的那些邮票,其实这也是一次主题习作训练。这类文章怎么写?就是看着邮票,读著名著,用自己的笔来表达,那就行了。非常简单的写作,就可以从这枚邮票开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

  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

  “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是一篇历史故事,描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要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教学这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体会人物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人物的个性,体现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为了突破难点,抓住了“诚心诚意“这个重点词为主线,质疑导读。

  比如:第二自然段: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上动作表演,体会两个人对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一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刘备和张飞的关系,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桃园结拜的兄弟,从言语中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再如:“离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刘备怕马惊扰了诸葛亮,半里地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心,从行动中体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

  再如: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让学生体会“轻轻”一词,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指名表演一下恭恭敬敬,进一步体现刘备对人才的`虔诚和恭敬。教学中,抓住了这些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感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我觉得也出现很多欠缺,课堂教学虽然气氛较活跃,但没有真正突破难点。原因是学生课外积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课来挺吃力。其次,教师没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对学生加以点拨。在今后教学中,要一边教学,一边运用课件,争取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

  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

  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几个男生,对《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和内容津津乐道,非常感兴趣。所以,人物介绍我基本上穿插在课文讲解中,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说,通过人物特点来读好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写法的妙处。

  我从课文的标题出发,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谁三顾茅庐?去拜访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能看出刘备尊重人才的地方,写上批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展开。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很多相关的语句,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学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处,我就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并带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时,顺便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在知道了张飞的鲁莽、刘备的礼贤下士以后,学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语言读好,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更能进一步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此时,恰好引出课文中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张飞的鲁莽衬托刘备的尊重。介绍完侧面描写,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刘备的语句。讨论过程中,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一开始学生没有注意到,我提示学生说这一处描写我觉得很有意思。通过朗读,有的同学读出了诸葛亮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非常宁静,就好像他本人一样不愿意争名逐利。有的同学从“山冈蜿蜒起伏”读出了山路难走,刘备能够亲自前往,也可以看出来他尊重人才。我让他们再次读了读其中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仅仅是描写了隆中的山冈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是”。我范读了一遍,特别强调后面的几个字“一条等待事假腾飞的卧龙”,这条“卧龙”不仅仅比喻“山冈”,还是……我语气提高,此刻,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大声说出“是说诸葛亮!”所以,诸葛亮,还有一个称号,人称……学生马上回答“卧龙先生!”

  整节课只讨论了一个大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了人物,练习了朗读,也学习了写作手法。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7

  今天是我一日活动开课,课题是《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节选,主要讲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完成一统*的大业。教学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刘备的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上完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成功之处。

  这堂课我总体把握教材挺好,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围绕“刘备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和“诸葛亮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来展开教学,符合中年级“整体把握,突破难点”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操作上,又抓住主要的语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思想品质,也领略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细节处理不够好。这正是我上课的缺点所在,大方向不错,整体把握也还可以,但小缺点却很多,该引导时不引导,该深入时不深入,该提升时不提升,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的话,那根本就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2)教师的“讲”偏多。从传统教学一路走过来的我,总突不破“讲课”这个怪圈。虽说没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本事,也总是我的话偏多,是担心学生不会吗?有一点;是易于控制课堂吗?有一点;是显示自己的才学吗?我说也有一点。作为旁观者的听课老师是清楚的,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认为的精彩之处正是这堂课的不足处,这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课后反思。

  “上一堂公开课,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上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摆足了功夫,但*时自己的不足还是像狐狸尾巴一样暴露无遗,知识的不足,语言的贫乏,激情的不够……特别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是深感不足,面对即时生成的信息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在这时,眼前不由自主浮现出特级教师那行云流水、精彩纷呈的课,那幽默的话语,智慧的点拨,常常使课堂灵动而富有独特的个性,令我们这些叹为观止。那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来要想真正上出一堂好课来,功夫要花在课外。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8

  《三顾茅庐》本是篇离我们甚远的历史文章,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或许是极感兴趣的,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们还没有自主地极大的兴趣去理解历史的前提下,这样的课文是棘手的。但《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应该让学生接触这部名著。我迎难而上,选择了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两周前,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课堂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如: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张飞性情耿直,于是“嚷道”,刘备“生气地说”。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又如:第三自然段作者更是从“离……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等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继续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随后我用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串起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总之,在这一课中,我抓住了“诚心诚意”一词进行展开学习,整节课给我一种“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畅快,学生也从“诚心诚意”一词中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张飞的粗鲁鲁莽、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不及时,方法不够到位,没有起到读中进一步感悟刘备诚心诚意的作用。

  2、学生在小组汇报时,并没有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也由于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调控不了这种状态,内容显得有些“乱”。这也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9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呈现给我们的文本删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写,那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了教材,研究课后习题,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明确了这些,开始我的教学设计。

  原本想在第二课时解决所有问题,但又感觉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学校二期质量工程验收课,所以将景物描写训练放在了课下,同时我想借助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课时因为字词处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节课上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3、对学生已经理解并能读出来的东西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进行得有些草草而过。

  4、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在备课的时候只想到以本课为契机激发读三国的兴趣,却没有想到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方法去读三国。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

  3月7日有教研组的一节公开课,是星期二,到中心小学上。3月3日是周五,我在班级试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内容是否恰当,孩子们是不是感兴趣。同校的李老师也前来听了我的课。李老师只是觉得课堂结束的时候有些仓促,其他还好。何以最后仓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群里看到要上的课是《三顾茅庐》后,我就决定上第一课时。因为去年教研组的活动中,中心校的陈老师上过第二课时,她是市级名师,我怕跟她差距太大,毕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组上课。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第一课时的课堂,听听大家的评价。学习了区教研会议的精神,加上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学设计的初稿。担心过于追求第一课时的饱满度,导致安排内容过多,所以先要试试能上到多少。结果估计原有的设计需要多出10分钟的时间,最后练笔环节必须删掉。

  2.学生预习情况影响课堂的进展。从课堂反映来看,我班大多数的同学预习还不够充分,意外生成较多,处理生成环节需要的时间较多,课堂内容就进展较慢。如此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借班上课有更多的心理准备。

  3.自己对教案还不够熟悉。有漏掉的预设环节,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学;也有颠倒的环节。

  总的说来,我认为自己的课堂预设还比较充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比较大。下一步,需要抓紧时间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比如目标的设计是否贴切、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都是要仔细考虑的。还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节课,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上周五,我校有幸成为了江阴市领导教学比武语文赛课的一个分赛场,于是,我们也有幸见识了其他乡镇各位领导骨干各有风格的课堂。

  上午第一节是曹明霞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一堂《三顾茅庐》,在我的眼里,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在老师精心营造的体验场里,老师以学生为基点,目标定位明确、恰当;教学内容简约又充实;课堂结构收放自如;教学语言简洁到位;教学环节实用有效;语言训练扎实有梯度、积累拓展厚实有宽度、课堂情感真实感人。

  曹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让孩子们在课堂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关注细节,简而有“度”,彰显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难遵循的或许就是“度”,度源于素养。而素养又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这样的教学在我的眼里就是实在有效的课堂。

  曹老师《三顾茅庐》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由于在课堂曹老师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引导孩子展开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方式进行情境体验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孩子在课堂由一开始的读通读顺到进入情境,读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难点疑点变成了课堂的亮点。请看曹老师如何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那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再读好,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引导孩子们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孩子们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特别是,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读书不到位想方设法读到有味,表达不到位再引导说好,一个个细节就决定着课堂语文味儿的浓与淡,孩子们渐渐找到了感觉,在课堂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没有比这个更重要。

  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活而恰当,既彰显了文本色彩,也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该以怎样的态度投入才是用心读书。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备的信息,营造了语感训练的空间,积累拓展有方

  课堂上,教师精心营造语感训练的空间,不忘记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忘记调动孩子已有的积累。有一处设计体现了曹老师的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匠心独运:对“刘备是否值得这么诚心诚意请诸葛亮”这个话题,曹老师用了“浓墨重彩”来渲染。把她作为课堂的次重点来处理。曹老师让孩子们调动课外阅读的积累说一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了哪些事?引导孩子们了解诸葛亮出山后,打了哪些胜仗?让孩子们了解当时局势中有哪些乱世英雄?为了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确是个人才,曹老师还展示“隆中对”中一段描写,调动自己丰厚的积淀把当时的情景给予学生再现,让孩子们明白诸葛亮虽为一介草民,可对当时的局势及未来之势头却了如指掌。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简简单单几个事件,拓展几个成语就让孩子们获得一段历史的认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积淀。足以见到曹老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才“大腹便便走上课堂”。简单一讲,让孩子们就得要领,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们心头之惑。而且绝对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课堂的思路相当清晰,课堂调控、教学点拨注重实效,闪现智慧的火花。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一个个学习障碍让孩子们去攀登。在曹老师的课堂,曹老师简捷的思路为孩子们所喜欢和接受,孩子们在课堂积极地参与其中。

  1、刘备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2、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

  3、这样做值不值(请来诸葛亮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整堂课就扣这么三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的精彩有多处体现,随意采撷温馨花絮几缕与大家分享:比如课堂对文本中写景片段的处理体现了老师的智慧:

  1、文章中突现了诸“雄才大略”的还有一处,自读找一找;(巧妙过渡到写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词形容景美(风景宜人)?(抓住了分总结构的中心词)

  2、用让孩子们填空的方式抓写优美景的词(优美词汇的积淀)

  3、师用引读方式回旋训练孩子们记住优美片段,适时理解几个关键词也即难点

  4、这景和谁有关,从哪看出?(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特点)

  5、在课堂结尾还设计了一个练习,模仿这个“分总”结构的片段写一段话又贴近中年级的训练重点。

  另外,曹老师课堂的教学语言简约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曹老师说,刘备得到诸葛亮真如鱼得水,真如“拨开云雾见天日”,我觉着课堂里老师每一处的点拨,每一环节的导语、小结语、过渡语都明快而富有诗意,也能给孩子们这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感觉,把孩子们从无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轻负担高质量的根在课堂!曹老师的这一堂课真实、有效、简约朴实,从设计到真实的操作都体现了老师对课堂本质的真正关注,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读文本,方能简出教学。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保留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我想,今天曹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如果,曹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没有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碰,也就没有她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没有这么简约又不失扎实且高效的课堂。

  思考之二: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深刻的简单,更需要老师深刻的底蕴。

  我想: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是吸引不了学生的。理想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每一堂课,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课堂真真切切投入,让孩子们由被动地倾听到放松地思考,我们期待着时时听到孩子成长的脚步声。可是,有多少课堂,我们会发觉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孩子们缠得云里雾里,走不出死胡同,听不出所以然。要么老长的过渡语、小结语让孩子不得要领;要么教师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到高深莫测,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实上,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也总是在实践场里习得。这么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想到自己在教学上倾注的心血还是不够的。我常问自己,我的教学的语言是否更凝练?是否无师就可以自我荒废?是否脑子不使会更灵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经不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无止境,不能用满足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种借口让自己停步不前,语文功底总是在修炼中习得,尽管自己已不再年轻,但精神始终不能倦怠,得反复地锤炼。我想,和曹老师一样,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认真运用引导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之策略,我们的课堂也能突现自我的教学风格。

  心态是年轻的,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年轻。愿与曹老师一起追随简约、本真的课堂!追求那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注重课堂外的功夫,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2

  《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潜心和文本对话,纷纷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①第二小节中张飞和刘备的对话。张飞“嚷道”“捆来”,短短的一句话,一个“鲁莽”“草率”的猛张飞跃然纸上。孩子们读起张飞的话语都饶有趣味。了解了张飞的态度,孩子们又谈起刘备的表现。从“生气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们看出为了诸葛亮,刘备对自己的结拜兄弟都动了火,足以说明他的“诚心”。②在体会“恭恭敬敬”一词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恭”字的含义,底下的小字加一点,其实是“心”的变体,这个词语就表示对发自内心的尊重别人,从而在词中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③体会刘备的一些行为“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站在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通过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孩子们体会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虔诚和敬重。④抓住时间词“半晌工夫、一个时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体会他的谦虚有礼和不耻下问,更深入地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昨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感觉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赵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还有就是从张飞的生气的说,与刘备的呵斥,体会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朗读的指导,比喻句的训练和小练笔等一系列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在教学中,赵老师适时地穿插课外知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相信学完这一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去读一读这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去学习,借鉴!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4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5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听了马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一、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关系,引出“桃园结义”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诚心诚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必定会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快速的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特别是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抓住刘备与张飞的对话,采用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和品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从语言方面探究

  2.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4.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总之,马老师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不栖 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 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的一番话?

  崔州*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9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三顾茅庐》说课稿10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

  说教材: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习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说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习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拜访 目的 态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读课文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习读好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重点词语 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习、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三、研读感悟

  (一)刘备 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 捆 )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 动作 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近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 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二)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总结全文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9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

  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文章中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文中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段。即:第一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三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设计思路: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进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鲜明的对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读课文,赏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加深领会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刻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刘备渴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感悟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出“文眼”。

  1、指名读课题

  2、“顾”是什么意思?(拜访)“茅庐”指的是什么地方?谁“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怎样去拜访诸葛亮的?(引导生说说议议,学生点出“诚心诚意”)

  师: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刘备的心思,也把我们文章的眼睛找到了。为了奖励你,第一自然段由你来读。

  3、让生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理念:“借题直入”法让学生既能温故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诚心诚意”一词,还能在简单的问答中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可谓是“一石三鸟”。〗

  师: 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到了寒冬腊月,刘备又决定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多媒体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二、赏景入境,巧喻“卧龙”。

  1、作者除了写隆中的山冈,还有写了什么?

  2、写山冈用了什么词?(蜿蜒)是什么意思?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像谁?

  3、等待谁让他腾飞?

  4、“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景色“秀丽宜人?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为卧龙。这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齐读。

  〖设计理念: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诸葛亮的名言,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格。〗

  三、精讲点拨,“品味诚意”。

  师: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人们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刘备却能让他走出茅庐,你知道诸葛亮到底被刘备的什么感动了?(生回答:诚心诚意)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他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里呢?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

  (一)对比中的“诚心诚意”

  1、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读(评价:嚷、生气)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生朗读。(如果读得不到位可说:张飞是个脾气急躁之人,此时你这个张飞太温柔了,再帮张飞嚷一次)

  〖设计理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嚷”字传神的再现了张飞的粗鲁,一个“生气”同时刻画了刘备不顾结拜生死情义,在刘备对生死之交的“气”中,对比反衬出他对诸葛亮的多么敬重,在指导感情朗读中有了对比,情感便有了升华。〗

  4、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刘备、张飞、关羽则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时,刘备却为诸葛亮而与兄弟生气,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的尊重人才,求贤如渴呀!他的诚心诚意还表现在那些地方?请读出来。

  (二)细节中的“诚心诚意”。

  1、 多媒体出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去轻轻敲门,……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2、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圈出词语。

  3、指名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词语师生进行探究)

  〖设计理念: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刘备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与虔诚。〗

  (1)“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远?他为什么不直接骑到门前呢?读

  (2)“轻轻地敲门”、“轻轻地走出去”,从“轻轻”你读出了什么?刘备为何让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

  (3)(弯腰低头)更恭敬了,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看看书上刘备这样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孩子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此时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们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想见诸葛亮)既然这么迫切相见诸葛亮又为何在他睡觉的时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设计理念:透过“快步”品味出诸葛亮醒来时刘备的“急”与刘备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对比中,更加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四、课内外延伸,感知“雄才”。

  1、刘备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去请呢?读第4自然段

  2、“茅塞顿开”意思是什么?(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此时的刘备听诸葛亮的分析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此时他心中的疑团终于云霄雾散了。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那些胜仗吗?

  多媒体出示: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图文资料,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的重要!

  5、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中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诚恳、谦虚、尊重)

  五、迁移运用,走近“三国”。

  课后作业:

  1、读一读下面这些词都跟什么故事有关?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苦肉计

  夜走麦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生读词。

  (2)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吗?关羽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讲的是谁的故事?等等,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吗?(生:想)

  (3)师: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对课外的延伸中,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讲书”的结尾形式戛然而止,将阅读的主动权推向了学生。〗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6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过《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对〈〈三国演义〉〉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应该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原着或少儿版的。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铺垫。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灵活运用各种解词法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课题扩展法、段意归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并认识到这样处理详略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运用研读的教学模式,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3、着意于课程资源的开拓,不仅扩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强化了人文熏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教师准备好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揭题解题

  1、引入。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过人智慧。刘备当年为了得到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因此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要求学生写一写。

  3、解题:理解"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三顾茅庐"即三次到茅屋拜访。

  4、用课题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题补上"谁""去干什么"就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的读课文,认为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找出文中现代人不太常用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2、检查字词

  (1)读准字音。 卧龙冈 谒见 数九寒天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由"大贤"一词引出词语扩展练习:

  根据意思写词语。

  很有钱的人叫(大款 )

  当红的影星歌星叫(大腕 )

  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 大侠)

  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 大厨 )

  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大贤 )

  (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词语:大贤、仰慕、出山、辅佐、谒见 怏怏 久闻 惭愧 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3、按"三顾茅庐"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快快而回。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刘备三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4、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时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后再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两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自由朗读,思考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打动了诸葛亮的心,让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的感感表述的流畅、准确。(此处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感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概括出一个词——诚心诚意。

  [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作业:作业本上1、2、3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凸现研究主题

  1、"三顾茅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是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二) 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3句话

  (1)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 、恭恭敬敬 、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A 谁来说说刘备的话。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谒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谒见"指拜见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品味诚心诚意

  重点交流品读刘备张飞的三处对话。

  (1)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2)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3)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借助画面理解:桃园结拜,誓死相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他如此屈尊就孔明,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那足可以感动诸葛亮。

  (四)作业:作业本第四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是写谁?那么课文为什么花较多的笔墨写张飞呢?

  (二)认识张飞人物形象——体会反衬作用

  1、读课文,划出描写张飞的句子,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2、交流:(6句)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⑤张飞满口答应。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3、分角色将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读一读,说说这样对应起来写有什么好处。((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这好比是一朵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

  4、课外拓展,丰富张飞形象

  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三)分辨文章的详略

  1、课文写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较一下篇幅,看看课文详写了哪-次,为什么要详写?

  (详略处理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写刘备等人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异同点,说说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第二次增加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的衬托,反映出刘备请诸葛亮决心大,心意诚。第三次写了"刘备静候"的细节,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1、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

  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2、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本子上。

  [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

  3、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课件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讲解"卑鄙"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着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

  (五)作业。

  (两题中任选一题)

  1、缩写课文,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字数在300字以内。

  2、背诵《出师表》节选

  九、板书设计

  风雪天轻叩柴门

  置手足情以度外

  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半里外下马步行

  台阶下恭敬礼拜

  十、作业设计(详见各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教学还可以设计情境表演,如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来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2、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发现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时,教师要防止一味地问"你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更要注意在深入分析的过程千万别牵着学生鼻子走,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句分析的同时随机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8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

  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过渡: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没有就此罢休,这第三次,他们见到诸葛亮了吗?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3)、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刘备终于成功地请出了诸葛亮,也从中领略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学们可以把我们这个故事复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板书设计:

  两次拜见、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三顾茅庐3篇

三顾茅庐1

  【注音】sān gù máo lú

  【典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礼贤下士

  【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同韵词】贩夫驺卒、两瞽相扶、惟利是逐、为德不卒、枉矢哨壶、矫国革俗、转祸为福、挈榼提壶、美中不足、以沫相濡、......

  【年代】古代

  【谜语】刘备请孔明

  【邂逅语】刘备访贤

  【教学同步】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刘绍棠《蒲柳人家 》初中六册·课文·6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示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其它使用】

  ◎ 但三顾茅庐是有的,张良访韩信也有,此外还有伍子胥荐专诸,侯生荐朱亥,都对当时的政治关系演化起过很大作用。

三顾茅庐2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三顾茅庐说课稿3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

  说教材: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习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说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习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拜访 目的 态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读课文

  1、在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习读好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重点词语 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习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习、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三、研读感悟

  (一)刘备 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 捆 )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 动作 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近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 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二)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总结全文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茅庐 反思 教学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0字

本文标题: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jiaoxuekaoshi/2023/0110/20820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三顾茅庐》教学反思【10篇】(全文完整)》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